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皮肤性病学的临床实习教学质量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佳纹 肖生祥 +2 位作者 任建文 安金刚 霍佳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第20期3186-3187,共2页
准确掌握皮肤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皮肤损害"的特点,是皮肤性病临床实习带教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总结了皮肤性病临床带教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对各种"皮损"直观、感官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皮肤... 准确掌握皮肤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皮肤损害"的特点,是皮肤性病临床实习带教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总结了皮肤性病临床带教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强化了学生对各种"皮损"直观、感官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皮肤性病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 性传播疾病 教育 教学方法 临床实习
下载PDF
模拟门诊式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吴佳纹 孙宏 +4 位作者 赵玢 霍佳 王媛 王爽 郭坤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15期2403-2405,共3页
目的探讨模拟门诊式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该院皮肤科见习本科生52名,根据教学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学模式,研究组采用模拟门诊式教学模式,比较2组... 目的探讨模拟门诊式教学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该院皮肤科见习本科生52名,根据教学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教学模式,研究组采用模拟门诊式教学模式,比较2组教学效果及见习生见习效果。结果研究组典型案例分析成绩、理论考试总成绩及技能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学习兴趣、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应用模拟门诊式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夯实的专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疾病/治疗 计算机辅助教学 门诊医疗 教育 医学
下载PDF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单偶奇 王万卷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6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10—2015年本院皮肤科门诊53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为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患者,进行ALA‐PDT 治疗,20% ALA霜剂涂于皮损,4 h后激光照射,能量为100~120 J/cm2...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对2010—2015年本院皮肤科门诊53例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为临床和组织病理确诊患者,进行ALA‐PDT 治疗,20% ALA霜剂涂于皮损,4 h后激光照射,能量为100~120 J/cm2时间约为40 min。结果所有病例经过8~15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的随访,18例浅表型基底细胞癌,治疗有效率88.8%,平均治疗次数4.14次;15例浅表型鳞状细胞癌,治疗有效率66.67%,平均治疗次数4.75次;12例鲍温病,治疗有效率41.6%,平均治疗次数5.20次;8例Paget病,治疗有效率37.5%,平均治疗次数5.10次。病变处皮肤愈合后见轻微色素沉着,未见瘢痕形成。结论 ALA‐PDT 对及癌前病变及皮肤癌具有疗效好、无痛苦、无创伤、无疤痕形成、复发率低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年迈体弱及特殊部位的皮肤肿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皮肤恶性肿瘤
下载PDF
缓激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及分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冉立伟 谭卫明 +3 位作者 谭升顺 张茹 曹振平 雷小兵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观察缓激肽(BK)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以1×10-4~1×10-9 mol/L BK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KC,采用噻唑蓝法、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到1×10-4 mol/L BK抑制作用最强,以此浓... 目的观察缓激肽(BK)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以1×10-4~1×10-9 mol/L BK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KC,采用噻唑蓝法、台盼蓝染色法观察到1×10-4 mol/L BK抑制作用最强,以此浓度BK进行余下实验.当HKC达对数生长期后,一部分加入1×10-4mol/L BK作为实验组,另一部分不加BK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24、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早期凋亡情况及细胞周期,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KC分化标志物角蛋白10(K10)及内披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含1×10-4mol/L BK的无血清培养基KC-SFM培养HKC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细胞仅加KC-SFM,分别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钙荧光探针Fluo-3/AM 技术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即[Ca2+]i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相对上升34.57%,S期相对下降58.91%,其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5.34%,明显高于对照组(5.60%,P<0.05).实验组HKC K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2.20%,明显低于对照组(6.89%,P<0.05).BK作用3 min后实验组HKC [Ca2+]i较对照组上升163.0%,之后开始下降,5 min后接近对照组.结论高浓度BK可抑制HKC周期进程、明显促进其凋亡及诱导[Ca2+]i升高,这可能是其使HKC体外生长受抑的部分机制.BK还可抑制表皮再生和HKC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角质形成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分化 HKC 角蛋白10
原文传递
蛎壳状二期复发梅毒疹一例
5
作者 李葆春 王俊民 +1 位作者 范朗 张雅莉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82-282,共1页
关键词 蛎壳状二期复发梅毒疹 诊断 治疗 体检 蔷薇状斑疹 实验室检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