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a亚型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6
1
作者 吴佳纹 肖生祥 +3 位作者 王俊民 冯义国 朱晓武 霍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3-394,共2页
目的探讨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a亚型(EBS-DM)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报告1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a亚型(EBS-DM)的家系,选择该家系中2例患者、1名正常人及50名无血缘关系者,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中编码角蛋... 目的探讨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a亚型(EBS-DM)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报告1例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wling-Meara亚型(EBS-DM)的家系,选择该家系中2例患者、1名正常人及50名无血缘关系者,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中编码角蛋白14(K14)和角蛋白5(K5)的所有外显子,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此EBS-DM家系患者中,位于K14第1外显子的125位密码子由CGC突变CAC,导致精氨酸由组氨酸替代(R125H),而家系中正常人及与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无此突变。结论该EBS-DM家系患者的K14第1外显子存在R125H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角蛋白 突变
下载PDF
伐昔洛韦联合咪喹莫特对初发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韩丹 张志灵 +4 位作者 牟宽厚 赵恩兵 周艳 郑焱 梁艳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407-1408,共2页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初发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生殖器疱疹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咪喹莫特组35例,转移因子组45例,单用伐昔洛韦组51例。3组均给予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3次/d,共10d;咪喹莫特组外... 目的:探讨伐昔洛韦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初发生殖器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发生殖器疱疹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咪喹莫特组35例,转移因子组45例,单用伐昔洛韦组51例。3组均给予口服伐昔洛韦片0.3g/次,3次/d,共10d;咪喹莫特组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隔日1次,疗程8周,转移因子组口服转移因子胶囊6mg/次,3次/d,疗程8周。观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疗效及愈合时间均未见统计学差异,12周时分别复发5例(14.29%)、6例(13.33%)和17例(33.33%);24周时分别复发8例(22.86%)、9例(20.00%)和23例(45.10%)。咪喹莫特组、转移因子组12周及24周复发率均低于单用伐昔洛韦组(P<0.05),而咪喹莫特组和转移因子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3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咪喹莫特组9例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伐昔洛韦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初发生殖器疱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应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疱疹/药物疗法 佐剂 免疫/治疗应用 @伐昔洛韦 @咪喹莫特乳膏
下载PDF
先天性厚甲症2家系中角蛋白16和17的基因突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吴佳纹 肖生祥 +3 位作者 刘艳 喻标 白展莉 朱晓武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38-340,共3页
目的了解先天性厚甲症I型(PC—I)及Ⅱ型(PC-Ⅱ)患者家系的基因突变。探讨其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中角蛋白16基因的第1—6外显子及K17基因的第1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C—I家系(家系1... 目的了解先天性厚甲症I型(PC—I)及Ⅱ型(PC-Ⅱ)患者家系的基因突变。探讨其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中角蛋白16基因的第1—6外显子及K17基因的第1外显子,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PC—I家系(家系1)中患者K16基因第127位密码子由CGC突变CCC,导致K16角蛋白lA区的精氨酸由脯氨酸替代(R127P);PC-Ⅱ家系(家系2)中2例患者K17基因第99位密码子由CTG突变为CCG,导致K17角蛋白1A区的亮氨酸由脯氨酸替代(L99P),而这两个家系中的正常人及与此两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结论该PC—I家系存在角蛋白16的R127P突变,PC-Ⅱ家系存在角蛋白17的L99P突变。3例厚甲症患者检测到的2个角蛋白突变均由K16及K17发生错义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相应氨基酸由脯氨酸替代。此类突变可引发较重的临床表现,即呈现典型PC—I型或PC-Ⅱ型,不会呈现其他较轻的临床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疾病 角蛋白 突变
下载PDF
应用PCR-RDB杂交技术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步荣 寻萌 +3 位作者 段钊 袁景奕 张彤 李丽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4期3684-3686,共3页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DB)技术检测西安地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流行状态和HP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共收集266例脱落细胞标本,其中尖锐湿疣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144例、宫颈癌36例,应用PCR-RDB杂交技术进行23种... 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反向斑点杂交(RDB)技术检测西安地区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流行状态和HPV基因型分布特征。方法共收集266例脱落细胞标本,其中尖锐湿疣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144例、宫颈癌36例,应用PCR-RDB杂交技术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分型检测。结果全部标本HPV总阳性率为71.43%(190/266),宫颈癌HPV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7,P<0.05);HPV阳性标本基因分型全部成功,HPV16型为主要感染基因型,其次为HPV18、6、11型;单基因型总感染率91.58%(174/190),多基因型总感染率8.42%(16/190)。不同疾病单基因型感染和多基因型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意义(χ2=0.3511,P>0.05)。结论 HPV16型是西安地区主要感染基因型,应用PCR-RBD技术检测HPV基因型对HPV感染的防治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聚合酶链反应 反向斑点杂交技术
下载PDF
先天性厚甲症1例
5
作者 吴佳纹 肖生祥 +2 位作者 喻标 霍佳 唐妮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90-790,共1页
患者男,18岁。2岁时尢明显诱因指趾甲略增厚、发硬,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甲颜色变成黄色至污褐色。3岁时患者掌跖出现角化.尤其是跖部受压处.约1个月左右就需将角化物用刀削去,否则易形成深在性皲裂,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平素手... 患者男,18岁。2岁时尢明显诱因指趾甲略增厚、发硬,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甲颜色变成黄色至污褐色。3岁时患者掌跖出现角化.尤其是跖部受压处.约1个月左右就需将角化物用刀削去,否则易形成深在性皲裂,引起局部剧烈疼痛。平素手足多汗,但无水疱出现,夏重冬轻。10岁左右双肘和臀部出现角质性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患者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甲症 先天性
下载PDF
播散性黄瘤1例
6
作者 吴佳纹 李伯埙 +6 位作者 肖生祥 耿松梅 王俊民 喻标 袁方 赵波 张磐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97-698,共2页
患者男,33岁。全身皱褶处出现多个棕红色丘疹结节。免疫组化CD68(+),S-100蛋白阴性。血脂水平正常。
关键词 播散性黄瘤
下载PDF
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海成 吴佳纹 王俊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40-640,共1页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方法41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和16例。治疗组口服克拉霉素0.25g2次/d,联合服用替硝唑0.5g2次/d,对照组给予单独口服替硝唑0.5g2次/d,连服6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 目的观察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治疗酒渣鼻疗效观察。方法41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5例和16例。治疗组口服克拉霉素0.25g2次/d,联合服用替硝唑0.5g2次/d,对照组给予单独口服替硝唑0.5g2次/d,连服6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00%,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分别为12.50%和31.20%,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克拉霉素联合替硝唑可显著提高治疗酒渣鼻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霉素 替硝唑 酒渣鼻
下载PDF
丹参凝胶治疗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皮肤屏障功能、表皮增生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郭玉冰 王潇 +2 位作者 王芯 李星 李颖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7期3220-3224,共5页
目的:研究丹参凝胶治疗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皮肤屏障功能、表皮增生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Control组、AD组和SG组,每组10只。AD组和SG组背部涂抹对二硝基氟苯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SG小鼠在模型建立成... 目的:研究丹参凝胶治疗对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皮肤屏障功能、表皮增生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Control组、AD组和SG组,每组10只。AD组和SG组背部涂抹对二硝基氟苯建立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SG小鼠在模型建立成功后涂抹丹参凝胶治疗3周,Control组和AD组涂抹凡士林作为对照。3周后,测量所有小鼠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皮肤厚度、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Ig E、IFN-γ和IL-4,脾脏树突状细胞、Th1和Th2细胞比例。结果:丹参凝胶治疗3周后,AD组和SG组小鼠TEWL、皮肤厚度、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Ig E、IFN-γ和IL-4含量,以及脾脏Th2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正常小鼠(P<0.05),而脾脏树突状细胞、Th1细胞和Th1/Th2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小鼠(P<0.05);与AD组小鼠相比,SG组小鼠TEWL、皮肤厚度、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Ig E、IFN-γ和IL-4含量,以及脾脏Th2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而脾脏树突状细胞、Th1细胞和Th1/Th2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丹参凝胶具有保护特应性皮炎样小鼠皮肤屏障功能和抑制表皮增生的功能,并且可以影响特应性皮炎样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凝胶 特发性皮炎 皮肤屏障 表皮增生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乳房外Paget病皮损中黏蛋白1和黏蛋白2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万卷 梁丽丽 耿松梅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和黏蛋白2(MUC2)在乳房外Paget病(EMPD)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生物素蛋白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19例EMPD皮损及19例美容切除术后正常皮肤组织上MUC1与MUC2的表达。结果19例EMPD皮损常规HE染色显示,3例伴低分...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和黏蛋白2(MUC2)在乳房外Paget病(EMPD)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生物素蛋白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19例EMPD皮损及19例美容切除术后正常皮肤组织上MUC1与MUC2的表达。结果19例EMPD皮损常规HE染色显示,3例伴低分化腺癌,6例呈浸润性,10例为上皮内。MUC1在3例伴腺癌Paget病中有2例呈阳性表达,6例浸润性和10例上皮内Paget病均呈阳性表达。MUC2在3例伴腺癌Paget病和6例浸润性Paget病均呈阳性表达,在10例上皮内Paget病中有2例呈阳性表达。MUC1与MUC2在正常皮肤组织呈阴性表达。MUC1在上皮内Paget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伴腺癌Paget病和浸润性Paget病(P〈0.05)。MUC2在伴腺癌Paget病和浸润性Paget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上皮内Paget病(P〈0.05)。MUC1和MUC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5,P〉0.05)。结论MUC1在EMPD中呈普遍表达,MUC2在伴有腺癌和浸润性EMPD中呈阳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吉特病 乳腺外 黏蛋白类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IL-6抗体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的研究
10
作者 郭玉冰 王潇 +2 位作者 王芯 李星 李颖慧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5期2836-2840,共5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抗体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IL-6抗体治疗对银屑病小鼠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方法:30只6-8周龄SPF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ormal组、Model组和IL-6组,Model组和I... 目的:研究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抗体对银屑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IL-6抗体治疗对银屑病小鼠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方法:30只6-8周龄SPF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ormal组、Model组和IL-6组,Model组和IL-6组小鼠通过在背部脱毛区涂抹咪喹莫特建立银屑病小鼠模型。IL-6组小鼠通过在背部脱毛区皮下注射IL-6抗体进行治疗。比较三组小鼠皮损组织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表皮厚度和血管数、血清TNF-α、IL-17和IL-23含量、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和Th22细胞比例以及皮损组织IL-6、IL-21和STAT3蛋白表达。结果:IL-6抗体治疗后,Model组和IL-6组小鼠皮损组织PASI、表皮厚度和血管数,血清TNF-α、IL-17和IL-23含量,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和Th22细胞比例,以及皮损组织IL-6、IL-21和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Normal组小鼠(P<0.05);与Model组相比,IL-6组小鼠皮损组织PASI、表皮厚度和血管数,血清TNF-α、IL-17和IL-23含量,外周血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和Th22细胞比例,以及皮损组织IL-6、IL-21和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IL-6抗体对银屑病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影响Th17/Th22和树突状细胞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银屑病 树突状细胞 辅助性T细胞 STAT3 炎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