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2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业与安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庆享 刘黎 姚海燕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6年第4期448-451,共4页
文章回顾了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研究生规模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以师生比为主要指标说明了能源学院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指出导师科研经费充足,可以满足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生师比较高... 文章回顾了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研究生规模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状况,以师生比为主要指标说明了能源学院研究生教育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指出导师科研经费充足,可以满足当前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生师比较高,导师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持合理的生师比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学科 规模 生师比
下载PDF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析——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
2
作者 曹月 高朕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3-34,共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决定其大学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深入探究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特点与成因,提出对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引导的重点策略,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针对性教育,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决定其大学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深入探究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特点与成因,提出对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引导的重点策略,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环境,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引导
下载PDF
高校学生工作的“七育人”机制的实践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高朕栋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第33期62-63,共2页
“七育人”即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具操作性的基本原则... “七育人”即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这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具操作性的基本原则之一。高校学生工作具体负责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育人的方方面面,落实“七育人”将会成为其工作的一条重要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工作 教书育人 西安科技大学 实践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学院 能源
原文传递
产教融合驱动双碳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来兴平 张云 +5 位作者 李超 曹建涛 单鹏飞 崔峰 张楠 杨森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2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基于“双碳”高质量人才目标,溯源产教融合过程特点,从高质量人才特征、培养过程、实践效果等方面,综合剖析了双碳背景下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思路与实践效果。梳理发现,产教融合过程中必须聚焦稳健性、微调性、震荡性、跃迁性4个典型动力... 基于“双碳”高质量人才目标,溯源产教融合过程特点,从高质量人才特征、培养过程、实践效果等方面,综合剖析了双碳背景下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思路与实践效果。梳理发现,产教融合过程中必须聚焦稳健性、微调性、震荡性、跃迁性4个典型动力学特点。基于产教融合,通过突出立德树人、需求导向、专业调整,形成“双碳”元知识体系,构筑契合“双碳”目标实现亟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大幅提高了高质量人才学术水平。通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校企校地产学研深度合作,实习实训等项目实现科教融合,增强实践能力,赋能高质量,为产教融合驱动双碳高质量人才培养现实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高质量人才 元知识体系 产教融合 应用实践
下载PDF
从国家基金申获管窥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内涵发展——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来兴平 戴开文 +2 位作者 郑罡 曹悦 薛力猛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8年第6期678-681,共4页
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内涵发展的源动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基金)项目建设是提升基础研究的龙头。文中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针对国基金申报建设特点,以国基金申请与获准(率)情况为出发点,从省内与煤炭领域同类高校对比、影响因... 基础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内涵发展的源动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基金)项目建设是提升基础研究的龙头。文中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针对国基金申报建设特点,以国基金申请与获准(率)情况为出发点,从省内与煤炭领域同类高校对比、影响因素剖析和对策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加强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内涵发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和西部一流大学建设等提供战略思路与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国家基金 获准对比 因素剖析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未来煤矿转型升级新路径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双明 刘浪 +5 位作者 赵玉娇 张波 王晶钰 朱梦博 王美 张小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9,共21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煤矿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分析我国赋...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煤矿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分析我国赋煤区能源分布特点,发现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分布区域,往往也是太阳能、风能、热能等新能源富集区,适宜于在赋煤区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赋煤区全生命周期能源开发理念,将赋煤区能源发展历程划分为煤炭、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新能源3个阶段,并搭建了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总体架;(2)在太阳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太阳能理论储量与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提出了分布式/集中式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制氢等光化利用耦合的太阳能分级综合利用方案,实现太阳能多元高效转化与利用以及与煤炭资源的协同开采;(3)在地热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地热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地热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结合矿井地热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矿井采掘情况,构建深部矿产资源与地热资源协同开发系统,形成包含矿井热水型、岩温型、混合型的矿井地热能分级开采与热用户梯级利用的综合应用方案,实现矿井地热化“害”为“利”的战略转移;(4)在风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风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风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提出赋煤区风力发电、风力提水、风力致热技术的应用途径,构建了井上井下设施电力供应、水循环动力、供暖自足以及并网发电的风能利用框架;(5)考虑到目前煤炭地下开采普遍以垮落法管理顶板,垮落空间无法有效用于地下储能,提出“储能库超前规划→功能性储能库构筑→储释能运行管控”的矿井采空区储能技术路径;(6)针对赋煤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MCIES)复杂多变特征,建立了赋煤区能源生产、供给单元的异质能量流耦合模型,统一了MCIES内部不同能源集线器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了赋煤区MCIES能源管理与优化逻辑方法以及运营模式。旨在探讨煤炭和新能源的组合路径,论证赋煤区规模化开发新能源可行性,赋予赋煤区全生命周期能源供给的功能,形成集“矿—风—光—热—储”一体化的煤炭企业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全生命周期 新能源开发 采空区储能 多能源互补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炭能源地位变化与绿色低碳开发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双明 申艳军 +3 位作者 宋世杰 刘浪 顾霖骏 魏江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599-2612,共14页
在发挥煤炭能源安全供给兜底作用的同时,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安全开采、清洁低碳利用,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要命题。分析了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对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影响,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能源供给的刚性需... 在发挥煤炭能源安全供给兜底作用的同时,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安全开采、清洁低碳利用,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要命题。分析了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对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影响,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能源供给的刚性需求,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煤为主体的能源开发利用现状,遵循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出了在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及路径。(1)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油气战略储备不足,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利用国际市场油气资源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家能源安全外部风险有所增加。(2)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带动能源需求刚性增长,在新能源目前难以安全有效替代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化石能源的主体能源地位短期内难以改变。(3)对标“双碳”目标,“达峰前”煤炭消费占比呈现持续下降态势,消费总量将迎来拐点。而“达峰后”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将弱化,但战略性矿产资源和煤基原料作用会进一步凸显。(4)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煤为主体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煤炭将继续承担能源安全供给兜底的重大使命,进一步发挥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原料作用。但煤炭的高碳资源属性决定了煤炭开发利用将面临保供和减碳的双重压力。因此,科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的重大需求,必须立足现阶段我国煤为主体、新能源为补充的能源生产和供给特点,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根本遵循,加大煤炭减损开采与生态碳汇、深部煤层与煤炭采空区CO_(2)地质封存和煤矿区新能源协同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用技术创新支撑“双碳”目标下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能源安全 煤炭能源地位 绿色低碳开发 技术挑战
下载PDF
西安灞桥科技产业园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登育 王惺妮 陈柳 《甘肃科技纵横》 2006年第6期40-41,88,共3页
本文研究了西安灞桥科技产业园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分布规律、环境质量评价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 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 浓度分布规律 防治对策
下载PDF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万超 《知识经济》 2015年第7期128-128,共1页
为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基于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的工作实际,探索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的大学生课... 为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期持续开展,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基于高校二级学院管理的工作实际,探索以经费投入为前提,师资保障为重点,学术氛围营造为抓手,创新基地为载体,品牌赛事为突破,项目培育为途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落实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和组织保障,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技能、开发潜能、拓展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长效机制
下载PDF
依托科技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0
作者 万超 《知识经济》 2018年第9期142-143,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越来越不局限于专业型,对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主要研究科技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实践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利用科技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越来越不局限于专业型,对综合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主要研究科技竞赛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实践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利用科技竞赛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竞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下载PDF
基于FTTB接入的固定电话网改造设计及实现——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1
作者 李炜怿 《中国新通信》 2016年第22期26-27,共2页
固定电话是学校内外通信的第一渠道,固定电话网的稳定运行是信息及时传递的基础保障,每一部办公电话的畅通无阻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必要条件。当前通讯领域的接入方式主要分FTTB/FTTH两类,将FTTB组网方式应用在校园的固定电话网改造中,能... 固定电话是学校内外通信的第一渠道,固定电话网的稳定运行是信息及时传递的基础保障,每一部办公电话的畅通无阻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必要条件。当前通讯领域的接入方式主要分FTTB/FTTH两类,将FTTB组网方式应用在校园的固定电话网改造中,能够为学校办公提供优质的语音通信服务。学校固定电话的光纤改造工程既是"光进铜退"在校园的具体实践,也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TB 固定电话网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北方能源型城市低碳发展路径
12
作者 李强 高丽丽 +5 位作者 艾锋 马泳波 刘浪 朱占荣 刘祥宏 刘立峰 《能源与节能》 2023年第5期6-10,19,共6页
应对“双碳”目标,国家鼓励突出区位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发展模式。作为北方能源型城市之一,榆林市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势严峻、重煤依煤度持续增长等问题。为此,通过剖析榆林市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榆林市202... 应对“双碳”目标,国家鼓励突出区位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发展模式。作为北方能源型城市之一,榆林市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势严峻、重煤依煤度持续增长等问题。为此,通过剖析榆林市产业结构特征及影响,结果表明:榆林市2020年CO_(2)排放量2.11×10^(8)t,以电力(39.9%)、兰炭(24.0%)和煤化工(17.1%)行业为主,生态碳汇仅占排放量的6.5%,开发潜力较大;提出了“1个思路、6项工程”的碳中和实现路径,即优化管理思路,实施节能降碳技改,生物质碳转化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农林(草)业碳增汇,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碳金融服务6项工程;基于“以废治废”理念,提出了将固体废弃物改性无害化处置后制备土壤改良剂,用于碳汇林(草)业建造及绿色矿山建设的行动方案。研究可以为北方能源型城市中长期碳中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生态碳汇 行动方案 榆林市 能源型城市
下载PDF
新能源领域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
13
作者 于涵 靳新宇 +1 位作者 杨傲 杨立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8期34-37,共4页
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当今“双碳”发展目标与趋势,从碳减排和新能源机遇的角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现如今新能源领域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方面,其对于企业成本... 在新能源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当今“双碳”发展目标与趋势,从碳减排和新能源机遇的角度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现如今新能源领域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成本支出的主要方面,其对于企业成本控制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切入进行论述,对新能源领域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人力资源 双碳 管理
下载PDF
粉煤灰浆液氨吹脱及其膏体制备特性
14
作者 李亚娇 李泓成 +6 位作者 王铁 鞠恺 金鹏康 唐仁龙 邵小平 赵兵朝 任武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6-1396,共11页
为改善含氨粉煤灰对充填膏体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实验采用空气吹脱粉煤灰浆液的方式进行脱氨,探究吹脱时间、气浆比、固液比、温度和加碱量等影响因素对粉煤灰脱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响应面优化吹脱条件,控制吹... 为改善含氨粉煤灰对充填膏体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粉煤灰的利用率,实验采用空气吹脱粉煤灰浆液的方式进行脱氨,探究吹脱时间、气浆比、固液比、温度和加碱量等影响因素对粉煤灰脱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响应面优化吹脱条件,控制吹脱时间1h、气浆比900、固液比0.219、温度26.785℃和加碱量1.802%,预测总脱氨率最高达97.178%,与实际误差率在2%以内.经优化吹脱后所制备的粉煤灰充填膏体,仅在养护前期有少量的氨气释放,其泵送性能和微观结构相较于原含氨粉煤灰膏体都得到改善,且在养护28d后,抗压强度提升高达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氨吹脱 脱氨率 充填膏体 膏体特性
下载PDF
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
15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5 位作者 胡鑫 耿济世 薛圣泽 刘浪 师庆民 魏江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 “双碳”目标下,面对“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煤炭在一段时期内仍占据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但煤炭的低碳、清洁开发转型势在必行。地下原位热解、气化、干馏、制氢等方式有望成为未来煤炭开发的重要抓手。当前对煤炭原位开发已有较多探索,但地质选址和开发过程的地质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仍是制约其规模化和商业化的科学难题。因此,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深入。秉持“安全、经济、环保、可持续”原则,从煤炭资源禀赋特征和地质条件出发,分析了煤炭原位开发研究现状;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理念,提出了“煤炭原位开发地质保障”的科学内涵;在查明采前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从物理机制角度揭示深部原位开发过程中围岩地质体响应特征和损害规律,阐明原位开发中岩体工程地质力学行为,构建原位开发地质条件动态评价模型,形成原位开发减损保障策略和方法,提出原位开发空间的再利用途径,并以煤炭地下气化和地下热解2种开发模式为例阐述了原位开发阶段性,明确了原位开发区设计的地质条件要素,强调开发过程中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围岩地质体响应保证开发区密封性与安全性,实现地质条件时空演化的评价及地质风险可控性,此外注重协同开发深部热能与共伴生资源,实现残余资源利用和地下空间再利用。煤炭原位地质保障研究体现了资源赋存条件、地质环境约束、原位开发技术、地质风险防控、资源协同开发等层面的要求,突出了原位扰动条件下的地质条件变化,强调开发扰动与地质体结构的整体研究,理解原位开发时空效应范畴的多相场耦合损伤机制,从多圈层角度揭示原位开发扰动效应下地质风险模式,破解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对于推动未来煤炭低碳开发,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煤层 原位开发 碳中和 地质储能
下载PDF
大倾角走向长壁工作面局部充填无煤柱开采理论与技术
16
作者 伍永平 皇甫靖宇 +2 位作者 王红伟 胡博胜 罗生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0-297,共18页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采场围岩结构及应力环境异化,工作面不同位置“支架-围岩”系统的构成因素及灾变模式不同,导致工作面安全事故频发、煤炭采出率较低、巷道掘进率高。通过对大倾角采场围岩采动力学行为的分析,提出了大倾角走向长壁工...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采场围岩结构及应力环境异化,工作面不同位置“支架-围岩”系统的构成因素及灾变模式不同,导致工作面安全事故频发、煤炭采出率较低、巷道掘进率高。通过对大倾角采场围岩采动力学行为的分析,提出了大倾角走向长壁工作面局部充填无煤柱开采技术构想,工作面走向推进过程中沿倾向对采空区下部进行局部充填,充填体既与巷旁支护作用形成沿空巷道,取消区段保护煤柱,实现大倾角煤层无煤柱开采,又增大了工作面倾向下部充填压实区长度,加强了工作面“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根据大倾角走向长壁采场特点,优选确定了大倾角膏体局部充填工艺,设计了大倾角局部充填回采系统、采充工艺。并采用理论分析、模拟实验、数值计算等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局部充填对大倾角走向长壁采场围岩采动力学行为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充填体影响基本顶岩梁的变形破坏及采场倾向下侧煤岩体承载特征,基本顶、运输巷顶板变形量及运输巷倾向下侧煤岩体所受约束均随充填长度的增大而减小;为防止采空区未充填区悬顶灾害,充填长度不应超过工作面长度的1/3。局部充填体限制了工作面下部区域顶板破断,降低覆岩关键域形成层位,形成稳定的巷帮,减小沿空留巷围岩变形量;同时工作面倾向下部充填区长度增大,中、上部围岩结构不稳定区域的长度缩小,“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提升。充填体改变了采场围岩应力传递路径,承担了部分覆岩载荷,工作面下侧支承压力及超前支承压力均随充填长度的增大而减小,工作面倾向下部充填区域的超前支承压力降幅最大,沿空巷道及工作面应力状态得到改善。大倾角走向长壁工作面局部充填无煤柱开采技术具有提高资源采出率、降低掘进率、缓解采掘接替紧张、加强工作面“支架-围岩”系统稳定性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无煤柱开采 局部充填 沿空留巷 采动应力
下载PDF
急倾斜深埋巨厚煤层掘巷冲击地压前兆特征及其灾害防治
17
作者 来兴平 贾冲 +6 位作者 胥海东 崔峰 刘旭东 王昊 陆长亮 张随林 何仕凤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50,共14页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 随着冲击地压矿井逐渐向深开采,其巷道掘进伴随的冲击显现愈发强烈。针对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冲击地压有效防治问题,以新疆乌东煤矿急倾斜煤层矿井为例,运用微震监测对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时空前兆特征加以分析。结合巷道掘进的应力与能量变化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提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策略,并完成现场工程实践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冲击地压发生前第2~5天出现微震总能量极低值,或存在至少4 d的能量潜伏期;冲击地压发生前5 d普遍存在3 d以上的最大能量占比高频波动期。冲击地压发生前存在明显缺震现象,发生位置集中分布在距离掘进工作面较近的微震能量极小值区间范围内,或位于微震能量极值区间附近的微震频次极小值区间范围内,且冲击地压事件位于冲击变形能指数较高区域。急倾斜巨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的坚硬覆岩结构不易破断,使得巷道掘进存在上水平采空区两侧“双翼型”应力集中,掘进工作面前方与巷道底部受顶底板岩层相互挤压的应力集中分布且能量积聚显著,随着巷道掘进深度增加其应力集中与能量积聚进一步增强,容易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综合分析形成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掘进的工作面爆破卸压、巷道钻孔卸压与补强支护、复杂区域架蓬的冲击地压防治策略。结合冲击地压时空前兆异常为及时加强卸压力度提供时机。通过工作面与巷道卸压使得掘进期间未发生单日累计1×105 J以上微震能量,在对支护优化调整与复杂区域重点防护后,巷道掘进日均微震能量降至2.2 kJ,其1 kJ以上微震事件占比下降且巷道断面整体平整。研究结果为急倾斜巨厚煤层巷道安全掘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巨厚煤层 巷道掘进 冲击地压 前兆特征 防治策略
下载PDF
煤矿充填固碳理论基础与技术构想
18
作者 刘浪 方治余 +12 位作者 王双明 高过斌 张波 赵玉娇 朱梦博 刘志超 王晶钰 周静 李艳 王美 张小艳 ZHOU Song 贾奇锋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8,共17页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减少煤炭行业的碳排放、实现碳封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煤炭行业作为高碳化石能源生产者和主体碳排放源提供者,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引发的大宗固废堆存、大型采空区形成和大量CO_(2)排放是制约煤炭可持...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减少煤炭行业的碳排放、实现碳封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煤炭行业作为高碳化石能源生产者和主体碳排放源提供者,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引发的大宗固废堆存、大型采空区形成和大量CO_(2)排放是制约煤炭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绿色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为协同解决二氧化碳封存与矿山固废消纳问题,将大宗固废处置、固废高值化利用、CO_(2)封存、采空区利用有机结合,提出了二氧化碳充填的理念,从碳汇能力评估角度界定了二氧化碳充填的3种类型。具体开展工作包括:①分析了CO_(2)充填料浆输运过程和矿化反应过程涉及到的基础理论,给出了各个过程的数学方程以及碳封存量计算公式,指出了温度、湿度等因素对矿化反应机理、碳封存量和充填体强度的影响规律。②总结了现阶段CO_(2)矿化的工艺方法、主要碱性工业固废的CO_(2)封存能力和CO_(2)矿化强化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直接湿法矿化和间接矿化的2种CO_(2)充填材料制备工艺,满足矿井充填的流动性、凝固特性和强度要求。③针对CO_(2)充填过程中的CO_(2)物理封存问题,提出了窄条带式胶结充填和综采架后胶结充填2种技术路径,前者通过在弱充填条带中构筑多贯通孔隙的充填体CO_(2)物理封存,后者借助充填支架和链式自行充填挡板在长壁工作面采空区中间断构筑充填带,控制顶板垮落,形成CO_(2)物理化学封存空间。④为了评估CO_(2)充填的碳平衡效果,依据全生命周期法界定了CO_(2)充填中碳足迹及碳消纳的计算边界。然后,梳理了CO_(2)充填过程中的碳足迹及碳消纳,分别考虑了CO_(2)的来源、用量、损耗、转化等因素。给出了包括原料运输、充填料浆制备、井下注入与充填等过程中的碳足迹及碳消纳计算方法。研究成果有望降低CO_(2)封存的能耗及成本,对煤炭绿色开采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间断充填 充填固碳 碳足迹 碳消纳
下载PDF
煤层群下行开采底板应力演化规律与合理巷道错距研究
19
作者 丁自伟 巩欣伟 +4 位作者 张杰 李宇龙 蔡敏博 姬东 康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无限平面体理论建立遗留煤柱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遗留煤柱下伏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减压区相对位... 为解决近距离煤层开采遗留煤柱下伏回采巷道合理布置工程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半无限平面体理论建立遗留煤柱底板岩层应力分布力学模型,系统研究了遗留煤柱下伏底板岩层应力分布特征及减压区相对位置关系,提出遗留煤柱非均布载荷影响的底板水平/垂向距离判别方法,揭示了遗留煤柱水平/垂向间距对下伏煤层回采巷道应力变化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垂直应力集中是导致下伏巷道失稳的主控因素,以垂直应力变化量0.2γH作为评判应力影响程度的临界指标,探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应力扰动程度,随着遗留煤柱尺寸、煤层间距、埋深与岩层垮落角逐渐减小,底板岩层应力影响深度呈递减趋势;随着水平错距增大,巷道围岩垂直应力值、应力变化率差值不断减小,界定两者数值低于0.2γH与0.01时,围岩达到可控稳定状态;现场试验21320回风巷采用外错式25 m进行实测验证,优化布置后巷道顶板相对位移量控制在45 mm以内,服务期间巷道围岩工况稳定,验证了所得安全错距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遗留煤柱 非均布载荷 集中应力 应力变化率 合理巷道错距
下载PDF
王洼煤矿水库坝体下工作面安全开采高度研究
20
作者 杨涛 张一铭 +7 位作者 张杰 林海飞 闫医慧 张建辰 马海虎 孙建平 庞海波 武浩昊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3,共11页
为解决水库坝体下开采安全性,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以王洼煤矿水库坝体下1105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物理仿真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展开研究。为避免矿井开采对地表水坝与水体破坏,针对导... 为解决水库坝体下开采安全性,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以王洼煤矿水库坝体下1105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物理仿真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覆岩裂隙发育规律及导水裂隙带高度展开研究。为避免矿井开采对地表水坝与水体破坏,针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结果,提出了110505工作面限高开采方案。结果表明:工作面开采后地表形成“凹”型盆地,并产生拉伸裂隙,致使地表水位下降78%;现场实测导水裂隙高度为170.76 m,物理仿真模拟试验、数值计算、传统经验公式得出三者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162,164 m和120.57 m;方差修正系数对经验公式做出修正后,反推出限高开采的安全开采高度为2.6 m。研究揭示了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规律及水库水体受采动影响的规律,为王洼煤矿后续此类条件下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下采煤 高强度开采 绿色开采 物理仿真 导水裂隙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