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险意识管理用于神经外科护理的价值观察
1
作者 刘建荣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B11期190-191,共2页
目的观察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对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0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其中对照组(30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00例)实施风险管理护理,... 目的观察风险意识管理应用于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对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0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其中对照组(30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300例)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0.6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33%(P〈0.05)。结论将风险意识用于神经外科护理管理中,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风险意识 护理管理 临床价值
下载PDF
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9
2
作者 高文文 赵海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54-56,共3页
脑水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是含水量和脑容量增加,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中线结构位移等,甚至导致脑疝[1]。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关系到脑功能损害的程度,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2]。因此,及时发现脑水肿... 脑水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是含水量和脑容量增加,可导致颅内压升高、脑中线结构位移等,甚至导致脑疝[1]。脑水肿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关系到脑功能损害的程度,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2]。因此,及时发现脑水肿、准确监测脑水肿、准确掌握颅内压的变化,并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抢救成败、改善病情发展及转归的关键[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 无创颅内压监测 临床应用前景
下载PDF
PBL在神经外科颅底内镜亚专业专科医师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琳 王润丰 +2 位作者 孙树凯 马博 张治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599-601,共3页
目前,我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简称,专培)基地的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各专培基地也按照前期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期的培训,在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同时,伴随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与发... 目前,我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简称,专培)基地的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各专培基地也按照前期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期的培训,在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应的教学经验。同时,伴随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与发展,神经外科的亚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致,发展也极其迅速,在提升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的同时,也给专培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变化。颅底内镜亚专业是神经外科专培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医师培训 神经外科 颅底内镜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
4
作者 王林林 张亮 +4 位作者 袁致海 杨磊 王凤鹿 高文文 赵海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55-357,361,共4页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92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35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内镜组),57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引流组)。术后随...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手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92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35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内镜组),57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引流组)。术后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并发症、死亡及血肿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术后复发率(0)明显低于引流组(15.8%,9/57;P=0.035)。结论与钻孔引流术相比,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相当,但是术后复发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 神经内镜手术 钻孔引流术 疗效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探讨
5
作者 张娜 郝世渊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年第2期347-348,共2页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病人的有效护理方法,规范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方法:通过正确的导管固定、气道湿化、有效的吸痰方法、气囊管理科学的护理方法,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60例气管插管病人,历经插管时间最长25天、最...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病人的有效护理方法,规范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方法:通过正确的导管固定、气道湿化、有效的吸痰方法、气囊管理科学的护理方法,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本组60例气管插管病人,历经插管时间最长25天、最短3天的规范护理,无并发症的发生。讨论:根据气管插管患者的气道特点,探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护理 管理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显露第三脑室的应用解剖
6
作者 吴浩 张长福 +3 位作者 李育平 严正村 王晓东 张恒柱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对第三脑室的显露范围和可操作空间,并进行解剖学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纳入10%甲醛溶液固定及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作为手术模拟标本进行观察,每具标本通过双侧在0°和30°神经内镜...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对第三脑室的显露范围和可操作空间,并进行解剖学定量分析研究。方法:纳入10%甲醛溶液固定及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头作为手术模拟标本进行观察,每具标本通过双侧在0°和30°神经内镜下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进行显露第三脑室的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相关重要结构的显露角度,应用Photoshop CS6标尺测量两侧丘脑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作为该手术入路的内外径,导水管-乳头体间距和漏斗隐窝-乳头体间距作为前后径,松果体上隐窝-导水管间距作为上下径,计算第三脑室最大显露面积,测量该手术入路从矢状位、冠状位及纵向位的可操作角度。应用经典的第三脑室显露程度和可操作性评分量表,评估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对第三脑室的显露和可操作程度。结果: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的内外径为3.4~4.6(4.2±0.4)mm;前后径分作2部分:导水管-乳头体为16.8~18.5(17.6±0.5)mm,漏斗隐窝-乳头体为7.2~8.8(7.8±0.5)mm;上下径为7.0~9.0(7.8±0.8)mm。在0°或30°神经内镜下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第三脑室可显露的矢状面积为(216±49)mm^(2),纵向位可操作角度为(16±3)°;冠状面积为(245±53)mm^(2),纵向位可操作角度为(19±3)°。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额-室间孔-脉络裂入路对于第三脑室的前部、中间部和后部的显露范围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较好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神经解剖 神经内镜 手术入路
下载PDF
Nec-1在小鼠脑出血中通过抑制程序性坏死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常盼 于军 +5 位作者 张明阳 朱妙章 铁茹 张学策 赵海康 单海燕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的特异性抑制剂Nec-1对小鼠脑出血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体重25~30 g,采用在纹状体部位注射胶原酶Ⅳ或生理盐水的方法建立小鼠脑出血组或者脑出血对照组,在脑出血前15 min分别... 目的研究程序性坏死的特异性抑制剂Nec-1对小鼠脑出血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健康雄性ICR小鼠,体重25~30 g,采用在纹状体部位注射胶原酶Ⅳ或生理盐水的方法建立小鼠脑出血组或者脑出血对照组,在脑出血前15 min分别在侧脑室注射Nec-1溶液或vehicle溶液。将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出血+vehicle处理组、脑出血+Nec-1处理组。分别利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神经运动功能,Western blotting检测cleaved caspase-3,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加剧脑水肿程度,而Nec-1处理组减轻脑水肿程度(P〈0.05)。经Nec-1处理后,可以提高小鼠脑出血神经运动功能(P〈0.05)。脑出血可以增加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抑制Bcl-2蛋白表达,经Nec-1处理后,抑制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Bcl-2的表达(P〈0.05)。结论 Nec-1对脑出血发挥重要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通路实现的,提示程序性坏死在脑出血中具有重要作用,将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c-1 脑出血 程序性坏死 cleaved CASPASE-3 BCL-2
下载PDF
血管钠肽减轻MPP^+所致多巴胺神经元损伤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军 陈宝莹 +2 位作者 赵鸽 张学策 赵海康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2-836,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钠肽(vasonatrin peptide,VNP)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原代培养取自小鼠中脑腹侧的多巴胺神经元,暴露于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采用细胞活力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VNP对MPP+神经毒性... 目的:探讨血管钠肽(vasonatrin peptide,VNP)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原代培养取自小鼠中脑腹侧的多巴胺神经元,暴露于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采用细胞活力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VNP对MPP+神经毒性的影响,并应用多种阻断剂和激动剂探讨VNP神经效应的机制。结果:MPP+造成多巴胺神经元损伤,VNP增强多巴胺神经元的细胞活力,增加神经元轴突数目和长度。VNP还可抑制MPP+造成的神经元β-微管蛋白III解聚。另外,VNP显著升高细胞内cGMP水平。VNP的效应可以被8-Br-cGMP(一种膜通透性的cGMP类似物)所模拟,被HS-142-1[鸟苷酸环化酶偶联的钠尿肽受体(NPR)的阻断剂]或KT-5823[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的阻断剂]所阻断。结论:VNP通过NPR/cGMP/PKG通路减轻MPP+的神经毒性,提示VNP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尿肽 多巴胺神经元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微血管压迫性颅神经疾病手术减压治疗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海康 王学廉 +4 位作者 杨磊 董西朝 韩刚 姚亚波 孙书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215例,其中三叉神经痛91例,面肌痉挛102例,舌咽神经痛14例,痉挛性斜颈6例,神经源性...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痉挛性斜颈、神经源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各类颅神经疾病215例,其中三叉神经痛91例,面肌痉挛102例,舌咽神经痛14例,痉挛性斜颈6例,神经源性高血压2例。术前核磁共振检查了解病因及相应颅神经周围是否存在微血管压迫及其来源和走向。结果:术后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效率为98.9%,面肌痉挛患者有效率为94.1%,痉挛性斜颈患者有效率为66.7%,舌咽神经痛和神经源性高血压患者均有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1.7%,病死率为0.5%,无致残病例。平均随访48个月,复发率为3.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颅神经疾病疗效确切,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疾病 外科学 颅神经疾病 并发症 面神经麻痹 病因学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荣波 袁致海 +3 位作者 王凤鹿 杨磊 赵海康 周星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866-868,共3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约占颅内血肿的10%,占硬膜下血肿的25%,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血肿早期包膜较薄,脑受压时间短,如及时做血肿引流,受压脑叶易于复位而痊愈;如治疗不及时,包膜可增厚、钙化或骨化。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神经内镜
下载PDF
神经导航在大脑功能区皮层下小病灶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钧 贺晓生 +2 位作者 姬西团 郭庆东 汪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50-451,共2页
关键词 大脑皮层功能区 神经导航 神经外科手术方法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钧 侯双兴 +1 位作者 林伟 费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70-572,共3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PCNSL)是指发生于大脑、小脑、脑干、眼、软脑膜和脊髓等部位的非霍奇金病,而在身体其它部位未发现非霍奇金病病变。PCNSL是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对体外培养小鼠雪旺细胞增殖及其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磊 赵海康 +1 位作者 董西朝 孙书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20期1978-1982,共5页
目的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加入GSK-3β抑制子后促雪旺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雪旺细胞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可能的信号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雪旺细胞,S-100免疫荧光鉴定;采用GSK-3β抑制子作用雪旺细胞,观察雪旺细胞... 目的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加入GSK-3β抑制子后促雪旺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探讨雪旺细胞促进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可能的信号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雪旺细胞,S-100免疫荧光鉴定;采用GSK-3β抑制子作用雪旺细胞,观察雪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计数;培养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与活化的SCs细胞共培养,用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在与活化的雪旺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内的表达情况,评价其促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功能特性。结果 GSK-3β抑制子可促使雪旺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变化及增殖;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GSK-3β抑制子可使神经元内β-catenin表达增加。活化的SCs细胞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共培养,与未活化的SCs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相比,其神经元轴突长度显著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nt信号通路活化后可使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及增殖,Wnt/β-catenin通路在促进雪旺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活化的雪旺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使神经元轴突增长及β-catenin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雪旺细胞 WNT/Β-CATENIN 神经节 神经元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雷飞 倪菁 +2 位作者 白丹 袁致海 田磊 《西部医学》 2020年第2期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3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纯进行口服西药治疗者3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的患者30例设为穴...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3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纯进行口服西药治疗者3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的患者30例设为穴位埋线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内啡肽(β-EP)、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水平。结果穴位埋线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血清IL-1β、IL-6、TNF-α、VI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血清β-EP、5-H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其临床总体疗效及镇痛效果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炎性因子及神经递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炎性因子 神经递质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下载PDF
利多卡因通过维持血-脑脊液屏障完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亚 杜克信 +1 位作者 杨磊 张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514-520,共7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I/R),利多卡因低剂量组(Lidoc-L,5 mg·kg^(-1)),利多卡因中剂量...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组(I/R),利多卡因低剂量组(Lidoc-L,5 mg·kg^(-1)),利多卡因中剂量组(Lidoc-M,10 mg·kg^(-1)),利多卡因高剂量组(Lidoc-H,20 mg·kg^(-1))。采用Longa法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5 mg·kg^(-1)、10 mg·kg^(-1)、20 mg·kg^(-1)剂量的利多卡因。24h后,所有大鼠开始神经功能评分。以二氧化碳(CO)处死,立即取脑组织检测脑梗死体积,血-脑脊液屏障(BCFB)完整性,脑水肿程度,神经元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Lidoc-L与Lidoc-M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缺血区梗死体积与伊文思蓝含量减少(P<0.05),且脑水肿程度下调(P<0.05)。然而,与Lidoc-M组相比,Lidoc-H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缺血区梗死体积与伊文思蓝含量增加(P<0.05);脑水肿程度加剧(P<0.05)。通过TUNEL染色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I/R组相比,Lidoc-L与Lidoc-M组大鼠脑组织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且Claudin-5与ZO-1表达显著升高(P<0.05)。Caspase-3与Bax表达显著减少(P<0.05),Bcl-2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此同时,与Lidoc-M组相比,Lidoc-H组大鼠脑组织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Claudin-5与ZO-1表达显著降低(P<0.05);Caspase-3与Bax表达显著增加(P<0.05);Bcl-2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Lidoc-L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包括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加BCFB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提高BCFB结构与功能完整性,从而减少外周水分子进入脑组织,降低脑梗死体积,最终改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然而,Lidoc-H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没有任何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脑缺血再灌注 血-脑脊液屏障 神经功能 大鼠
下载PDF
应用神经内镜小骨窗开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魏尧 王凤鹿 +1 位作者 邹婷 赵海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12期38-41,共4页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小骨窗开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统计分析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神经内镜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5例,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对比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引流管...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小骨窗开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统计分析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神经内镜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5例,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0例,对比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复发率、死亡率。结果 内镜组血肿清除率高于钻孔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低于钻孔组,平均住院时间内镜组7天,钻孔组9天,并发症发生率内镜组明显低于传统钻孔组,术后1 、3 、6个月复发率内镜组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神经内镜小骨窗开颅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优势明显,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患者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更低的复发率,减少患者及家属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神经内镜小骨窗开颅 传统钻孔引流术
原文传递
颅内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鹏 吴浩 +1 位作者 刘运垚 赵海康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6期95-100,共6页
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侵入性、高成本和需要有ICP监测技术的神经科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操作,许多可以从ICP监测中获益的患者最终却未能接受相应的监测。因此,科研人员一... 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侵入性、高成本和需要有ICP监测技术的神经科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操作,许多可以从ICP监测中获益的患者最终却未能接受相应的监测。因此,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开发无创ICP监测技术,以改善患有高ICP疾病的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我们总结了ICP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讨论了ICP监测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并描述了许多已经提出的无创ICP监测的方法;详细讨论了每个类别及其相关技术、优缺点和监测的精准度。本文特别强调基于无创脑水肿监测仪监测扰动系数对于ICP的监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ICP监测 无创脑水肿 动态监护仪
下载PDF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大鼠脑出血后颅内压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陈鹏 高文文 +5 位作者 蒋小兵 王凤鹿 张亮 杨磊 袁致海 赵海康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3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大鼠脑出血(ICH)后颅内压(ICP)预测中的作用,为临床无创脑水肿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理论指导。方法对ICH造模后雄性SD大鼠先行脑室内有创ICP监测,同时采用BORN-BE-Ⅲ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扰动系数(DC... 目的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在大鼠脑出血(ICH)后颅内压(ICP)预测中的作用,为临床无创脑水肿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理论指导。方法对ICH造模后雄性SD大鼠先行脑室内有创ICP监测,同时采用BORN-BE-Ⅲ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扰动系数(DC)。分析DC与脑水肿发展趋势之间规律,以及DC与ICP的相关性。结果建模第1~3天,ICP持续升高;第4~14天,ICP持续降低。建模后第1~3天DC有逐渐降低趋势,并于第3天降至最低点;第4~14天DC呈逐渐上升趋势;第10~14天DC逐渐回归至正常范围;第1~3天的DC变化幅度大于第4~14天。DC与ICP呈负相关。结论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以监测ICH后脑水肿动态变化趋势,在ICP预测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相较于颅内有创ICP监测技术,其具有安全、有效、连续动态床旁监护等优势,是ICP监测领域一项富有潜力的新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 脑出血 颅内压 脑水肿
下载PDF
体外炎性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及功能分析
19
作者 程莹莹 武建军 +3 位作者 蔡海燕 焦旭文 马江波 丁银秀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炎性刺激下的激活及功能变化。方法体外培养C57BL/6小鼠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测定炎性刺激下各组细胞形态学及促炎因子(iNOS、IL-6、TNF-α)和抗炎因子(ARG1、IL...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炎性刺激下的激活及功能变化。方法体外培养C57BL/6小鼠皮层的星形胶质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测定炎性刺激下各组细胞形态学及促炎因子(iNOS、IL-6、TNF-α)和抗炎因子(ARG1、IL-10、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炎性刺激后,免疫荧光细胞染色结果显示,M1(LPS+IFN-γ)组细胞被异常激活,胞体出现肿胀变大、扭曲等形态改变,且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01 vs.control)。CCK-8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LPS组、IFN-γ组及M1组的吸光度均升高,其中M1组显著升高(P<0.001 vs.control)。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1组促炎因子(iNOS、IL-6和TNF-α)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 vs.control);各组抗炎因子(ARG1、IL-10和TGF-β1)的表达也显著升高(P<0.01 or 0.001 vs.control)。结论体外炎性刺激异常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显著变化,且A1样星形胶质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脂多糖 炎性刺激 神经炎症
原文传递
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Prominin-1/CD133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
作者 吴浩 高文文 +4 位作者 陈鹏 魏尧 刘博川 赵海康 王凤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82-87,共6页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复发和预后差是其显著的特点[1]。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所包含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亚群,其特性包括高致瘤性、...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复发和预后差是其显著的特点[1]。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所包含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亚群,其特性包括高致瘤性、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对放化疗的抵抗,被认为是GBM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被称之为胶质瘤起始细胞(glioma initiating cells,GICs)。GSCs正是因为具有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特征,即自我更新、增生、归巢行为及多向分化的潜能[2,3],故也被称之为GSCs[4]。参照NSCs的特点,如形成神经球、自我更新和分化,多个研究小组在胶质瘤中找到了GSCs,这类细胞在体外实验的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可以悬浮生成神经球样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33 Prominin-1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瘤干细胞 标志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