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点阵激光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蕊联 王梅 王永贤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4-477,共4页
点阵激光第一次报道于2004年,是为得到明显美容效果和最低风险美容技术而引进市场的。与传统的剥脱和非剥脱激光不同的是,剥脱点阵激光和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的仅仅是皮肤的一小部分,最多可有约95%的皮肤不受累,未受损害的周围组织包绕... 点阵激光第一次报道于2004年,是为得到明显美容效果和最低风险美容技术而引进市场的。与传统的剥脱和非剥脱激光不同的是,剥脱点阵激光和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的仅仅是皮肤的一小部分,最多可有约95%的皮肤不受累,未受损害的周围组织包绕受损组织可使表皮迅速修复。2006年FDA批准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可用于治疗色素损害、眶周皱纹、皮肤重塑、黄褐斑、软组织凝结、痤疮瘢痕、外科瘢痕和光化性角化症。2007年这个概念被进一步发展到剥脱性点阵激光(Er:YAG或CO2激光),这些设备由FDA明确指出用于治疗各种皱纹、组织结构不平整、色素损伤和血管皮肤变色。本文就剥脱和非剥脱点阵激光这两个概念及其技术细节和临床指征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脱性点阵式光热作用 非剥脱性点阵式光热作用 激光
原文传递
皮肤科住院患者血清铁蛋白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的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毳毳 刘艳 +2 位作者 尹佳锋 杨生莲 赵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23-1025,1028,共4页
目的观察皮肤科住院患者血清铁蛋白(FET)、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入选的514例皮肤科住院患者进行血清FET和SCCA检测,并随机选取同期其它科室住院患者51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FET和SCCA值... 目的观察皮肤科住院患者血清铁蛋白(FET)、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水平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入选的514例皮肤科住院患者进行血清FET和SCCA检测,并随机选取同期其它科室住院患者51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FET和SCCA值。结果皮肤科住院患者组血清FET升高129例(25.10%),SCCA升高257例(50.00%),对照组患者血清FET升高6例(1.17%),SCCA升高8例(1.56%)。FET检测结果:红斑狼疮(4/7)、多形红斑(3/6)、皮肌炎(19/40)、荨麻疹(11/25)、带状疱疹(27/95)、硬皮病(3/14)等的血清FET值有所升高。SCCA检测结果:银屑病(92/96)、湿疹(21/22)、红皮病(24/26)、泛发性神经性皮炎(6/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病(7/9)、毛发红糠疹(3/4)等的血清SCCA值升高明显。皮肤肿瘤患者血清FET值正常,血清SCCA值升高(3/6)。结论结缔组织病类疾病、多形红斑、荨麻疹、带状疱疹可出现血清FET值升高。鳞状上皮增生明显、伴有大量鳞屑的皮肤病血清SCCA值可能升高。血清FET和SCCA值不是常见皮肤肿瘤(除皮肤鳞癌)的特异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结缔组织病 皮肌炎 银屑病 红皮病
原文传递
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淑兰 应朝霞 王永贤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154-158,共5页
激光医学赴激光技术与医学栩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基础研究阶段,70年代的初步应用阶段,80年代的学科形成阶段,90年代的发展成熟阶段。
关键词 激光技术 应用 皮肤科 激光医学 边缘学科 学科形成 成熟阶段
下载PDF
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和展望 被引量:11
4
作者 夏君 胡蝶 曾维惠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20期73-77,共5页
新型的非剥脱性点阵激光(non-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s,NAFL)不同于传统的剥脱激光,前者在保留角质层相对完整的情况下,以点阵排列的形式作用于小部分面积的皮肤,总治疗面积不到治疗区域的10%,保留了大部分正常皮肤,保证组织的快速... 新型的非剥脱性点阵激光(non-ablative fractional lasers,NAFL)不同于传统的剥脱激光,前者在保留角质层相对完整的情况下,以点阵排列的形式作用于小部分面积的皮肤,总治疗面积不到治疗区域的10%,保留了大部分正常皮肤,保证组织的快速修复。经FDA批准,非剥脱点阵激光可用于治疗色素沉着、眶周皱纹、皮肤年轻化、痤疮、手术瘢痕和日光性角化等皮肤疾病和皮肤外观改变。除此之外,非剥脱点阵激光也被试用于治疗上述范围以外的疾病,同样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对非剥脱点阵激光在皮肤科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剥脱点阵激光(NAFL) 皮肤病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华绪 王永贤 任秋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268-271,共4页
  1990年,局部外用5-氨基酮戊酸(ALA)后照射红光的局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首先应用于皮肤科临床,目前局部外用ALA-PDT主要应用于Bowen's病、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等皮肤肿瘤的治疗,同时也对病毒疣...   1990年,局部外用5-氨基酮戊酸(ALA)后照射红光的局部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首先应用于皮肤科临床,目前局部外用ALA-PDT主要应用于Bowen's病、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和光化性角化病等皮肤肿瘤的治疗,同时也对病毒疣、寻常性痤疮等显示了独特疗效,由于其副作用较少,而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因而局部外用ALA-PDT疗法已经成为某些皮肤科疾病非常具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本文就ALA-PDT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综述如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酮戊酸 皮肤科疾病 光动力学疗法 皮肤肿瘤 寻常性痤疮 基底细胞癌 病毒疣 BOWEN 光化性角化病 黑素瘤
下载PDF
中国近代西医学及皮肤花柳病学开拓者嘉约翰及其专著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星 赵波 +3 位作者 马慧群 张建中 马毳毳 马振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8-440,共3页
目的回顾中国及亚洲近代西医学及皮肤花柳病学创始人嘉约翰及其专著。方法广泛检索历史文献,从中查找与嘉约翰医事活动及著作相关的文章,进行整理。结果嘉约翰1853年来中国,在中国行医,直至1901年病逝于中国,诊治患者达740 324人次,185... 目的回顾中国及亚洲近代西医学及皮肤花柳病学创始人嘉约翰及其专著。方法广泛检索历史文献,从中查找与嘉约翰医事活动及著作相关的文章,进行整理。结果嘉约翰1853年来中国,在中国行医,直至1901年病逝于中国,诊治患者达740 324人次,1859年创办了博济医院,1866年创建博济医学校,1877年创建中国博医会和《博医会报》,1872年编著《花柳指迷》,1873年编著《皮肤新编》,开启编著西医皮肤花柳专著的先河,培养了中国150多名西医。结论嘉约翰是中国及亚洲近代西医学及皮肤花柳病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花柳指迷》、《皮肤新编》为中国皮肤病和花柳病学第一部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皮肤病学 西医花柳病学 传教医师 中国
原文传递
治疗剂量308nm准分子光对小鼠皮肤的致癌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俊 应朝霞 +3 位作者 王永贤 马慧群 张淑兰 李蕊联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 探究常规治疗剂量308nm准分子光长期照射对小鼠皮肤的致癌性。方法 将96只昆明小鼠根据308nm准分子光照射时间(4周、8周、12周、16周、20周和24周)不同分为6组,每组8只,每个时间组均设正常对照组;参考人非增生性皮肤病变治疗剂量... 目的 探究常规治疗剂量308nm准分子光长期照射对小鼠皮肤的致癌性。方法 将96只昆明小鼠根据308nm准分子光照射时间(4周、8周、12周、16周、20周和24周)不同分为6组,每组8只,每个时间组均设正常对照组;参考人非增生性皮肤病变治疗剂量,初始照射剂量60mJ/cm2,1次/周,再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增加治疗剂量。照射结束后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无明显改变,P53阳性表达率随照射时间增加无明显变化(P>0.05);308nm准分子光照射16周后,部分小鼠皮肤开始出现角质形成细胞的非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病理表现,P53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照射16周、20周和24周时,308nm准分子光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08nm准分子光对小鼠皮肤具有一定致癌性,致癌风险同照射时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8nm准分子光 小鼠 皮肤癌 P53蛋白
原文传递
红外线影响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Jun、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平 杨荣丽 +4 位作者 苏慧 李林丽 宋健文 卢宁 刘钰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研究红外线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HSF)中c-Jun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为红外线引起光老化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被分为对照组(无红外线照射)和实验组(红外线照射);用MTT检测各... 目的研究红外线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HSF)中c-Jun和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为红外线引起光老化损伤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提取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被分为对照组(无红外线照射)和实验组(红外线照射);用MTT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细胞化学(ICC)方法检测各组c-Jun和Ⅰ、Ⅲ型胶原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各组中红外线照射对HSF的增殖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红外线照射下调Ⅰ型胶原m RNA和蛋白的表达,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Ⅰ型胶原的m RNA和蛋白表达下降越明显(P<0.01);红外线照射成纤维细胞12 h后Ⅲ型胶原m RNA和蛋白的表达都呈照射剂量依赖性下调(P<0.05,P<0.01),24 h后Ⅲ型胶原m RNA和蛋白的表达都呈照射剂量依赖性上调(P<0.05,P<0.01);红外线照射上调了c-Jun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呈照射剂量依赖性(P<0.05,P<0.01)。结论红外线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上调c-Jun表达,抑制Ⅰ型胶原表达,干扰Ⅲ型胶原表达,这可能是其引发和促进皮肤光老化的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 C-JUN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皮肤衰老进程中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松花粉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帆 马慧群 +2 位作者 曾维惠 董妍 郑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衰老进程中不同年龄组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率及松花粉对老年组大鼠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以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幼年组、成年组... 目的观察衰老进程中不同年龄组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率及松花粉对老年组大鼠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以大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以及松花粉喂养老年组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幼年组、成年组、老年组、松花粉喂养老年组的凋亡率分别为:(73.549 50±4.437 68)%(、59.509 10±4.781 50)%(、88.978 00±3.702 25)%(、61.820 00±7.784 60)%。幼年组的凋亡率介于成年组与老年组之间,老年组的调亡率最高(P<0.01)。松花粉干预后,松花粉喂养老年组的凋亡率比老年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随着年龄增加,大鼠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且松花粉对细胞凋亡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凋亡 松花粉 皮肤衰老
下载PDF
西安市高中生日光紫外线暴露和防护的知识和行为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健文 刘平 +3 位作者 杨正生 李林丽 苏慧 彭振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4-436,共3页
目的评价西安市高中学生日光紫外线辐射的认知水平和防护行为,阐明影响紫外线辐射安全教育的因素。方法西安市4所高中的607名在校学生,完成19个题目构成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对紫外线辐射不良作用的认识程度和采取的防护行为。... 目的评价西安市高中学生日光紫外线辐射的认知水平和防护行为,阐明影响紫外线辐射安全教育的因素。方法西安市4所高中的607名在校学生,完成19个题目构成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对紫外线辐射不良作用的认识程度和采取的防护行为。运用频率描述和卡方检验处理数据。结果 77.27%(469例)和70.51%(428例)的被调查者知道紫外线辐射可以引起皮肤损伤和皮肤癌,53.71%(326例)的被调查者采取防护措施,仅有7.25%(44例)的被调查者紫外线辐射安全知识是从学校教育获得。结论高中生的紫外线辐射知识水平有限,防护行为不足,应该强调紫外线知识的学校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晒霜 日光暴露 光防护 紫外线辐射
原文传递
点阵CO_2激光和Nd:YAG激光对自然老化小鼠皮肤MMP-1与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蕊联 应朝霞 +6 位作者 王冰 马慧群 刘艳 王永贤 王梅 张淑兰 周俊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点阵CO2激光和Nd:YAG激光(准长脉宽1064nm波长)照射对自然老化小鼠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嫩肤机制。方法用点阵CO2激光和Nd:YAG激光照射小鼠背部脱毛皮肤... 目的探讨点阵CO2激光和Nd:YAG激光(准长脉宽1064nm波长)照射对自然老化小鼠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嫩肤机制。方法用点阵CO2激光和Nd:YAG激光照射小鼠背部脱毛皮肤每间隔10天1次,连续4次,分别在照射后2周、1个月及3个月取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MP-1和TIMP-1的表达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点阵CO2激光和Nd:YAG激光照射区MMP-1和TIMP-1阳性表达,以2周时最明显:点阵CO2激光照射区MMP-1灰度值(115.14±5.23)与TIMP-1灰度值(104.01±3.15)均低于Nd:YAG激光照射区MMP-1灰度值(121.75±4.39)与TIMP-1灰度值(109.26±3.88),即点阵CO2激光照射区阳性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从总体水平上强于MMP-1的表达。结论点阵CO2激光和Nd:YAG激光照射促进MMP-1和TIMP-1表达增加,提示其直接参与了真皮重塑,点阵CO2激光组较Nd:YAG激光组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阵CO2激光 Nd YAG激光(准长脉宽1 064nm波长) MMP-1 TIMP-1
原文传递
0.05%地奈德乳膏治疗三种常见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振辉 潘敏 任建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4,I0001,共3页
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及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式研究。分别应用0.05%地奈德、1%丁酸氢化可的松及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及寻常性银屑病。对患者治疗前后... 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及寻常性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式研究。分别应用0.05%地奈德、1%丁酸氢化可的松及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及寻常性银屑病。对患者治疗前后红斑、糜烂、浸润、丘疹、渗出/结痂、瘙痒及皮损面积的总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地奈德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地奈德组的疗效与糠酸莫米松组相当(P>0.05),但后者有1例出现瘙痒,1例出现红斑加重。结论应用0.05%地奈德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及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可靠,临床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奈德 丁酸氢化可的松 糠酸莫米松 皮肤病治疗
下载PDF
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重建全层皮肤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耿松梅 曾维惠 谭升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建立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全层皮肤重建的实验方法。方法取美容手术切取的头皮组织,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消化、分离、体外培养,以胶原-成纤维细胞聚合物为基质,采用气-液界面对第2代毛囊干细胞立体培养14d,建... 目的建立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全层皮肤重建的实验方法。方法取美容手术切取的头皮组织,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消化、分离、体外培养,以胶原-成纤维细胞聚合物为基质,采用气-液界面对第2代毛囊干细胞立体培养14d,建立全层皮肤培养模型,并行组织学及K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结果K19免疫荧光染色定位毛囊干细胞存在于毛囊外根鞘处,与成纤维细胞联合体外气-液界面立体培养14d,获得的皮肤类似物,可见真皮基底膜形成,表皮多层上皮有序、多角形排列,上层细胞出现角化,真皮部成纤维细胞均匀分布于胶原基质中,角质细胞形成分化特异标志物K1染色阳性。结论毛囊外根鞘处的毛囊干细胞具有高增殖能力并向表皮细胞分化,可成功利用毛囊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皮肤重建,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干细胞 成纤维细胞 皮肤重建
下载PDF
高能超脉冲CO_2激光皮肤磨削术466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4
14
作者 乔莉 应朝霞 +2 位作者 葛文娱 张鸿莉 甑彩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观察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皮肤磨削术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66例面部良性肿瘤和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进行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磨削术治疗,将入选患者按皮损面积大小分为非暴露疗法护理组(>20cm2)和暴露疗法护理组(... 目的观察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皮肤磨削术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66例面部良性肿瘤和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进行高能超脉冲CO2激光磨削术治疗,将入选患者按皮损面积大小分为非暴露疗法护理组(>20cm2)和暴露疗法护理组(<20cm2)。分别予以术前心理咨询和有效干预,并配合治疗全程进行健康宣教,非暴露疗法护理组术后严格按操作规章制度换药。结果 466例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有效率为81.20%,非暴露疗法护理组除色沉发生率低于暴露疗法护理组外(P<0.05),平均脱痂时间、感染率和瘢痕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前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有效干预及治疗全程健康宣教,术后对创面按时换药及包扎,可降低感染率,缩短脱痂时间,减少术后色素沉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CO2激光 皮肤磨削术 创面换药 护理
原文传递
为中国近代西医皮肤性病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外籍医师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毳毳 刘艳 +2 位作者 张建中 马慧群 马振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3-86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近代西医皮肤性病学传入和发展的历史,回顾有杰出贡献外籍医师的业绩。方法广泛检索历史文献,从中查找外籍医师在华的医事活动。检索时间范围为1838年~1950年,共参考书籍13种。结果近代美、英、加、德、奥、法、意、日等... 目的研究中国近代西医皮肤性病学传入和发展的历史,回顾有杰出贡献外籍医师的业绩。方法广泛检索历史文献,从中查找外籍医师在华的医事活动。检索时间范围为1838年~1950年,共参考书籍13种。结果近代美、英、加、德、奥、法、意、日等国医师将东、西洋医学传入中国,建诊所或医院为华人施医疗疾,办医校培养医学人才,设麻风院免费为麻风病人服务。作出杰出贡献的外籍医师有嘉约翰、德贞、司督阁、聂会东、梅藤更、高似兰、马雅各、海深德、戴仁寿、太田正雄、海贝殖、傅瑞思、罗爱思、苏达立、马海德等。结论外籍医师是中国近代西医皮肤性病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值得中国人民尊重、敬仰、怀念,是中国皮肤科医师学习的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皮肤性病 皮肤科学史 外籍医师 中国
原文传递
经皮肤损伤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力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栋华 谭升顺 +1 位作者 梁伶 刘晓军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4-326,358,共4页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经皮肤损伤途径感染小鼠致病力情况。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孢子悬液分别注入鼠尾皮内,观察接种后发病情况,于第15,50 d分批处死、解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导致小鼠皮肤感染发病率为100%,而85%...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经皮肤损伤途径感染小鼠致病力情况。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孢子悬液分别注入鼠尾皮内,观察接种后发病情况,于第15,50 d分批处死、解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导致小鼠皮肤感染发病率为100%,而85%小鼠皮损可自行消退痊愈,15%小鼠出现皮肤播散性感染;组织病理示:皮损处细胞性炎症反应在皮损中显著。从发病时间和早期病变严重程度比较,野生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人感染株(P<0.05);但是从后期病变严重程度和自行痊愈率比较,野生株和人感染株致病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以经皮肤损伤引起小鼠致病,其引起机体剧烈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致病力重要因素之一;野生株和人感染株感染早期致病力有差异,预后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致病力 动物 模型
下载PDF
Psoriasin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磊 曾维惠 +1 位作者 郑焱 王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7-798,共2页
目的研究psoriasin(S100A7)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及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psorias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仅有2例psoriasin蛋白表达阳性;在26例皮肤基底细... 目的研究psoriasin(S100A7)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及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psorias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仅有2例psoriasin蛋白表达阳性;在26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中,24例psorias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产物表达于角质层及棘层,而不表达于基底层。Psoriasin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结论 Psoriasin可能通过改变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参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基底细胞癌 PSORIASIN
下载PDF
应用皮肤镜观察评价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孝兵 曾维惠 +2 位作者 杨帆 李雅琴 邵英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24期2064-206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皮肤镜观察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果酸治疗,每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采用Microskin II多功能皮肤镜图像分析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77.5%。MASI评分从15.82... 目的:探讨结合皮肤镜观察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果酸治疗,每3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采用Microskin II多功能皮肤镜图像分析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8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77.5%。MASI评分从15.82降至治疗后的8.65。患者满意率为82.5%。经过皮肤镜检查,治疗后患者的a值与b值明显降低,而ITA值明显上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半年随访无1例复发。此外,病程<1年患者各检测值优于1~5年和>5年患者,病程<1年与1~5年和>5年患者各检测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黄褐斑病程越短,果酸治疗效果越好。结论:果酸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皮肤镜可较客观地评价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 果酸 黄褐斑
下载PDF
依曲替酸对寻常型银屑病皮肤IFN-γ、IL-4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新武 曹伟 +2 位作者 冯捷 马慧群 袁景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9-511,共3页
目的探讨依曲替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soriatic vulgaris,PV)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依曲替酸对30例PV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中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mRNA进行检测。结果依曲... 目的探讨依曲替酸治疗寻常型银屑病(psoriatic vulgaris,PV)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依曲替酸对30例PV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用原位杂交技术对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中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mRNA进行检测。结果依曲替酸能改善PV患者病情,有效率76.67%。IFN-γ、IL-4 mRNA主要在真皮表皮交界处的淋巴细胞胞质中表达,IFN-γ mRNA的表达治疗前(45.61±9.9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4.40±1.20,P<0.01),治疗后(16.82±7.20)明显下降(P<0.01)。IL-4 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依曲替酸治疗PV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皮肤中IFN-γ mRNA的表达及调节Th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维A酸 依曲替酸 TH细胞
下载PDF
全反式维A酸对皮肤鳞癌细胞增殖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敏 彭振辉 +4 位作者 肖生祥 任建文 李晓莉 刘艳 李政霄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对体外培养皮肤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皮肤鳞癌细胞,不同浓度维A酸作用后,MTT法观察维A酸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及周期分析。结果低浓度维A酸作用后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其中1μM浓...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A酸对体外培养皮肤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皮肤鳞癌细胞,不同浓度维A酸作用后,MTT法观察维A酸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及周期分析。结果低浓度维A酸作用后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其中1μM浓度组作用最强,而高浓度维A酸作用后细胞增殖率低于对照组,且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TRA不能诱导A431细胞发生显著凋亡;维A酸对皮肤鳞癌细胞的促进增殖作用可能与S期细胞数百分比增多有关。结论全反式维A酸对体外皮肤鳞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有严格的剂量范围,为皮肤鳞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癌细胞 全反式维A酸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