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CO_(2)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气为例 被引量:22
1
作者 贾连超 刘鹏飞 +3 位作者 袁丹 雷甜 冉婧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注CO_(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_(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 注CO_(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_(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了注CO_(2)解吸实验,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注CO_(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机理,通过引入解吸效率与解吸速率2个指标,定量评价了注CO_(2)提高吸附态甲烷采收率。结果表明:页岩气中注入CO_(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效率为82.12%,解吸速率为13.69%/h;CO_(2)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页岩中吸附态甲烷的总体解吸效率,还能大幅提升其单位时间内的解吸速率;在CO_(2)注入后0~1.5 h内,CO_(2)能够快速、大量置换吸附态甲烷,造成吸附态甲烷物质的量快速下降,解吸后的大部分吸附态甲烷转变成了自由态,仅很小一部分变成了游离态。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CO2 吸附气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储层矿物类型对致密油藏CO_(2)驱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吕利刚 张涛 +3 位作者 李杰 孙建伟 郑海亮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隙、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并分析了产出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以石英型和黏土矿物型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型岩心的CO_(2)驱替过程中,当CO_(2)注入压力小于等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大于小孔隙,当CO_(2)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小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增加,而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下降;伊利石型岩心大、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最大,驱油效果最好,绿泥石型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很高,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非常低,整体驱油效果最差;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石英型岩心产出水中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大幅增加,伊利石型、绿泥石型岩心溶蚀后的钙、镁等离子产生沉淀,且绿泥石型岩心沉淀量最大,最易堵塞小孔隙。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替 矿物 孔喉结构 核磁共振 注入压力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评《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天然气勘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超 习丽英 +3 位作者 刘思宏 张晓燕 文开丰 王刚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4-574,共1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天然气勘探》一书主要对地质条件、天然气成藏模式进行分析,并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本书适用广泛,具很强的实用性,能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面研究提供非常好的理论参考...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天然气勘探》一书主要对地质条件、天然气成藏模式进行分析,并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本书适用广泛,具很强的实用性,能为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面研究提供非常好的理论参考。鄂尔多斯盆地由伊盟隆起、渭北隆起、天环坳陷、伊陕斜坡、西缘冲断带和晋西挠褶带构成;从地质特征看,东北部高、西北部低、中部平缓,多为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 天然气勘探 资源潜力 克拉通盆地 天然气资源 渭北隆起 伊陕斜坡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特征及差异化成因——评《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樊志强 赵当妮 +3 位作者 刘思宏 叶葱林 陈江萌 王刚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1年第2期I0003-I0003,共1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一书着眼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延长组岩性油气藏勘探,介绍该地层油气勘探的理论思想与技术方法,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长6储层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大于长7储层,长6物性优于长7储层。长...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地质与油藏分布规律》一书着眼于鄂尔多斯晚三叠世盆地延长组岩性油气藏勘探,介绍该地层油气勘探的理论思想与技术方法,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长6储层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大于长7储层,长6物性优于长7储层。长6储层为埋深浅、较高绿泥石含量、较低压实强度的三角洲沉积,能保持良好的原始沉积孔隙空间,溶蚀作用扩大了孔隙空间。长7储层为埋深大、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强的湖泊沉积,原始沉积孔隙空间被大量挤压,后期虽发生溶蚀作用,但溶蚀成因喉道连通性、渗流能力不如压实成因喉道。溶蚀作用能增大储集空间,但无法提高渗流能力。因此,长6、长7储层渗透率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 溶蚀作用 晚三叠世 三角洲沉积 湖泊沉积 孔隙空间 胶结作用
下载PDF
靖边气田上古气藏气井最小携液流量计算
5
作者 代恒 刘永建 +3 位作者 张超 黄刚 郑海亮 王刚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20年第8期61-62,共2页
对于致密气藏而言,气井最小携液流量的计算尤为重要,是气田生产管理、气井合理产量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现场应用最广的方法是采用Turner、李闽和王毅忠模型进行气井最小携液流量计算,但是受到靖边气田上古致密气藏开采工艺的影响,传统... 对于致密气藏而言,气井最小携液流量的计算尤为重要,是气田生产管理、气井合理产量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现场应用最广的方法是采用Turner、李闽和王毅忠模型进行气井最小携液流量计算,但是受到靖边气田上古致密气藏开采工艺的影响,传统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对最小携液速度公式的理论分析,统计靖边气田上古气藏产水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量,反推出最小流速公式系数,进而得到气井临界携液流量的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靖边气田上古气藏 最小携液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