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学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研究——基于西南民族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美英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127,144,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民族学研究生学位点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堪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高校民族学研究生学位点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人才,堪当民族复兴大业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抓细做实研究生培养方案设置、思政教育途径、教研形式、学术交流方式、学位论文选题等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取得了一些实效。当前,民族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仍亟须破解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学术阵地建设、合作实践基地机制构建等方面的难题,应加强创新引领,着力把民族学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育人阵地,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推动民族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研究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实践教育 创新能力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羌族研究综述——以西南民族大学学人的著述为中心
2
作者 王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3-120,143,共9页
自1951年建校以来经过70余年的积累,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成果体量庞大,且不乏精品,成为了羌族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可以划分为侧重点不一样的三个阶段:1951-1978年间以羌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重心;1979-2008... 自1951年建校以来经过70余年的积累,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成果体量庞大,且不乏精品,成为了羌族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之一。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可以划分为侧重点不一样的三个阶段:1951-1978年间以羌族社会历史调查为重心;1979-2008年间羌族研究多领域齐头并进;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灾后羌族经济社会文化重建为重心。梳理这些过往研究之余,可以归纳出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三个特点:紧扣时代话语,服务国家大政方针;坚守学理思考,经典论题的探讨不断深化;经过数十年的潜心治学,凝练出了西南民族大学羌族研究的优势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西南民族大学的羌族研究,不能以民族的边界画地为牢,要在区域视野下观察、思考羌族的社会与文化;更要自觉地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框架下从事羌族研究的知识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 文献综述
下载PDF
西南地区多民族火把节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作者 曲比阿果 何鑫蕾 陈昊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8-125,138,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火把节是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火把节是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西南地区多民族对火把节的阐释与实践,分析多民族共有火把节在族际之间的起源、仪式、内容相似性,折射出历史上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本相。当代火把节实践主体跨越民族与区域,通过文旅融合与网络媒介的宣传,从“多民族共有传统节日”转向“各民族共享的节日文化符号”。火把节的精神价值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有着相同的文化底色,是火把节不断增强群众的情感联结、心灵共鸣与文化自信的依托。节日互动促进本民族认同转向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是以多民族共有传统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火把节 民族认同
下载PDF
“茶”:松潘县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实践与民族交融——从民族到地方
4
作者 汪丹益僖 彭兰雁 安爽爽 《福建茶叶》 2025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松潘地处茶马古道要冲,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松潘饮茶文化在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生动展现着中国茶文化在地方层面的深化与拓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松潘的地方特性有机结合,映照出茶为桥梁,兼...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松潘地处茶马古道要冲,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松潘饮茶文化在各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生动展现着中国茶文化在地方层面的深化与拓展,将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松潘的地方特性有机结合,映照出茶为桥梁,兼收并蓄,沟通各民族同胞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本论文聚焦于茶饮品在该县各民族日常饮食中的科学实践及其所体现的民族交融现象,试图通过运用饮食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理论框架,对松潘县人民日常“茶生活”特别是在茶饮品的制作、食用习俗、营养价值以及其在跨民族交往中的角色进行剖析,揭示其在促进各民族生活智慧交流、文化融合及社区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民族交融 松潘县
下载PDF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样态及多维思考——以凉山州西昌、喜德和甘洛三地为个案 被引量:1
5
作者 毕青青 聂鹏 杨宇琦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1,129,共14页
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推普”,是国家关注民族地区与农村区域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关键举措。此举旨在确保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这不仅是一项提升教育公平性的... 面向民族地区实施“学前推普”,是国家关注民族地区与农村区域发展、致力于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一项关键举措。此举旨在确保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为未来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这不仅是一项提升教育公平性的扶贫先导工程,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培育民族未来的重要基石。本文以凉山西昌、喜德、甘洛三个地区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方面设计研究方案,从个体、学校、家庭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研究发现:凉山州学前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率高、认同感强,语言能力与年龄、性别、民族、城乡、教学质量、家庭环境等因素相关。凉山州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较弱的群体是农村男童。建议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资源建设;发挥学校基础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提升父母参与度;建立学前教育共同体,促进均衡发展,以确保学前儿童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实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 学前儿童 国家通用语言 语言使用
下载PDF
投身藏汉民族关系史研究二十余载的学者——访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王川教授
6
作者 姜凌志 袁昌旭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先后应邀到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中国...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先后应邀到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中国澳门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西来大学等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学或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史,尤其是西藏历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含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先后在《民族研究》《哲学研究》发表论文80篇,为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3篇;出版《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等专著9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合著)、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合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独著)等8项。文章围绕王川教授的学术经历,结合他在藏汉民族关系史领域二十余载的研究,对其进行了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川 西藏历史 康藏研究 社会史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推动昭通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
7
作者 苏韦铨 王伟 申琼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130,共12页
党的组织在昭通地区成立之始就把解决民族问题列为重要工作任务。面对复杂环境和党组织力量薄弱的客观现实,采取以建立健全党的民族工作机制为优势,增进少数民族民生福祉为基础,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为抓手,广泛的新思想宣传为引领,壮大各... 党的组织在昭通地区成立之始就把解决民族问题列为重要工作任务。面对复杂环境和党组织力量薄弱的客观现实,采取以建立健全党的民族工作机制为优势,增进少数民族民生福祉为基础,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为抓手,广泛的新思想宣传为引领,壮大各民族的革命武装队伍为保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为法宝的“六位一体”实践形式,取得了关键性成效。这一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党在昭通地区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加强民族干部培养相联系,增强对各民族群众的政治牵引力;坚持统一战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融合,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向心力;坚持民族工作和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增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保障力。通过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昭通地区的民族工作,阐释坚持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我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昭通地区 民族团结进步
下载PDF
少数民族服饰研究综述--以纳西族服饰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璇 《纺织报告》 2021年第10期115-118,共4页
纳西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纳西族服饰历来是学者研究的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文章整理了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纳西族服饰的研究成果和一些思考。服饰文化是集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特征于一体的... 纳西族作为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纳西族服饰历来是学者研究的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文章整理了关于少数民族服饰、纳西族服饰的研究成果和一些思考。服饰文化是集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特征于一体的独特表现,每一个穿着服饰的人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载体。纳西族服饰展示了纳西族璀璨的文化以及纳西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 传承与保护
下载PDF
艺术节庆符号的视觉呈现与民族文化传播——以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曲比阿果 王智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3-111,158,共10页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 艺术节庆作为一种时间和文化符号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从民族符号学与艺术节庆视觉形象设计的关系出发,以北京国斐设计工作室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视觉设计方案及其对节庆活动视觉形象设计为个案,分析凉山毕摩绘画文化的当代创新视觉转换中呈现出的多种形态的节庆特性。梳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的图形元素、文字元素、色彩元素及文创产品等要素与凉山传统民族文化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探析了现代节庆的民族符号视觉设计与文化建构、民族文化传播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民族节庆定位和发展提供参考。最后通过对民族特色的视觉形象符号体系的阐释,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协调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相互欣赏,提升对中华民族共享符号的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节庆 视觉呈现 文化传播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下载PDF
《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1-7期的研究内容及特点分析
10
作者 田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7,共11页
探索国际视角下的涉藏研究态势对于理解国际藏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基于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析,涵盖了从创刊到目前为止第1-7期论文数据,通过对学科分类、高产作者、研究... 探索国际视角下的涉藏研究态势对于理解国际藏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基于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分析,涵盖了从创刊到目前为止第1-7期论文数据,通过对学科分类、高产作者、研究机构以及研究热点的演变进行详细梳理,揭示了国际藏学研究的特点,显示出从跨学科整合向深入特定领域发展的趋势。同时关注了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对特定历史人物的研究。另外发现这个时期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藏学研究中占据主力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藏学学会(IATS) 《国际藏学学会期刊》(JIATS) 藏学 中国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翼协同发展的“民族环线”之治
11
作者 范凌薰 范召全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9-69,共11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翼协同”发展战略除了涉及双城经济圈北翼和南翼之外,还包括“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这层涵义。那么,“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宜采取何种治理方略呢?着眼于“民族环线”的实际状况,成渝地区双城经...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翼协同”发展战略除了涉及双城经济圈北翼和南翼之外,还包括“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这层涵义。那么,“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宜采取何种治理方略呢?着眼于“民族环线”的实际状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充分发挥“第四增长极”的战略价值,用活“两翼协同”原则,从三个方面在成渝经济圈周边欠发达地区推动新空间的形成:以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为导向,再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建”的新空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再造交往—交流—交融“三交互嵌”的新空间;以促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为目标,再造赋能—共生—协同“内生共进”的新空间。三重新空间叠加铸就“两翼协同”特色发展新空间,形塑起“民族环线”新形态,推动成渝经济圈与周边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周边欠发达地区 “民族环线” 两翼协同 共同富裕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域下少数民族饮食的适应与开发——以成都“彝食界”餐厅为例
12
作者 杨秀 曾思琪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第34期162-164,共3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人口、物资流动加快,交往交流交融方式不断更迭,渠道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也走出大山进入都市,从日常的彝族饮食演化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通过实地调研和阅读文献,本文概述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人口、物资流动加快,交往交流交融方式不断更迭,渠道不断拓宽,程度不断加深。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也走出大山进入都市,从日常的彝族饮食演化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民族风景线。通过实地调研和阅读文献,本文概述了凉山彝族饮食习俗,对彝族餐厅适应都市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少数民族餐饮企业在保持传统和追求都市化过程中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都市化 少数民族饮食
下载PDF
从“跨文化比较”到“跨自然比较”——人类学比较研究的方法、类型与范式转换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靖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3-131,共9页
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 比较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但对比较法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现代人类学比较研究的两大范式。其中,“跨文化比较”以文化为基本对比单位,旨在揭示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结构与变迁、自性与他性;“跨自然比较”倡导在不同的世界(自然)而非世界观(文化)之间展开比较,从而最大限度地呈现他者世界的自为秩序。在处理比较与翻译的问题上,跨文化翻译重视在语言层面建立共识,跨自然翻译则侧重在概念层面厘清疑义。二者虽然方法不同,但都致力于破解现代人类学“译不可译”的认识论困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法 跨文化比较 本体论转向 文化翻译 方法论
下载PDF
清代西藏地方志整理与研究综述
14
作者 黄辛建 李玉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1-141,156,共12页
西藏地方志,是按照志书体例编纂、记载今西藏自治区范围内自然、社会与历史现状的综合性文献。清代是西藏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数量接近30部,类型多样,既有省志、府县志,也有乡土志;既有私人纂修,也有官修志书。本文从整理、研究、价值三... 西藏地方志,是按照志书体例编纂、记载今西藏自治区范围内自然、社会与历史现状的综合性文献。清代是西藏地方志发展的高峰,数量接近30部,类型多样,既有省志、府县志,也有乡土志;既有私人纂修,也有官修志书。本文从整理、研究、价值三个维度对清代西藏地方志整理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三点结论:其一,清代西藏地方志收集整理虽然起步很早,成果也很丰硕,但存在与其他古籍文献相混杂和收集整理不均衡的问题;其二,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对部分志书著者、成书时间、相互关系的考证,或是对其体例、特点、资料来源与史料价值的研究,整体性研究偏弱;其三,对清代西藏地方志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挖掘利用不足。清代西藏地方志中既有体现西藏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宝贵资料,也有对近代西藏地方反侵略斗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书写,还保存了大量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史料,有待全面挖掘整理和研究利用,以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西藏地方志 整理研究 民族交融史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藏族本土生态知识研究述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拉先 多杰扎西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建设新时代生态文化,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藏族生态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理念,以构建青藏高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文章通过搜集、... 建设新时代生态文化,要求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藏族生态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理念,以构建青藏高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藏高原生态建设。文章通过搜集、整理藏族本土生态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梳理和研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旨在为学界今后研究藏族传统生态观念和本土生态知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生态文化 本土生态知识
下载PDF
从玛尔巴的生平活动看南亚通道中的文化交流
16
作者 姜凌志 德吉草 多杰仁青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126,共9页
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玛尔巴的一生,不仅以教法传承而闻名,更因他数次前往尼泊尔、印度求法的传奇经历而广为人知,其一生贯穿着中国西藏与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史。文章通过归纳、释读以16世纪藏族历史学家巴卧·祖拉陈瓦所撰《尊者玛... 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玛尔巴的一生,不仅以教法传承而闻名,更因他数次前往尼泊尔、印度求法的传奇经历而广为人知,其一生贯穿着中国西藏与南亚诸国的文化交流史。文章通过归纳、释读以16世纪藏族历史学家巴卧·祖拉陈瓦所撰《尊者玛尔巴传·成就稀有之语》为主的相关文献,对玛尔巴的生卒年及生平活动进行论证与推断,梳理玛尔巴在南亚通道中参与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与时间脉络。以玛尔巴为代表的藏族知识精英与南亚诸国的系列互动,是中国西藏与周边区域自古以来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书写,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尔巴 生平活动 南亚 文化交流
下载PDF
时空书写与哲学升华:李传锋小说创作论
17
作者 刘保昌 祝莹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71,共7页
李传锋的小说创作紧贴时代风云,与时代脉搏共起伏,与时代洪流同潮汐,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无论是动物题材还是人物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创作的终极指向都是“人”,而且都是当代历史进程中的生活在武陵地域的土家族人,体现出一名土家族... 李传锋的小说创作紧贴时代风云,与时代脉搏共起伏,与时代洪流同潮汐,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无论是动物题材还是人物题材的小说创作,其创作的终极指向都是“人”,而且都是当代历史进程中的生活在武陵地域的土家族人,体现出一名土家族代表性作家的民族情怀与使命担当。歌颂时代风云,展示地域民族风情,追求哲思的升华与理性的超越,李传锋始终对自由和故乡葆有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体现出深长的人文主义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传锋 武陵情怀 时空书写 哲学升华 人文主义关怀
下载PDF
青藏高原 “牧民定居”的中西方比较研究与写文化
18
作者 周毛卡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4-83,148,149,共12页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族游牧地区 牧民定居 中外研究比较 写文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海热贡地区“嘉拉么”藏靴技艺的传承研究
19
作者 诚立杰 拉先 《高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3期98-104,共7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间传统技艺是无法逾越的存在实体,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既有助于其政策的大力推行,也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文章运用民族学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阐释了青海热贡地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民间传统技艺是无法逾越的存在实体,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既有助于其政策的大力推行,也有助于乡村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文章运用民族学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阐释了青海热贡地区江什加村“嘉拉么”藏靴制作技艺悠久的历史源起,繁杂的制作流程,鲜明的文化特点。进一步阐释了江什加村“嘉拉么”藏靴技艺日趋消亡的发展现状,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手艺人自身思维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分析了该项技艺时至今日所变迁的缘由,由此得出藏族制鞋技艺作为传统自然经济模式下产生的一种工艺技巧,是藏族十明文化之工巧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推行和支持下,通过因地制宜地家庭和社会单位的正确引导,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政府主导,推动文化现代化发展;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守正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等途径,对该项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与时俱进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热贡江什加村 “嘉拉么”藏靴技艺 传承
下载PDF
凉山彝族“阿斯斯格”的文化特征及传承价值研究
20
作者 甲巴拉则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5-51,共7页
凉山彝族“阿斯斯格”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智力游戏。“阿斯斯格”能够提高彝族儿童的智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凉山彝族“阿斯斯格”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与凉山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维意识、生活习惯有着密... 凉山彝族“阿斯斯格”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儿童十分喜爱的智力游戏。“阿斯斯格”能够提高彝族儿童的智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凉山彝族“阿斯斯格”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特色,与凉山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维意识、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阿斯斯格”也是彝族传统教育中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研究凉山彝族“阿斯斯格”的文化特征与传承价值将促进彝族当代民间游戏的传承,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阿斯斯格” 文化特征 传承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