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损伤在牙种植体拔除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淼 徐博雅 +2 位作者 朱秀峰 常晓峰 贺龙龙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2期19-23,共5页
目的:通过加热种植体有控制地破坏牙种植体的骨结合状态,使已经形成骨结合但无保留意义的种植体能够以较小的扭矩旋出,从而微创拔除种植体。方法:在离体组织中,使用加热器在新鲜牛肋骨-种植体模型上寻找理想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在动... 目的:通过加热种植体有控制地破坏牙种植体的骨结合状态,使已经形成骨结合但无保留意义的种植体能够以较小的扭矩旋出,从而微创拔除种植体。方法:在离体组织中,使用加热器在新鲜牛肋骨-种植体模型上寻找理想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加热种植体后种植体旋出扭矩、种植体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学变化。根据离体组织结果将动物实验分为四组。包括:空白对照组;C1组(低温组),100℃持续30 s;C2组(高温组1),200℃持续20 s;C3组(高温组2),300℃持续20 s。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组C1加热后1周ISQ值和旋出扭矩均有所增加,拔除1个月后骨表面可见。高温组C2、C3加热后1周ISQ值和旋出扭矩均下降,且拔除种植体后1个月C2组在骨表面可观察到少量新生骨线的形成,但是C3组未见新生骨线。实验结果提示C2组的温度设置在加热种植体后可以降低种植体旋出扭矩且不影响周围骨的再生。结论:热处理是微创拔除种植体的可行方法之一,但应注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热损伤 骨结合 拔除 微创
下载PDF
分段设计种植体表面粗糙度对种植体拔除难度及骨结合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淼 朱璐璐 +4 位作者 徐博雅 朱秀峰 索南拉姆 常晓峰 贺龙龙 《中国美容医学》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设计分段处理表面粗糙度的种植体,将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结合使用,探索两种表面占长度的合适比例,使其既不影响种植体稳定性、满足临床使用,又能在失败种植体拔除时降低旋出难度。方法:设计四组分段处理表面粗糙度的改形种植体:在总... 目的:设计分段处理表面粗糙度的种植体,将粗糙表面和光滑表面结合使用,探索两种表面占长度的合适比例,使其既不影响种植体稳定性、满足临床使用,又能在失败种植体拔除时降低旋出难度。方法:设计四组分段处理表面粗糙度的改形种植体:在总长10 mm种植体冠方分别设计10 mm(C组)、6 mm(T1组)、3 mm(T2组)、0 mm(T3组)的大颗粒喷砂酸蚀(MPF)表面,其余均为机械光滑表面。建立种植体-下颌骨骨结合的比格犬模型,分析种植体不同表面形貌周围骨体积分数和骨结合率,测量各组种植体稳定性,形成骨结合后的旋出扭矩并观察旋出种植体不同表面形貌的骨质黏附。结果:不同愈合时间及不同表面间的骨体积分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愈合期后,四组种植体均形成骨结合范围为30%~60%。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及12周后各组间稳定性(IS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12周旋出各组种植体,各实验组与C组相比旋出扭矩随粗糙长度的缩短而减小。结论:3 mm以上MPF表面的分段种植体能够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和二期稳定性,形成良好的骨结合,满足临床要求。MPF表面为3~6 mm时较全MPF表面的旋出扭矩降低,从而减小了拔除难度和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表面粗糙度 分段设计 拔除 骨结合
下载PDF
钛表面氨基杂化介孔硅基纳米形貌保护涂层的构建及成骨效果评价
3
作者 杜诗敏 刘蕴贤 +1 位作者 常晓峰 李哲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5期341-349,共9页
目的在钛纳米管(titanium nanotube,TNT)形貌表面原位沉积可降解的氨基杂化介孔硅(amino-hy-brid mesoporous silica,AHMS),探讨其对纳米形貌的保护作用及成骨效应。方法通过阳极氧化法和油水两相法依次制备TNT、TNT@AHMS作为实验组,以... 目的在钛纳米管(titanium nanotube,TNT)形貌表面原位沉积可降解的氨基杂化介孔硅(amino-hy-brid mesoporous silica,AHMS),探讨其对纳米形貌的保护作用及成骨效应。方法通过阳极氧化法和油水两相法依次制备TNT、TNT@AHMS作为实验组,以酸蚀钛作为对照组(Ti);通过改变硅源用量比探索合成参数(3∶1,1∶1,1∶3);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貌、水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亲水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元素组成;利用纳米压痕检测及超声震荡仪体外观察TNT@AHMS机械强度形貌保持效果;体外模拟浸泡实验观察其降解行为;利用MC3T3-E1细胞系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利用SD大鼠股骨植入模型和Micro-CT验证AHMS对TNT形貌的保护作用及骨结合效果。结果TNT、TNT@AHMS形貌均制备成功,硅源用量比为1:3;扫描电镜可见钛纳米管间均匀覆盖AHMS涂层,介孔径约4 nm;AHMS掺入后材料表面为亲水性(12.78°),可检测到氨基基团(NH2-)存在,并在体外12 h内即可降解完全,从而重新暴露TNT活性形貌,累计硅释放量为10 ppm;纳米压痕检测表明TNT@AHMS具有更理想的表面机械强度。电镜观察可见TNT在AHMS的保护下较好地保持了自身形貌,而TNT组出现了严重剥脱。此外TNT@AHMS表面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ALP活性以及植入4周后的骨体积分数均显著高于TNT组。结论表面沉积AHMS可以起到保护TNT纳米形貌的作用,在发挥其生物学功效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强了成骨能力。该方案为未来纳米形貌修饰钛种植体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种植体 介孔硅材料 纳米涂层 氨基化 形貌诱导 成骨细胞 细胞黏附 骨结合
下载PDF
3D打印磷酸镁铵/聚己内酯引导骨再生支撑性膜的制备及其生物学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刘蕴贤 朱蓉蓉 +1 位作者 常晓峰 李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96-702,共7页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3D打印磷酸镁铵/聚己内酯(MNP/PCL)复合引导骨再生(GBR)膜,探究MNP添加比例对材料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纯PCL膜和MNP/PCL复合膜(MNP质量比例:5%和10%),随后对各组的...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3D打印磷酸镁铵/聚己内酯(MNP/PCL)复合引导骨再生(GBR)膜,探究MNP添加比例对材料力学性能及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纯PCL膜和MNP/PCL复合膜(MNP质量比例:5%和10%),随后对各组的表面形貌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检测其生物相容性及促成骨性能。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每个PCL和MNP/PCL膜都呈现出互连的网络结构,5%MNP/PCL和10%MNP/PCL打印丝径和孔径与预先设计的打印模型相符。相较于纯PCL膜,MNP/PCL膜表现出更优秀的机械强度和亲水性(P<0.01)。体外细胞实验表明,MNP/PCL膜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并显著促进了MC3T3E1的增殖和成骨能力(P<0.05)。结论:3D打印MNP/PCL复合膜兼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和促成骨能力,为临床工作中GBR所面临的困境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3D打印 聚己内酯 磷酸镁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