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河流域δD、δ^(18)O特征及水体补给关系
1
作者 雍亮 冯民权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79,85,共7页
研究流域不同水体δD、δ^(18)O特征及补给关系,可以进一步弄清流域水循环特征。以长河流域为对象,对枯、丰两水期各水体δD、δ^(18)O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是长河流域主要补给源之一,受蒸发作用影响,同位素分... 研究流域不同水体δD、δ^(18)O特征及补给关系,可以进一步弄清流域水循环特征。以长河流域为对象,对枯、丰两水期各水体δD、δ^(18)O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是长河流域主要补给源之一,受蒸发作用影响,同位素分馏导致水体中δD、δ^(18)O呈现出“枯水期较丰水期富集”的特征。(2)流域氘盈余值表现出枯水期低、丰水期高的差异,两个时期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均受到了蒸发与水-岩作用影响,且枯水期影响更加强烈。(3)流域上游主要是地表水补给浅层地表水,中游两水间在季节上存在交替补给现象,下游为浅层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氘盈余 长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2
作者 何剑 吴兴刚 +2 位作者 王珊珊 郑兴 刘玉玲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9-727,共9页
为了解决现有颗粒物毒性检测方法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引入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提出工业废气颗粒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基于酶标仪开展毒性测试,利用基因热图分析、应激模式反应和毒性终点深入探究颗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 为了解决现有颗粒物毒性检测方法存在的成本高、周期长、过程复杂等问题,引入毒理基因组学分析方法,提出工业废气颗粒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基于酶标仪开展毒性测试,利用基因热图分析、应激模式反应和毒性终点深入探究颗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烧结机头电除尘器内4个电场(1号、2号、3号、4号)中颗粒物的毒性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有机组分,其主要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和潜在的蛋白应激反应,颗粒物有机组分毒性呈4号电场>3号电场>1号电场>2号电场的特征,4号电场的颗粒物毒性终点最小,为3.01×10^(−10) mg/mL.②对于无机组分,4个电场(1号、2号、3号、4号)主要诱导大肠杆菌细胞分别发生普遍应激、DNA应激、氧化应激和蛋白应激,颗粒物无机组分毒性大小呈4号电场>2号电场>1号电场>3号电场的特征,4号电场的颗粒物毒性终点最小,为8.44×10^(−6) mg/mL.研究显示,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分析方法不仅具有准确性,还能更加全面地阐述潜在的毒性模式,实现了工业废气颗粒物毒性的快捷可靠分析,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废气颗粒物 毒理基因组学 毒性分析 毒性机制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的解体机制及修复策略研究进展
3
作者 郭媛 冯思琪 +3 位作者 权晨妍 李家科 王新华 时文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720,共13页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被誉为有望替代活性污泥法的下一代污水生物法处理技术,但其存在长期运行下颗粒易解体而造成系统失稳的瓶颈问题,未能大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系统归纳了造成AGS解体的各类不利因素及其危害阈值与作... 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被誉为有望替代活性污泥法的下一代污水生物法处理技术,但其存在长期运行下颗粒易解体而造成系统失稳的瓶颈问题,未能大规模化工程应用.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系统归纳了造成AGS解体的各类不利因素及其危害阈值与作用机制,梳理了解体AGS的现有修复策略,成效及其再颗粒化机理,并基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实现AGS系统a解体-再颗粒化”的动态稳定运行,推动污水厂采纳AGS技术而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影响因素 解体 修复 生物强化
下载PDF
短程硝化-强化生物除磷序批式反应器处理畜禽养殖废水
4
作者 王莉 秦璐 +3 位作者 黄梦博 曹瑞 郑兴 王东琦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2-60,68,共10页
畜禽养殖废水有机物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物、氨氮与磷的浓度较高,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环境。通过构建厌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预酸化畜禽养殖废水,分析了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畜禽养殖废水有机物水质水量变化大,有机物、氨氮与磷的浓度较高,直接排放会严重危害环境。通过构建厌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预酸化畜禽养殖废水,分析了不同进水负荷条件下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BR反应器对高负荷进水中TN、PO_(4)^(3-)—P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64.5%、97.5%和94.5%。反应器出现NH_(4)^(+)—N和NO_(2)^(—)-N亚硝酸同时积累的短程硝化现象,这可能与高进水负荷对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和种群的影响有关。与乙酸盐相比,以丙酸盐作碳源时污泥的强化生物除磷活性更高。随着进水负荷的增大,聚糖菌(GAOs)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四联球状菌(Tetrasphaera)为反应器中始终占优势的聚磷菌(PAOs),对反应器除磷性能有重要贡献。在高有机负荷条件下,SBR内PAOs与GAOs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底物竞争关系,系统脱氮除磷性能未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养殖废水 短程硝化 强化生物除磷 序批式反应器 聚糖菌 聚磷菌
下载PDF
灭草松和莠去津在土壤中的竞争吸附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克斌 魏红 +1 位作者 陈经涛 刘维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164-1171,共8页
采用振荡平衡法测定了低浓度范围内(<30mg·L-1)灭草松和莠去津单、双溶质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单溶质吸附结果表明,4种土壤中灭草松存在不吸附、吸附2种类型,吸附等温线类型有L和C型;莠去津的吸附等温线有L、S和C型;有机质... 采用振荡平衡法测定了低浓度范围内(<30mg·L-1)灭草松和莠去津单、双溶质在4种土壤中的吸附等温线.单溶质吸附结果表明,4种土壤中灭草松存在不吸附、吸附2种类型,吸附等温线类型有L和C型;莠去津的吸附等温线有L、S和C型;有机质、矿物质及农药疏水性是影响灭草松和莠去津在土壤中吸附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单溶质和双溶质溶液中灭草松和莠去津的等温吸附线,发现混合溶液中它们的吸附行为相互之间随土壤类型不同存在竞争、无影响和协同作用,并且竞争程度与溶质浓度有关.用理想溶液吸附理论(IAST)和单溶质吸附等温线参数,模拟了双溶质溶液中灭草松和莠去津的吸附等温线,结果显示,该模型不能很好的预测实验结果.进一步结合吸附机理分析认为,不同土壤中的竞争结果是由于2种农药在其中共同占有吸附点的情况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吸附 灭草松 莠去津
下载PDF
利用Fenton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经涛 李克斌 +1 位作者 王建军 魏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1,共4页
采用间歇反应器和单因子逐一变化法,对影响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滤液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发现,在pH值为3、[Fe^2+]0=4mmol/L和[Fe^2+]0:[H2O2]0=1:16的最佳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经过4~13h处理,其COD可降至初始值... 采用间歇反应器和单因子逐一变化法,对影响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滤液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发现,在pH值为3、[Fe^2+]0=4mmol/L和[Fe^2+]0:[H2O2]0=1:16的最佳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经过4~13h处理,其COD可降至初始值的61%~56%,BOD5/COD值明显增大,滤液的生物可降解性提高;滤液的Fenton氧化过程服从两段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滤液 FENTON氧化 条件优化
下载PDF
水体中常见阴、阳离子对Fe(Ⅲ)/UV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涛 李克斌 +2 位作者 郭宏生 魏红 陈经涛 《应用科技》 CAS 2009年第11期6-10,共5页
为研究溶解氧和外加阴、阳离子对Fe(Ⅲ)/UV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在间歇式光化学反应器中进行了系列对照试验,用一级动力方程拟合得到了各种条件下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溶液中氧含量增加能加速罗丹明B的Fe(Ⅲ)/UV催化降解,... 为研究溶解氧和外加阴、阳离子对Fe(Ⅲ)/UV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影响,在间歇式光化学反应器中进行了系列对照试验,用一级动力方程拟合得到了各种条件下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常数k.结果表明,溶液中氧含量增加能加速罗丹明B的Fe(Ⅲ)/UV催化降解,k提高程度与溶液pH值有关;阴离子草酸根、柠檬酸根、硝酸根能促进罗丹明B的Fe(Ⅲ)/UV催化降解,最佳草酸根和柠檬酸根用量分别为Fe(Ⅲ)物质量浓度的3和4倍,HCO3-、Cl-、腐植酸会不同程度地抑制罗丹明B的Fe(Ⅲ)/UV催化降解;阳离子钾、钠、钙、镁均可促进罗丹明B的Fe(Ⅲ)/UV催化降解,但它们对降解速率的提高程度各不相同,并与其溶液的质量浓度有关.上述结果提示Fe(Ⅲ)/UV用于处理含罗丹明B的实际废水时应注意水中其他共存离子对催化降解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 光催化 溶解氧 阳离子 阴离子
下载PDF
含氯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在我国的残留和分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经涛 李克斌 +1 位作者 魏红 王建军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76-79,共4页
研究分析多氯联苯近年来(1990-2005)在我国空气、土壤、水体、食品和人体中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提出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为政府部门评价持久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在我国的污染状况及开展污染区域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多氯联苯 污染 残留 评价 治理
下载PDF
土壤中乙草胺的超声提取方法及化学强化脱氯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经涛 李克斌 +3 位作者 魏红 李显越 王晓兰 王建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0年第11期69-73,共5页
通过选择不同柱型、流动相比例,建立了乙草胺的HPLC分析方法。用超声波提取技术,以丙酮/水(V/V)作为提取溶剂,混合比例分别为9/1、4/1、3/1,经过旋蒸浓缩、CH2Cl2萃取、浓缩吹干、甲醇定容、过0.45μm膜后,在Waters HPLC-UV测定,确定了... 通过选择不同柱型、流动相比例,建立了乙草胺的HPLC分析方法。用超声波提取技术,以丙酮/水(V/V)作为提取溶剂,混合比例分别为9/1、4/1、3/1,经过旋蒸浓缩、CH2Cl2萃取、浓缩吹干、甲醇定容、过0.45μm膜后,在Waters HPLC-UV测定,确定了最佳提取溶剂为丙酮/水(V/V)=4/1,乙草胺土壤添加回收率达101.9%。用该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乙草胺在Na2S2O3存在下,在含水量为15%的黄土中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Na2S2O3能加大乙草胺在土壤中的转化;当Na2S2O3浓度远大于乙草胺浓度时,该脱氯反应能够很好地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超声波萃取 硫代硫酸钠 降解
下载PDF
Fe(Ⅲ)/UV/空气催化降解罗丹明B及机理研究
10
作者 张涛 李克斌 +1 位作者 陈经涛 魏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7-203,共7页
【目的】探讨罗丹明B(RB)在Fe(Ⅲ)/UV/空气下的催化降解过程及其机理。【方法】在间歇式光反应器中,研究了pH分别为1.0,3.0和4.3,Fe(Ⅲ)质量浓度为1.68~28mg/L,R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4~150mg/L时RB的光降解过程,通过抑制剂NaN3和异丙醇... 【目的】探讨罗丹明B(RB)在Fe(Ⅲ)/UV/空气下的催化降解过程及其机理。【方法】在间歇式光反应器中,研究了pH分别为1.0,3.0和4.3,Fe(Ⅲ)质量浓度为1.68~28mg/L,RB的初始质量浓度为4~150mg/L时RB的光降解过程,通过抑制剂NaN3和异丙醇研究了降解过程可能发生的机理,同时测定了降解过程中Fe2+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RB直接UV光解和Fe(Ⅲ)/UV/空气下的降解表观动力学均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规律。RB在Fe(Ⅲ)/UV/空气下降解时,随Fe(Ⅲ)质量浓度的增加,RB降解速率常数增大,但增加程度受到pH的影响,pH=3.0时增加程度最大,pH=1.0次之,pH=4.3时最小;RB初始质量浓度增加,降解速率减小,当RB初始质量浓度高于20mg/L时,继续增加RB质量浓度对其光解速率影响不明显;反应过程中,Fe2+质量浓度在反应初期快速增加,此后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结论】Fe(Ⅲ)/UV/空气能够快速催化RB光解,但在不同pH条件下,Fe(Ⅲ)催化UV光解RB的机理并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 光催化降解 Fe(Ⅲ)催化 降解机理
下载PDF
PANI/不锈钢网复合导电膜制备及抗污染性能研究
11
作者 孟俊杰 王涛 +2 位作者 梁娜 张耀中 郑兴 《能源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27-33,共7页
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将苯胺和不锈钢网制备了一种新型聚苯胺(PANI)复合导电膜。调整电化学CV循环为560圈,导电膜通量稳定在6900 L/(m^(3)·h·MPa),可以较好地实现超滤膜的功能。利用SEM、EIS和CV验证了该膜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稳... 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将苯胺和不锈钢网制备了一种新型聚苯胺(PANI)复合导电膜。调整电化学CV循环为560圈,导电膜通量稳定在6900 L/(m^(3)·h·MPa),可以较好地实现超滤膜的功能。利用SEM、EIS和CV验证了该膜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稳定性。LC-OCD对BSA、SA和HA 3种模拟污染物以及SE的DOC截留率分别达到40.2%,85.6%,45.8%,26.5%,表明该导电膜比普通超滤膜具有较好的效果。抗污染试验表明:在通电反洗过程中(2 V),PANI导电膜可以实现广泛的通量恢复,无需消耗化学物质,尤其对大分子BSA、SA和小分子HA抗污染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复合导电膜 聚苯胺 通电反洗
下载PDF
Cu^(2+)、Ag^(+)和Hg^(2+)冲击对好氧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12
作者 雷江 刘彤 +3 位作者 梁娜 张耀中 邱晓鹏 郑兴 《能源化工》 CAS 2022年第6期61-70,共10页
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可减小外来因素对微生物的危害,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对活性污泥的影响较大。以好氧活性污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Cu^(2+)、Ag^(+)和Hg^(2+)冲击条件下LB-EPS(loosely-bound EPS)和TB-EPS(tight... 微生物产生的胞外聚合物可减小外来因素对微生物的危害,含有高浓度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对活性污泥的影响较大。以好氧活性污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浓度Cu^(2+)、Ag^(+)和Hg^(2+)冲击条件下LB-EPS(loosely-bound EPS)和TB-EPS(tightly-bound EPS)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条件下,3种重金属离子对LB-EPS和TB-EPS的影响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为Hg^(2+)、Ag^(+)、Cu^(2+)。在一定浓度范围的Cu^(2+)、Ag^(+)、Hg^(2+)的冲击条件下,LB-EPS中各类有机物含量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TB-EPS中各类有机物含量则持续下降。两者的负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B-EPS中部分有机物含量的增大主要来源于TB-EPS中对应成分的溶解与释放。当重金属冲击浓度过高时,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与新陈代谢功能会严重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聚合物 重金属 活性污泥 微生物
下载PDF
长河流域枯水期水体硝酸盐源解析
13
作者 雍亮 冯民权 范锐谦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4-286,共13页
通过识别研究区枯水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态无机氮(DIN)的分布特征,结合硝酸盐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水化学方法,并利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定量解析长河流域水体硝酸盐污染源,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识别研究区枯水期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态无机氮(DIN)的分布特征,结合硝酸盐稳定同位素技术与水化学方法,并利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定量解析长河流域水体硝酸盐污染源,为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显示,研究区枯水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DIN)以NO_(3)^(-)-N为主,NO_(3)^(-)-N平均占比为91.56%;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硝酸盐主要来自粪便和污水;SIAR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粪便和污水、土壤氮、化肥、大气沉降对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40.80%、30.60%、25.60%和3.00%;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9.92%、32.11%、25.87%和2.10%。研究显示,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水体影响强烈,加强排污设施基础建设,改善污水排放现象,是减少区域氮污染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态无机氮 同位素 SIAR 长河流域
原文传递
荞麦皮生物吸附去除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和机理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李克斌 王勤勤 +3 位作者 党艳 魏红 罗倩 赵锋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29-937,共9页
农业废弃物荞麦皮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Cr(Ⅵ),研究了荞麦皮对Cr(Ⅵ)的去除动力学以及溶液pH、吸附剂用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FT-IR,XPS,SEM-EDX对荞麦皮表面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探索荞麦皮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显... 农业废弃物荞麦皮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Cr(Ⅵ),研究了荞麦皮对Cr(Ⅵ)的去除动力学以及溶液pH、吸附剂用量和Cr(Ⅵ)初始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FT-IR,XPS,SEM-EDX对荞麦皮表面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探索荞麦皮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显示:荞麦皮对Cr(Ⅵ)有很高的去除效率.常温下5.0 g·L-1的荞麦皮在pH=2.0下对100 mg·L-1 Cr(Ⅵ)溶液的去除率可达99.87%.荞麦皮对Cr(Ⅵ)的去除率随溶液pH降低而升高,在pH=2.0时达到最大;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增大;随Cr(Ⅵ)初始浓度增加而减小.单位质量荞麦皮对Cr(Ⅵ)的去除量随吸附剂用量增加而减小;随Cr(Ⅵ)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在20℃,pH=2.0,吸附用量为5.0 g·L-1时,荞麦皮对Cr(Ⅵ)的最大去除容量约为36.4 mg·g-1.荞麦皮吸附去除Cr(Ⅵ)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FT-IR,XPS和SEM-EDX分析结果表明:荞麦皮是一个多孔材料,表面存在羧基、氨基、羟基等活性基团;荞麦皮对Cr(Ⅵ)的去除是一个吸附-还原耦合的过程,包括Cr(Ⅵ)在荞麦皮表面上的静电吸附,以及此后的固相还原和对还原态的Cr(Ⅲ)再吸附;Cr(Ⅲ)的吸附主要是通过与荞麦皮表面的羧基、氨基的配位,以及与其中的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皮 生物吸附 CR(VI) 吸附机理 XPS
原文传递
荞麦皮生物吸附去除水中罗丹明B的吸附条件响应面法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党艳 罗倩 +2 位作者 李克斌 魏红 郭宏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601-2608,共8页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对荞麦皮生物吸附去除水中染料罗丹明B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值、染料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进行研究,建立了去除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得到荞麦皮去除罗丹明B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pH=...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对荞麦皮生物吸附去除水中染料罗丹明B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值、染料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进行研究,建立了去除率与上述因素之间的二次多项式模型,得到荞麦皮去除罗丹明B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0℃、pH=2、罗丹明B初始浓度100mg·L-1、吸附剂用量11.75g·L-1,最优条件下罗丹明B的最大去除率可达到92.30%.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其中,Langmuir方程拟合结果最好,其最大吸附量为79.34mg·g-1.另外,计算得到了荞麦皮生物吸附水中罗丹明B的热力学状态函数ΔG0、ΔH0、ΔS0及平均吸附能E分别为-27.29~-24.84kJ·mol-1、13.29kJ·mol-1、125.60J·mol-1·K-1和11.74~12.37kJ·mol-1,结合对荞麦皮pHpzc的测定、BET分析和吸附染料前后的红外光谱变化情况,对罗丹明B在荞麦皮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结果表明,荞麦皮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绿色吸附剂,能够有效用于水中罗丹明B等染料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皮 吸附 罗丹明B 响应曲面法 热力学
原文传递
壳聚糖吸附酸性大红及Cu^2+对吸附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克斌 张涛 +2 位作者 魏红 陈经涛 刘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586-2591,共6页
采用壳聚糖去除水中酸性大红,对壳聚糖吸附酸性大红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溶液pH、盐浓度、外来Cu2+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准二级吸附动力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hkevich (D-R)方程分别用来对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进... 采用壳聚糖去除水中酸性大红,对壳聚糖吸附酸性大红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溶液pH、盐浓度、外来Cu2+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准二级吸附动力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及Dubinin-Radushkevich (D-R)方程分别用来对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酸性大红在壳聚糖上的吸附是一个化学吸附控制的准二级动力学过程.Langmuir、Freundlich和D-R方程都能较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溶液pH和温度对吸附有较大影响,而氯化钠浓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小.对吸附热力函数的计算结果显示ΔH0<0,表明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由D-R方程计算的吸附自由能E为9.5~10.7 kJ.mol-1,表明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化学吸附.Cu2+对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Cu2+能显著提高壳聚糖对酸性大红的吸附容量,另外建立了Cu2+浓度与吸附量增加之间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酸性大红 吸附动力学 Cu^2+增强吸附
原文传递
载镧壳聚糖去除水中氟离子的吸附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克斌 唐兴礼 +2 位作者 国丽 张涛 魏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17,共5页
为有效去除水中氟离子,减少高氟水对人体的危害,壳聚糖与镧反应制备得到新型除氟吸附剂.用间歇吸附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温度和接触时间下新型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镧改性能显著提高壳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容量.Langrnuir、... 为有效去除水中氟离子,减少高氟水对人体的危害,壳聚糖与镧反应制备得到新型除氟吸附剂.用间歇吸附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温度和接触时间下新型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镧改性能显著提高壳聚糖对氟离子的吸附容量.Langrnuir、Freundlich及Dubinin-Kaduslakevich(D—R)方程分别甩来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常温下最大吸附量为4008mg·kg^-1吸附动力学过程用一级、二级及粒内扩散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为准二级动力学;粒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过程的唯一步骤.吸附热力学函数则进一步揭示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为自发、吸热、熵增过程;D—R自由能E为13-17kJ·mol^-1.据此推测氟离子在镧改性壳聚糖上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图4。表2,参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改性壳聚糖 氟离子 吸附
原文传递
Cu^(2+)/吡啶/H_2O_2对直接大红4BE的快速脱色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克斌 罗倩 +2 位作者 魏红 张涛 陈经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42-2249,共8页
为了明确影响Cu2+/吡啶/H2O2对模拟染料(DR4BE)废水脱色的主要因素,采用动力学分析、正交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溶液pH、Cu2+、吡啶、H2O2浓度及Cu2+、吡啶和H2O2组合对初始脱色速率常数和最终脱色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由基... 为了明确影响Cu2+/吡啶/H2O2对模拟染料(DR4BE)废水脱色的主要因素,采用动力学分析、正交和Box-Behnken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溶液pH、Cu2+、吡啶、H2O2浓度及Cu2+、吡啶和H2O2组合对初始脱色速率常数和最终脱色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由基抑制、H2O2催化分解实验探索了Cu2+/吡啶/H2O2对染料的脱色机理.结果发现,Cu2+/吡啶/H2O2能有效使DR4BE快速脱色,脱色效率远高于Cu2+/H2O2;pH是影响初始脱色速率最重要的因素,吡啶、Cu2+及pH是影响最终脱色率最重要的因素;溶液pH在7.0左右时有利于该脱色过程的快速进行.Cu2+与吡啶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强,吡啶、Cu2+与H2O2的交互作用相对较弱.羟基自由基氧化是Cu2+/吡啶/H2O2对染料DR4BE初始快速脱色的主要机理.研究结果还表明,Cu2+/吡啶/H2O2体系可用于中性条件下染料废水的快速脱色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色 直接大红4BE CU^2+ 吡啶 H2O2
原文传递
基于大肠杆菌细胞阵列法对典型杀菌剂三氯异氰脲酸的毒理机制探究
19
作者 杨鹤云 郑兴 李晓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74-484,共11页
三氯异氰脲酸(C_(3)O_(3)N_(3)Cl_(3),TCCA)作为一种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具有高效、快速、低成本等众多优势.但由于其毒性较强,在循环排污水进入受纳水体与废水处理厂过程中,会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然而... 三氯异氰脲酸(C_(3)O_(3)N_(3)Cl_(3),TCCA)作为一种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广泛使用的杀菌剂,具有高效、快速、低成本等众多优势.但由于其毒性较强,在循环排污水进入受纳水体与废水处理厂过程中,会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然而其毒性数据较为缺乏,目前研究仅表明其可能造成强烈的氧化应激反应.因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大肠杆菌全细胞微阵列测试法对TCCA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选用含有多种调控不同生理功能的相关生物标记物基因,从分子层面揭示其毒性效应,并使用转录效应水平指数(TELI值)量化其毒性水平.结果表明,TCCA能够诱导产生多种未知的应激反应/修复途径,且其毒性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在暴露浓度达到1×10^(-3)mg·L^(-1)时,TELItotal值可达到1.77.此外,研究发现TCCA经紫外处理后毒性显著增加,尤其是DNA应激出现突增,TELIDNA由原先的1.66增加到2.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CA 毒理基因组学 大肠杆菌 毒性机制 毒性水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