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C智能制造工厂的AGV智慧物料传输与调度综述
1
作者 孙孝飞 郭捷 +4 位作者 魏灿名 金翔 赵飞 王磊 梅雪松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535,共22页
介绍了3C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总结了3C智能制造过程中物料传输与调度的技术要求、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AGV的技术发展及其在智能工厂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3C智能制造工厂中AGV物料传输与调度的关键技术,... 介绍了3C行业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总结了3C智能制造过程中物料传输与调度的技术要求、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AGV的技术发展及其在智能工厂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3C智能制造工厂中AGV物料传输与调度的关键技术,包括AGV物料传输任务数据库、路径规划、多机协同调度、动态调度管控、AGV调度管理系统等。最后,对3C智能制造工厂的AGV智慧物料传输与调度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以及高集成化的技术趋势,以促进3C制造业的数智化、高效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C制造 物料传输 AGV 动态调度 智能化
下载PDF
L-PBF制造GH3536热处理与激光冲击强化复合调控
2
作者 刘怡 方学伟 +1 位作者 汤可鑫 黄科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文中针对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制造的GH3536样品,采用了不同的后处理工艺,并对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开展了构件表面残余应力调控,探究了热处理与激光冲击强化工艺... 文中针对激光粉末床熔融(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制造的GH3536样品,采用了不同的后处理工艺,并对其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结合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开展了构件表面残余应力调控,探究了热处理与激光冲击强化工艺顺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中巨大的冷却应力撕裂了部分孔隙,同时,热处理不能完全消除构件表面约为+90 MPa的残余拉应力.随着冲击次数增加,残余应力的改善效果更显著,冲击两次后构件近表面呈现残余压应力状态,约为−350 MPa.相比在热处理前进行激光冲击强化,在热处理后进行强化更有利于残余拉应力的调控,从而实现性能的综合提升.文中研究结果为GH3536构件的增材制造及后处理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粉末床熔融 GH3536 激光冲击强化 热处理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面向太空制造的复合材料3D打印与回收利用
3
作者 田小永 刘腾飞 +1 位作者 张曼玉 李涤尘 《上海航天(中英文)》 2025年第1期20-28,共9页
面向太空制造资源紧缺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连续纤维3D打印的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逆向熔融抽丝方法,实现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预浸丝回收。提出聚苯硫醚(PPS)自增强复合材料过冷3D打印工艺,实现自增强复... 面向太空制造资源紧缺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连续纤维3D打印的复合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逆向熔融抽丝方法,实现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预浸丝回收。提出聚苯硫醚(PPS)自增强复合材料过冷3D打印工艺,实现自增强复合材料成形与回收再利用。研究了回收前后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回收预浸丝再次打印获得CF/PEEK试样,其弯曲强度和模量较原始复合材料分别提升4.8%和50.8%,PPS自增强复合材料回收再次打印后相比原始PPS材料直接打印,试样弯曲应变提高了13.8%,韧性显著提升,实现非降级回收。探讨了面向太空制造的3D打印复合材料全生命周期回收再利用策略,为未来太空制造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制造 3D打印 复合材料 连续纤维 自增强 回收再利用
下载PDF
增材制造个性化植入物技术发展与挑战
4
作者 孙畅宁 孟子捷 +7 位作者 王玲 贺健康 连芩 高琳 李骁 毛茅 朱卉 李涤尘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4年第3期237-244,共8页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未来医疗行业精准化和定制化的发展方向相契合,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3D打印医疗器械的研究和产业化主要分为不可降解植入物和可降解植入物,逐渐形成了金属3D打印骨植入物、聚醚醚酮骨...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与未来医疗行业精准化和定制化的发展方向相契合,是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3D打印医疗器械的研究和产业化主要分为不可降解植入物和可降解植入物,逐渐形成了金属3D打印骨植入物、聚醚醚酮骨植入物和可降解植入物等主要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领域。该文列举近年来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论述个性化植入物的增材制造技术和应用,从技术、应用和监管角度分析不同植入物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骨植入物 多孔结构 聚醚醚酮 可降解植入物
下载PDF
电弧增材制造传热传质数值模拟技术综述
5
作者 郭鑫鑫 魏正英 +1 位作者 张永恒 张帅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192,共7页
电弧增材制造过程涉及丝材的送入和熔化,熔融金属向熔池的过渡,熔池中液态金属的对流、凝固和成形。缺陷的形成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多物理场现象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借助高保真数值模拟技术来深入理解这些物理现象,并将其作... 电弧增材制造过程涉及丝材的送入和熔化,熔融金属向熔池的过渡,熔池中液态金属的对流、凝固和成形。缺陷的形成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复杂多物理场现象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借助高保真数值模拟技术来深入理解这些物理现象,并将其作为优化工艺条件、制造高质量产品的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电弧增材制造传热传质数值模拟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首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热源模型,鉴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熔池的形成与演变是多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了浮力、电磁力、表面张力、电弧压力、电弧剪应力模型对流体流动和熔池表面变形的影响;然后,总结了三种金属过渡模型,包括速度入口填充液态金属、指定位置添加球状质量源项以及直接建立固态金属焊丝;最后,介绍了常用的气液界面跟踪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增材制造 传热传质 数值模拟 熔池行为
下载PDF
原子级制造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雒建斌 郭东明 +17 位作者 杨华勇 叶鑫 钱林茂 居冰峰 姜澜 邵金友 张振宇 陈磊 陈远流 胡洁 李祥明 冯俊元 韩伟娜 谭新峰 解国新 赖一楠 苗鸿雁 王岐东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8,共13页
人类的制造技术逐步向原子级推进,原子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虽然它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等,但是从制造的角度看,原子级制造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底层技术,也是继微纳制造之后新的制造范式,可将制造精度以及产品性能推向极致... 人类的制造技术逐步向原子级推进,原子作为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虽然它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等,但是从制造的角度看,原子级制造可以说是人类制造的最底层技术,也是继微纳制造之后新的制造范式,可将制造精度以及产品性能推向极致水平,代表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知和制造能力发展的新阶段,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发展的战略性技术,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国计民生重大装备跨代升级的重要前沿方向。本文基于第330期双清论坛总结了原子级制造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机遇挑战,凝练出未来5~10年原子级制造的焦点问题和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级制造 原子层制造 团簇与器件制造 原子级精度制造 原子级测量与表征 学科交叉
原文传递
基于原子/分子团簇结构的材料与器件制造
7
作者 邵金友 宋凤麒 +8 位作者 李祥明 杨扬 谭新峰 詹东平 金明尚 孙頔 付德君 谭元植 许辉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31,共17页
原子/分子团簇是物质结构的一种新形态,具有独特的本征性质。从原子/分子团簇到器件的跨尺度制造,将为国防高端装备和新兴电子等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团簇的多物质构效关系、宏量制造、团簇结构跨尺度构筑以及团簇器件的高性能制造等... 原子/分子团簇是物质结构的一种新形态,具有独特的本征性质。从原子/分子团簇到器件的跨尺度制造,将为国防高端装备和新兴电子等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团簇的多物质构效关系、宏量制造、团簇结构跨尺度构筑以及团簇器件的高性能制造等是原子/分子团簇器件制造的关键发展方向,主导着从原子到产品制造的发展历程。把握这些发展背后的重要机遇,将有助于占领原子级制造研究的制高点,引领原子级制造方法的变革。本文从团簇新材料的宏量制造、新型功能器件的原子/分子团簇构筑、团簇—器件的跨尺度制造工艺和装备等三个方面概括了原子/分子团簇与器件制造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了原子/分子团簇与器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分子团簇 功能器件 定域组装 异质/异构界面 构效关系 宏量制造
原文传递
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空心涡轮叶片精准成形控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亮杰 刘哲峰 +4 位作者 徐云龙 刘岩 苗恺 鲁中良 李涤尘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68,共8页
目的基于光固化快速成形工艺,将一体化陶瓷铸型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采用型腔反变形方法补偿金属液凝固收缩,实现高复杂空心涡轮叶片的型面精准成形控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各方向(叶宽、叶长和叶厚)的凝固变形规律,并建... 目的基于光固化快速成形工艺,将一体化陶瓷铸型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采用型腔反变形方法补偿金属液凝固收缩,实现高复杂空心涡轮叶片的型面精准成形控制。方法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叶片各方向(叶宽、叶长和叶厚)的凝固变形规律,并建立了各截面的位移场模型。通过仿真迭代补偿凝固收缩,修正了叶身外型面,完成了叶片CAD模型重构。基于光固化快速精铸技术,快速制作了一体化铸型,并完成了叶片浇注实验。结果对补偿前后叶片叶身外型面偏差进行统计可知,叶身主要部位偏差明显降低,尾缘偏差由-0.335mm降低至-0.136mm,前缘偏差由-0.246mm降低至-0.111mm,验证了该技术在叶片型面精度控制方面的有效性。结论实现了涡轮叶片型面精度的有效控制,为高精度空心涡轮叶片的快速制造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涡轮叶片 光固化成形 陶瓷铸型 反变形 型面精度
下载PDF
内置MEMS安保机构的微型聚能毁伤弹药
9
作者 胡腾江 赵玉龙 +3 位作者 张国栋 刘运斌 何亚新 谭明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针对微型弹药领域的技术亟需,提出一种内置MEMS安保机构的微型聚能毁伤弹药,开展了微型聚能毁伤弹药总体结构设计、MEMS起爆器设计、MEMS安保机构设计、微型聚能战斗部设计和微型聚能毁伤弹药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弹药处于安全状态... 针对微型弹药领域的技术亟需,提出一种内置MEMS安保机构的微型聚能毁伤弹药,开展了微型聚能毁伤弹药总体结构设计、MEMS起爆器设计、MEMS安保机构设计、微型聚能战斗部设计和微型聚能毁伤弹药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当弹药处于安全状态时,MEMS隔断机构中的双层隔板会将传爆通道阻挡,即使在误触发的条件下,传爆序列的爆轰能量也不能顺利的传递,保证了微型弹药系统的安全。当弹药处于解保状态时,MEMS隔断机构中的双层隔板会在电信号的驱动下移动,并将传爆通道开启。此时,当弹药收到起爆指令时,MEMS起爆器所产生的爆轰能量将顺利作用在传爆药上,进而完成弹药起爆。该微型聚能毁伤弹药整体尺寸为Φ22 mm×40 mm,装药量为1.4 g,毁伤能力可以穿透20 mm装甲钢。可应用于微型无人机、小口径弹药、无(低)后坐力弹药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弹药 MEMS安保与起爆机构 MEMS起爆器 MEMS隔断机构 聚能毁伤
下载PDF
超声波液体推进剂气泡检测技术研究综述
10
作者 谭鸿强 张建明 +5 位作者 杨娟 赵一鹤 李大海 王久洪 李支康 赵立波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8,共17页
液体推进剂混入气泡会对发动机的启动和稳定运行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发动机突然熄火,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因此,准确检测液体推进剂中的气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总结了液体推进剂中气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对现有气... 液体推进剂混入气泡会对发动机的启动和稳定运行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发动机突然熄火,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因此,准确检测液体推进剂中的气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总结了液体推进剂中气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对现有气泡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讨论,指出了超声波检测技术在液体推进剂气泡检测的优势。详细阐述了超声波多普勒、超声波衰减、超声波层析的气泡测量原理,并总结了超声气泡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对气泡形成和发展、现有气泡检测方法、超声波气泡检测技术等的介绍和展望,为液体推进剂气泡检测技术发展和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推进剂 气泡检测 超声波检测 超声气泡检测
下载PDF
利用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的肌疲劳缓解技术研究
11
作者 袁瑞 郑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90,共8页
为了缓解神经肌肉电刺激导致的肌肉疲劳,并减轻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带来的不适感,提出了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的肌疲劳缓解技术,利用健康受试者,比较了所提技术和传统对称双相矩形脉冲电刺激的抗疲劳性能。在正中神经、尺神经束... 为了缓解神经肌肉电刺激导致的肌肉疲劳,并减轻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带来的不适感,提出了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的肌疲劳缓解技术,利用健康受试者,比较了所提技术和传统对称双相矩形脉冲电刺激的抗疲劳性能。在正中神经、尺神经束近端,分别施加载波频率为10 kHz的窄脉冲簇(高频模式)和传统的对称双相矩形脉冲(低频模式)并引起相同的收缩水平,持续刺激5 min以诱发肌疲劳并记录手指收缩力和指屈肌高密度肌电信号。研究结果显示,与低频刺激相比,高频刺激下肌肉疲劳速率显著降低,具体表现为力衰减变慢,绝对力衰减较小(3.8688±1.1368)N,平台力更大(7.296±1.3424)N,最终获得更大的力输出为(2282.8±341.48)N·s,同时高频刺激下更高的力-肌电幅值比说明诱发了更高的肌肉激活效率,这可能是高频模式缓解肌疲劳的潜在机制。与传统对称低频刺激相比,非对称高频载波脉冲簇电刺激可能通过诱发更高效率的肌肉激活,从而显著缓解电刺激下肌疲劳问题,这对电刺激技术在脑卒中等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高频刺激 肌电信号 肌疲劳
下载PDF
微起爆序列用硅基作动机构隔断特性研究
12
作者 胡腾江 赵玉龙 +3 位作者 谭明 何亚新 刘运斌 屈萍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针对MEMS火工品的内置安全控制设计需求,在硅基MEMS作动机构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硅基作动机构与微起爆传爆序列的集成化设计与能量匹配研究。该序列主要由微起爆器、微作动机构及传爆药组成。其中微起爆器的叠氮化铜装药尺寸为Ф0.8mm&#... 针对MEMS火工品的内置安全控制设计需求,在硅基MEMS作动机构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硅基作动机构与微起爆传爆序列的集成化设计与能量匹配研究。该序列主要由微起爆器、微作动机构及传爆药组成。其中微起爆器的叠氮化铜装药尺寸为Ф0.8mm×0.8mm,装药量为1.5mg;微作动机构在11V直流电压驱动下,可以实现传爆通道的开启与闭合,隔断位移为743.06µm;传爆药为油墨直写方式制备的CL-20传爆药,装药尺寸为Ф3mm×3mm,装药密度为1.66g/cm^(3),装药量约为35mg。研究表明该序列具备可靠起爆、传爆以及隔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起爆传爆序列 微起爆器 微作动机构 传爆药
下载PDF
增材制造聚醚醚酮/羟基磷灰石多孔植入物骨整合的力学机制
13
作者 孙畅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29,共1页
目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PEEK)/羟基磷灰石(HA)复合材料多孔结构有望使PEEK基骨植入物获得长期稳定的骨整合。然而,在PEEK复合材料中,多孔结构设计对早期和远期骨整合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亟需厘清复合材料组分、多孔结构设计和植入物力... 目的增材制造聚醚醚酮(PEEK)/羟基磷灰石(HA)复合材料多孔结构有望使PEEK基骨植入物获得长期稳定的骨整合。然而,在PEEK复合材料中,多孔结构设计对早期和远期骨整合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亟需厘清复合材料组分、多孔结构设计和植入物力学环境对骨整合的影响规律,为PEEK复合材料骨植入物的材料和结构设计提供支撑。方法在细胞试验方面,研究了复合材料中HA含量对成骨细胞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其信号通路;在动物实验方面,使用3D打印方法制备了材料组分0~40 wt%HA/PEEK、孔隙尺寸0.2~1.4 mm及3种孔型的支架,通过兔股骨髁动物实验模型研究支架在植入后4~12周的骨整合情况;在生物力学分析方面,通过数值模拟结合实验研究了不同支架的渗透性、力学性能和支架-骨应力传导。结果PEEK/HA复合材料通过释放钙离子激活FAK及其下游蛋白通路,对成骨细胞的增殖、铺展和贴附有促进作用。HA含量对支架的骨整合起到积极作用,40 wt%HA/PEEK复合材料支架的骨整合接近于钛合金支架。结构渗透性对支架早期骨整合有主导性作用,而支架内的远期骨整合主要受支架-骨应力传导效应的调控。结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材料、结构和力学环境对PEEK/HA支架骨整合的协同作用机制,为PEEK基复合材料骨植入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植入物 动物实验模型 骨整合 增材制造 成骨细胞 羟基磷灰石 生物力学分析 聚醚醚酮
原文传递
大尺寸空心涡轮叶片一体化陶瓷铸型冷冻干燥应力仿真分析
14
作者 刘岩 周子明 +9 位作者 艾子超 牛夕莹 徐云龙 李宗全 鲁中良 苗恺 陈世斌 曹福升 王林 李涤尘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2,共7页
大尺寸空心涡轮叶片一体化陶瓷铸型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铸型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建立了铸型收缩受阻产生应力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冻干收缩率、铸型壁厚和曲率对铸型冷冻干燥应力的影响,采... 大尺寸空心涡轮叶片一体化陶瓷铸型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铸型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有限元仿真建立了铸型收缩受阻产生应力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冻干收缩率、铸型壁厚和曲率对铸型冷冻干燥应力的影响,采用变壁厚对铸型尾缘进行了结构优化。研究发现,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一体化陶瓷铸型所受应力随着收缩率增大而线性增大,且铸型尾缘曲率最大处承受的应力最大。通过尾缘变壁厚的结构优化设计增大了尾缘处铸型冷冻干燥过程中的抗弯强度,当试样厚度从4 mm增至7 mm时,坯体平均强度从8.32 MPa提升至11.81 MPa。本研究制备了结构完整的一体化陶瓷铸型并进行浇铸验证,得到了陶瓷铸型冷冻干燥的应力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尾缘变壁厚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成功解决了一体化陶瓷铸型冷冻干燥过程中产生裂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涡轮叶片 一体化铸型 冷冻干燥 变壁厚 应力
下载PDF
储能锂电池系统综合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俊 郭喆晨 +11 位作者 谢延敏 赵子翔 刘召欢 林川平 王行早 侯嘉洋 史辰威 马梓玮 张健琛 梁莹 蒋德珑 梅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3,共23页
锂电池系统是新型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管理技术对确保电池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从电池系统的模型、状态、故障、一致性、热管理等层面出发,综述了锂电池管理的研究进展。在电池模型方面,分析总结... 锂电池系统是新型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管理技术对确保电池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从电池系统的模型、状态、故障、一致性、热管理等层面出发,综述了锂电池管理的研究进展。在电池模型方面,分析总结了电池在电、热、力等特性的建模及高效计算方法。对于电池的状态估计,总结了基于模型、数据驱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状态估计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分析了构建数据驱动与电池领域知识融合框架的未来发展前景。在电池故障方面,分析了电池系统不同故障特征、类型、触发机制和诊断方法,对电池系统在早期故障预警、故障检测灵敏度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展望。对于电池系统的一致性,总结分析了在均衡拓扑和均衡策略两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电池重构在均衡、快充、能量利用提升、故障隔离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在电池热管理方面,分析了高温冷却以及低温加热的方法,并对热管理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控制策略进行了总结,对开发高效换热、轻量化以及低能耗的先进热管理系统进行了探讨。此外,对电池管理系统的新技术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以及储能综合管理在电池系统上的应用,为未来电池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电池管理系统 状态估计 电池故障 热管理
下载PDF
轻质宽带吸声超材料设计及3D打印
16
作者 梁庆宣 闫欣 +1 位作者 吕佩瑶 李涤尘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6-32,共7页
共振型吸声超材料具有优异的噪声控制能力,作为一种轻量化结构在航空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在低频宽带噪声控制方面仍存在挑战。为了促进超材料的低频与宽带吸声协同设计,提出了一种带三角形背腔的穿孔板共振吸声超材料设计方法并对... 共振型吸声超材料具有优异的噪声控制能力,作为一种轻量化结构在航空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在低频宽带噪声控制方面仍存在挑战。为了促进超材料的低频与宽带吸声协同设计,提出了一种带三角形背腔的穿孔板共振吸声超材料设计方法并对其声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超材料将蜂窝腔分为6个独立的三角形单元,每个三角单元中心布置微穿孔,利用单元间的耦合效应实现宽带吸声。研究了孔径、孔深和腔体高度对吸声系数和峰值频率的影响,并从复频率平面零极点分布与能量耗散两方面分析了声学超材料宽带吸声的多单元耦合机制。根据单元及其耦合特性设计的低频宽带吸声超材料,厚度为50 mm,仅为最长工作波长的1/22,在309~464 Hz低频范围内实现80%以上的吸收效果;等效密度约0.31 g/cm^(3),实现了材料轻量化。采用光固化成形技术制备了该结构并在阻抗管中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吸声性能。这种轻量化的吸声超材料设计为装备的低频噪声控制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mholtz共振腔 声学超材料 低频 宽带吸声 3D打印
下载PDF
水凝胶力学性能强化及典型应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秦广照 贾博清 +5 位作者 王斌 王佳翔 芦继健 赵康 李支康 赵立波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98,共14页
水凝胶在生物医学、脑机接口、传感器、制动器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凝胶在面对不同应用环境时仍存在力学性能上的挑战,包括易发生拉伸断裂、塑性变形以及疲劳破坏等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增强水凝胶的... 水凝胶在生物医学、脑机接口、传感器、制动器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凝胶在面对不同应用环境时仍存在力学性能上的挑战,包括易发生拉伸断裂、塑性变形以及疲劳破坏等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增强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本研究对当前不同组分水凝胶所具备的力学性能以及多种力学强化水凝胶的典型应用进行了综述。首先,对水凝胶的成分构成进行了介绍,包括天然聚合物水凝胶和合成聚合物水凝胶等。进而,通过系统总结不同水凝胶的力学特性和强化方式,深入剖析了抗拉强度、黏接强度和疲劳阈值等力学性能的优化途径。最后,指明了具有优秀力学性能水凝胶相应的应用场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提供了水凝胶力学性能提升的多元化视角和解决方案,为设计特定需求的新型水凝胶材料提供了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 力学性能 组成成分 应用场景
原文传递
基于ProCAST仿真的型芯型壳一体化空心涡轮叶片反变形精度控制
18
作者 文生琼 刘岩 +4 位作者 徐云龙 鲁中良 乔瑞强 苗恺 李涤尘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23,共8页
目的针对空心涡轮叶片在定向凝固铸造过程中产生收缩扭转变形的问题,对叶片进行反变形补偿优化,控制叶片铸造过程中的型面精度,实现空心涡轮叶片的快速迭代。方法通过ProCAST仿真软件对某型号空心涡轮导叶进行定向凝固模拟浇铸及位移场... 目的针对空心涡轮叶片在定向凝固铸造过程中产生收缩扭转变形的问题,对叶片进行反变形补偿优化,控制叶片铸造过程中的型面精度,实现空心涡轮叶片的快速迭代。方法通过ProCAST仿真软件对某型号空心涡轮导叶进行定向凝固模拟浇铸及位移场偏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分截面反变形法对叶片进行整体重构;基于光固化3D打印技术与凝胶注模技术制备型芯/型壳一体化的反变形重构叶片铸型;对铸型内部结构进行CT检测并使用高温合金DZ411完成浇铸验证。结果反变形后叶片铸件尾缘最大偏差值从0.435 mm降低为0.1206 mm,叶盆方向最大扭转值从0.134 mm降低为0.0971 mm,前缘最大偏差值由0.206 mm降低为0.085 mm,提高了浇铸叶片的型面精度;气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反变形收缩扭转的叶型基本保持了原叶片性能。结论通过反变形优化后的空心涡轮导叶整体偏差降低,实现了空心涡轮叶片型面的精度控制;利用型芯/型壳一体化技术的快速性缩短了叶片型面精度优化周期,为未来新型空心涡轮叶片的快速制造奠定了一定的工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涡轮叶片 反变形 型面精度 一体化铸型 3D打印 凝胶注模
下载PDF
联合经验模式分解和混沌理论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电识别
19
作者 郭晓冰 徐光华 +3 位作者 李辉 谢杰仁 江翰立 张四聪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针对多目标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信号识别准确率低、线性识别方法抑制噪声的同时也会抑制信号本身特征等问题,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对信号的降噪特性、达芬混沌系统对微弱周期信号的敏感性及噪声的免疫特性,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多目标SSVEP... 针对多目标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信号识别准确率低、线性识别方法抑制噪声的同时也会抑制信号本身特征等问题,基于经验模式分解对信号的降噪特性、达芬混沌系统对微弱周期信号的敏感性及噪声的免疫特性,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多目标SSVEP信号识别算法。首先,采用共平均参考算法将多通道SSVEP信号融合成单通道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求得SSVEP信号的相位谱,为达芬混沌系统周期策动力添加相位;接着,采用经验模式分解降噪,将获得的第一个本征模函数输入到达芬混沌系统中,利用基于频谱差异的混沌系统状态判别方法,求解各目标的刺激频率幅值;最后,根据最大刺激频率幅值确定刺激目标,实现了对多目标SSVEP信号的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典型相关分析法,所提非线性信号处理方法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提高了7.3%,平均信息传输速率提高了3.84bit/min。该研究为探究非线性SSVEP信号解码算法提供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达芬混沌系统 非线性信号处理 经验模式分解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的木制惯性测量单元
20
作者 李晨 李浩 杨研伟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针对商用低精度惯性测量单元具有高成本、制造工艺复杂、废弃后污染环境、不能生物降解等缺点,提出一种低成本、可生物降解的木制惯性测量单元。该设计包含平衡振子和非平衡振子单元,分别用于测量3轴加速度和3轴角加速度。采用激光诱导... 针对商用低精度惯性测量单元具有高成本、制造工艺复杂、废弃后污染环境、不能生物降解等缺点,提出一种低成本、可生物降解的木制惯性测量单元。该设计包含平衡振子和非平衡振子单元,分别用于测量3轴加速度和3轴角加速度。采用激光诱导石墨烯的工艺在木梁上制备应变传感器阵列,并形成多组惠斯顿电桥测量电路。结果表明:加速度方面,X轴灵敏度为0.006 m V/g,Y轴灵敏度为8.695×10^(-4)m V/g,Z轴灵敏度为0.200 m V/g;角加速度方面,X轴灵敏度为0.285 m V/(rad/s^(2)),绕Y轴旋转的灵敏度为0.305 m V/(rad/s^(2)),绕Z轴旋转的灵敏度为0.765 m V/(rad/s^(2))。与有限单元法仿真结果对比,实验测量误差在10%以内,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测量精度。该惯性测量单元在木制船舶、木制载具、木制家具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测量单元 激光诱导石墨烯 陀螺仪 加速度计 木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