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复合工具理论与火技术理论的进展
1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1期27-37,共11页
远古人类发展史同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火技术",其二是"复合工具体系"。历史考古学界应该对于这两大因素予以恰如其分的关注。迄今,世界学术界已逐步获得充分的证据:所谓"劳动"即制作和运用工具,并...
远古人类发展史同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火技术",其二是"复合工具体系"。历史考古学界应该对于这两大因素予以恰如其分的关注。迄今,世界学术界已逐步获得充分的证据:所谓"劳动"即制作和运用工具,并不是人类的独特行为。该文作者提出:是否能将不同器质的材料复合起来,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加工和使用木石复合工具,才是真人(包括掌握复合工具和有声语言的后期智人、新人等)区别于类人猿的分界线。甲骨文、金文关于这些方面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证据。从甲骨文火■、■、■,金文及相关的古文焚■■■、燎(尞)■■、尧■等,说明"火"用于原始农业:焚林造田、燎林开荒,而且用于烧窑制陶;古文字史中金文"陶■■■"与"冶■■■"等,表明了"陶冶体系"的出现。"火技术"与"复合工具体系"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两大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技术
复合工具体系
焚林造田
燎林开荒
陶冶时代
甲骨文
金文
原文传递
木-铁体系冶铁术的发明和流传
2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9期21-44,共24页
该文特别强调"木-铁时代"与"木-铁体系"中木质构件的重要性。不仅对于铁或钢制武器必须装置木柄,而且"木-铁时代"的各类工具、农具、兵器、房屋、车辆、船舶、纺织机、传动机和种种器械结构中,木质材料...
该文特别强调"木-铁时代"与"木-铁体系"中木质构件的重要性。不仅对于铁或钢制武器必须装置木柄,而且"木-铁时代"的各类工具、农具、兵器、房屋、车辆、船舶、纺织机、传动机和种种器械结构中,木质材料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冶铁术和木-铁复合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发展,促进世界体系的积极互动和文明演化。火技术进化到"陶冶时代"的青铜器时期,尚未能彻底淘汰落后的石器,只有依靠冶铁术和木-铁器技术才完成了这项历史性任务。"火技术"的"陶冶时代"和接连而来的"木-铁器时代",复合工具经历了"木-石、木-铜、木-铁"等演变,只有各种木-铁复合工具技术一直流行到现在,而且对于近代"产业革命"和现代一系列技术革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技术
木-铁
木铁体系
铸造
锻造
块炼铁
海绵铁
原文传递
“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
3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7期4-16,共13页
作者在近年国际考古新成果启示下,扩展"三分期理论"的定义,将"制陶工艺"和"冶铜、铸铜工艺"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的新观点。我国先秦文献,早已将&qu...
作者在近年国际考古新成果启示下,扩展"三分期理论"的定义,将"制陶工艺"和"冶铜、铸铜工艺"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的新观点。我国先秦文献,早已将"陶"与"冶"并称,将烧制陶器和冶炼铜器并举,两者皆与过去几万年间的"冷工艺"不同,都是"火技术陶-铜体系"下的"高温陶冶技术";制陶技术的多种原料配方、高温调控、陶窑设备等,构成陶-铜体系下的冶铜和铸铜技术的基础;其青铜器的形制来源于陶器,商周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乃是仿制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陶-铜体系下的子系统:青铜礼器制品、陶礼器制品长期共存。历史上陶器使用的时段跨度,覆盖了铜器时期,甚至比铜器还要长远。由此,该文作者提出"陶冶时代"的新概念,作为史前史"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青铜器制品、陶制品、木-石制品等并行使用,是千多年间的常事。直到木-铁器时代,才停止了石器、青铜器的使用;而木制品迄今仍然在民间普遍盛行。这种真实的状况,是汤姆森"石铜铁三分期理论"无法说明的,唯有"火技术陶-铜体系"的观点,方能诠释这样的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铜体系
陶冶时代
火技术
彩陶文化
陶器
铜器
原文传递
“陶-铜体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8期4-20,共17页
陶-铜体系,是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阶段;到木-铁体系阶段,就实现了这个过渡。制陶技术(多种原料配方、高温调控、陶窑设备等),构成冶铜和铸铜的技术基础;从陶窑发展为早期的炼铜设备小竖炉。该文作者提出陶-铜体系的"陶冶时代"新...
陶-铜体系,是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阶段;到木-铁体系阶段,就实现了这个过渡。制陶技术(多种原料配方、高温调控、陶窑设备等),构成冶铜和铸铜的技术基础;从陶窑发展为早期的炼铜设备小竖炉。该文作者提出陶-铜体系的"陶冶时代"新概念,作为史前史"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认为陶-铜体系有两个子系统:铜器子系统和陶器子系统。过去把铜器时代仅仅局限为"青铜时代"是不全面的。进入"火技术"的陶冶时代后,铜器技术的发展史,应划分为纯红铜时期、砷白铜时期、锡青铜时期、锌黄铜时期等四大时期。必须注意到:许多地区的纯红铜时期几乎都与彩陶文化共存,这说明陶冶时代陶-铜体系的铜器技术子系统与陶器技术子系统密切相关。历时一万多年的陶冶时代,也就是综合工具和"后期智人"的成长时代,即野蛮向文明——陶-铜体系到木-铁体系的完成。该文首次提出"陶器时期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新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铜体系综合工具
制陶工艺
冶铜
铸铜
红铜阶段
砷白铜阶段
锡青铜阶段
锌黄铜阶段
原文传递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一) 从系统论看“火技术”与“木-铁体系”
5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6期4-20,共17页
从科学系统论的观点看来,每个时代的世界体系,各自呈现出不同特色的层次结构以及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复杂关联。在"木-石体系"之外,应该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个火技术的"陶冶体系"即"火技术陶-铜体系"。对于&qu...
从科学系统论的观点看来,每个时代的世界体系,各自呈现出不同特色的层次结构以及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复杂关联。在"木-石体系"之外,应该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个火技术的"陶冶体系"即"火技术陶-铜体系"。对于"陶冶体系"和"木-铁体系"的新观念,过去学术界忽视了制陶技术跟冶铜、铸铜技术的密切关联,割裂了"陶冶体系"大系统之下陶器时期与铜器时期的相对同一性;割裂了"木-铁体系"大系统之下铁质部件与木质部件的相对关联及互补性。该文进一步对于"一源说"还是"多源说"、"西来说"还是"本土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世界体系
木-铁体系
火技术
陶冶体系
原文传递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五) 经济发展与木-铁体系
6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0期22-42,共21页
公元1世纪前后,欧亚大陆的世界体系接近形成,由此,可将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作一对比研究。中国陶冶时代及木-铁器时代的冶炼铸造技术,与西方相比,表现了突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该文提出一个新观点:所谓冶铸生铁和铸铁柔化,严格说来是一种...
公元1世纪前后,欧亚大陆的世界体系接近形成,由此,可将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作一对比研究。中国陶冶时代及木-铁器时代的冶炼铸造技术,与西方相比,表现了突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该文提出一个新观点:所谓冶铸生铁和铸铁柔化,严格说来是一种钢和铸铁的复合品,外层为钢而内层还是铸铁,效果确实比较优良,也就是说,由外层的渗碳钢包裹住内层的铸铁,但实际还算不上是现代意义的低碳钢。因为低碳钢不仅要求含碳量,且杂质比例也要合格,含磷量不能超过0.04%,而中国铁器含磷量一直超标;古中国铁器杂质含量,更比不上罗马铁器的一般水平。因此,应该说古代中西方冶铁业各有千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技术
木-铁体系
农业发展
中西方冶铁业比较
原文传递
题名
复合工具理论与火技术理论的进展
1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机构
中国科学院
西安ws语言文化研究部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1期27-37,共11页
文摘
远古人类发展史同两大因素密切相关,其一是"火技术",其二是"复合工具体系"。历史考古学界应该对于这两大因素予以恰如其分的关注。迄今,世界学术界已逐步获得充分的证据:所谓"劳动"即制作和运用工具,并不是人类的独特行为。该文作者提出:是否能将不同器质的材料复合起来,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加工和使用木石复合工具,才是真人(包括掌握复合工具和有声语言的后期智人、新人等)区别于类人猿的分界线。甲骨文、金文关于这些方面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证据。从甲骨文火■、■、■,金文及相关的古文焚■■■、燎(尞)■■、尧■等,说明"火"用于原始农业:焚林造田、燎林开荒,而且用于烧窑制陶;古文字史中金文"陶■■■"与"冶■■■"等,表明了"陶冶体系"的出现。"火技术"与"复合工具体系"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两大关键。
关键词
火技术
复合工具体系
焚林造田
燎林开荒
陶冶时代
甲骨文
金文
分类号
C912.4 [经济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木-铁体系冶铁术的发明和流传
2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机构
中国科学院
西安ws语言文化研究部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9期21-44,共24页
文摘
该文特别强调"木-铁时代"与"木-铁体系"中木质构件的重要性。不仅对于铁或钢制武器必须装置木柄,而且"木-铁时代"的各类工具、农具、兵器、房屋、车辆、船舶、纺织机、传动机和种种器械结构中,木质材料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冶铁术和木-铁复合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广泛发展,促进世界体系的积极互动和文明演化。火技术进化到"陶冶时代"的青铜器时期,尚未能彻底淘汰落后的石器,只有依靠冶铁术和木-铁器技术才完成了这项历史性任务。"火技术"的"陶冶时代"和接连而来的"木-铁器时代",复合工具经历了"木-石、木-铜、木-铁"等演变,只有各种木-铁复合工具技术一直流行到现在,而且对于近代"产业革命"和现代一系列技术革命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关键词
火技术
木-铁
木铁体系
铸造
锻造
块炼铁
海绵铁
分类号
K8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TF51-09 [冶金工程—钢铁冶金]
原文传递
题名
“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
3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机构
中国科学院
西安ws语言文化研究部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7期4-16,共13页
文摘
作者在近年国际考古新成果启示下,扩展"三分期理论"的定义,将"制陶工艺"和"冶铜、铸铜工艺"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的新观点。我国先秦文献,早已将"陶"与"冶"并称,将烧制陶器和冶炼铜器并举,两者皆与过去几万年间的"冷工艺"不同,都是"火技术陶-铜体系"下的"高温陶冶技术";制陶技术的多种原料配方、高温调控、陶窑设备等,构成陶-铜体系下的冶铜和铸铜技术的基础;其青铜器的形制来源于陶器,商周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乃是仿制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陶-铜体系下的子系统:青铜礼器制品、陶礼器制品长期共存。历史上陶器使用的时段跨度,覆盖了铜器时期,甚至比铜器还要长远。由此,该文作者提出"陶冶时代"的新概念,作为史前史"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青铜器制品、陶制品、木-石制品等并行使用,是千多年间的常事。直到木-铁器时代,才停止了石器、青铜器的使用;而木制品迄今仍然在民间普遍盛行。这种真实的状况,是汤姆森"石铜铁三分期理论"无法说明的,唯有"火技术陶-铜体系"的观点,方能诠释这样的历史真相。
关键词
陶-铜体系
陶冶时代
火技术
彩陶文化
陶器
铜器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陶-铜体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被引量:
2
4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机构
北京
西安ws语言文化研究部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8期4-20,共17页
文摘
陶-铜体系,是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阶段;到木-铁体系阶段,就实现了这个过渡。制陶技术(多种原料配方、高温调控、陶窑设备等),构成冶铜和铸铜的技术基础;从陶窑发展为早期的炼铜设备小竖炉。该文作者提出陶-铜体系的"陶冶时代"新概念,作为史前史"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认为陶-铜体系有两个子系统:铜器子系统和陶器子系统。过去把铜器时代仅仅局限为"青铜时代"是不全面的。进入"火技术"的陶冶时代后,铜器技术的发展史,应划分为纯红铜时期、砷白铜时期、锡青铜时期、锌黄铜时期等四大时期。必须注意到:许多地区的纯红铜时期几乎都与彩陶文化共存,这说明陶冶时代陶-铜体系的铜器技术子系统与陶器技术子系统密切相关。历时一万多年的陶冶时代,也就是综合工具和"后期智人"的成长时代,即野蛮向文明——陶-铜体系到木-铁体系的完成。该文首次提出"陶器时期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新观念。
关键词
陶-铜体系综合工具
制陶工艺
冶铜
铸铜
红铜阶段
砷白铜阶段
锡青铜阶段
锌黄铜阶段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一) 从系统论看“火技术”与“木-铁体系”
5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机构
北京
西安ws语言文化研究部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6期4-20,共17页
文摘
从科学系统论的观点看来,每个时代的世界体系,各自呈现出不同特色的层次结构以及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复杂关联。在"木-石体系"之外,应该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个火技术的"陶冶体系"即"火技术陶-铜体系"。对于"陶冶体系"和"木-铁体系"的新观念,过去学术界忽视了制陶技术跟冶铜、铸铜技术的密切关联,割裂了"陶冶体系"大系统之下陶器时期与铜器时期的相对同一性;割裂了"木-铁体系"大系统之下铁质部件与木质部件的相对关联及互补性。该文进一步对于"一源说"还是"多源说"、"西来说"还是"本土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系统论
世界体系
木-铁体系
火技术
陶冶体系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五) 经济发展与木-铁体系
6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机构
北京
西安ws语言文化研究部
出处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10期22-42,共21页
文摘
公元1世纪前后,欧亚大陆的世界体系接近形成,由此,可将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作一对比研究。中国陶冶时代及木-铁器时代的冶炼铸造技术,与西方相比,表现了突出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该文提出一个新观点:所谓冶铸生铁和铸铁柔化,严格说来是一种钢和铸铁的复合品,外层为钢而内层还是铸铁,效果确实比较优良,也就是说,由外层的渗碳钢包裹住内层的铸铁,但实际还算不上是现代意义的低碳钢。因为低碳钢不仅要求含碳量,且杂质比例也要合格,含磷量不能超过0.04%,而中国铁器含磷量一直超标;古中国铁器杂质含量,更比不上罗马铁器的一般水平。因此,应该说古代中西方冶铁业各有千秋。
关键词
火技术
木-铁体系
农业发展
中西方冶铁业比较
分类号
F119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复合工具理论与火技术理论的进展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
0
原文传递
2
木-铁体系冶铁术的发明和流传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
0
原文传递
3
“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
0
原文传递
4
“陶-铜体系”--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
2
原文传递
5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一) 从系统论看“火技术”与“木-铁体系”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
0
原文传递
6
系统论与世界体系(之五) 经济发展与木-铁体系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