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培育学教学改革探索——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
1
作者 马素洁 包赛很那 +3 位作者 王向涛 王明涛 孙磊 魏学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5期266-268,共3页
为加强本科生对草地培育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率,通过对学生、教师和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草地培育学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就(创)业能力方面的教学不足,并从理论教学、实践内容... 为加强本科生对草地培育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率,通过对学生、教师和企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目前草地培育学在课程设置、考核方式、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和学生就(创)业能力方面的教学不足,并从理论教学、实践内容、授课和考核方式方面介绍西藏农牧学院草地培育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思路,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践创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培育学 问卷调查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四川、西藏部分地区牦牛场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2
作者 李燕 唐智慧 +4 位作者 符立发 黄家艳 吴丹 曹随忠 王保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01-2109,共9页
【目的】调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牦牛球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8个牦牛场采集2~6、7~12和>12月龄牦牛的新鲜粪样共376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 【目的】调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牦牛球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8个牦牛场采集2~6、7~12和>12月龄牦牛的新鲜粪样共376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样品中球虫卵囊进行定性检查,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统计球虫阳性粪样中每克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OPG),了解不同牦牛场、不同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情况。【结果】8个牦牛场均检测出球虫感染,阳性样品共85份,平均感染率为22.6%(85/376),平均OPG为1643。共检出9种艾美耳属球虫,优势虫种为阿拉巴艾美耳球虫,感染率为37.6%(32/85),多呈混合感染。平均感染率最高的是2~6月龄牦牛,感染率为37.9%(11/29);其次是7~12月龄牦牛,感染率为31%(57/184);>12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率为10.4%(17/163)。【结论】四川和西藏部分地区牦牛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球虫感染,均以混合感染为主。牦牛球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优势虫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牦牛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西藏 牦牛 球虫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信息传播对农牧户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影响研究——以西藏1476个样本农牧户为例
3
作者 曾维莲 郭健斌 +1 位作者 王明涛 赵玉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67,共10页
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降低贷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西藏自治区1476个农户、牧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大熵Logit分析方法,从信息传播视角对农牧民使用土地抵押贷款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7.30%... 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降低贷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本文基于西藏自治区1476个农户、牧户的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大熵Logit分析方法,从信息传播视角对农牧民使用土地抵押贷款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7.30%调查者愿意使用土地抵押贷款,欠发达地区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不足。与大众传播相比,组织传播对农牧户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人际传播影响显著性低于组织传播;信息传播内容中“如何使用的知识”信息获取对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与纯农业户相比,农牧户类型中非农业户对土地抵押贷款使用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一兼农户和二兼农户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区 土地抵押贷款 信息传播 GME Logit模型
下载PDF
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病本种动物模型的建立
4
作者 任才 徐晋花 +5 位作者 罗婷 李义兴 张冯禧 严明帅 索朗斯珠 牛家强 《高原农业》 2023年第6期628-637,共10页
为了在高原环境下建立牦牛源牛支原体病本种动物模型。采用鸡胚、家兔、犊牦牛对牛支原体进行菌株复壮效果验证,并将3个复壮株分别进行犊牦牛回归试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以评价牦牛源牛支原体病动物模型效果,明... 为了在高原环境下建立牦牛源牛支原体病本种动物模型。采用鸡胚、家兔、犊牦牛对牛支原体进行菌株复壮效果验证,并将3个复壮株分别进行犊牦牛回归试验;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以评价牦牛源牛支原体病动物模型效果,明确鸡胚、家兔能否作为牛支原体的复壮载体。结果显示,3个不同载体复壮株接种犊牦牛后,均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流涕、体重增长缓慢等临床症状,呈间歇性排菌,第7 d可检测到牛支原体抗体,且持续存在。剖检发现其肺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主要以弥散性充血、出血、淤血、干酪样坏死为主要特征,病理组织学发现肺泡出现萎缩、塌陷,肺泡壁增厚,部分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本试验证明鸡胚、家兔均可作为牛支原体的复壮载体,且成功建立了牦牛源牛支原体病本种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牛支原体 复壮载体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西藏林芝市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与保护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建川 米玛吉巴 +3 位作者 廖秋 郭慧 赵聪明 范丽卿 《高原农业》 2019年第6期632-641,688,共11页
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本文对该市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该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林芝市共有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5种;西... 林芝市位于西藏东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本文对该市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进行系统整理,以期为该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林芝市共有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5种;西藏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41种,二级保护动物61种;31、74、14种动物分别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Ⅱ、Ⅲ。林芝市的脊椎动物中,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缺乏数据的各有1、21、30、53、96和61种。此外,62种脊椎动物为中国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野生动物 林芝市 资源 保护
下载PDF
基于基因芯片分析西藏山南杂交藏黄牛血统组成
6
作者 钟海安 张健 +4 位作者 旦增洛桑 商鹏 张浩 巴桑珠扎 张博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6-169,174,共5页
本研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杂交改良藏黄牛的遗传结构和血统组成。以30头本地藏黄牛、40头荷斯坦牛和40头西门塔尔牛为参照标准品种,待测样品为采自山南市的58头杂交藏黄牛。通过Illumina GGP50K芯片杂交获取所有个体的全基因组范围SNP... 本研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杂交改良藏黄牛的遗传结构和血统组成。以30头本地藏黄牛、40头荷斯坦牛和40头西门塔尔牛为参照标准品种,待测样品为采自山南市的58头杂交藏黄牛。通过Illumina GGP50K芯片杂交获取所有个体的全基因组范围SNPs数据,利用GCTA、MEGAX和Admixture等软件对SNPs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藏黄牛与荷斯坦奶牛和本地藏黄牛关系较近,与西门塔尔牛较远;杂交藏黄牛的血统中,荷斯坦奶牛占比最高为50%,其次是本地藏黄牛约40%,最低的是西门塔尔牛为10%。该研究结果与杂交藏黄牛的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符合,可以为下一步杂交藏黄牛横交固定选育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藏黄牛 SNPs数据 遗传结构 血统组成
下载PDF
青贮方式对西藏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鑫艳 商振达 +4 位作者 易政宏 吕志 杨升 刘锁珠 谭占坤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的青贮方法对西藏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西藏林芝市种植的全株玉米为原料,设常规青贮全株玉米组(A组)和半干青贮全株玉米组(B组),青贮60 d,开窖取样,测定pH值和氨态氮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的青贮方法对西藏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西藏林芝市种植的全株玉米为原料,设常规青贮全株玉米组(A组)和半干青贮全株玉米组(B组),青贮60 d,开窖取样,测定pH值和氨态氮含量,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细菌菌群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全株玉米常规青贮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半干青贮(P<0.05),常规青贮的pH值小于4.2,氨态氮含量低于100 g/kg,而常规青贮的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灰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半干青贮饲料(P<0.05)。常规青贮组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乳杆菌科、毛螺旋菌科、明串珠菌科、乳杆菌属、毛螺旋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等细菌均显著高于半干青贮(P<0.05)。研究表明,全株玉米常规青贮的发酵品质优于半干青贮,且全株玉米常规青贮中可产乳酸的菌群相对丰度高于半干青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青贮 半干青贮 全株玉米 发酵品质 细菌组成
原文传递
玉米粉对西藏巨菌草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易政宏 商振达 +4 位作者 陈鑫艳 吕志 杨升 谭占坤 刘锁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89,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比例玉米粉对西藏地区巨菌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以西藏地区种植的巨菌草为原料,设置4个青贮组,分别在巨菌草中添加0、5%、10%、15%玉米粉,每组设置5个重复。青贮60 d,取样测定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试验旨在探究添加不同比例玉米粉对西藏地区巨菌草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以西藏地区种植的巨菌草为原料,设置4个青贮组,分别在巨菌草中添加0、5%、10%、15%玉米粉,每组设置5个重复。青贮60 d,取样测定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巨菌草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添加玉米粉未显著改变巨菌草青贮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及pH值,但显著降低了巨菌草青贮饲料的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P<0.05);巨菌草青贮饲料中添加玉米粉可改善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微生物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添加玉米粉可提高巨菌草青贮饲料中厚壁菌门、乳杆菌属和明串珠菌属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添加玉米粉可以改善巨菌草青贮饲料的感官品质,提高青贮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玉米粉 青贮 发酵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西藏林芝地区全株玉米与三叶草混合青贮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乐乐 商振达 +5 位作者 王纤纤 陈鑫艳 格桑卓玛 吕志 刘锁珠 谭占坤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120,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西藏林芝地区全株玉米和三叶草混合青贮对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以乳熟期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为试验材料,共设6个处理组。A组、B组、C组为正常混合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D组、E组、F组为青... 试验旨在探究西藏林芝地区全株玉米和三叶草混合青贮对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以乳熟期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为试验材料,共设6个处理组。A组、B组、C组为正常混合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D组、E组、F组为青贮组,全株玉米和三叶草分别按照1∶2、1∶1、2∶1混匀青贮发酵60 d,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显示,全株玉米与三叶草混合青贮能够提高饲料粗灰分、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及pH值,减少营养物质损失;E组青贮饲料的pH值及氨态氮(NH_(3)-N)含量在3个青贮组中较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共检测到门水平和属水平排列前十、丰度大于1%的菌种有6种菌门和10种菌属,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蓝藻菌门,优势菌属依次为乳杆菌属、叶绿体属、明串珠菌属。E组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其他组,表明E组对粗纤维降解率更高、产生乳酸能力更强。研究表明,考虑三叶草利用效率最大化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建议将全株玉米和三叶草以1∶1的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 三叶草 混合青贮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西藏地区全株玉米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陆处 易政宏 +5 位作者 陈鑫艳 吕志 商振达 刘锁珠 谭占坤 孙磊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2,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西藏地区全株玉米和紫花苜蓿不同混合比例青贮对饲料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6组,A组、B组、C组为正常混合组,玉米和苜蓿的比例分别为2∶1、1∶1、1∶2;FA组、FB组、FC组为混合青贮组,玉米和苜蓿... 试验旨在探究西藏地区全株玉米和紫花苜蓿不同混合比例青贮对饲料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设置6组,A组、B组、C组为正常混合组,玉米和苜蓿的比例分别为2∶1、1∶1、1∶2;FA组、FB组、FC组为混合青贮组,玉米和苜蓿的比例分别为2∶1、1∶1、1∶2,每个处理3个重复,青贮60 d。结果表明,随着苜蓿比例提高,青贮饲料中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氨态氮含量明显提高,粗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试验组中共检出22个门、46个纲、115个目、224个科、643个属的细菌,在门水平上,青贮前后的优势菌群分别为蓝藻菌门、厚壁菌门;在纲水平上,青贮前后优势菌群分别为氧发光菌纲、芽孢杆菌纲;在目水平上,青贮前后的优势菌分别为叶绿体菌目、乳杆菌目;在科水平上,青贮前后的优势菌分别为叶绿体菌科、乳杆菌科;在属水平上,青贮前后的优势菌属分别为叶绿体菌属、乳杆菌属。研究表明,全株玉米和紫花苜蓿的混合比例为1∶1时青贮饲料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株玉米 紫花苜蓿 混合青贮 营养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浅析西藏动物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晓丽 孙建春 +1 位作者 赵彦玲 任子利 《甘肃畜牧兽医》 2018年第10期32-34,共3页
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现阶段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西藏自治区的动物疫病防控是薄弱环节,且各地区之间由于海拔不同,感染率也有较大差异,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全面发展... 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现阶段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西藏自治区的动物疫病防控是薄弱环节,且各地区之间由于海拔不同,感染率也有较大差异,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全面发展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疫病 防控现状 对策 西藏
下载PDF
西藏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的遗传进化、分子特征和抗原性分析
12
作者 李义兴 孟朝轶 +6 位作者 符汉宇 王运路 刘博华 徐业芬 包玉花 牛家强 索朗斯珠 《高原农业》 2023年第1期40-49,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一株西藏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的遗传进化、分子特征和抗原性。从一株西藏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中获得OmpH基因序列,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在线对OmpH基因编码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一株西藏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基因的遗传进化、分子特征和抗原性。从一株西藏牦牛源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中获得OmpH基因序列,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在线对Omp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理论分子质量、理论等电点、亲水性和疏水性、跨膜结构、结构域、二、三级结构及抗原性分析。结果表明OmpH基因全长1002 bp,编码333个氨基酸;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西藏牦牛源Pm的OmpH基因与新疆牦牛源的同源性最近。OmpH蛋白的分子特性分析发现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较为稳定,具有信号肽结构,所有序列均在膜外,无跨膜结构,属于分泌型蛋白,在PFAM数据库中存在Porin_1结构域及低复杂性区域;该蛋白的二、三级蛋白结构分析发现分子同源三聚体构成,其中无规则卷曲占比45.35%,结构较为稳定。抗原性分析OmpH蛋白的保护性抗原的总体预测为0.6945,高出正常阈值0.2945。OmpH具有抗原性的可能性较大,可作为免疫原性蛋白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较佳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多杀性巴氏杆菌 OmpH基因 遗传进化 分子特征 抗原性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牦牛生产现状和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阳慈 李蕊蕊 +2 位作者 索朗斯珠 落桑次旦 参木友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第6期72-79,共8页
为摸清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该文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牦牛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历年存栏量、出栏量、牛肉消费需求量及养殖经济效益等数据的变化,给出了西藏自治区肉牛产业发展的趋势预测与建议,为西藏自治区肉牛产业的发展... 为摸清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该文通过对西藏自治区牦牛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历年存栏量、出栏量、牛肉消费需求量及养殖经济效益等数据的变化,给出了西藏自治区肉牛产业发展的趋势预测与建议,为西藏自治区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生产现状 疾病预防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西藏飞蝗在昌都市的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聿源 李晨 +3 位作者 赵宁宁 李文成 孙晶远 魏学红 《高原农业》 2023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世界上的飞蝗亚种有十余种,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亚种。研究并明确西藏飞蝗在昌都市的适生区预测,对该地区早期蝗虫的预警、监测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飞蝗的分布数据与环境变量,结合MaxEnt与ArcGIS对... 世界上的飞蝗亚种有十余种,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亚种。研究并明确西藏飞蝗在昌都市的适生区预测,对该地区早期蝗虫的预警、监测有重要意义。基于西藏飞蝗的分布数据与环境变量,结合MaxEnt与ArcGIS对西藏飞蝗在昌都市的适生区进行预测,通过刀切法检验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西藏飞蝗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共计有11个主导环境变量参与模型的二次构建。两次模拟的AUC值为0.958和0.949,结果达到“极好”,符合昌都西藏飞蝗的实际分布。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昌都南部,中适生区主要位于昌都中部河谷地带,低适生区位于昌都中部县区,不适生区位于昌都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飞蝗 MAXENT 适生区预测 昌都市
下载PDF
西藏牦牛粪便大肠杆菌毒力特性、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分子特征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辛娇娇 索南顿珠 +10 位作者 娄永志 阿旺克珠 王新 罡豪杰 严佳辉 常攀 陈姝宇 周洪婷 益西措姆 索朗斯珠 贡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10-4222,共13页
【目的】牦牛作为西藏自治区人畜共患及多重耐药病原体的重要宿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牦牛多重耐药发展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菌株毒力特性、耐药性、整合酶、生物被膜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 【目的】牦牛作为西藏自治区人畜共患及多重耐药病原体的重要宿主之一,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牦牛多重耐药发展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对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菌株毒力特性、耐药性、整合酶、生物被膜表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在西藏拉萨、林芝、那曲养殖户采集200份牦牛腹泻样品,利用细菌学方法使用麦康凯培养基和伊红-美蓝培养基分离纯化大肠杆菌,用16S rDNA通用引物对疑似大肠杆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所获序列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对大肠杆菌进行7类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致病性关系密切的4类10种毒力基因,以及20个常见耐药基因和2个Ⅰ类整合子进行PCR检测,采用改良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分离大肠杆菌生物被膜表型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91株牦牛源大肠杆菌,对7类16种抗菌药物的纸片扩散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克林霉素耐药性最强(87.91%),存在多重耐药现象且最多出现13耐。在毒力基因检测中,STEC、ETEC、EPEC、NTEC 4类毒力基因均有阳性存在,其中F 17毒力基因占59.34%(54/91),stx 1毒力基因占49.45%(45/91)。在22种耐药基因分析中,bla TEM基因在分离菌株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tetA和sul 1基因;在Ⅰ类整合子中,intⅠ1和intⅠ2整合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9.67%(27/91)和1.10%(1/91)。细菌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主要机制之一是生物被膜形成,在91株大肠杆菌中有48.35%(44/91)表现为弱黏附能力。当大肠杆菌STEC、ETEC检测率高时,耐药基因、Ⅰ类整合子生物被膜检测率也较高,二者呈正相关。【结论】91株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丰富,耐药基因呈多样化并与Ⅰ类整合子和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试验结果为牦牛源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大肠杆菌 毒力基因 耐药性 整合酶 生物被膜
下载PDF
西藏牦牛源EHEC的MLST聚类和致病性分析
16
作者 娄永志 卢姊豪 +5 位作者 陈姝宇 常攀 辛娇娇 索南顿珠 索朗斯珠 贡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3-569,共7页
目的掌握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核酸多位点序列分型、聚类情况和致病性。方法对实验室已分离鉴定的14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动物实验后挑选致病性最强菌株进行生长... 目的掌握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核酸多位点序列分型、聚类情况和致病性。方法对实验室已分离鉴定的14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鉴定及聚类分析,动物实验后挑选致病性最强菌株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和半数致死量(LD 50)计算,HE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结果14株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共出现了3种ST型,分别为ST 33、ST 226、ST 446,各ST型中西藏阿里菌株占比最多为57%(8/14);各ST型中ST 33占比最多为57%(8/14),其次是ST 226占比14%(2/14)该型菌株的致病性最强,ST 446占比最少为7%(1/14)。此外,还有3株占比22%(3/14)未定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MLST聚类分析表明管家基因在不同ST型中携带等位基因的数量不同,ST 33型中Mdh 22个最多,ST 446型中icd 26个最多,ST 226型中Fumc 27个最多。14株菌株攻毒80只小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其中ST 226型致病性最强。将致死小鼠解剖后发现肠上皮出血水肿,脾脏、肝脏有淤血等病理变化。14株菌株中的阿里株(TBY 7)是ST 226型其致病性最强,其生长曲线显示14 h达最大生长数,浓度为1×10^(11)cfu/mL;60只小鼠差浓度梯度攻毒试验计算出该菌的LD_(50)为2.4×10^(7)cfu/mL。阿里株(TBY 7)ST 226型感染小鼠后经HE染色制作组织病理切片后,结果显示小鼠的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盲肠肠壁内可见寄生虫,空肠、回肠绒毛结构坏死萎缩、固有层充血;肝细胞轻微空泡变性,脾脏红髓轻微淤血。结论西藏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存在不同ST型,且各地区均有分布;不同ST型的致病性与携带等位基因数量相关,且主要引起肠组织病变,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该致病菌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ST分型 MLST聚类分析 致病性
下载PDF
西藏高原特色动物养殖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分析
17
作者 牛家强 严明帅 +2 位作者 赵霞玲 谭占坤 王明涛 《高原农业》 2020年第6期629-637,共9页
为了准确地选择适合西藏高原特点的动物养殖优势产业,在国内外相关优势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通过对西藏各地市2011~2018年牧业产值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那曲市、昌都市、拉萨市、日喀则市可将养牛业作为当地特色动物养殖优势产业进... 为了准确地选择适合西藏高原特点的动物养殖优势产业,在国内外相关优势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通过对西藏各地市2011~2018年牧业产值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那曲市、昌都市、拉萨市、日喀则市可将养牛业作为当地特色动物养殖优势产业进行大力发展,最好形成产业带;养猪业是以林芝市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市,形成具有高原特色的养猪产业;养羊业主要是以那曲市和日喀则市为基地,形成产业带;养禽业以山南市、林芝市、拉萨市为支撑点,建立饲养区。通过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使其成为具有高原特色的动物养殖优势产业,从而加快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特色 动物养殖 优势产业 选择
下载PDF
西藏林芝地区腹泻藏猪源大肠杆菌mcr-1基因调查分析
18
作者 王宏辉 刘锁珠 李龙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93-96,共4页
本研究旨在调查藏猪腹泻源大肠杆菌mcr-1的流行情况。从舍饲藏猪养殖场53份腹泻样品中分离到102株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扩增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对mcr-1阳性菌株扩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喹... 本研究旨在调查藏猪腹泻源大肠杆菌mcr-1的流行情况。从舍饲藏猪养殖场53份腹泻样品中分离到102株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扩增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对mcr-1阳性菌株扩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和氯霉素类耐药基因。结果显示,102株大肠杆菌中mcr-1检出率为32.4%。mcr-1阳性菌株对氯霉素、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分别为88.2%、86.3%和84.3%。mcr-1阳性菌株中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CTX-M的检出率最高,为84.8%;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qnrS检出率最高,为45.5%;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aac(6)-Ib检出率最高,为48.5%。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检出率分别为39.4%和54.5%;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检出率分别为100%、97%和78.8%;氯霉素类耐药基因cmlA和floR检出率分别为72.7%和84.8%。结果说明藏猪腹泻源大肠杆菌mcr-1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比较严重,可能会带来广泛的传播,从而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藏猪 耐药性 耐药基因
下载PDF
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靶位突变分析
19
作者 徐晋花 严明帅 +5 位作者 任才 罗婷 张冯禧 徐业芬 索朗斯珠 牛家强 《高原农业》 2023年第1期31-39,共9页
掌握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为牛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对10株牦牛源牛支原体进行了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试验,并对敏感株进行体外高度耐药诱导,同时分别... 掌握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及其耐药机制,为牛支原体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微量稀释法对10株牦牛源牛支原体进行了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试验,并对敏感株进行体外高度耐药诱导,同时分别提取敏感株、临床耐药株和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基因组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靶位分析与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在靶位基因中未检测到相应位点的碱基突变,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M.bovis 3和M.bovis 7发生了A1409G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1和M.bovis 5发生了A1409G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M.bovis 4和M.bovis 9发生了A1408T和C1192T基因位点突变;经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检测分析,结果显示,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存在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底物的主动外排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不同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耐药菌株的产生可能与临床长期使用单一抗生素有关。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对大观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产生高度耐药的原因是其耐药基因发生碱基突变,但碱基突变在牛支原体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中是否起主导作用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源 牛支原体 氨基糖苷类 耐药基因 基因突变
下载PDF
电刺激器法在西藏色瓦绵羊人工采精中的应用试验
20
作者 符汉宇 石华辉 +3 位作者 张路清 谭占坤 刘锁珠 徐业芬 《高原农业》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西藏色瓦绵羊是藏北特有草地型绵羊,由于自然交配情况下种公羊利用率低,需要利用人工授精方式来提高种公羊利用率以加快遗传改良进程,本研究旨在西藏色瓦绵羊上运用电刺激采精法寻求最佳采精刺激电压并结合按摩法以获得较好的色瓦绵羊... 西藏色瓦绵羊是藏北特有草地型绵羊,由于自然交配情况下种公羊利用率低,需要利用人工授精方式来提高种公羊利用率以加快遗传改良进程,本研究旨在西藏色瓦绵羊上运用电刺激采精法寻求最佳采精刺激电压并结合按摩法以获得较好的色瓦绵羊种公羊人工采精效果。试验采用电刺激方法采集西藏色瓦绵羊种公羊精液,对采精时不同电压、按摩结合电刺激采精以及两次连续采精条件下所获得的精液进行品质检测。结果表明:电压在1~3 V和9~15 V时西藏色瓦绵羊种公羊无法采集到精液,在电压为5 V和7 V时公羊阴茎勃起并射精但其射精量、精子密度、精子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发现单纯使用电刺激和结合按摩所采集出的精液在精液量、精子密度、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射精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间隔30 min进行两次连续采精时第1次采精的采精量、精子密度均显著优于第2次的(P<0.05),活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西藏色瓦绵羊公羊电刺激采精时适宜电压为5~7 V,电刺激结合按摩可以有效缩短射精时间,但不宜短时间内连续采精,因此电刺激法可以在西藏色瓦绵羊人工授精时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瓦绵羊 电刺激法 电压 按摩 采精次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