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第4届国际压缩机与制冷会议
1
作者 胡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西安交通大学 第4届国际压缩机与制冷会议 回转压缩机 热力过程 P-V图 压缩机技术 往复压缩机 制冷技术
下载PDF
有机液体储氢技术催化脱氢过程强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盖宏伟 张辰君 +7 位作者 屈晶莹 孙怀禄 脱永笑 王斌 金旭 张茜 冯翔 CHEN De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64-185,共22页
氢能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然而氢的储运是制约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机氢化物(LOHC)储氢技术具有成本低、储氢密度大、安全稳定等优势,可匹配现有化石能源输运架构,有望在... 氢能是实现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然而氢的储运是制约氢能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有机氢化物(LOHC)储氢技术具有成本低、储氢密度大、安全稳定等优势,可匹配现有化石能源输运架构,有望在大规模、长距离和分布式的氢储运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LOHC储氢循环中,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加氢技术,LOHC脱氢过程效率低、稳定性差,是制约该技术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综述了LOHC储氢技术催化脱氢过程强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概述了LOHC储氢基本概念和催化脱氢反应基本原理,从催化过程强化、产物分离强化、能量效率强化等方面总结了脱氢过程强化策略,通过对比不同技术手段的特点,分析了LOHC储氢技术催化脱氢过程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即开发高效的脱氢催化剂、提高催化脱氢过程的传热传质效率以及降低脱氢过程能耗,这对LOHC储氢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液体储氢 传热 传质 催化剂 催化剂载体
下载PDF
基于原位技术的尿素电氧化催化机理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鹭 田彦妮 +3 位作者 张珂 袁立杰 赵晓红 杨伯伦 《化学工程》 CSCD 2024年第1期70-75,共6页
尿素电氧化反应作为尿素电解制氢和直接尿素燃料电池共同的半反应,是实现含尿素废水绿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反应。然而其复杂六电子转移过程导致的缓慢动力学,及反应过程中涉及多种中间体的生成与转化,使得催化剂活性低且稳定性差,... 尿素电氧化反应作为尿素电解制氢和直接尿素燃料电池共同的半反应,是实现含尿素废水绿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反应。然而其复杂六电子转移过程导致的缓慢动力学,及反应过程中涉及多种中间体的生成与转化,使得催化剂活性低且稳定性差,因此有必要结合原位表征技术探明催化机理以科学理性设计尿素电氧化催化剂。针对基于电化学原位技术的尿素电氧化反应相关研究,从反应机理、反应路径和催化剂改性机制3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着重探讨采用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和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尿素电氧化催化机理,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键断裂与键生成及各种特征峰的变化规律,深入探索尿素电氧化反应强化策略。最后,展望基于原位技术的尿素电氧化研究的发展方向,以设计开发高效稳定电催化剂推进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电氧化 NI基催化剂 催化机理 原位红外光谱 原位拉曼光谱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课程教学设计经验与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为例
4
作者 郝南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19期65-68,共4页
化学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存在着课程设计同质化、教学形式单调、教学目标单一、考核内容教材化、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吸引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 化学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存在着课程设计同质化、教学形式单调、教学目标单一、考核内容教材化、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吸引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的“化学与生物反应工程”课程为例,系统分析了其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作业布置、考核方式等教学设计全过程,以期为我国高等院校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教学设计 新工科
下载PDF
化学链重整反应中含氧空位α-Fe_(2)O_(3)(001)表面CO反应行为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5
作者 张慧欣 黄正清 +3 位作者 班涛 苏雪 杨伯伦 常春然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6-124,I0112-I0116,I0119,共15页
化学链甲烷重整是利用甲烷制备合成气(CO和H_(2))具有广阔前景的方法之一,其中CO在氧载体表面上的进一步反应对CO选择性起主要决定作用.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α-Fe_(2)O_(3)(001)氧空位对CO脱附、CO氧化和CO解离的影响.计... 化学链甲烷重整是利用甲烷制备合成气(CO和H_(2))具有广阔前景的方法之一,其中CO在氧载体表面上的进一步反应对CO选择性起主要决定作用.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地研究了α-Fe_(2)O_(3)(001)氧空位对CO脱附、CO氧化和CO解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氧空位浓度会导致Fe原子中的电子局域化增强,从而削弱Fe位点上CO的脱附能力.此外,氧空位浓度从1/12 ML增加到1/6 ML会导致CO氧化能垒从0.64 eV增加到1.10 eV.增加氧空位浓度虽有利于CO解离,但由于解离反应的高能垒(大于3.00 eV),CO的解离仍然很难发生.综合考虑三条反应途径,CO脱附可以在高于900K的反应温度下自发进行.增加氧空位浓度可以提高合成气选择性,因为在高氧空位浓度(1/6 ML)下,相比于CO脱附,CO氧化的竞争性减弱.这项研究揭示了在Fe_(2)O_(3)的还原程度增加时,化学链甲烷重整中CO选择性增强的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重整 甲烷 Fe_(2)O_(3) 氧空位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氮化硼化学成分标准物质研制
6
作者 杨寒 李颖 +5 位作者 任俊 刘霞 巩琛 黄辉 张嘉祺 张华承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研制3种氮化硼化学成分标准物质。以硼酸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合成固体前驱物,分别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高温热处理,制得质量分数为95%~99%的氮化硼候选物。随机抽取12瓶分装好的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组内和组间无显著性系统差异... 研制3种氮化硼化学成分标准物质。以硼酸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采用湿化学法合成固体前驱物,分别在空气和氮气气氛下高温热处理,制得质量分数为95%~99%的氮化硼候选物。随机抽取12瓶分装好的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组内和组间无显著性系统差异,样品均匀性良好。采用直线拟合法进行短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检验,拟合直线斜率均小于临界值,样品稳定性良好。通过8家实验室采用两种不同原理的方法进行协作定值,统计评定出标准值和不确定度,定值组分包括总氮、总硼、氧化硼、铁、钙、钠,其中总氮质量分数为53.8%~55.9%,总硼质量分数为41.8%~43.7%,氧化硼质量分数为0.105%~2.37%,基本覆盖了常规氮化硼的纯度范围。该系列标准物质能够满足氮化硼相关产品的测量质量控制和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成分分析 标准物质 总氮 总硼 氧化硼
下载PDF
电化学催化氧化和电吸附脱盐技术处理采油废水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云海 况均耀 +1 位作者 周喆 陈庆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17-120,共4页
以陕北长庆油田的采油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自制的钛基镍锑掺杂二氧化锡电极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去除采油废水中的CODCr。通过实验探讨了影响采油废水中CODCr去除效率的几个因素,它们包括电极间距、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处理水量,得出了... 以陕北长庆油田的采油废水为处理对象,利用自制的钛基镍锑掺杂二氧化锡电极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去除采油废水中的CODCr。通过实验探讨了影响采油废水中CODCr去除效率的几个因素,它们包括电极间距、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处理水量,得出了这几个影响因素的较佳实验条件:在温度为25℃时,对初始CODCr为720mg/L,浊度为43.4NTU的50mL水样,采用电极间距为10mm,电流密度为6.4mA/cm2,电解时间为150min进行处理,出水CODCr降到了120mg/L,浊度降为0.29NTU。出水的CODCr值达到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CODCr去除率达到了83.3%,浊度去除率达到了99.3%。针对采油废水盐度高的问题,以电吸附脱盐技术对氯化钠盐水溶液脱盐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具有高双电层电容性质的电极材料,包括活性炭、炭布、碳纳米管,制成电极后对它们的电吸附脱盐性能进行了测试,显示了这类材料在电吸附脱盐方面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氧化 电吸附脱盐 采油废水 镍锑掺杂二氧化锡
下载PDF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综合工程技术人才——关于开设“工程综合集成”课程的调研 被引量:3
8
作者 薛宇红 刘飞清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0-83,共4页
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 2 1世纪给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调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改革的机遇 ,培养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适应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了一种工科学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 2 1世纪给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调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改革的机遇 ,培养综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为了适应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文提出了一种工科学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开设“工程综合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工程技术人才 高校 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工程综合集成”课程
下载PDF
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循环制氢技术及其最新发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占涛 王黎 张睿 《化工中间体》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氢能是一种高效、洁净的新能源,太阳能热化学循环制氢实现了制氢工艺的清洁、无污染,具有非常理想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热化学反应循环系统的研发入手,系统地介绍了该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制氢技术 制氢工艺 无污染 研发 热化学 应用前景 高效 最新发展 展望 新能源
下载PDF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在碳基固体原料热化学转化领域应用进展
10
作者 郭伟 杨盼曦 +6 位作者 俞尊义 高琨 王晶 张杰 党敏辉 杨伯伦 吴志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85,共21页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Chemical Percolation Devolatilization,CPD)用于快速升温条件下煤炭脱挥发分的模拟,可以预测不同煤种热解过程中焦油、半焦和轻质气体的实时产率。模型基于晶格模型构建煤炭化学结构,具有煤种适用性广、输入参...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Chemical Percolation Devolatilization,CPD)用于快速升温条件下煤炭脱挥发分的模拟,可以预测不同煤种热解过程中焦油、半焦和轻质气体的实时产率。模型基于晶格模型构建煤炭化学结构,具有煤种适用性广、输入参数少的特点,得到广泛关注。首先介绍了CPD模型的发展历程、煤炭模型构建方法和热解反应路径假设与动力学参数计算等,进而综述了CPD模型在煤炭、油页岩和生物质等碳基固体原料热化学转化领域的应用进展。为提高CPD模型在煤炭热转化领域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煤种结构分析建立了更准确的晶格参数计算方法。通过改进CPD模型中热解反应路径并修正动力学参数使模型更接近真实热解过程,通过对煤颗粒内部温度梯度分布修正及算法改进使得模拟更接近实际热解工况。在油页岩热转化方面,相关学者从油页岩中干酪根化学结构出发,结合油页岩热解特性建立了用于描述其热转化的CPD模型。通过分析生物质的结构特点和反应特性建立了生物质CPD模型,并从化学结构、热解反应路径以及动力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改进来扩展模型的适用性。CPD模型虽然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根据煤炭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获得拟合参数适用的煤种范围较窄,准确性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通过化学结构表征的方法建立更准确的碳基固体原料结构模型。CPD模型对热解反应过程进行了较大简化,需要根据实际热解反应路径进行修正,包括考虑煤炭热解过程中的二次反应、焦油之间的偶联、反应中自由基变化等问题。现有的CPD模型未考虑煤炭地下热转化过程的应力作用,需要从力-热耦合等复杂反应条件出发进行改进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渗透脱挥发分模型 煤热解 油页岩 生物质 工程热化学
下载PDF
生物质化学链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志强 张博 杨伯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35-2853,共19页
生物质通过化学链转化制备燃料及化工原料是工程热化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借助化学链转化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氧解耦、重整/制氢研究进展,重点综述... 生物质通过化学链转化制备燃料及化工原料是工程热化学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有效借助化学链转化实现生物质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工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回顾了生物质化学链燃烧、气化、氧解耦、重整/制氢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载氧体在生物质化学链转化过程中的理化特性变化规律及热力学与动力学特性,对比分析了反应装置及系统的特性。基于生物质主要组分的化学特性探究预处理及灰成分对化学链转化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电子及氧离子传输特性的载氧体理性设计及精准构筑,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的反应器与反应本征特征匹配特性,生物质化学链转化与其他工程热化学技术耦合的多联产系统是后续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二氧化碳捕集 化学链转化 载氧体 反应器 过程系统
下载PDF
多环芳烃类液体有机氢载体储放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一鸣 齐随涛 +3 位作者 周宇亮 谭潇 石利斌 杨伯伦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00-1007,共8页
基于“绿电+绿氢”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模式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现有的氢储运技术无法满足该利用模式的大规模与跨时空需求。多环芳烃类有机液体氢载体储氢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且安全高效的异地氢储运技术。... 基于“绿电+绿氢”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模式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现有的氢储运技术无法满足该利用模式的大规模与跨时空需求。多环芳烃类有机液体氢载体储氢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且安全高效的异地氢储运技术。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类不饱和有机液体储氢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常用有机氢载体的物化性质,分析了作为有机氢载体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从空间位阻效应的角度解释了多环芳烃类有机液体氢载体的环内与环间加脱氢反应机理,并进一步从活性组分分散度、表面电荷效应、氢溢流以及低配位数等方面对多环芳烃加脱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目前多环芳烃类有机液体氢载体储氢的技术难点在于脱氢温度高、循环率低以及催化剂成本高,并对优化能量匹配、催化剂改性等未来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 催化剂
下载PDF
用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的CaO/Ca(OH)2化学储热技术综述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其利 孙杰 《华电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1-11,共11页
借助大规模、低成本的储热技术实现全天候运行,进而降低发电成本、提升能源质量是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相对于光伏、风电等技术的最大优势所在。近年来,CaO/Ca(OH)2化学储热体系以其储热密度高、反应效率高、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越特性,... 借助大规模、低成本的储热技术实现全天候运行,进而降低发电成本、提升能源质量是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相对于光伏、风电等技术的最大优势所在。近年来,CaO/Ca(OH)2化学储热体系以其储热密度高、反应效率高、安全性高、成本低等优越特性,从众多化学储热技术中脱颖而出。从过程机理、反应器装备及系统集成3个层面对CaO/Ca(OH)2化学储热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优化CaO/Ca(OH)2化学储能体系提供参考。首先介绍了该体系储/放热的基本原理,讨论并总结了用于解决固体反应物烧结、团聚结块的掺杂法和粒化法,随后分类并分析了反应器装备的型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研究现状表明,虽然掺杂法和粒化法能有效地改善颗粒物团聚现象,但同时会带来诸如副反应产物、储热密度下降严重、循环稳定性低等负面影响。固定床反应器操作不连续性,不适合工业级的应用,接下来围绕流化床反应器和移动床反应器的优化可能是研究工作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发电 化学储热 过程机理 反应器 系统集成 CaO/Ca(OH)2
下载PDF
分布式制氢技术在加氢站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魏民 常胜 +7 位作者 李东 刘奇峰 甘一夫 王施媛 石秦川 方涛 杨福胜 王斌 《化工机械》 CAS 2023年第3期281-289,共9页
跟踪了国内外加氢站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各类加氢站的技术路线、原理、优势以及应用局限,估算了天然气重整制氢、甲醇重整制氢、碱性电解水制氢和有机液态载体(LOHC)制氢4种分布式制氢方式的成本,并预测了未来我国加氢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分布式制氢技术 加氢站 LOHC 氮杂环芳烃 经济性分析
下载PDF
采用不同分离技术的甲醇制芳烃流程对比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健荣 杨敏博 冯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3-220,共8页
为了降低甲醇制芳烃流程的能耗以及操作费用,提高经济性和竞争力,对采用冷油吸收法和精馏法进行轻烃回收的甲醇制芳烃流程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优化分析。首先,在Aspen HYSYS中建立了严格的流程模型,计算得到两个流程的能量平衡以及能量... 为了降低甲醇制芳烃流程的能耗以及操作费用,提高经济性和竞争力,对采用冷油吸收法和精馏法进行轻烃回收的甲醇制芳烃流程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及优化分析。首先,在Aspen HYSYS中建立了严格的流程模型,计算得到两个流程的能量平衡以及能量平衡数据,对流程操作以及产品数据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Aspen HYSYS和Matlab的数据连接,建立了以轻烃产品标准为约束的操作费用最小化的优化模型,并对两个流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精馏流程的分离效果以及产品回收率均优于油洗流程;优化后油洗流程的总操作费用略高于精馏流程;从具体的操作费用贡献来看,精馏流程的电耗为油洗流程的1.46倍,并且需要使用更低温度的冷却剂,而油洗流程的中压蒸汽消耗量比精馏流程高出44.3%。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降低甲醇制芳烃工艺的能耗以及操作费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芳烃 轻烃分离 油洗 精馏
下载PDF
多晶及单晶高镍三元材料LiNi_(0.9)Co_(0.05)Mn_(0.05)O_(2)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特性
16
作者 张吉禄 董育辰 +2 位作者 宋强 袁思鸣 郭孝东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82-2389,共8页
随着电动汽车电源及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镍三元层状氧化物因其高容量和低成本等优势,成为动力电池首选正极材料之一,但是高镍三元材料面临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高镍单晶可以有效减缓颗粒裂纹的产生,... 随着电动汽车电源及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镍三元层状氧化物因其高容量和低成本等优势,成为动力电池首选正极材料之一,但是高镍三元材料面临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高镍单晶可以有效减缓颗粒裂纹的产生,从而提高高镍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但是高镍单晶严苛的制备条件限制了其开发与应用。本工作通过共沉淀-高温固相法和熔盐法分别制备出多晶高镍材料LiNi_(0.9)Co_(0.05)Mn_(0.05)O_(2)(NCM-PC)和单晶LiNi_(0.9)Co_(0.05)Mn_(0.05)O_(2)材料(NCM-SC),并通过电子显微技术(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和电化学测试对两者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电化学性能及Li+传输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NCM-PC具有较高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导致其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 C充放电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高达164 mAh/g。尽管NCM-SC的高倍率性能欠佳,但其循环性能优异,在3 C倍率下,经1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高达89%。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单晶/多晶超高镍(Ni≥90%)正极材料尺寸调控及性能优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超高镍正极材料 单晶 多晶 倍率性能
下载PDF
直接空气捕集CO_(2)典型工艺分析及技术经济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鼎 张杰 +1 位作者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15-221,共7页
为促进社会发展与绿色转型,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作为一种负碳排放技术愈发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DAC技术聚焦于大气及交通工具等分布源CO_(2)的捕集回收,可有效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目前... 为促进社会发展与绿色转型,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直接空气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作为一种负碳排放技术愈发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DAC技术聚焦于大气及交通工具等分布源CO_(2)的捕集回收,可有效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目前DAC技术发展的挑战主要在于设备及运行成本高。因此,从DAC工艺概况、工艺关键模块及技术经济性分析3个方面开展研究。着重介绍了基于碱性溶液及固体吸附剂的2种DAC技术工艺流程和吸附材料,概述了电力/热能供应、CO_(2)吸收/解吸、CO_(2)压缩存储/输运等关键模块,对比了2种DAC工艺技术能耗与经济成本。基于碱性溶液吸收和固体吸附剂吸收的DAC技术每吨CO_(2)捕获能耗分别在2118~2790 kW·h及1400~2777 kW·h,每吨CO_(2)捕获成本分别为$200~600和$100~400。总体而言,基于固体吸附剂的DAC技术经济效益好、捕获成本低、应用潜力大。未来需进一步从吸附材料性能提升、关键核心过程强化、系统能量集成优化等3个方面进行研究,可望进一步降低DAC技术成本,从而为碳达峰与碳中和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负碳排放技术 直接空气捕集二氧化碳 技术经济性分析 工艺分析
下载PDF
生物质热解挥发分化学链重整工艺模拟与分析
18
作者 刘根 张榕江 +4 位作者 孙仲顺 马广举 张博 杨伯伦 吴志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51-2358,共8页
在常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工艺中,热解、气化、重整等众多复杂的反应过程被限制在同一个反应空间中,这些反应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碳转化率较低,且难以实现产物定向调控与系统自热运行。基于解耦策略的生物质热解与化学链重整相结... 在常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工艺中,热解、气化、重整等众多复杂的反应过程被限制在同一个反应空间中,这些反应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碳转化率较低,且难以实现产物定向调控与系统自热运行。基于解耦策略的生物质热解与化学链重整相结合的工艺可实现上述复杂过程定向调控,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常规化学链气化面临的挑战。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该工艺进行全流程模拟,并使用热解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考察了热解反应器温度、重整反应器温度、蒸汽生物质质量比对工艺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在400~600℃所建立的工艺模型能够有效预测热解产物分布;随着热解温度的提升,合成气产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在550℃下获得最高的合成气产量为1 158.98 Nm^(3)/kg生物质;在600℃热解温度下,热解半焦和载氧体氧化放热可满足重整反应器的热量需求,实现系统热自持;重整反应器温度升高会增加合成气的产量,但是会降低合成气的氢碳比与能量效率,同时系统自热状态下运行所需的床料循环速率显著增加;蒸汽能够有效调节合成气产品的氢碳比,热解化学链重整工艺生产氢碳摩尔比为2.0的合成气,蒸汽生物质质量比仅为0.45,低于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工艺所需的1.2~1.4。因此,综合考虑合成气产量及工艺性能,生物质热解结合化学链重整工艺操作条件以热解反应器温度550~600℃,重整反应器温度700℃,蒸汽生物质质量比为0.45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气化 生物质 Aspen Plus 解耦
下载PDF
钡含量对(La_(0.5)Sr_(0.5))_(1-x)Ba_(x)Fe_(0.6)Co_(0.4)O_(3)化学链甲烷干重整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杨柳青 赵子瑞 +1 位作者 张军社 魏进家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86-4301,共16页
化学链甲烷干重整可将CH_(4)和CO_(2)转化为各种增值产品,是一种具有低分离要求的高效反应技术,并可助力碳中和。目前,该技术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设计和开发具有良好反应性和稳定性的载氧体。合成了Ba取代的具有锚定纳米颗粒的(La_(0.5... 化学链甲烷干重整可将CH_(4)和CO_(2)转化为各种增值产品,是一种具有低分离要求的高效反应技术,并可助力碳中和。目前,该技术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设计和开发具有良好反应性和稳定性的载氧体。合成了Ba取代的具有锚定纳米颗粒的(La_(0.5)S_(r0.5))_(1-x)Ba_(x)Fe_(0.6)Co_(0.4)O_(3)钙钛矿氧化物,将其用作化学链甲烷干重整的载氧体,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和性能评价,研究了该类材料的物化性质和氧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在所有样品中,La_(0.35)S_(r0.35)Ba_(0.3)Fe_(0.6)Co_(0.4)O_(3)在甲烷部分氧化过程中可实现84.3%的甲烷转化率、15.23 mmol·g^(-1)的合成气产量以及最高的氧消耗量(5.29 mmol·g^(-1)),显示出优异的氧扩散速率,同时具有95.8%的合成气选择性、70.0%的CO选择性和1.36 mmol·g^(-1)的积炭。对甲烷还原过程中气体生成速率的分析表明,Ba取代可以优化载氧体的晶格结构,导致高的离子迁移率,促进氧在体相中的快速扩散,进而提升CH_(4)转化。此外,氧化还原循环测试表明该载氧体具有较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和较好的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重整 甲烷 二氧化碳 合成气 钙钛矿 载氧体
下载PDF
化学链制化学品工艺及循环材料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榕江 张博 +2 位作者 刘根 杨伯伦 吴志强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79-3994,共16页
化学链技术在化学品生产过程强化方面表现出极大潜力,相较于传统工艺可提高?效率并降低碳排放。综述了目前常见的化学链制化学品工艺,主要包括化学链重整/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和氢气、低碳烷烃化学链氧化脱氢/选择性氢燃烧制烯烃、甲烷化... 化学链技术在化学品生产过程强化方面表现出极大潜力,相较于传统工艺可提高?效率并降低碳排放。综述了目前常见的化学链制化学品工艺,主要包括化学链重整/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和氢气、低碳烷烃化学链氧化脱氢/选择性氢燃烧制烯烃、甲烷化学链氧化偶联制乙烯、甲烷化学链脱氢芳构化制苯、化学链选择性氧化制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甲醇、环氧乙烷和甲酸等)。深入理解载氧体理化性质与化学链反应性能间的构效关系有助于实现载氧体理性设计。目前在载氧体设计方面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利用氧化物的热力学平衡氧分压筛选载氧体活性组分,到基于表面工程策略调控晶格氧释放动力学,再到通过合理构建结构和电子描述符,深入剖析载氧体性能强化策略。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数据驱动的可解释机器学习可实现载氧体的高通量筛选,极大拓宽了载氧体筛选范围,并降低试错成本。随着化学链技术的发展,载氧体这一概念可被进一步拓展至循环材料,如载氮体和载氯体等。光/电驱动的化学链过程为在低温或室温下实现高附加值产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拓宽了化学链技术的应用范围。此外,化学链技术还可用于共沸有机物分离过程强化,对低成本、低污染和低排放分离过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重整 载氧体 循环材料 选择性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