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2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互嵌式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郑长德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推动经济互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式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且经济互嵌发展对于各类... 推动经济互嵌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式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且经济互嵌发展对于各类资本积累、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民族八省区在经济发展、贫困减缓、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就业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经济互嵌程度,而且各地区经济互嵌程度已有了显著提升,但互嵌程度和水平也受到一些因素的约束。因此,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互嵌式发展,还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经济互嵌水平,持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种成本,持续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深度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协调发展中推进经济互嵌式发展,利用动态比较优势的变化,提升产业的嵌入性和融合发展水平,互嵌导向型的对口支援与合作政策,着力提高民族地区互嵌式发展的内生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经济互嵌式发展 现代化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劳动经济学课程内在要求与质量提升分析
2
作者 盛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11期057-060,共4页
本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具体的劳动经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劳动经济学教学质量,使得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类高校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需要全方位融入和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局,以“... 本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具体的劳动经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升劳动经济学教学质量,使得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类高校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需要全方位融入和服务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局,以“高等院校所长”对接“民族地区所需”,通过深度扎根地方完善劳动经济学科建设与民族地区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高等院校要全面了解地区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紧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确立劳动经济学科建设方向和内容,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为行业、企业发展的培养和输送高水平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劳动经济学 教学质量
下载PDF
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与城市经济韧性
3
作者 何雄浪 王诗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62,共17页
人口是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合理的人口分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充裕的适龄劳动人口将形成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消费局面,创造出人口机会窗口,从而提升城市承担风险和恢复经济的能力。当前,我国人... 人口是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合理的人口分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充裕的适龄劳动人口将形成有利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投资和消费局面,创造出人口机会窗口,从而提升城市承担风险和恢复经济的能力。当前,我国人口正经历从总量持续增加到持续减少、素质由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和短寿命向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长寿化转变的阶段。文章在讨论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内在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全国272个城市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就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口质量红利能够显著增强城市经济韧性,人口数量红利的影响效应则不明显;城市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口数量红利的影响效应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特征,且对任何一类城市的经济韧性提升作用均不显著。而人口质量红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胡焕庸线”东南片区的城市、内陆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更明显,对其余城市的影响效应则较弱;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增强了人口质量利用效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影响则不明显,甚至有削弱人口质量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趋势;同时,劳动生产率在人口质量利用效率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中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集聚在人口质量利用效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迈过门槛值以后,人口质量利用效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作用会减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认为需要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推进其向西部等边疆地区延伸,着力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信息要素流动、拓宽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中的作用;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城市承受外部冲击与恢复经济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数量红利 人口质量红利 城市经济韧性 异质性人力资本
下载PDF
民族互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Y市X多民族社区为例
4
作者 何雄浪 刘彦彤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基于民族互嵌理论,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展开机理分析,讨论相互嵌入的交际模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对社区视角下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等情况进行学理阐释分析,结合在Y市X多民族社区展开的田野调查,研... 基于民族互嵌理论,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展开机理分析,讨论相互嵌入的交际模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对社区视角下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等情况进行学理阐释分析,结合在Y市X多民族社区展开的田野调查,研究认为要在空间上打造和谐共生的结构,文化上建立交流互通的关系,经济上促进共富合作的配置,社会上维护民族团结的氛围,心理上培育共生共荣的观念,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建设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华民族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互嵌 互嵌式社区建设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环境规制、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5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7,共17页
将环境规制、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韧性纳入统一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就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韧性间存在显著的正“U”形动态规律... 将环境规制、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韧性纳入统一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就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韧性间存在显著的正“U”形动态规律。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下游地区的环境规划与经济韧性间存在显著的正“U”形关系,但这种正“U”形关系在长江上游、中游地区并不显著;在大城市,环境规制与经济韧性间呈显著的正“U”形关系,而在中小城市,环境规制对经济韧性存在显著负向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作为环境规制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门槛变量,经济发展水平迈过第二个门槛值后,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韧性的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创新能力是环境规制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传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韧性 长江经济带 正“U”形关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生产稳定性的视角分析及县域证据
6
作者 张永奇 单德朋 《财经理论研究》 202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探讨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1590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其一,数字经... 探讨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21年1590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其一,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其二,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城乡融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影响粮食生产稳定性。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果更加显著。其三,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性促进效果更强。其四,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具有协同作用,两者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匹配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所需,更好地提升了粮食生产稳定性。在新发展阶段,应以县域为中心发展数字经济,并且要结合县域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推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生产稳定性 粮食安全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陈莹 李治惠 杨天戈 《山西农经》 2024年第16期64-66,共3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为西部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法、重置成本法等方法,梳理四川省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志愿者到农村服务的典型案例和数据...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为西部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人才工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法、重置成本法等方法,梳理四川省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志愿者到农村服务的典型案例和数据,探析西部计划对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西部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通过参加西部计划更好地助力农村经济发展,为各地如何借助西部计划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计划 农村经济发展 志愿服务 四川省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8
作者 何子凡 《可持续发展》 2025年第2期203-215,共13页
文章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采用Duga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全国及各地区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及不平等状况。接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经济... 文章采用熵值法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并采用Duga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了全国及各地区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及不平等状况。接着,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水平、产业结构系数、政府引导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均表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二者的发展水平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2)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上升态势。就空间差异而言,表现出“东强西弱”、“相似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就时间演变特征而言,大部分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而处于高端和低端水平的地区相对较少。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3) 人力资源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政府支出四个方面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均具有正向且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This study utilizes the entropy method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assess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cross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21. It employs the Dagum Gini coefficient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examine the disparities and inequali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and its various regions.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 i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s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government guidance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Both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exhibit a fluctuating growth trend,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ir development levels. 2)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on an upward trend. Spatially, it shows a pattern of “strong in the east, weak in the west” and “similar aggregation”. In terms of time evolution, most provinces are at the medium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while relatively few areas are at the high-end and low-end level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etween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mainly stem from regional disparities. 3) The four dimensions of human resource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hierarchy coefficient, and governmental spending exert all have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direct and indirect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论北疆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9
作者 麦拉苏 一博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5年第1期54-59,160,共7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疆地区各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法律规约。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形成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和崇尚自然、热爱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疆地区各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法律规约。生活在北疆地区的各民族形成了“万物有灵”的生态观和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选择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种生计方式。“游而牧之”的蒙古族生计方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渔猎采集生计方式、达斡尔族“农牧渔猎”的多元生计方式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新时代,北疆地区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化 生态安全
下载PDF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永莉 旦增遵珠 《民族学刊》 2013年第1期17-23,100-102,共10页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属粗放型,其转变的关键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从民族地区政府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看,既面临特殊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又要完成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考核目标和其他重点任务,还要应付民族地区复杂的群体性事件...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多属粗放型,其转变的关键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从民族地区政府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看,既面临特殊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又要完成中央政府的经济增长考核目标和其他重点任务,还要应付民族地区复杂的群体性事件等。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必须加快中央和民族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对民族地区政府的绩效考核,创新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 民族地区 政府管理体制 绩效考核
下载PDF
民族地区城镇贫困动态演化与经济增长益贫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单德朋 郑长德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1期79-85,91,共8页
本文利用FGT贫困指数对2000—2011年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进行了测度,分析了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减贫的收入、分配弹性以及贫困指数的Shapley分解,研究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问题。结果表明,民族地区... 本文利用FGT贫困指数对2000—2011年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进行了测度,分析了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减贫的收入、分配弹性以及贫困指数的Shapley分解,研究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问题。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城镇绝对贫困持续缓解,但受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影响,相对贫困问题开始凸显。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率体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和外部冲击敏感性。在制定和实施同质性减贫政策的同时,应该凸显贫困人口内部的异质性。同时,构建对本地城镇贫困人口更为包容和稳健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民族地区实现城镇减贫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城镇贫困 贫困测度 益贫性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2011年第1期1-11,83,共11页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二五"及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有高速持续的...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二五"及以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以下简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有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在发展质量上的增长。本文从发展质量的界定开始,认为发展质量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卫生保健、教育、居住条件、安全保证、人口发展、环境质量、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然后,主要从经济增长的效率和稳定性、社会公平、卫生保健、教育发展、环境质量等方面讨论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的质量特征。最后,基于这些分析,探讨了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质量 民族经济
下载PDF
伟大的跨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0年 被引量:10
13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106-108,共11页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作为全国宏观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民族八省区70年来在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对外开放、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民族地区经济发...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作为全国宏观区域经济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民族八省区70年来在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对外开放、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伟大跨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下实现的。民族地区70年的经济发展表明:我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始终坚持发展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坚持绿色发展,守好民族地区发展的底色和价值,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70年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年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结构变迁 成果共享
下载PDF
资源诅咒、后发优势与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探讨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雄浪 刘芝芝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6,98-100,共7页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要求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由于产业产品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繁荣与稳定。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要求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由于产业产品同质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民族地区在技术性、制度性、产业结构、市场敏感度、政策等方面又具有后发优势。因此,民族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契机,充分挖掘自己所具有的独特的后发优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地区的新增长点;始终坚持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通过智力扶贫或科教扶贫的理念引领民族地区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资源诅咒 后发优势 跨越式发展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22,103,共15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缩小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文章认为,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文章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和共赢的;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高速、持续和包容的增长,虽然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大,供给质量在有效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显著提升,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章认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兼论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继红 许宁 唐勇智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49,共4页
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政治约束,政府对国有经济的内生偏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等,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由此,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制度变... 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政治约束,政府对国有经济的内生偏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等,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由此,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制度变迁创新思路,民族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制度环境 变迁创新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2010年第1期63-71,164,共10页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进,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和今后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进,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处理好经济追赶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与其他发展机会,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平等,实现和谐发展和共享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和谐发展 共享型发展
下载PDF
城镇化、工业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海燕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41,共8页
民族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首先进行了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然后采用2000-2010年民族八省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views进行民族地区城镇化... 民族地区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首先进行了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分析,然后采用2000-2010年民族八省区的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views进行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之间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步于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近10年来民族地区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工业化推动经济发展到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转折迹象。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时期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互动,努力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下载PDF
推动经济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同步现代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39,154,共9页
推动经济互嵌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渗透关系,通过经济互嵌式发展,不仅... 推动经济互嵌式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经济上看,互嵌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通过市场和非市场的经济交易形成的渗透关系,通过经济互嵌式发展,不仅扩大了各民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选择空间和技能、偏好的匹配空间,而且还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交往自由、相互包容的精神关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从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就业结构、空间分布等方面综合评估各民族经济互嵌程度,发现各民族经济互嵌程度已有显著提升,但族际差异显著。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发展、促进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经济互嵌发展 经济互嵌指数 现代化
下载PDF
“五个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长德 《民族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1-21,94-97,共25页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个发展"理念。给出了"五个发展"理念的分析评价框架,然后按此框架对民族地区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估,基于对现状的评估,提出了民族地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