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院校线上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改进方法研究
1
作者 栾晶 曹萌 +1 位作者 刘欢 翟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10期290-292,共3页
近几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在常态化新冠防控过程中,师生们主要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的互通互动,线上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医学院校的高校学生课时量大、课程门类多、学制长、课程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随着线... 近几年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在常态化新冠防控过程中,师生们主要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的互通互动,线上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医学院校的高校学生课时量大、课程门类多、学制长、课程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而杂,随着线上教学的规模逐渐增大,时间逐渐延长,一些网络教学平台的不足和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趋凸显,严重影响了其教学效果的保证,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总结了近两年医学院校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结合医学院校实际情况,提出创新线上教学方法和保证线上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措施,为解决同类线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线上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洁 沙保勇 苟兴春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1009-1010,共2页
转化医学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之间双向转化的研究体系,对医学本科生教育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出要求。本文从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和导师制的建立等途径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 转化医学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下载PDF
转化医学思想对病理学教学的启迪 被引量:5
3
作者 唐旭 苟兴春 《西北医学教育》 2013年第4期744-746,共3页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领域新兴起的科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以及临床实践的最终效果。在转化医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能凸显病理学的学科特点,调动学...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领域新兴起的科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以及临床实践的最终效果。在转化医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病理学教学工作,能凸显病理学的学科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病理学 教学
下载PDF
反向医学研究:中药研发的新路径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旭 苟兴春 《医学争鸣》 CAS 2021年第3期1-4,共4页
反向医学研究是国内学者最近提出的医学新理念,该理念强调突破传统的从基础到临床的单一、顺向研究路径,呼吁从经验到临床再到机制(或靶点,甚至病因)的反向研究思路与方法;然后整合顺向与反向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克服单一、顺向研究的不... 反向医学研究是国内学者最近提出的医学新理念,该理念强调突破传统的从基础到临床的单一、顺向研究路径,呼吁从经验到临床再到机制(或靶点,甚至病因)的反向研究思路与方法;然后整合顺向与反向两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克服单一、顺向研究的不足达成完整的研究。反向医学研究不仅是对起源于西方的传统转化医学的补充和升华;同时,对比分析中、西药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现阶段中、西医在药物研发上各自面临的困境可见,反向医学研究强调的思路与方法更是解决现代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中面临的诸多弊端的有效措施;在我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之下,反向医学研究还为中药研发提供了“守正创新”的新策略,值得广泛和深入地探讨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医学 转化医学 中药
下载PDF
LILRB2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姝琪 吴秋东 +2 位作者 张艺美 李思婷 曹萌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21-26,共6页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免疫抑制性受体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LILRB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LILRB2可通过影响...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免疫抑制性受体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家族B成员2(LILRB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LILRB2可通过影响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以及肿瘤免疫微环境等方式促进肿瘤侵袭转移。本文拟对此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LRB2 肿瘤 侵袭 转移 机制
下载PDF
SLFN11参与DNA损伤应答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何怡佳 杨柏轩 +5 位作者 龙雨厚 娄鸣 苟兴春 张臻昊 高兴春 劳可静 《现代肿瘤医学》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肿瘤耐药已经成为化疗急需解决的问题。化疗药物的一类重要的分支是DNA损伤剂(DNA-damage agent,DDA),但肿瘤细胞可以通过DNA损伤应答(DNA-damage response,DDR)去修复损伤,从而降低了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因此阐明DNA损伤应答的机制,对... 肿瘤耐药已经成为化疗急需解决的问题。化疗药物的一类重要的分支是DNA损伤剂(DNA-damage agent,DDA),但肿瘤细胞可以通过DNA损伤应答(DNA-damage response,DDR)去修复损伤,从而降低了化疗药物的杀伤作用,因此阐明DNA损伤应答的机制,对于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减少化疗药物用量具有重要意义。Schlafen 11(SLFN11)是一种DNA/RNA解旋酶,可以增敏DNA损伤剂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SLFN11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DNA损伤剂的敏感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SLFN11可成为潜在的肿瘤耐药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本文就SLFN11的结构、参与DDR的作用机制及在不同肿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抗肿瘤精准治疗和创新药物开发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FN11 治疗靶点 耐药 DNA损伤应答 肿瘤
下载PDF
人体复活术:是医学的极致还是医学对哲学的挑战? 被引量:1
7
作者 唐旭 苟兴春 +1 位作者 徐礼鲜 每晓鹏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8,23,共5页
据中外媒体报道,Bioquark和Revita Life Sciences两家美国公司即将利用干细胞移植等新兴医学技术,启动针对脑死亡者的人体复活术的第一次临床试验,并且该试验已得到美国和印度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尽管现阶段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已经取得... 据中外媒体报道,Bioquark和Revita Life Sciences两家美国公司即将利用干细胞移植等新兴医学技术,启动针对脑死亡者的人体复活术的第一次临床试验,并且该试验已得到美国和印度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尽管现阶段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看,脑死亡者复活并无实现的可能;而站在哲学的立场,这一试验试图让脑死亡者起死回生的终极目标有违最基本的哲学规律,也不可能成功。同时,社会大众对这一试验的误解,可能导致盲目的科学主义的泛滥、医患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等社会问题。因此,哲学对科学的普遍指导功能和价值应该得到科学家的尊重;而媒体对类似科学研究的报道也应该秉持科学、严肃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复苏 干细胞疗法 哲学
下载PDF
基于MRI可视化有机小分子纳米探针IR-PEG-FA-Gd用于肝癌光热治疗研究
8
作者 王雅飞 高琴 +3 位作者 李科 徐钰叶 程梓荷 潘奇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69-574,共6页
目的制备靶向肝癌的MRI纳米探针IR-PEG-FA-Gd(IPFG),评估其近红外光热转化性能,探讨其光热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用物理螯合法将Gd3+螯合至IR-PEG-FA纳米粒子中,制备靶向肝癌的MRI纳米探针IPFG;使用808nm激光器监测其体内外光热升温性能... 目的制备靶向肝癌的MRI纳米探针IR-PEG-FA-Gd(IPFG),评估其近红外光热转化性能,探讨其光热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用物理螯合法将Gd3+螯合至IR-PEG-FA纳米粒子中,制备靶向肝癌的MRI纳米探针IPFG;使用808nm激光器监测其体内外光热升温性能;构建原位肝癌小鼠模型,利用IVIS成像和MRI监测IPFG光热治疗肝癌的效果。结果在808nm激光照射下,IPFG溶液在4min内温度可达87.3℃;皮下瘤模型中IPFG组3min内瘤体温度达到48.0℃。即便覆盖3mm鸡胸肉组织模拟生物环境,IPFG溶液仍能在4 min内升温至47.3℃;经光热治疗后,IPFG组肿瘤信号几乎消失,显著优于IPG组及对照组,且IPFG组MRI成像分辨率更高。结论IPFG具有良好的近红外光热转换效能,其在肝癌光热治疗中展现出优异的MRI成像和光热治疗效果,为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纳米探针 磁共振成像 光热治疗
下载PDF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润(综述) 乔佳月 +3 位作者 王铎蓉 谭千桦 刘欢 王琳(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1224-1229,共6页
近年来,虽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其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诊治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靶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构象及与... 近年来,虽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很大进步,但其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诊治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靶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构象及与蛋白质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其活性、稳定性及功能。目前,对皮肤鳞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多集中于蛋白质的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及乙酰化修饰,这些修饰可通过调节蛋白的功能,调控相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或影响其下游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的增殖、侵袭、凋亡、耐药、化疗敏感性等。该文综述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进展,将为实现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磷酸化 乙酰化 糖基化 泛素化 综述
下载PDF
TWIST1通过激活自噬促进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肺血管重塑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贺红艳 晁满香 +2 位作者 翟翠 张晴 李海燕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Twist相关蛋白1(Twist-related protein 1,TWIST1)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 目的探讨Twist相关蛋白1(Twist-related protein 1,TWIST1)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大鼠肺血管重塑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剂处理的模型组、TWIST1抑制剂Harmine组、自噬抑制剂羟氯喹组。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和内膜厚度百分比(MT%)以评估大鼠PAH的发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WIST1,自噬相关蛋白LC3B以及RND3的蛋白质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CT诱导的PAH大鼠中TWIST1和LC3B表达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32±0.22倍和0.87±0.19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12,11.227,均P<0.001);同时RND3表达下调,为对照组的0.32±0.0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03,P<0.001)。给与TWIST1抑制剂Harmine或自噬抑制剂羟氯喹可显著抑制MCT诱导的自噬激活和RND3表达下调,同时降低了MCT诱导的PAH大鼠的RVSP,RVHI和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77~16.636,均P<0.001)。结论TWIST1通过诱导自噬激活促进肺血管重塑,促进PAH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血管重塑 Twist相关蛋白1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早期生物标志物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祁艳(综述) 张臻昊 +3 位作者 刘玉 刘欣梦 陈娜娜 劳可静(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1337-1343,共7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病理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患者临床确诊时通常已发展到中晚期。蛋白标志物在AD发展极早期即从脑脊液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外周循环。外周血标志物检测具有采集方便、创伤小的特点,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病理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患者临床确诊时通常已发展到中晚期。蛋白标志物在AD发展极早期即从脑脊液穿越血脑屏障进入外周循环。外周血标志物检测具有采集方便、创伤小的特点,有望成为最具潜力的早期筛查和随诊手段。然而传统免疫分析方法无法实现外周血中超微量蛋白标志物的精准定量分析,近年来发展的免疫分析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超微量蛋白标志物分析。该文就AD早期外周血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早期诊断 血液生物标志物 免疫分析方法 综述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DNA甲基化特征研究进展
12
作者 唐思雨(综述) 张叶欣 +3 位作者 谭敏 戴思博 戴雨轩 张臻昊(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8期3186-3191,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识别分子生物标志物成为AD诊断和预防的关键。该文重点综述了DNA甲基化对AD病理的影响,并讨论了甲基化调节AD发生和发展的潜在作用。最后,通过检测AD患者血液样...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识别分子生物标志物成为AD诊断和预防的关键。该文重点综述了DNA甲基化对AD病理的影响,并讨论了甲基化调节AD发生和发展的潜在作用。最后,通过检测AD患者血液样本中的DNA甲基化特征,为AD的早期筛查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DNA甲基化 临床特征 早期诊断 综述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与循环系统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胡昱堃 张欣 侯颖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7期3012-3016,3022,共6页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主要活性肽,其与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AngⅡ不仅参与了调节血压稳定和维持机体水盐平衡,而且是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引起氧化应...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主要活性肽,其与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AngⅡ不仅参与了调节血压稳定和维持机体水盐平衡,而且是促进血管炎症反应,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发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响因素。AngⅡ在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此,明确AngⅡ与循环系统疾病之间的联系可为临床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循环系统疾病 综述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薛雨欣 崔媛媛 +4 位作者 王晓龙 陈雪萍 胡曼青 史文花 翟翠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9期106-110,共5页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存在于人体脐带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是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成一种或多种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类型。近年来,hUCMSCs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存在于人体脐带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是可在一定条件下分化成一种或多种构成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细胞类型。近年来,hUCMSCs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多种人类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研究对h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肺部疾病 治疗
下载PDF
大蒜素上调蛋白亚硝基化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林燕 陈玉龙 +5 位作者 黄炳俏 朱宁红 杨佩刚 白亮 翟梦君 刘恩岐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0-316,共7页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并从蛋白亚硝基化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apoE-/-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ig)、低剂量组(大蒜素,9mg/kg·d,ig)、高剂量组(大蒜素,18mg/...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并从蛋白亚硝基化方面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apoE-/-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生理盐水,ig)、低剂量组(大蒜素,9mg/kg·d,ig)、高剂量组(大蒜素,18mg/kg·d,ig)。高胆固醇饮食喂养12周,分别于第0、4、8、12周采血检测血脂水平,处理结束后,检测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水平;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与范吉尔森弹性纤维染色观察主动脉根部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含量;免疫荧光观察主动脉根部蛋白亚硝基化水平的变化。另外,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体外模型,将其与ox-LDL(50μg/mL)共同培养24h,并用不同剂量(10μmol/L和20μmol/L)大蒜素加以处理,分别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清NO及细胞蛋白亚硝基化水平。结果组织学分析发现,大蒜素组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及斑块内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含量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蒜素组小鼠血浆MDA、ox-LDL、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及主动脉根部蛋白亚硝基化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对其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蒜素能够显著恢复由ox-LDL所导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NO和蛋白亚硝基化水平的减少(P<0.01)。结论大蒜素能够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蒜素通过上调内皮细胞蛋白亚硝基化水平所发挥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蛋白亚硝基化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低密度脂蛋白(ox-LDL) 丙二醛(MDA)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一氧化氮(NO)
下载PDF
青蒿素通过HIF-1α/LDHA通路抑制糖酵解改善肺血管重塑
16
作者 史文花 陈玉倩 +4 位作者 张永红 李丛 翟翠 杨妮 柯蕊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探索青蒿素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血流动力学和血管重塑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MCT诱导的PAH模型组(MCT组,60 mg/kg)、青蒿素干预组(50 mg/kg)。造模28 d后检测大鼠右心... 目的探索青蒿素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血流动力学和血管重塑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MCT诱导的PAH模型组(MCT组,60 mg/kg)、青蒿素干预组(50 mg/kg)。造模28 d后检测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肺动脉平均压(mPAP)、心率及右室肥厚指数(RVHI)评估PAH进展,HE染色及α-SMA免疫组化法观察肺血管形态及肌化情况,并计算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血管肌层面积百分比(WA%)及肌化血管比例评估肺血管重塑,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IF-1α、LDHA的mRNA和蛋白水平,应用丙酮酸及乳酸测试试剂盒检测丙酮酸、乳酸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CT组大鼠RVSP及mPAP升高,心率增快,RVHI增高(P<0.05);血管壁明显肌化并增厚,WT%及WA%升高,肺小动脉肌化程度显著增高(P<0.05),提示PAH模型构建成功。与MCT组相比,青蒿素干预组大鼠RVSP、mPAP、心率及RVHI均降低(P<0.05),WT%、WA%及肺小动脉肌化程度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MCT组大鼠肺组织中HIF-1α、LDHA的mRNA及蛋白水平升高,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乳酸/丙酮酸比值升高(P<0.05);青蒿素干预组HIF-1α、LDHA mRNA及蛋白水平较MCT组降低,乳酸和丙酮酸的含量、乳酸/丙酮酸比值较MCT组降低(P<0.05)。结论青蒿素可以改善PAH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及肺血管重塑,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IF-1α/LDHA信号通路介导的糖酵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重塑 青蒿素 糖酵解
下载PDF
新工艺妇炎舒对大鼠慢性输卵管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申旭霁 郑蕾 +3 位作者 陈玉龙 张寒 张彦 汪兴军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6年第4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新工艺妇炎舒对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初探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苯酚胶浆法造成大鼠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给药后观察大鼠输卵管组织形态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妇炎舒对大鼠体重改变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相比,大剂量妇炎... 目的观察新工艺妇炎舒对慢性输卵管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初探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苯酚胶浆法造成大鼠慢性输卵管炎模型,给药后观察大鼠输卵管组织形态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妇炎舒对大鼠体重改变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相比,大剂量妇炎舒明显改善大鼠输卵管病理学改变,降低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中低剂量妇炎舒可改善大鼠输卵管壁病理学改变,降低血液粘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与妇炎舒(原)相比,大剂量妇炎舒明显改善大鼠输卵管壁固有层、浆膜及浆膜下改变,降低中高切血液粘度、红细胞刚性及变形指数。结论妇炎舒对苯酚胶浆剂致大鼠慢性输卵管炎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与改善血液循环有关,且工艺优化后妇炎舒治疗作用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炎舒胶囊 慢性输卵管炎 苯酚胶浆
下载PDF
活血丹提取物舒张血管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彦 刘欢欢 +5 位作者 郭雨鑫 陈紫军 张寒 翟西峰 夏俭华 何昊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19年第6期14-18,共5页
目的探究活血丹提取物对大鼠血管内皮的舒张作用。方法通过四通道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记录活血丹各提取物对高钾和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血管张力及活性。结果活血丹乙酸乙酯部分、水相部分对完整内皮和去内皮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均有... 目的探究活血丹提取物对大鼠血管内皮的舒张作用。方法通过四通道微血管张力测定系统记录活血丹各提取物对高钾和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的血管张力及活性。结果活血丹乙酸乙酯部分、水相部分对完整内皮和去内皮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环均有舒张作用。结论活血丹在心脑血管及代谢综合征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应加大对该植物的开发研究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丹 血管内皮 舒张作用
下载PDF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现代医药与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邢露 贾礼伊 +8 位作者 孙晓莹 郭蒙 靳洁 王引弟 黄领 李奕衡 何钟竞 李蓉 曹慧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3-808,共6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中老年人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一种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并加重社会卫生经济负担。晚期ARMD在临床上有两种表现类型,即干性ARMD(dARMD)和湿性ARMD(nARMD)。nARMD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线药物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中老年人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一种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并加重社会卫生经济负担。晚期ARMD在临床上有两种表现类型,即干性ARMD(dARMD)和湿性ARMD(nARMD)。nARMD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线药物已取得显著疗效,而dARMD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本文就dARMD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进展、可望上市的潜在药物、生物疗法和中医中药进行综述,包括抗炎药(强力霉素和FHTR2163)、抗氧化药(利舒尼布和依来米普瑞肽)、补体抑制剂(APL-2和滋目若)、视觉周期调节剂(ALK-001)、神经保护剂(溴莫尼定)、干细胞移植(MA09-hRPE和BMMF)、基因疗法(HMR59)和中医中药(藏红花、姜黄素、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等。这些药物临床试验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阔,为ARMD改善与治疗带来巨大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性 地图状萎缩 玻璃膜疣 新药 补体抑制剂 干细胞移植 中药
下载PDF
基于Aβ学说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劳可静 陈嘉乐 +4 位作者 黄梦宇 孙娅 苟兴春 郭娜 刘振彬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共10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AD药物迫在眉睫。目前基于“淀粉样蛋白(Aβ)学说”开发的药物占主流地位,作者从减少Aβ产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抗AD药物迫在眉睫。目前基于“淀粉样蛋白(Aβ)学说”开发的药物占主流地位,作者从减少Aβ产生、增加Aβ清除、抑制Aβ与神经元结合和抑制Aβ聚集等4个方面简要综述了目前进入临床的基于Aβ学说开发的抗AD药物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发抗AD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 免疫疗法 BACE1抑制剂 Aβ受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