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合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验证
1
作者 朱巧棉 张慧平 王晓林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合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疾病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合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rn,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疾病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R语言以7∶3比例将数据集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根据是否存在PPHN分为PPHN组和无PPHN组。在训练集使用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合并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性能和拟合优度,并绘制模型列线图进行可视化风险预测。结果共纳入171例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患儿。训练集120例,其中败血症合并PPHN组40例,无PPHN组80例;测试集51例,其中败血症合并PPHN组16例,无PPHN组35例。结果显示妊娠期高血压(OR=4.894,95%CI 1.022~23.437)、男性(OR=5.259,95%CI 1.346~20.544)、白细胞介素6升高(OR=1.018,95%CI 1.011~1.026)、转化生长因子β1升高(OR=1.002,95%CI 1.001~1.004)是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合并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95%CI 0.857~0.973)和0.922(95%CI 0.844~0.995)。界值为0.388时,训练集的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88.7%;测试集的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8.2%。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男性、白细胞介素6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1升高是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合并PPHN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新生儿早发败血症发生PPHN的高危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 PPHN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依维莫司治疗新生儿心脏横纹肌瘤1例
2
作者 梁若冰 刘建萍 +2 位作者 张慧平 何欢 张海波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7-48,共2页
心脏横纹肌瘤是胎儿和新生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本文报告1例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新生儿多灶性心脏横纹肌瘤伴结节性硬化的病例,应用依维莫司使心脏横纹肌瘤个数减少、瘤体减小,左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新生儿 心脏横纹肌瘤 依维莫司
原文传递
SPINT2基因变异致先天失钠性腹泻1例病例报告
3
作者 朱巧棉 王晓林 张慧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21,共3页
1病例资料男,7日龄,因“腹泻5 d”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患儿生后第2天出现腹泻,黄色稀水样便,7~10次/日,无黏液及脓血,伴尿量减少。当地医院查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予补液及纠酸治疗5 d,患儿腹泻持续加重,并出现体重下降,精神... 1病例资料男,7日龄,因“腹泻5 d”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患儿生后第2天出现腹泻,黄色稀水样便,7~10次/日,无黏液及脓血,伴尿量减少。当地医院查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予补液及纠酸治疗5 d,患儿腹泻持续加重,并出现体重下降,精神反应差,纳奶量逐渐减少。患儿重要临床信息时间轴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水样 代谢性酸中毒 病例报告 临床信息 基因变异 血气分析 病例资料 失钠
下载PDF
乳酸浓度联合乳酸清除率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义 田家豪 +2 位作者 杨雪峰 李思袖 郭纪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9-494,共6页
目的探讨入院1 h内乳酸浓度联合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清除率(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入院1 h内乳酸浓度联合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清除率(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以入院60 d内病死为终点事件,根据预后将入组患儿分成死亡组及存活组,统计两组人口学基线资料及血常规、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清肌酐、入院1 h内乳酸浓度(Lac1)及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浓度(Lac2)等临床检验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进行检验。各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进行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预后差异。结果58例患儿中存活组24例、死亡组34例。围生期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胎膜早破比率高于存活组[41%(14/34)比13%(3/24),P=0.021];两组患儿在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液体复苏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指数、机械通气、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儿Lac1、Lac2、前降钙素原、D二聚体、血清肌酐高于存活组[(12±6)比(7±4)mmol/L,(14±6)比(4±2)mmol/L,(59±23)比(24±14)ng/L,(24±11)比(11±6)mg/L,(167±31)比(92±23)μmol/L,t=3.549、3.112、3.859、4.499、3.288;均P<0.05],死亡组血压、液体复苏后6 h LC低于存活组[(41±12)比(52±5)mmHg(1 mmHg=0.133 kPa),t=4.230;-16(-40,20)%比40(18,70)%,Z=3.558;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负相关(OR=0.679,95%CI 0.662~0.999,P<0.05);Lac1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正相关(OR=1.203,95%CI 0.965~1.500,P<0.05)。ROC曲线分析LC、Lac1及两者联合均对患儿预后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75、0.965,灵敏度分别为83.32%、89.65%、94.31%;特异度分别为72.52%、77.18%、88.76%。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分层,Kaplan-Meier分析显示Lac1>4 mmol/L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ac1≤4 mmol/L[21%(8/38)比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0,P<0.05);LC≤10%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C>10%组[19%(6/32)比69%(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0,P<0.05)。结论乳酸浓度联合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休克 脓毒性 乳酸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新生儿早发败血症预后的相关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义 田家豪 +2 位作者 唐小晶 杨雪峰 张慧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415-419,共5页
目的基于新生儿早发败血症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 目的基于新生儿早发败血症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为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及入院8 h内的临床检验指标;以入院7 d病死为终点事件。比较存活组患儿及死亡组患儿各指标的差异,对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后,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模型的预测价值,并利用独立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模型验证。结果共入选139例患儿,7 d死亡41例,病死率29.50%。死亡组患儿白细胞(WBC)、血清前降钙素原(PCT)、乳酸(Lac)、肌酐(Scr)、D-二聚体(D-dimer)、儿科危重症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明显高于存活组{WBC(×10^(9)/L):24.15[4.36,29.36]vs 21.21[19.14,28.36],PCT:(67.32±40.36)ng/L vs(37.76±25.11)ng/L,Lac:(8.69±6.17)mmol/L vs(2.34±1.11)mmol/L,Scr:(239.99±68.46)μmol/L vs(65.31±34.34)μmol/L,D-dimer(mg/L):5.21[2.06,21.49]vs 0.34[0.26,0.45],PRISMⅢ:(19.52±6.25)分vs(10.63±2.05)分,均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b)明显低于存活组[Fib:(1.48±1.19)g/L vs(2.44±0.83)g/L,PLT:(154±58)×10^(9)/L vs(189±29)×10^(9)/L,Hb:(169±49)g/L vs(182±52)g/L,均P<0.05];死亡组胎盘/脐带病变、羊水污染、窒息史、早产、胎膜早破及病原学阳性、母源性感染等发生率均高于存活组,而胎龄、体重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单因素分析可能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Lac、PCT、胎膜早破等是新生儿早发败血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Lac为1.23(1.00~2.05),PCT为1.05(1.03~1.85),胎膜早破为2.59(1.89~3.3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7、灵敏度为88.70%,特异度为78.20%;预测模型检验的准确率为91.03%。结论PCT、Lac、胎膜早破是影响新生儿早发败血症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联合PLT、胎龄、体重构建的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模型 新生儿败血症 预后
原文传递
45例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梁若冰 王义 +3 位作者 张慧平 杨雪峰 刘建萍 朱巧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脑梗死患儿(n=45)的人口学基线资料、临床表现... 目的总结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脑梗死患儿(n=45)的人口学基线资料、临床表现、颅脑影像学特点,并以1∶2比例选择出生年月和胎龄与脑梗死患儿匹配的90例无脑血管病变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临床诊断新生儿脑梗死的患儿中小于胎龄儿8例,巨大儿3例;中位发病日龄为1 d(1~2 d),71%(32/45)以抽搐为首发症状,以呼吸暂停、呼吸窘迫为主诉入院者分别占4%(2/45),以反应差为主要表现者占11%(5/45),9%(4/45)无明显临床表现;颅脑MRI及血管成像检查发现病变位于左侧大脑半球者25例(56%),右侧者16例(36%),双侧均有病变者4例(9%);病变累及丘脑、基底节者11例;病变区域供血动脉为大脑中动脉的17例(38%),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4例,大脑前中动脉4例,大脑中后动脉16例,大脑前中后动脉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小于胎龄儿[18%(8/45)与6%(5/90),χ^(2)=5.15]、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18%(8/45)与1%(1/90),χ^(2)=10.85]、羊水胎粪污染[33%(15/45)与9%(8/90),χ^(2)=12.68]、宫内窘迫[20%(9/45)与3%(3/90),χ^(2)=8.34]、生后窒息[16%(7/45)与2%(2/90),χ^(2)=6.56]的比例均较高(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于胎龄儿(OR=3.981,95%CI:1.075~14.742,P=0.039)、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OR=17.959,95%CI:2.032~158.698,P=0.009)、宫内窘迫(OR=5.756,95%CI:1.129~29.331,P=0.035)是新生儿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脑梗死多以抽搐为首发症状,亦存在无明显症状者,病灶多累及大脑中动脉。小于胎龄儿、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和宫内窘迫可能增加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婴儿 新生 抽搐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分析
7
作者 唐小晶 杨雪峰 +3 位作者 田家豪 刘建平 王敏 王义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1年第7期609-61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12月我院NICU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极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置换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白细胞...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12月我院NICU行血浆置换治疗的极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浆置换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钠、血钾、血钙、血糖、凝血及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18例患儿,患儿治疗前总胆红素峰值为(571.2±113.3)μmol/L,治疗后总胆红素为(235.8±66.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红素换出率为(58.5±8.4)%;血浆置换前后患儿的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钠、血钾、血氯、血钙、血糖、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血浆置换过程中无过敏反应、低血压、血浆分离器或管路凝血等不良反应。结论:血浆置换能快速、有效、安全地清除血清胆红素,可能成为新生儿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六省(自治区)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端 鞠秀丽 +21 位作者 谢峰 芦燕 李飞宇 黄辉红 方秀玲 李元军 王建云 易彬 岳菊侠 王静 王凌啸 李博 王义 邱丙平 周志远 李可亮 孙建华 刘学工 李国栋 王永军 曹爱华 陈艳妮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9-274,共6页
目的 分析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山东6省(自治区)17市21家医院于2020年1月25日至2月21日经2019-nCoV核酸... 目的 分析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陕西、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山东6省(自治区)17市21家医院于2020年1月25日至2月21日经2019-nCoV核酸检测确诊的31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以及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结果 31例患儿年龄7岁1月龄(6月龄~17岁)。9例(29%)为输入性病例,21例(68%)有确诊成人患者接触史,1例(3%)曾接触过无症状的武汉返乡人员。31例患儿中28例(90%)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分型为无症状型4例(13%),轻型13例(42%),普通型14例(45%),无重型及危重型。症状发生频率最高为发热(20例,65%),其中高热1例、中度发热9例、低热10例,热程1~9 d,15例≤3 d,5例>3 d;其余依次为咳嗽(14例,45%),乏力(3例,10%),腹泻(3例,10%),咽痛、流涕、头晕、头痛、呕吐等少见。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者、淋巴细胞数减少者、血小板增多者各2例(6%)。C反应蛋白升高(10%,3/30),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9%,4/21),降钙素原升高(4%,1/28),血清转氨酶升高(22%,6/27)及肌酶升高(15%,4/27)也有不同比例出现。检测肾功能及血糖者均未见异常。14例患儿胸部CT有异常改变,其中9例呈斑片状磨玻璃阴影及结节,多位于双肺中外带、近胸膜区。31例患儿给予一般治疗后25例病毒核酸检测转阴(7~23 d),其中24例(77%)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国北方6省(自治区)31例儿童2019-nCoV感染以家庭内密切接触为主要感染途径,呈无症状型、轻型和普通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流行病学密切接触史、病毒核酸检测及胸部影像学是儿童2019-nCoV感染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给予一般治疗,近期预后整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特征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儿童
原文传递
婴儿运动能力测试在早产儿发育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袁飒 周豪钦 +3 位作者 张慧平 应海燕 简茹 陈艳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通过运用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方法评估不同孕周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及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根据TIMP测试结果制定个体化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在三二〇一医院出生并随访的43名足月健康儿和77名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 目的通过运用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IMP)方法评估不同孕周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及相关性,从而更好地根据TIMP测试结果制定个体化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在三二〇一医院出生并随访的43名足月健康儿和77名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早产儿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期早产组(39例)和晚期早产组(38例),分别在胎龄40周及出生矫正年龄16周进行TIMP测评,足月健康组出生16周龄行TIMP测评,组间差异行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胎龄40周[(65.74±6.52)分比(66.96±8.51)分]和矫正年龄16周[(101±10)分比(104±8)分]时TIMP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矫正年龄16周时足月组TIMP值[(108±10)分],与早期和晚期早产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早产组和晚期早产组的观察、仰卧位、仰卧位翻身3部分TIMP评分较足月组降低(均P<0.05),立位部分值较足月组升高(P<0.05);早期早产儿组和晚期早产儿组胎龄40周与矫正年龄16周TIMP值均呈正相关(r=0.565、0.302,均P<0.01)。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与足月儿运动发育特点存在差异,对早期干预有指导意义,英文版TIMP测评对我国早产儿随访个性化评估及早期干预工作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婴儿运动能力测试 早期早产儿 晚期早产儿
原文传递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
10
作者 梁若冰 朱巧棉(综述) +1 位作者 刘建萍 张慧平(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54-158,共5页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早产儿中并不少见,并且与病死率显著相关,其病理生理基础为肺血管发育异常、结构重塑以及气道反应性过高。目前对于BPD-PH,综合支持治疗是...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早产儿中并不少见,并且与病死率显著相关,其病理生理基础为肺血管发育异常、结构重塑以及气道反应性过高。目前对于BPD-PH,综合支持治疗是基础,靶向治疗药物是关键,即应用各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肺血管扩张剂,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前列腺素。尽管专家共识建议使用靶向药物降低肺动脉压力,但关于这些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数量有限,肺血管重塑抑制剂及干细胞治疗具备一定的潜力,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