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学科特色,创新学科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团队
1
作者 牟建军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5-497,共3页
1历史沿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学科创建于1951年,自学科创建初期即重视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防治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在刘治全、杨鼎颐等教授带领下率先于国内开展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少年儿... 1历史沿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学科创建于1951年,自学科创建初期即重视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与防治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在刘治全、杨鼎颐等教授带领下率先于国内开展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与防治措施研究,取得一系列瞩目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关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高血压专业已形成集研究、临床以及社区防治于一体,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医科大学 盐敏感性高血压 第一附属医院 易患因素 社区防治 学科特色 西安交通大学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倩 孙超峰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衰老、遗传突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稳态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述机制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塑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与衰老、遗传突变、炎症反应、氧化应激、钙稳态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上述机制在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塑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房颤发生发展可能的分子机制,其中涉及多个典型的炎症途径,以及抗炎治疗、纠正代谢异常等方法对房颤的防治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衰老 遗传突变 炎症 氧化应激 钙稳态异常 代谢异常
原文传递
血清lncRNA LOXL1-AS1、miR-3614-5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马姣 刘萍 +3 位作者 李红梅 李翀 王璞 肖懿慧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5-19,30,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赖氨酰氧化酶样1-反义RNA1(LOXL1-AS1)、微小RNA(miR)-3614-5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急...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赖氨酰氧化酶样1-反义RNA1(LOXL1-AS1)、微小RNA(miR)-3614-5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对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急性心肌梗死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非心律失常亚组(n=96)和心律失常亚组(n=52),另选取同期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资料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48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lncRNA LOXL1-AS1、miR-3614-5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lncRNA LOXL1-AS1、miR-3614-5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lncRNA LOXL1-AS1水平升高,miR-3614-5p水平降低(t/P=16.248/<0.001、8.397/<0.001);心律失常亚组病变血管支数、lncRNA LOXL1-AS1水平高于非心律失常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miR-3614-5p水平低于非心律失常亚组[χ^(2)(t)/P=14.315/<0.001、7.312/<0.001、3.706/<0.001、7.656/<0.001];Target Scan Human网站预测结果显示,lncRNA LOXL1-AS1与miR-3614-5p有结合位点,可能存在靶向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ncRNA LOXL1-AS1高、病变血管支数多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miR-3614-5p、LVEF高是保护因素[OR(95%CI)=3.542(1.589~7.896)、1.527(1.081~2.156)、0.721(0.601~0.865)、0.789(0.664~0.938)];lncRNA LOXL1-AS1、miR-3614-5p及二者联合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AUC为0.820、0.890、0.932,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Z/P=3.470/0.001、2.293/0.02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血清lncRNA LOXL1-AS1水平显著升高,miR-3614-5p水平显著降低,两者联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长链非编码RNA 赖氨酰氧化酶样1-反义RNA1 微小RNA-3614-5p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及体重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王馨笛 张元鹍 胡经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5期11-14,共4页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影响,以期提高其对不良生活方式危害性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减肥观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保障身体健康。方法于2022年7月至9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电子问卷,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的在... 目的调查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影响,以期提高其对不良生活方式危害性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减肥观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保障身体健康。方法于2022年7月至9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电子问卷,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对其身体肥胖程度、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体重指数(BMI)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收回问卷163份,有效问卷156份(95.71%)。受调查的156份问卷中,大学生的平均BMI(23.10±8.10)kg/m^(2),其中肥胖22名(14.10%),超重13名(8.33%),正常87名(55.77%),偏瘦34名(21.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4 kg/m^(2)大学生的饮食不规律、每周摄入高糖高热量食物次数≥3次、每日步数<5000步、每周锻炼次数≤2次、每周累计锻炼时长<2.5 h、未制定和调整运动计划、家庭成员肥胖占比高于BMI<24 kg/m^(2)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不规律、每周锻炼次数≤2次、每周累计锻炼时长<2.5 h、未制定和调整运动计划是影响大学生B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学生肥胖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合理的膳食结构、规律用餐、适度运动是控制体重的重要措施。改善食堂膳食搭配、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大学生 体重指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5
作者 胡经文 阮慧琴 +1 位作者 郭燕 刘美丽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4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4月入科实习的75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入科实习的9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4月入科实习的75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7月~2015年12月入科实习的9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临床护理和医德教学,实验组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比较两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及实习生受表扬次数。结果实验组护理实习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和受表扬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心内科临床护理教学和医德教育中,能明显提高护理实习生的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护理实习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护理实习生 临床教学 医德教育
下载PDF
微课堂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在心内科护生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经文 刘美丽 郭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9期137-140,148,共5页
目的探讨微课堂结合体验式教学在心内科护生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操作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生临床实习入科时间分组,选择2017年7~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实习的37名护生作为对照组,选择9~10月实习的40名护生作为... 目的探讨微课堂结合体验式教学在心内科护生外周静脉留置针临床操作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生临床实习入科时间分组,选择2017年7~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实习的37名护生作为对照组,选择9~10月实习的40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留置针操作带教方式进行临床带教,观察组实施微课堂结合体验式教学;观察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情况和理论、操作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操作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结论微课堂结合体验式教学能够激发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学习效果;护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接受和认可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堂 体验式教学 护生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下载PDF
南阳地区某医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时长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建步 杨晓青 +8 位作者 刘扬帆 柴志勇 李慧 杨春源 袁冰 李婷 陈振辉 李蕊 李纲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索影响南阳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时长的因素。方法应用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的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从中随机抽取2001年... 目的探索影响南阳地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住院时长的因素。方法应用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参加的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简称China PEACE)回顾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注册登记研究的数据,从中随机抽取2001年、2006年、2011年及2016年四个年份STEMI的病例共计462例。按照患者住院时长进行排序,分为高住院时长组147例(n=147),中住院时长组166例(n=166)及低住院时长组149例(n=149)。分析住院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高住院时长组中女性、心率>100次/min、收缩压<100 mmHg(1 mmHg=0.133kPa)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中、高住院时长组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中、高住院时长组中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住院时长组相比,中住院时长组中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院STEMI患者的住院时长受性别、糖尿病病史、血压、心率、择期PCI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来减少影响因素,从而缩短住院时长是改善该院STEMI患者诊疗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时长 医疗质量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无复流发生的影响
8
作者 马晨 张祎 +2 位作者 张晶 刘亚东 余航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219-1225,共7页
目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高,同时无复流又与炎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探索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对STEMI患者无复流发生的影响... 目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无复流的发生率高,同时无复流又与炎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探索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对STEMI患者无复流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患者546例。根据SII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组1(SII<518.8)、组2(518.8≤SII<1096.2),组3(1096.2≤SII<2217.6),组4(SII≥2217.6)。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复流的发生。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II对无复流的影响,结果使用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使用亚组分析探究在不同亚组中SII对无复流结局的影响。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RCS)直观反映SII与无复流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SII的增高,患者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增高[组1 vs.组2 vs.组3 vs.组4:14(10.2%)vs.20(14.7%)vs.26(19.1%)vs.36(26.3%),P=0.004]。整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随着SII的增加,患者无复流(组1作为参考;组2 OR=1.79,95%CI:0.79~4.19,P=0.169;组3 OR=2.40,95%CI:1.09~5.52,P=0.033;组4 OR=4.15,95%CI:1.97~9.28,P<0.001)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RCS结果表明SII与无复流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无复流风险随着SII的上升而增加。亚组分析表明,所有亚组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SII作为临床易获取的指标,可预测STEMI患者无复流的发生风险,可能有助于及时识别STEM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高危患者,指导积极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无复流 冠心病
下载PDF
降糖药对冠心病PCI患者的二级预防作用研究
9
作者 方媛 曹瑜梦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1期40-43,共4页
目的 比较并评估不同降糖药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重复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筛选了952名在2015年至2021年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统计重复PCI的发生率,分析4类降糖药物(... 目的 比较并评估不同降糖药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重复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筛选了952名在2015年至2021年间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统计重复PCI的发生率,分析4类降糖药物(胰岛素、磺酰脲、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重复PCI的影响。并根据体重指数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重复PCI手术患者的男性比例高于未重复手术治疗的患者。重复PCI治疗者的胰岛素治疗率更高,BM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重复PCI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均低于重复PCI者。二甲双胍显著降低了研究人群重复PCI治疗的风险。在肥胖个体中,本研究没有观察到口服降糖药的数量与重复PCI风险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结论 在接受PCI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二甲双胍治疗与重复血运重建的风险降低有关,应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介入治疗 糖尿病 二级预防
下载PDF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方媛 杜宣运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1期30-33,共4页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原性心脏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β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等抗心衰药物...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原性心脏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β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等抗心衰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分别行血液NT-proBNP化验检查、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耐量,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肺动脉压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左室直径。观察两组人群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NT-proBNP较基线时期均有下降,但治疗组(457ng/L)较对照组(823 ng/L)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DV和ESV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高压也有所改善。治疗组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治疗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和缬沙坦都可改善高原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但沙库巴曲缬沙坦纠正心衰的效果更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沙库巴曲缬沙坦 缬沙坦 运动耐量
下载PDF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牛泽家馨 王丹 +6 位作者 胡桂霖 常鸣珂 郭统帅 严瑜 甘宝玉 刘辉 牟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的Gensini评分,分为Gensini≤20组,2040组,比较组间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3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其冠脉造影结果的Gensini评分,分为Gensini≤20组,2040组,比较组间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组间有差异的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根据MHR四分位数分组,比较组间的差异性。按LDL-C高低分亚组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MHR在低度、中度及高度病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亚组分析显示LDL-C不高组的Gensini评分与MHR呈正相关(P<0.05),LDL-C偏高组的Gensini评分与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不高组中,Gensini评分高度病变组的MHR水平是低度病变组的102.375倍(P<0.05);LDL-C偏高组中,Gensini评分低度病变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是高度病变组的1.431倍、是中度病变组的1.218倍(均P<0.05)。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尤其LDL-C水平不高时,高MHR与低白蛋白均为冠脉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狭窄程度 单核细胞 高密度胆固醇 白蛋白 GENSINI评分
下载PDF
智能模拟人在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12
作者 郑海荣 郭利涛 +5 位作者 何宗钊 陈方圆 刘昱 石秦东 梁欢 刘晓琴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23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针对目前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中实践对象缺乏、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智能模拟人在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2019年—2021年在本科生急诊医学教学中利用智能模拟人进行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实践... 目的针对目前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中实践对象缺乏、教学效果差等问题进行教学改革,进一步探索智能模拟人在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对2019年—2021年在本科生急诊医学教学中利用智能模拟人进行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实践教学的情况及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431名本科学生参与团队协作心肺复苏智能模拟实践教学及问卷调查,其中男性171人,女性260人。调查结果显示,99.30%的学生对于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和智能模拟教学方法接受度高,认为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手段新颖(72.62%),能够充分模拟临床场景(91.18%),教学效果好(79.81%);有利于其整体技能的提高及实践技能的掌握,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结论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利用智能模拟人进行团队协作心肺复苏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值得在急诊医学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模拟 心肺复苏 急诊医学 教学方法 医学生 教育
下载PDF
成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特征及亚型分析
13
作者 冯云飞 宁莉莉 +6 位作者 王怀根 张瀚昭 邓峥荣 倪雅娟 叶玉兰 马爱群 王亭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110-1114,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特征及不同亚型的分布情况,分析致密化不全程度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18岁且符合Jenni标准和/或Petersen标准的患者,收集其基线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成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特征及不同亚型的分布情况,分析致密化不全程度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年龄≥18岁且符合Jenni标准和/或Petersen标准的患者,收集其基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44例患者,患者确诊的中位年龄为48岁(35~59岁),其中70.6%为男性。中位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6%(35%~64%),其中LVEF<50%的患者131例(53.7%)。在163例完成心脏磁共振的患者中,中位致密层厚度为3.60 mm(2.95~5.00 mm),中位非致密层厚度为12.50 mm(9.97~16.22 mm),中位NC/C值为2.80(2.40~3.60)。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早搏,共86例(35.2%)。最常见的LVNC亚型为扩张型,共118例(48.4%)。致密化不全累及部位与左室舒张末内径无明显相关(rs=-0.078,P=0.337),与LVEF无明显相关(rs=0.177,P=0.028);非致密层厚度/致密层厚度(NC/C)比值与左室舒末内径(LVEDD)无明显相关(rs=-0.04,P=0.645),与LVEF无明显相关(rs=-0.051,P=0.557)。结论成人LVNC确诊的中位年龄为48岁,多数为男性,超过半数的患者LVEF降低;扩张型LVNC是最常见的临床亚型;而致密化不全程度与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临床特征 扩张型
下载PDF
扩张型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对比研究
14
作者 宁莉莉 冯云飞 +3 位作者 王海强 杨巧妮 马爱群 王亭忠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8期982-985,989,共5页
目的 对比扩张型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Dilated LVN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Dilated LVNC患者与35例DCM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 目的 对比扩张型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Dilated LVN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例Dilated LVNC患者与35例DCM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血液指标检查结果,随访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DCM组相比,Dilated LVNC组患者心律失常(P=0.004)、ST-T改变(P=0.000)、非心肌梗死性Q波(P=0.001)、胸部导联递增不良(P=0.004)、左室壁收缩期增厚率减低(P=0.002)的发生率更高,而肺动脉高压(P=0.016)、左房扩大(P=0.000)、右房扩大(P=0.012)、右室扩大(P=0.029)、全心扩大(P=0.003)的发生率更低。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心血管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ilated LVNC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更高,主要为左心室扩大,而DCM组患者主要为左心扩大和全心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临床特点 预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GLP-1R基因多态性与血压钠钾反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常鸣珂 褚超 +10 位作者 杜鸣飞 贾昊 孙月 胡桂霖 张玺 王丹 罗文婧 严瑜 满子悦 汪洋 牟建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18,共7页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基因遗传变异与血压钠钾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2004年在陕西眉县共招募了来自124个家系的514名受试者,并建立了“盐敏感性高血压研究队列”。对受试者进行了为期3 d的正常饮食、7 d的低盐饮食、7 d... 目的 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基因遗传变异与血压钠钾反应性的关系。方法 2004年在陕西眉县共招募了来自124个家系的514名受试者,并建立了“盐敏感性高血压研究队列”。对受试者进行了为期3 d的正常饮食、7 d的低盐饮食、7 d的高盐饮食和7 d的高盐补钾饮食干预,并测量不同干预期的血压,并采集外周血标本。此外,采用MassARRAY检测平台对GLP-1R基因的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分型检测。结果 GLP-1R基因SNP rs9462472与低盐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反应呈显著相关性。而SNP rs2268637则与高盐期的收缩压反应呈显著相关性。此外,SNP rs2268637还与高盐补钾饮食期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反应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GLP-1R基因的多态性与血压钠钾反应性密切相关,提示其参与调节血压盐敏感性及钾反应性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P-1R 基因多态性 盐敏感性 高血压
下载PDF
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数据库的应用介绍
16
作者 蒿花 王馨笛 +4 位作者 耿辉 袁炜 陈新欢 王军 马茂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4-148,共5页
随着21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蓬勃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识别了大量的癌症突变基因和分子标志物。面对庞大数量级基因的相互作用,各种非编码RNA及其复杂调控功能,使现代医学从分子角度揭示癌症潜在的作用方式和发生发展过程,难以准确阐述目... 随着21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蓬勃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识别了大量的癌症突变基因和分子标志物。面对庞大数量级基因的相互作用,各种非编码RNA及其复杂调控功能,使现代医学从分子角度揭示癌症潜在的作用方式和发生发展过程,难以准确阐述目标癌症的分子机制,因此急需结合高通量基因表达,表观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信息数据,进行分子遗传学、分子药理学、病因病理学分析,获得潜在的癌症风险、分型等,识别致癌基因进行体细胞突变位点、碱基改变、功能影响等层面的数据,深度揭示癌症的发生发展、药物作用靶点、预后及治疗的癌症亚型等。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为解决上述问题,收集来自50种不同癌症类型或亚型的癌症建立方便研究者进行大规模癌症基因水平研究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在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对25000余种癌症基因组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致癌的突变基因、诱变可能的影响,为癌症的预后和治疗管理确定临床相关亚型,促进新的癌症药物疗法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 基因突变 临床相关亚型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伟 许静 +5 位作者 汤小江 王婷 何建军 施秉银 王惠芳 王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体质量、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建立的影响以及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按体质量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30只(200~250g),B组90只(250~300g),C组60只(〉300g)及D... 目的探讨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体质量、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例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建立的影响以及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变化。方法按体质量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30只(200~250g),B组90只(250~300g),C组60只(〉300g)及D组20只(假手术组)。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测量胸廓径线后,通过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记录心电图变化,观察并测量AMI术后2周、4周的心室壁厚度、室壁运动情况及心脏功能的变化。术后2周开胸,观察心脏大体形态的改变;同时取心脏标本行HE染色并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以上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经过30次实验后成功建立第1只大鼠AMI模型,100次实验后成模率逐渐稳定在83%左右;2与A组比较,B组、C组大鼠AMI成模率较高(P〈0.05),B组、C组成模率无差异(P〉0.05);3未发现大鼠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值与成模率有相关性(P〉0.05);4术后2周开胸,见缺血区心肌颜色发白,室壁运动减弱。HE染色及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丢失溶解,心肌结构不完整,肌丝断裂,大量纤维及胶原组织增生,线粒体染色变深,嵴模糊、水肿;5与D组相比,心梗组术后2周、4周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和心率下降(P〈0.05)。结论本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AMI模型并出现心功能的改变;大鼠体质量是在非人工通气条件下建立AMI模型的重要因素,而胸廓的径线对模型成功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量 胸廓径线 非人工通气 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左室功能
下载PDF
姜黄素通过抑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的心功能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丽君 霍建华 +5 位作者 张卫萍 张勇 王晨 周娟 袁祖贻 郜珊珊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881-885,共5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自身免疫心肌炎(EAM)大鼠模型。18只6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AM组)及姜黄素组(Cur组),使用玉米油或姜黄素灌胃处理21 d。实验第22天心动超声检测并评价大...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自身免疫心肌炎(EAM)大鼠模型。18只6周龄Lewis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EAM组)及姜黄素组(Cur组),使用玉米油或姜黄素灌胃处理21 d。实验第22天心动超声检测并评价大鼠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后处死大鼠;RT-PCR检测心肌炎症相关指标IL-1β、i NOS、MMR、KLF-4、Arg-1的mRNA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并计算HE染色病理评分。结果心动超声结果显示:EAM组较对照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内径增大,射血分数下降,心率明显增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干预心肌炎大鼠后,Cur组较EAM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内径缩小,射血分数明显改善,心率减慢,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Cur组大鼠较EAM组大鼠心肌炎症因子IL-1β及i NOS表达显著降低(P<0.01),抗炎因子MMR、KLF-4、Arg-1表达明显升高(P<0.05)。HE染色后可观察到姜黄素干预后大鼠心肌细胞炎症浸润程度较EAM组明显改善,HE染色病理评分降低。结论黄素通过抑制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大鼠 炎症免疫性疾病 炎症因子 心脏功能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VEGF、SDF-1和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态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9
作者 邓争荣 杨春 +2 位作者 马爱群 陈新义 耿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37-1640,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以及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心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急性心梗患者发病第1、3、7、10、14天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心梗患...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以及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态改变,探讨其在心肌梗死(心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急性心梗患者发病第1、3、7、10、14天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心梗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血VEGF和SDF-1的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梗患者第1、7、14天外周血CD34+细胞的水平。同时对心梗患者进行心肌酶、肌钙蛋白、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等常规检查。结果(1)心梗后第7天外周血CD34+细胞(个/μl)明显增高(2.35±0.72vs1.48±0.49,P<0.05);(2)心梗后血VEGF(pg/ml)明显升高,于第14天达到高峰(197.56±39.87vs53.79±18.12,P<0.01);(3)心梗第1天血SDF-1(pg/ml)明显降低(1683.12±224.79vs2178.67±265.34,P<0.01),以后渐恢复至与对照组相同水平;(4)心梗第7天VEGF水平与外周血CD34+细胞高峰值之间有明显相关性;(5)VEGF高峰值与CK-MB高峰值和肌钙蛋白I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心肌梗死本身即可动员干细胞至外周血;心梗后VEGF明显升高至少可持续2周以上,SDF-1短暂降低;两者的动态变化可能与干细胞动员及促使更多干细胞归巢至损伤心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CD34
下载PDF
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PCI术后的远期预后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欢 郭宁 +1 位作者 袁祖贻 黄欣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978-982,992,共6页
目的:探讨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远期预后。方法:以1596例多支病变SCAD并具有PCI指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MACE组(n=175)与非MACE组(n=1421),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基线资... 目的:探讨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远期预后。方法:以1596例多支病变SCAD并具有PCI指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MACE组(n=175)与非MACE组(n=1421),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记录PCI术后随访3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实验室检测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脂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EF<40%患者比例、造影特征(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弥漫病变、完全闭塞病变、钙化病变及支架数目)及出院后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多支病变SCAD患者PCI术后3年MACE的发生率为11.0%;与非MACE组患者相比,MACE组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合并糖尿病更多、心脏功能更差、冠脉病变更复杂及冠脉支架数目更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LVEF<40%和支架数目是发生远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支病变SCAD患者接受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及PCI治疗后,仍具有较高的MACE发生率,尤其是高龄、糖尿病、LVEF降低及支架数目多是PCI治疗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稳定性冠心病 多支血管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远期预后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