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水环境微生物源异嗅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海涵 苗雨甜 +6 位作者 黄廷林 刘凯文 刘祥 黄鑫 杨尚业 司凡 李程遥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201-5214,共14页
致嗅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藻类和黏细菌等,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库、湖泊、溪流和海洋等典型水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生的异嗅化合物痕量即可造成严重的异嗅味,威胁供水安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异嗅化合物的有效控制上,投入使用的有物理和化... 致嗅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藻类和黏细菌等,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库、湖泊、溪流和海洋等典型水生态系统中,代谢产生的异嗅化合物痕量即可造成严重的异嗅味,威胁供水安全.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异嗅化合物的有效控制上,投入使用的有物理和化学等方法,但存在问题,有待改进与完善,微生物法对环境友好,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异嗅化合物的种类、生物源、检测方法、控制措施、影响因素及产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展望,讨论今后研究热点,旨在推进异嗅化合物的相关研究,保障城镇供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嗅化合物 水环境 放线菌 产嗅机制
原文传递
回流污泥缺氧时间对A^2O系统脱氮除磷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余宏刚 袁林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67,共5页
研究在A^2O工艺回流管道上增设污泥缺氧池,降低回流污泥中携带的NO_3^--N含量,改变回流污泥在污泥缺氧池中的不同的停留时间(SRT),以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结果表明,当SRT分别为0、20、40、60 min时,污泥缺氧池中的NO_3^--N平均质量... 研究在A^2O工艺回流管道上增设污泥缺氧池,降低回流污泥中携带的NO_3^--N含量,改变回流污泥在污泥缺氧池中的不同的停留时间(SRT),以提高系统的脱氮除磷效率。结果表明,当SRT分别为0、20、40、60 min时,污泥缺氧池中的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23、3.49、2.04、0.77 mg/L。COD为31.03、20.17、16.54、17.16 mg/L。随着污泥在污泥缺氧池中时间增长,NO_3^--N含量和COD都有所降低。而整个系统对应的COD去除率为88.26、91.21、93.12、92.75%;TN去除率为83.48、88.87、91.30、91.76%;TP的去除率为77.60、80.67、83.62、80.29%。在SRT为40min时,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污泥 停留时间 脱氮除磷
原文传递
金属离子对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降解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阮珍 刘永军 +1 位作者 刘静 刘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49-2656,共8页
实验室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芘降解菌,命名为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分析了不同浓度Fe^3+、Ca^2+、Cu^2+、Mn^2+对该菌降解芘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0.45 mmol·L^-1 Fe^3+对芘的降解率有明显促进作用,6 d时芘... 实验室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芘降解菌,命名为赤红球菌(Rhodococcus ruber L9),分析了不同浓度Fe^3+、Ca^2+、Cu^2+、Mn^2+对该菌降解芘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0.45 mmol·L^-1 Fe^3+对芘的降解率有明显促进作用,6 d时芘降解率最高,可达77%,相较于不加金属离子时提升了约30%.进一步研究发现,当Fe^3+存在时,芘降解过程中蛋白总量变化、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0)和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C230)酶活性的变化与Fe^3+和Fe^2+在胞内、胞外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是Fe^3+的存在,能诱导赤红球菌合成更多与芘降解有关的蛋白,且可以作为酶的活性中心提高酶的活性,从而大幅提高芘的降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 赤红球菌( RHODOCOCCUS ruber L9) 芘降解 邻苯二酚双加氧酶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Ca2+、Mg2+对剩余污泥自培养产酶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婧 南亚萍 +2 位作者 袁林江 邹建旻 王龄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63-2368,2373,共7页
为提高剩余污泥投加复合菌后产水解酶效果,探讨了添加Ca^2+、Mg^2+对剩余污泥自培养产酶中污泥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Ca^2+、Mg^2+的空白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呈现第1d上升至最大值,后持续降低的趋势。添加0.03mol/L Ca^2+组的... 为提高剩余污泥投加复合菌后产水解酶效果,探讨了添加Ca^2+、Mg^2+对剩余污泥自培养产酶中污泥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加Ca^2+、Mg^2+的空白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呈现第1d上升至最大值,后持续降低的趋势。添加0.03mol/L Ca^2+组的蛋白酶活力第1d快速升至246.14U/mL,后持续上升,并在第7d酶活力达最大值340.07U/mL,蛋白酶活力最大值较空白组增加了53.94%;淀粉酶活力在第1d快速升至351.02U/mL后快速下降,第7d酶活力为70.79U/mL,淀粉酶活力最大值较空白组增加了51.93%,表明添加0.03mol/L Ca^2+可以提高灭菌污泥自培养产酶效果。而添加0.06mol/L Ca^2+组酶活力呈下降趋势,表明高浓度Ca^2+对产酶有抑制作用。添加0.03mol/L或0.06mol/L Mg^2+,不能提高产酶效果,但能维持酶活力稳定。添加合适浓度Ca^2+、Mg^2+能强化剩余污泥产酶过程中污泥水解效果,促进污泥上清液中有机物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 淀粉酶 金属离子 污泥水解 自培养
下载PDF
Mn-Fe-Ce/GAC催化臭氧氧化苯胺废水 被引量:1
5
作者 姚海倩 郭新超 +3 位作者 符峰满 杨好 郭祥 张方红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5期28-34,共7页
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在其上负载锰铁铈多金属氧化物,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Mn-Fe-Ce/GAC催化剂。通过SEM、XRD、XPS、BET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金属在催化剂表面均匀分散。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催化臭氧氧化降解DOC和TN效果的影响,... 以颗粒活性炭为载体,在其上负载锰铁铈多金属氧化物,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了Mn-Fe-Ce/GAC催化剂。通过SEM、XRD、XPS、BET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金属在催化剂表面均匀分散。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催化臭氧氧化降解DOC和TN效果的影响,并且探究了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及稳定性。在臭氧投加量为1.9 mg/(L·min),废水初始pH为6.3,进水苯胺浓度为19.89 mg/L的条件下,反应150 min后,DOC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88.88%和86.73%,催化剂处理效果良好,且重复使用5次后,DOC和TN去除率仍保持在75%和70%以上,其重复使用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Ce/GAC 催化臭氧氧化 非均相催化剂 苯胺废水 DOC
原文传递
从亚硝酸还原厌氧氨氧化转变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正川 袁林江 +1 位作者 周国标 李晶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345-3351,共7页
在UASB反应器内,研究了由亚硝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转变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过程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历时177 d成功实现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进水氨氮和硫酸盐浓度分别为130 mg·L-1和500 mg·L-1下,反应器对氨氮和硫... 在UASB反应器内,研究了由亚硝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转变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的过程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历时177 d成功实现了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进水氨氮和硫酸盐浓度分别为130 mg·L-1和500 mg·L-1下,反应器对氨氮和硫酸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8.9%和15.7%,对氨氮和硫酸盐的去除负荷为74.3 mg·(L·d)-1和77.5 mg·(L·d)-1,氮、硫损失摩尔比约为2,出水p H值低于进水.污泥中细菌从以球菌为主转变成以短杆菌为主,菌群中细菌由Candidatus brocadia为优势种转变为以Bacillus benzoevorans为优势种.说明完成这两种厌氧氨氧化的优势菌不同,两种厌氧氨氧化并非同一种菌参与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亚硝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 UASB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菌群结构变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祁燕云 吴蔓莉 +2 位作者 祝长成 叶茜琼 徐会宁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875,共7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修复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利用生物强化修复处理(BA)的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与均匀度明显降低,土著菌群受到抑制,...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修复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利用生物强化修复处理(BA)的土壤中,微生物丰富度与均匀度明显降低,土著菌群受到抑制,外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成为主要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由修复前的37. 44%增加为87. 44%.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属,丰度由2. 99%增加为76. 37%;进行生物刺激修复处理的土壤(BS)菌群丰富度和均匀度与原污染土壤相比略有降低.菌群结构组成上,原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由37. 44%降低为10. 90%,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由9. 16%增加为35. 32%,属水平上,原优势菌属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和原小单胞菌属(Promicromonospora)丰度由8. 49%和18. 96%分别降低为2. 19%和14. 97%,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丰度由5. 56%和0. 29%分别增加至28. 95%和22. 70%,成为主要优势菌属.生物强化修复处理引起土壤菌群多样性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生物刺激修复处理可基本保持土壤菌群结构多样性不被破坏,土壤菌群结构的稳定有利于石油烃的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修复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群落结构 多样性
原文传递
基于WQI和TLI的渭河关中流域城市典型坝控景观河道水质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万军芳 郭新超 +1 位作者 胡恩 孙长顺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0,共5页
为了解城市河道型坝控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于2018年1,4,8,11月分别对渭河关中段4处坝控景观河道展开调查。基于综合水质指数(WQI)与营养状态指数(TLI)对4个坝控景观河道水体的水质以及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个坝控景观河道水体... 为了解城市河道型坝控景观水体水质现状,于2018年1,4,8,11月分别对渭河关中段4处坝控景观河道展开调查。基于综合水质指数(WQI)与营养状态指数(TLI)对4个坝控景观河道水体的水质以及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4个坝控景观河道水体2018年全年WQI平均值为47.65-56.18,水质状况总体为中等至差;全年TLI均值为61.50-66.42,营养状态分级为中度富营养。WQI与TLI评价结果呈显著负相关(r=-0.771,P<0.001)。2种水质评价结果综合表明,渭河关中流域坝控景观河道冬、春季水质相对较好,营养水平较低;夏秋季水质较差,营养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水质指数(WQI) 营养状态指数(TLI) 渭河关中流域 坝控景观河道 水质评价
原文传递
Fenton氧化法对制革废水中难降解四羟甲基氯化磷的去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余静 郭新超 +1 位作者 孙长顺 陈宣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9-54,共6页
制革废水中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属于有机磷,其结构稳定、难降解、对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不能有效地处理此类废水。采用Fenton氧化法处理含THPC制革废水,考察H_(2)O_(2)投加量、pH、m(Fe^(2+))/m(H_(2)O_(2))、反应... 制革废水中四羟甲基氯化磷(THPC)属于有机磷,其结构稳定、难降解、对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不能有效地处理此类废水。采用Fenton氧化法处理含THPC制革废水,考察H_(2)O_(2)投加量、pH、m(Fe^(2+))/m(H_(2)O_(2))、反应时间、紫外光波长等因素对TP和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建立了TP降解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pH=4,H_(2)O_(2)投加量为6667 mg/L,m(Fe^(2+))/m(H_(2)O_(2))=1,反应时间为80 min时,TP和COD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43%和83%;紫外光助(波长185 nm)Fenton体系可提高THPC的降解效果;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H_(2)O_(2)投加量分级数(q=1.065)高于有机物的底物分级数(a=0.858),表明Fenton体系降解TP的反应速率主要受H_(2)O_(2)投加量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氧化 制革废水 有机磷 四羟甲基氯化磷 动力学模型
原文传递
PAC投加量对废水处理分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安桦 郭新超 宋乐元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17,23,共6页
主要研究了不同投加量的粉末活性炭(PAC)对分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COD去除效果及膜污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0.67 g/L的PAC投加量相比,PAC投加量为1.33 g/L时该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并未明显提升,但后者膜污染速率变慢... 主要研究了不同投加量的粉末活性炭(PAC)对分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COD去除效果及膜污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0.67 g/L的PAC投加量相比,PAC投加量为1.33 g/L时该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对COD的去除率并未明显提升,但后者膜污染速率变慢,总阻力、滤饼层阻力、滤饼层阻力所占比例、混合液黏度、Zeta电位的绝对值、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以及小粒径污泥所占比例均更小,污泥平均粒径更大。在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2 h,温度为(35±2)℃的情况下,就膜污染控制而言,投加1.33 g/L的PAC比投加0.67 g/L的PAC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粉末活性炭 膜污染
原文传递
悬浮填料投加对An MBR性能及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乐元 郭新超 余静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7-92,共6页
研究了悬浮填料投加对分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的COD去除效果、污泥混合液特性及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有机负荷为2.09 kg/(m 3·d),污泥负荷为0.54 kg/(kg·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8 h,温度为(35±2... 研究了悬浮填料投加对分置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的COD去除效果、污泥混合液特性及膜污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有机负荷为2.09 kg/(m 3·d),污泥负荷为0.54 kg/(kg·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8 h,温度为(35±2)℃的条件下,与未投加悬浮填料阶段比较,投加填料后AnMBR的COD总去除率由96.6%提高至97.9%,甲烷产率提高16.0%。同时投加悬浮填料后AnMBR混合液污泥平均粒径增大,滤饼层阻力、总阻力、滤饼层阻力在总阻力中的占比较未投加悬浮填料时分别降低7.8、6.5和1.3百分点,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EPS)和结合性胞外聚合物(BEPS)浓度分别降低了20.5%和29.4%,跨膜压差(TMP)线性增长速率降低,膜污染速率明显减缓。因此,投加悬浮填料可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改善污泥混合液特性,起到强化AnMBR处理效果和控制膜污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悬浮填料 膜污染 污泥混合液 胞外聚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