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地层年代学新进展及其对地层和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1
作者 李乐意 常宏 关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6-2112,共37页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之一,是东亚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机制等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层年代学问题,可靠的...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之一,是东亚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机制等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层年代学问题,可靠的地层沉积年龄是后续研究的基础。青藏高原中北部可可西里盆地保存有晚白垩世至中新世较连续的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笔者等基于可可西里盆地最新的晚始新世至中新世地层年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已发表的、有绝对年龄控制点的地层年龄,认为风火山群和沱沱河组是两套独立的地层单元,即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划分从老到新可划分为:风火山群、沱沱河组、雅西错组和五道梁组。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沉积年龄最新进展基础之上,综合盆地的古高度、古纬度、古温度、古地磁、沉积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全球温度、大气二氧化碳以及亚洲季风和高原隆升之间关系的模拟等证据,指出:①青藏高原面上类似于现在向东、东南逃逸的GPS速度运动场方向可能在始新世就已经形成,沱沱河盆地以东的物质向东南逃逸,以西没有这种趋势,沱沱河盆地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边界;②类似于现在的东亚季风—内陆干旱化格局形成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③青藏高原中北部晚始新世以来发生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38.5~26(24)Ma的隆升主要由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缩短所致,16 Ma—现在的隆升由岩石圈地幔对流拆沉引起,26(24)~16 Ma是隆升相对平静期;④青藏高原中北部主夷平面可能发育于26(24)~16 Ma期间;⑤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是构造事件发生的可靠判别标志;⑥石膏等盐类矿物的出现不是干旱化的可靠指标,但似乎表明在盐类矿物沉淀析出之前,区域应该存在至少一期湿润的气候,按此结果,可能暗示了至少在古新世我国中东部可能已经存在季风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可可西里盆地 沱沱河盆地 磁性地层 季风 夷平面 构造隆升 石膏
下载PDF
复合改性纳米TiO_(2)催化降解五氯苯酚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连波 张瑶瑶 +2 位作者 常丹 李梦耀 许小英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为了探究纳米C-Co/TiO_(2)催化剂降解五氯苯酚的动力学特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Co双元素掺杂复合改性的纳米C-Co/TiO_(2)催化剂。利用XRD、SEM-EDS、UV-vis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杂C、Co元素后,纳米C-Co/TiO_(2)晶型未发生改... 为了探究纳米C-Co/TiO_(2)催化剂降解五氯苯酚的动力学特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Co双元素掺杂复合改性的纳米C-Co/TiO_(2)催化剂。利用XRD、SEM-EDS、UV-vis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掺杂C、Co元素后,纳米C-Co/TiO_(2)晶型未发生改变,特征峰强度增强,晶体结晶性好,粒径约为12.08 nm;催化剂表面呈现球状堆积形貌,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反应物吸附脱附;与纯TiO_(2)相比,催化剂带隙能降低,对可见光的响应性增强。结合降解过程中产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探究五氯苯酚的催化降解机理。根据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拟合初始浓度与降解速率的线性关系,得到光催化降解五氯苯酚的L-H模型动力学方程:r0=0.38491 0.0951C_(0)/1+0.0951C_(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改性纳米TiO_(2) 碳钴双掺杂 光催化降解 五氯苯酚 动力学方程
下载PDF
2019-2020年西安城市PM_(2.5)、气体污染物及气象数据集
3
作者 冉伟康 周家茂 +3 位作者 方焱 徐馨 王启元 韩永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我国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关中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大气污染治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以臭氧(O3)等污染气体和细颗粒物(PM_(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厘清大气污染成因...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我国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关中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大气污染治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以臭氧(O3)等污染气体和细颗粒物(PM_(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厘清大气污染成因并进行污染治理,需要更细致的观测数据提供科学支撑。本数据集是在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高新子观测场利用气体分析仪获取的环境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浓度。通过气象站对站点周边的温湿度、气压、太阳辐射,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进行观测;采集了离线PM_(2.5)滤膜并分析出质量浓度数据。观测场位于西安市城市核心区域,数据的观测时间范围是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其中污染气体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是5分钟,气象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是1分钟,PM_(2.5)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是24小时。观测仪器每周进行维护和检测以保证仪器的采集质量,分析仪器每月进行仪器校准和标定保证数据质量。本数据集可以为关中地区大气环境提供基础数据记录,也为进一步的污染评价、控制和治理等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关中区域大气污染过程、成因机制,大气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气象数据 污染气体 PM_(2.5) 2019-2020年
下载PDF
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人工培养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昊天 刘成程 +3 位作者 赵楠钰 李军 李旭祥 晏宏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30-43,共14页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但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实验室培养也是探讨砗磲地球化学指标环境指示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开展了砗磲的培养试验,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对砗磲生长及壳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就砗磲的培养方法、人工培养条件进行简要综述,并从温度、光照、盐度、p CO_(2)、营养盐、金属离子等多个方面对人工培养条件下,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适应性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砗磲的培养保护和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虫黄藻 砗磲实验室培养
下载PDF
西安市2019年秋冬季PM_(2.5)中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5
作者 张永乐 李海红 +2 位作者 张英良 刘凡 张宁宁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487-497,共11页
为进行西安市秋冬季PM_(2.5)中金属元素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采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PM_(2.5)颗粒物样品,实验分析样品中PM_(2.5)及8种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市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99.44μg·m·3,是... 为进行西安市秋冬季PM_(2.5)中金属元素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采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的PM_(2.5)颗粒物样品,实验分析样品中PM_(2.5)及8种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市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99.44μg·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值的1.3倍,世界卫生组织指导标准值的6.6倍;金属元素浓度大小依次为Al>Zn>Mn>Pb>Cu>As>Cr>Ni。随着污染等级增加,Pb增幅最大,Cr增幅最小。富集因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浓度受人为污染影响明显,Pb和Zn因子高达194.9和172.2。相关性分析表明Zn-Mn-Cu、As-Pb存在较强相关性。PMF源解析结果表明PM_(2.5)中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为扬尘源、交通源、燃煤源和工业源,贡献率分别为42.6%、29.6%、24.6%和3.2%。利用EPA健康风险暴露模型评估金属元素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水平,发现Cr对成人存在致癌风险,As对儿童具有非致癌风险。成人的致癌风险主要途径为呼吸吸入,儿童则为手口摄入途径。燃煤源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及致癌风险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金属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基于稠密观测资料的近10年西安地区暴雨特征
6
作者 高宇星 刘峰 +3 位作者 刘瑞芳 王楠 黄少妮 张伟 《陕西气象》 2024年第1期29-36,共8页
利用2013—2022年西安市国家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天气学分析法对近10 a西安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 a中,2021年暴雨日最多,为24 d,其他年份在6~16 d之间;暴雨集中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 利用2013—2022年西安市国家气象站和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天气学分析法对近10 a西安暴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 a中,2021年暴雨日最多,为24 d,其他年份在6~16 d之间;暴雨集中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8月上旬暴雨日最多,累计达14 d;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分布呈双峰型,主要集中在12时前后和00时前后;强降水极值雨强频次分布具有三峰型特征,第一峰区在08—12时,第二峰区位于01时,第三峰区位于16时,易发时段为下午到傍晚。(2)暴雨日呈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南部山区为9~23 d,城区及北部区县暴雨日为3~7 d;暴雨极值大值区主要位于周至、长安、蓝田、临潼;4月暴雨日最少,主要集中在周至和蓝田,5月暴雨日增多,主要在南部区县,6月暴雨主要发生在城区和南部区县,7月和8月暴雨范围逐渐东西向扩大,9月逐渐收缩。(3)影响西安区域性暴雨的环流形势分为副高-西风槽型、西风槽型、低涡型、西北气流型等4种概念模型。(4)西安稳定性暴雨,雨强起伏变化不大,一般CAPE值<100 J/kg,K指数<36℃,SI指数>0℃,CIN值>50 J/kg,0℃层高度在4.8~5.1 km;对流性暴雨,小时雨强大,一般CAPE值>800 J/kg,K指数>36℃以上;SI指数<0℃,CIN值<50 J/kg,0℃层高度5.1~5.4 km。CAPE值越大、K指数越大,SI指数越小,越有利于对流系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暴雨 特征分析 概念模型 对流参数
下载PDF
秦岭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凯博 魏蓉 +4 位作者 孙琦 江瑶 徐新涵 王益 陈怡平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263-271,共9页
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与受益地区利益共享的制度设计,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秦岭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补偿作为协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推... 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与受益地区利益共享的制度设计,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秦岭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补偿作为协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推动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实现秦岭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秦岭生态补偿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秦岭在区域调水、森林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生态补偿研究,以及秦岭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南水北调、退耕还林(草)以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具体生态保护工程补偿实践,并从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公众参与、补偿方式几个角度探讨了秦岭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秦岭生态补偿研究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补偿 南水北调 公众参与
下载PDF
光催化反应中活性氧物种产生及抗菌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鹏鸽 张静 +2 位作者 王震宇 赵宇蕾 黄宇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5期539-556,共18页
空气中的致病菌引发的流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近年来,光催化微生物灭活技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稳定、持久耐热、不易产生耐药性、杀菌彻底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光催化反应中产生的活性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空气中的致病菌引发的流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近年来,光催化微生物灭活技术作为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稳定、持久耐热、不易产生耐药性、杀菌彻底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光催化反应中产生的活性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光催化抗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特定类别ROS的产生和杀菌机制的研究较少,尚未有综述对其进行系统概述。本文重点从光催化半导体的能带结构与特定ROS(·O_(2)^(-)、·OH、H_(2)O_(2))氧化还原电势的关系综述了三种自由基的产生机制,从氧化能力、存在寿命、主要作用对象等方面简要讨论了自由基对细菌造成氧化损伤和功能失调的具体过程,另外还涉及ROS的检测方法和抗菌性能评价方式,进一步对光催化抗菌技术在环境消杀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ROS 产生机制 检测技术 抗菌机理
下载PDF
煤炭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婧雯 刘海娇 +3 位作者 李杨子 贺茂勇 杨凯源 程原原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38-48,共11页
煤炭在世界各国的能源结构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工业界誉为“黑色的金子”。中国能源结构也以煤为主,煤炭资源的利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存放、运输和燃烧过程中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影响人体健康。... 煤炭在世界各国的能源结构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工业界誉为“黑色的金子”。中国能源结构也以煤为主,煤炭资源的利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存放、运输和燃烧过程中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影响人体健康。非传统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新兴的示踪剂,可以为上述过程提供示踪,逐渐在煤炭研究中得到应用。本文拟对煤炭研究中成熟的非传统稳定同位素(Li、B、K、Mo和Hg)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不同地区煤中同位素特征以及煤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环境示踪方面的潜力。最后对煤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前处理消解存在的问题、不同赋存状态、其他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和激光原位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示踪剂 环境污染 进展
下载PDF
二维钼基纳米抗菌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抗菌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高琴 姜柳 +3 位作者 王震宇 赵宇蕾 张超锋 黄宇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1期49-61,共13页
细菌感染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超级细菌的耐药问题也愈发严峻,开发新型抗菌制剂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钼基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抗菌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材料结构、制备方法和抗菌机理3个方面综... 细菌感染对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超级细菌的耐药问题也愈发严峻,开发新型抗菌制剂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钼基纳米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理化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抗菌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从材料结构、制备方法和抗菌机理3个方面综述了二维钼基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物理接触破坏及微环境改变、氧化应激、外源性自由基诱导和金属离子控释4种代表性抗菌机理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钼基抗菌制剂目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钼基纳米材料 抗菌机制 自由基 细菌
下载PDF
西安市渭河支流最小水质指数优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新涵 连炎清 +2 位作者 李晓科 方焱 王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67,共5页
分析影响渭河支流浐河、灞河、沣河和皂河水系的关键水质指标,进而确定最小水质指数(W(WQImin)),对简化水质评价意义重大。为此,在浐河、灞河、沣河和皂河4条河流共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4、8、12月分别进行采样,结合室内试验和数理统... 分析影响渭河支流浐河、灞河、沣河和皂河水系的关键水质指标,进而确定最小水质指数(W(WQImin)),对简化水质评价意义重大。为此,在浐河、灞河、沣河和皂河4条河流共设30个采样点,于2019年4、8、12月分别进行采样,结合室内试验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浐河、灞河、沣河、皂河的15个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发现沣河DO含量最高,皂河和浐河交汇后的灞河段的EC、亚硝氮含量相比其他河流较高。此外,基于15个水质指标应用水质指数(WWQI)对浐灞沣皂河水质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发现水质总体达中等以上水平(WWQI≥51),4条河流中沣河水质更好,而2019年春季的水质相比另外两个时期更好。同时,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经验法确定出了最佳的最小水质指数(W(WQImin)),该W(WQImin)包含DO、氨氮、CODMn、浊度、硝氮、SO42-、EC共7个水质指标,与基于15个水质指标得出的WWQI相比的相对误差PPE仅为4.78%,确定性系数R2则达到了0.95,均方根误差RRMSE仅为3.99。最后,将WWQI与最佳W(WQImin)在浐河、灞河、沣河、皂河进行时空对比发现二者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可见选出的最佳W(WQImin)可较好地替代WWQI对浐河、灞河、沣河、皂河附近流域进行省时、低成本、高效的水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支流 水质指标 水质指数(W_(WQI)) 最小水质指数(W_(WQI_(min)))
原文传递
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在CO_(2)相关研究中的进展
12
作者 曹佳璐 牛振川 +4 位作者 梁单 冯雪 吕梦妮 王国卫 刘婉玉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6期714-724,共11页
氧同位素异常(Δ^(17)O)常用来衡量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的程度,也是目前研究大气CO_(2)相关问题的有力手段之一。本文综述大气CO_(2)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程度的表示方法(Δ^(17)O)和成因;其次... 氧同位素异常(Δ^(17)O)常用来衡量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的程度,也是目前研究大气CO_(2)相关问题的有力手段之一。本文综述大气CO_(2)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程度的表示方法(Δ^(17)O)和成因;其次概括CO_(2)中Δ^(17)O的测量方法,并对比质谱法和光谱法测量Δ^(17)O的优缺点;最后总结Δ^(17)O在估算平流层向对流层输入的CO_(2)通量、估算全球生产力和示踪CO_(2)不同来源方面的应用,并对Δ^(17)O在CO_(2)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 Δ^(17)O 光谱法 示踪研究
下载PDF
基于硫化铅纳米晶植入的钙钛矿薄膜结晶动力学与光伏性能研究
13
作者 刘晨 翟计洲 +1 位作者 郭鹏飞 王洪强 《铸造技术》 CAS 2023年第1期54-61,I0005,共9页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得到飞速发展,然而钙钛矿离子的本征不稳定性会诱导其在快速结晶时形成低质量的薄膜,使得钙钛矿器件在环境稳定性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基于激光制备的无配体硫化铅纳米晶在钙钛矿晶...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得到飞速发展,然而钙钛矿离子的本征不稳定性会诱导其在快速结晶时形成低质量的薄膜,使得钙钛矿器件在环境稳定性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基于激光制备的无配体硫化铅纳米晶在钙钛矿晶内的可控植入,创新性地提出构筑晶内异质界面改善钙钛矿薄膜结晶动力学和稳定性的调控策略。结果表明,晶内植入硫化铅纳米晶能够抑制钙钛矿中间相生成,并加快形核速率,减缓钙钛矿长大速率,显著提升了钙钛矿薄膜结晶质量和环境稳定性。基于硫化铅纳米晶晶内植入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2.12%,且在未封装、40%相对湿度条件下经过5 000 h仍能保持其初始效率的95%以上,在惰性气氛、85℃下的热稳定性超过1 00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内异质界面 结晶动力学 环境稳定性 光电转换效率 杂化钙钛矿薄膜 硫化铅纳米晶
原文传递
冬小麦突变新品系‘白鹿181’的遗传构成、品质分析及栽培技术
14
作者 陈怡平 陈东 +12 位作者 刘强 毋俊华 郭家宏 张静 闽东红 张安静 李瑞国 郑颖娟 赵燕 马吉福 苏翠翠 江瑶 魏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9-1688,共10页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通过小麦660K芯片对‘小偃22’的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进行遗传构成鉴定,共检测出6305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1个不确定SNP位点,无差异SNPs位点442859个(占70.24%),差异SNPs位点187657个(占29.76%)。以‘小偃22’为模板,发现缺失和变异主要集中在AA、AC、AG、AT、CC、CG、GG、TC、TG和T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上,其中AA、CC、GG和TT分别占19.23%、23.50%、23.40%和19.46%。2)与‘小偃22’相比,激光诱变产生的突变株‘白鹿181’的千粒重和产量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9.31%和5.10%。3)‘白鹿181’的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偃22’,籽粒容重增加7.3%,湿面筋指数增加15.4%,稳定时间延长11.0%,最大拉伸阻力增加34.8%。4)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对‘白鹿181’产量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产量和千粒重综合考虑,在施750 kg·hm^(-2)氮肥条件下,每公顷播种180 kg种子的效益可实现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白鹿181’较适宜于关中平原等黄河中游地区种植,‘白鹿181’新品系的培育,为丰富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以及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偃22’ ‘白鹿181’ 激光诱变育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沉积物元素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付晓芬 宋友桂 +3 位作者 张明玉 冯中琦 张大成 刘慧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1-648,共8页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可以快速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组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试分析,但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还鲜有报道。该实验是以青海湖岩芯第四纪湖泊沉积物和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可以快速测量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组成,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测试分析,但对第四纪沉积物的分析还鲜有报道。该实验是以青海湖岩芯第四纪湖泊沉积物和国家标准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联用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单变量定标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对青海湖沉积物样品中Na、Ca、Mg、Si、Al、Fe、Mn、Sr和Ba 9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以交叉验证的结果作为PLSR模型参数寻优的标准,分别以预测决定系数(R2)、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相对分析误差(RDP)作为评估PLSR模型的定量精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PLSR算法显著改善了传统单变量分析的定量效果,预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94、0.98、0.94、0.97、0.84、0.89、0.98和0.76,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74、2.35、3.27、2.97、3.56、1.68、1.54、4.18和0.75,结合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及预测均方根误差结果可知,LIBS技术结合PLSR算法对Na、Ca、Mg、Si、Al和Sr元素的预测准确度较高,而Fe、Mn和Ba元素的定量效果不是很理想,说明PLSR算法在预测精度和适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探究LIBS技术应用于元素地球化学指标测试的可行性,利用LIBS预测含量比值与参考含量比值进行对比,二者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LIBS技术应用于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第四纪沉积物样品中元素定量分析提供了可靠方法,也为古气候古环境重建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定量分析 第四纪沉积物 古环境
下载PDF
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铼含量
16
作者 张玉红 汪进 +3 位作者 贺茂勇 邓丽 王安琪 曲远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78,共9页
铼(Re)是自然界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因其含量低而测定较为困难。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MS)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利用ICP-MS/MS建立了快速分析Re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ICP-MS/MS的灵敏度较传统的单杆ICP... 铼(Re)是自然界中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因其含量低而测定较为困难。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MS)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利用ICP-MS/MS建立了快速分析Re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ICP-MS/MS的灵敏度较传统的单杆ICP-MS显著提高,能够准确分析Re含量低至0.5 pg/mL的样品;样品中基体(Ca、K、Mg、Na)浓度在较低时对Re的分析没有影响,浓度高于2000μg/mL时基体干扰会降低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分析时可先通过离子交换纯化或稀释以减小基体效应的影响再进行样品测试。采用该方法对河水标样SLRS-6、岩石标样BHVO-2和BCR-2的Re含量进行分析,其结果分别为(14.4±0.4)pg/mL、(0.59±0.05)ng/g和(12.46±1.21)ng/g,均与报道结果一致。最后,利用建立的方法分析常见的自然样品(如河水、岩石、土壤、沉积物等)的Re含量,获得了与前人报道一致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丰富了自然界Re含量储库,也增加了对自然界Re变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Re含量 实验分析 标准曲线
原文传递
南海西沙群岛现代鳞砗磲内外层壳体稳定碳、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梁承德 韩韬 +6 位作者 赵楠钰 文汉锋 王国桢 刘成程 杨昊天 耿鋆 晏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3,共13页
砗磲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是记录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壳体δ^(18)O、δ^(13)C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层壳体,关于外层壳体的研究十分稀少。本研究通过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浪花礁一个现... 砗磲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是记录热带海洋气候变化的良好载体,其壳体δ^(18)O、δ^(13)C已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层壳体,关于外层壳体的研究十分稀少。本研究通过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浪花礁一个现代鳞砗磲的内外层壳体进行月分辨率δ^(18)O、δ^(13)C测试和内壳日生长纹层扫描,分析内外层壳体δ^(18)O和δ^(13)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该砗磲外壳δ^(18)O比内壳δ^(18)O更加偏正,但是两者都具有十分相似的变化特征,主要受到海表面温度的控制,表明砗磲内外层壳体δ^(18)O能够可靠地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砗磲内外层壳体δ^(13)C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内壳δ^(13)C具有明显的年周期变化。通过对比分析砗磲内壳δ^(13)C与日生长速率、气候环境参数,发现内壳δ^(13)C的季节变化主要与初级生产力和砗磲自身生命活动有关。砗磲外壳δ^(13)C相对于内壳δ^(13)C较为偏负,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且无季节性变化,这可能是由采样路径偏离最大生长轴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砗磲 δ^(13)C δ^(18)O 气候变化 南海
下载PDF
人为管控下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及经济指标特征
18
作者 周岳 屈垚 +3 位作者 张勇 刘卉昆 师菊莲 朱崇抒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6,共9页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 为探讨中国典型城市在极端人为源管控条件下空气质量和产业特征,文章分析了2018-2020年1-5月武汉、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拉萨等7个城市空气质量及产业发展指标;同比了极端人为管控期大气污染物浓度及经济产业指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极端人为管控影响,管控期各污染物浓度同比、环比均出现显著降低,其中NO_(2)浓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约为50%,其次是PM_(2.5)和PM_(10),百分比为30%~40%。但O_(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PM_(2.5)和O_(3)协同控制,推动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各城市不同管控力度对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有显著影响。此外,对比了2020年第一和第二季度3类产业发展状况,北京、广州、西安和成都均为第一产业产值恢复速度较快,第三产业增长率最慢为10%;同比3类产业表明管控措施对第二产业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特征 产业结构 人为源管控
原文传递
治沟造地工程对小流域氮磷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效应
19
作者 曹婧 陈怡平 +2 位作者 毋俊华 张晶 陈静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1,共8页
治沟造地工程可缓解黄土高原耕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等问题,对小流域水土流失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该工程对小流域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效应尚不明确。选取延安地区典型未治理流域与治沟造地流域、典型新造地和坡耕地、生态... 治沟造地工程可缓解黄土高原耕地资源紧张、人地矛盾等问题,对小流域水土流失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该工程对小流域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的综合治理效应尚不明确。选取延安地区典型未治理流域与治沟造地流域、典型新造地和坡耕地、生态拦截坝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并测定土样氮磷质量分数和水样氮磷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连年耕作新造地耕作层土壤氮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传统坡耕地(P<0.05),且新造地氮下渗率高于坡耕地;生态拦截坝对水体中总氮、总磷、硝氮和氨氮质量浓度总削减率分别达到44.3%、94.8%、91.2%和46.9%;未治理流域产流量是经治沟造地工程治理后流域产流量的29倍;小流域不同时期水体总磷、总氮、氨氮和硝氮质量浓度大小排序均为枯水期>全年期>丰水期,治沟造地工程对流域水体氮磷质量浓度削减率排序为总磷>总氮>氨氮>硝氮;治沟造地对流域总氮拦截量最大,其次为硝氮。总体上,治沟造地工程能够在“源头”和“过程”对氮磷面源污染物进行双重阻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面源污染 治沟造地 小流域 生态拦截坝 南沟模式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汾渭平原PM_(2.5)和O_(3)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李焕 苏慧 +2 位作者 张婷 赵竹子 王璐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5-1598,共14页
本文以2017—2021年汾渭平原典型城市西安大气PM_(2.5)和O_(3)浓度数据为基础,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PM_(2.5)和O_(3)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讨论了污染气体(NO_(2)、SO_(2)、CO和HCHO)与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力、边界层... 本文以2017—2021年汾渭平原典型城市西安大气PM_(2.5)和O_(3)浓度数据为基础,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PM_(2.5)和O_(3)的变化特征和趋势,讨论了污染气体(NO_(2)、SO_(2)、CO和HCHO)与气象因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力、边界层高度和太阳辐射)对PM_(2.5)和O_(3)浓度变化的交互影响.Theil-Sen趋势分析发现2017—2021年西安市PM_(2.5)和O_(3)分别以每年6.03%和2.06%的速度下降.单因素广义加性模型(GAM)中,NO_(2)、SO_(2)和CO对PM_(2.5)浓度变化影响的模型解释率较高,温度、太阳辐射和大气压对O_(3)浓度变化影响的模型解释率较高.多因素GAM模型中,PM_(2.5)和O_(3)均呈现非线性变化,模型的解释方差分别为84.9%和75.0%,拟合程度较高.通过等高线图分析了多个气象因素和多种污染气体两两交互作用分别对PM_(2.5)和O_(3)浓度的影响,其中温度和污染气体(NO_(2)、SO_(2)、CO和O_(3))对PM_(2.5)浓度的影响更大;温度和太阳辐射对O_(3)的影响更大.NO_(2)和CO分别与气象条件两两相互作用时,PM_(2.5)浓度随NO_(2)和CO的增高而增高,O_(3)浓度则与NO_(2)和CO的变化趋势相反.结合本地污染物源清单,建议加强控制工业源和移动源排放,有助于降低PM_(2.5)和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O_(3) 机器学习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