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CA的山岭隧道碳排放核算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宋战平 刘世昊 +3 位作者 孙引浩 成涛 张玉伟 王军保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3-951,共9页
首先,梳理山岭隧道碳排放核算研究的进展并进行探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与排放因子法,结合山岭隧道特点对其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碳排放来源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施工与运营阶段的计算边界;其次,强调碳排放... 首先,梳理山岭隧道碳排放核算研究的进展并进行探讨,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与排放因子法,结合山岭隧道特点对其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碳排放来源进行分析,着重探讨施工与运营阶段的计算边界;其次,强调碳排放核算过程中清单分析涉及到的碳排放因子与活动数据的获取方式与应用条件;然后,对核算结果的应用、不确定分析与碳排放预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最后,指出当前山岭隧道碳排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岭隧道 碳排放核算 生命周期评价 排放因子法
下载PDF
锚固结构界面失效机制及其界面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玉伟 节金浦 +2 位作者 宋战平 孙引浩 成涛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36-51,共16页
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锚固理论发展历程将其分为2个阶段,总结岩体锚固理论及4种失效方式,表明锚固结构主要以锚杆-锚固剂界面滑脱失效为主,并针对锚固结构失效方式破坏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指出锚固界面荷载传递... 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锚固理论发展历程将其分为2个阶段,总结岩体锚固理论及4种失效方式,表明锚固结构主要以锚杆-锚固剂界面滑脱失效为主,并针对锚固结构失效方式破坏特征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指出锚固界面荷载传递机制中构建的锚固界面模型主要为剪切滑移模型和剪滞模型,认为非线性剪切滑移模型为分析锚固界面荷载传递机制的主流模型,并剖析界面模型的影响参数,从而明确锚固界面应力分布规律为界面剪应力沿锚固长度呈非线性分布;梳理锚固结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适用性,发现基于连续-离散耦合方法探究锚固界面力学,考虑锚固结构材料多样性,具有较大优势和发展,并对多监测系统锚固结构室内和现场拉拔试验方面提出建议;最后对锚固界面力学方面的理论推导、数值分析及拉拔试验等探究方式进行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固理论 失效方式 荷载传递机制 剪切滑移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随机介质理论的偏压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方法
3
作者 周鹏远 宋战平 +2 位作者 王军保 张玉伟 田小旭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 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的各种预测方法均假定隧道收敛模式为对称形式,忽略了隧道非对称收敛的影响。为对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新的隧道偏压收敛模式,定义了相应的偏压参数θ,γ1,γ3,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利用坐标变换和二重积分的数值化处理,得到了偏压隧道引起地表沉降的预测模型;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提出的预测模型将传统对称收敛模式拓展至非对称情况,能很好预测地表沉降的非对称趋势,且更接近实际案例的监测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隧道 地表沉降预测 隧道收敛模式 随机介质理论
原文传递
考虑时效损伤的硬岩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4
作者 宋战平 王博文 +2 位作者 范胜元 张宇涛 王军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68-2380,共13页
为探究硬岩蠕变全过程中各阶段的变形特征,对硬质凝灰岩开展恒围压、分级升轴压的室内蠕变试验。通过不同应力路径下硬岩蠕变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SEM)测试探讨岩石细观损伤演化机制与宏观破坏特征之间的关系;基于蠕变过程中岩石力学... 为探究硬岩蠕变全过程中各阶段的变形特征,对硬质凝灰岩开展恒围压、分级升轴压的室内蠕变试验。通过不同应力路径下硬岩蠕变特征分析,结合扫描电镜(SEM)测试探讨岩石细观损伤演化机制与宏观破坏特征之间的关系;基于蠕变过程中岩石力学性能随时间的劣化效应,引入损伤变量构建能描述硬岩蠕变全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引入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改善模型参数的识别与预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偏应力水平提高,硬质凝灰岩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脆–延性变形转化特征,且岩石蠕变现象更加明显;在较高偏应力持续作用下,岩石损伤累积与力学性能劣化更加充分,进而引起破坏阶段硬质凝灰岩的加速蠕变特征随围压增加而突显,硬岩破坏变得更加剧烈。改进后的损伤本构模型与Burgers模型相比能更好地描述硬岩蠕变全过程,基于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准确预测高应力水平下硬岩的加速蠕变曲线,提高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硬岩蠕变本构模型的理论研究,还可为硬岩地层中工程岩体长期稳定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硬质岩 损伤蠕变 本构模型 参数拟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