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石油大学大学生应读书目编制研究
1
作者 史启明 雷艺璇 +2 位作者 肖琼 苟三勇 石玲玲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7期138-141,共4页
分析国内60余所“双一流”大学和地方高校官方推荐经典书目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提出了大学生应读书目体系结构、大学经典推荐书目的遴选标准,最终编制形成西安石油大学大学生应读书目。
关键词 应读书目 综合素质 书目编制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异化论视域下人工智能的“人文困境”与反思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海涛 周桃顺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6-102,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既造成了人机边界的模糊、算法偏见的盛行、价值鸿沟的扩大和权责归属的争议等问题,又造成了人的主体性困境,即技术物化对人能力的“殖民化”和对人本质的异化,工具理性对人理性完整性的解构,以及主体信息... 人工智能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既造成了人机边界的模糊、算法偏见的盛行、价值鸿沟的扩大和权责归属的争议等问题,又造成了人的主体性困境,即技术物化对人能力的“殖民化”和对人本质的异化,工具理性对人理性完整性的解构,以及主体信息的去隐私化抑或透明化。从马克思主义异化论视域来剖析人工智能引发“人文困境”的根源,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从演化到进化的视角,揭示人们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事物认识的矛盾;二,通过对技术理性“合理化”的批判和数字资本剥削本性的揭露,阐明人的种种异化归根结底摆脱不了资本主义的束缚和羁绊。总之,意欲消解人工智能引发的“人文困境”,既要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构建完备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技术向善和技术求真。在人同智能技术的共处中,自觉塑造自我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牢牢将人工智能掌握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主体性 异化 技术理性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马克思技术观探析--以《资本论》为例
3
作者 李燕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第17期180-183,共4页
随着“AI人工智能系统”“VR视觉交互”逐步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技术发展对人自由与解放的终极目标的实现是推动力还是阻力再一次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以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为例,通过解读著作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中... 随着“AI人工智能系统”“VR视觉交互”逐步走入普通大众的视野,技术发展对人自由与解放的终极目标的实现是推动力还是阻力再一次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本文以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为例,通过解读著作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系中把握马克思技术观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内涵及价值,试图对以上话题进行有根据的分析,对当下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马克思技术观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 智能时代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域阐释——基于“两个结合”的语境
4
作者 武智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命题,强调我们党要立足百年奋斗目标,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入开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华文化邂逅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命题,强调我们党要立足百年奋斗目标,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深入开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华文化邂逅的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伟大文明的火花,迸发出巨大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的光芒,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萌芽。立足新时代,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与价值意蕴,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探析其当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最终实现建立人民共盼的文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5
作者 白小航 郭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7期158-160,196,共4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提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决策部署,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乡村振兴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具有极强的理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提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决策部署,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乡村振兴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辩证性。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世界城乡发展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和借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 中国化 创新
下载PDF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6
作者 李亚洲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第4期1-3,共3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当中,二者彼此交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和处理我国革命、发展、改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当中,二者彼此交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和处理我国革命、发展、改造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在百年征途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谛。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党探索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途径研究
7
作者 张熙凤 韦统义 《商情》 2011年第22期1-1,10,共2页
本文通过对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要求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亟待提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提高对策
下载PDF
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浅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磊 邬勇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1-107,共7页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蕴含在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之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沦为“机器的附属”,而其根源则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因此,扬弃科技异化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蕴含在其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之中。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科技异化突出表现为人沦为“机器的附属”,而其根源则在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因此,扬弃科技异化必须转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对科技异化的批判与扬弃中,马克思阐明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同时也指出了科学技术应该发展的方向,而这也对当今社会更为合理地发展、运用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科技异化 机器 资本主义 科学技术观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培育大学生和合人格
9
作者 邓文迪 张海涛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74-76,共3页
“和合”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内涵是追求世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圆润与圆通。几千年来“和”“合”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人文底蕴、心理特质及社会关系理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新时代赋予... “和合”思想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内涵是追求世界万物之间的和谐、圆润与圆通。几千年来“和”“合”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人文底蕴、心理特质及社会关系理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任务。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和合思想”融入大学生人格培育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意识,正确认知个体与群体及家国间的依从关系,可使其更好地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和合人格 培育
下载PDF
新中国七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党绥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81-86,共6页
新中国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七十年。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探索、历史转折和政策开放到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好证明。从历... 新中国七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七十年。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探索、历史转折和政策开放到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最好证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经验启示将形成巨大的前行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七十年 历程 启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真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第2期15-16,共2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确保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事件中能够形成本土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换而言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去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确保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事件中能够形成本土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换而言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去分析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发扬,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构。可见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与底蕴,两者存在一定的文化共通。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同样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转型,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进一步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对其中的传统文化基础进行探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传统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意蕴
12
作者 王安瑶 张海涛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5期1-4,共4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构成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逻辑,未来社会的进步必定是以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前提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又顺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构成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逻辑,未来社会的进步必定是以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前提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又顺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客观现实的需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擎,通过数字化和技术化革命,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以高新技术的引领为主调,以绿色生产力为底色,通过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新质化组合与优化,突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作为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的新发展观,强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发展理念 唯物史观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实现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芳平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41-4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机制:即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妇情调查实现了中国化,通过理论宣教实现了大众化,通过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实现了时代化,并在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化、大众化和...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现机制:即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妇情调查实现了中国化,通过理论宣教实现了大众化,通过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实现了时代化,并在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国情、与中国妇情、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制定妇女工作方针和任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情调查的有效开展使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实践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时代感、群众感召力和现实针对性。当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要想成功被大众和中国妇女接受和认同,必须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符合当代民众和中国妇女的认知水平和普遍利益诉求,并与现代媒介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一个整体,在中国选择经由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征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妇女在参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中实现自身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中国化 大众化 时代化
下载PDF
“四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逻辑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晨钰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第23期191-192,共2页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弱逐步到强所走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召开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尤为重视从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吸取治国经验,在这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提出民族复兴设想。“历史是一面镜子,...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弱逐步到强所走道路的经验总结,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召开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尤为重视从党和国家发展史中吸取治国经验,在这基础上结合国家发展实际提出民族复兴设想。“历史是一面镜子,同时也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就把“四史”学习提升至战略高度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将“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相融合有助于丰富原理课课程内容,“四史”教育也能为原理课提供更多更有效地素材,能帮助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国家发展培育新时代青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史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理论维度
15
作者 石少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2-76,104,共6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的时代价值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知,他们认为具体情况的变化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伯恩施坦和考茨基都曾以“过时”为借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但他们的尝试均告失败。在西方哲学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理论的时代价值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知,他们认为具体情况的变化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伯恩施坦和考茨基都曾以“过时”为借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但他们的尝试均告失败。在西方哲学领域,萨特、海德格尔和德里达纷纷对过时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理论维度上体现在三个方面:强大的理论阐释力、深刻的理论批判力和科学的理论建构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 理论自信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证成
16
作者 张海涛 周桃顺 《新西部》 2022年第12期9-12,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开宗明义地再次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开宗明义地再次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这一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是我党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据历史条件、运用中国话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深邃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民族优秀文化融通和创造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优秀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原创性理论 逻辑证成 新的历史起点 中国具体实际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17
作者 赵娟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16期254-254,256,共2页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为发展农村思想文化事业,加强党的领导,在农村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大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自身语言的力量推进新时代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团结的力量,... 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为发展农村思想文化事业,加强党的领导,在农村发扬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大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利用马克思主义自身语言的力量推进新时代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团结的力量,让农民群众自觉、自信、自强、自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指导思想,广大农民群众不容易理解,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难变易、由深变浅、由整体分成互相联系的个体,才能被农村群众接受,才有利于新时代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村地区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下载PDF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研究--以卢卡奇为例
18
作者 宋林远 《品位·经典》 2022年第17期14-16,39,共4页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在十月革命成功的背景下,反思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并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运用的理论产物。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是具体的“总体性”的范... 《历史与阶级意识》是卢卡奇在十月革命成功的背景下,反思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失败,并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运用的理论产物。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是具体的“总体性”的范畴。卢卡奇通过回溯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的传统,揭示出黑格尔关于内容的辩证法的革命性,用“总体性”辩证法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阶级意识》 卢卡奇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辩证法
下载PDF
当今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优势
19
作者 张欢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年第7期336-338,共3页
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标志,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民族团结等为发... 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进步的标志,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也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党的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民族团结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政治方向;以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集中力量办大事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两创”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增强了思想共识;社会保障机制、人才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优势
下载PDF
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维方式的聚合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海霞 孙伟平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0-76,共7页
马克思和怀特海站在不同时代的顶峰,各自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诠释着同一个问题——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他们都跨越了用静态视角看世界的传统西方哲学诸学派,转向了以动态视角思考世界... 马克思和怀特海站在不同时代的顶峰,各自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世界。虽然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诠释着同一个问题——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他们都跨越了用静态视角看世界的传统西方哲学诸学派,转向了以动态视角思考世界。比较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维方式的异同,可以更清楚地发现二者思维方式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价值。马克思与怀特海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不断生成的世界观。马克思以人的生存需要为切入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把人与世界建构为有机整体的世界,提出了"实践"思维方式;怀特海从人认识实事表现出的三大特性为切入点,以生成范畴为核心,在人与实事相互动态的过程中把万物关联为有机整体,提出了"有机体"思维方式。他们都把人的世界理解为一个内在相互关联的整体,即人与世界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不再是孤立的原子,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与怀特海思维方式的共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域,即让我们以有机整体的视域来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正确认识、把握动态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思维方式 实践活动 有机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