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郝渝 王俊山 +7 位作者 卓玛 索朗曲珍 季士勇 胡亚雄 丁志杰 次旦卓嘎 袁晶 赵玉华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78,共7页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4—12月对西藏自治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在西藏自治区居住180 d及以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医务人员在社...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4—12月对西藏自治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在西藏自治区居住180 d及以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医务人员在社区义诊时发放问卷二维码)。收集被调查者人口学信息及关于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的相关资料,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总体人群/按职业分层后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问卷327份,剔除14份(被调查者未达西藏自治区居住时间13份,自我报告曾被诊断为认知障碍1份),最终纳入313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2.0±11.9)岁;男性108人(34.5%),女性205人(65.5%);主要来自拉萨市(78.6%,246/313);医务工作者179人(57.2%),非医务工作者134人(42.8%)。在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方面,“不知晓”“部分知晓”“知晓良好”者分别占比7.3%(23/313)、75.7%(237/313)、16.9%(53/313)。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2.82,95%CI:1.18~6.75,P=0.020)、非医务工作者(OR=4.03,95%CI:2.00~8.14,P<0.001)、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2.95,95%CI:1.64~5.32,P<0.001)与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按职业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3.00,95%CI:1.10~8.15,P=0.031)、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3.13,95%CI:1.14~8.60,P=0.027)与非医务工作者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3.40,95%CI:1.61~7.20,P=0.001)与医务工作者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结论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有待提升,文化水平、职业、既往是否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可影响居民的疾病知晓度。提升整体教育水平,通过展示生动案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是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知晓度 西藏
下载PDF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月发病人数中的预测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苑斌 石晓峰 +8 位作者 霍春青 赵晶 何世华 赵玉华 严静 费雯 栾晓婷 金海强 孙永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7期957-959,1056,共4页
目的基于西藏自治区2013年8月至2018年7月包虫病的发病人数,采用X-12自回归移动平均(X-12-ARIMA)乘积模型拟合时间序列模型,对发病人数进行预测,为包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X-12-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月度... 目的基于西藏自治区2013年8月至2018年7月包虫病的发病人数,采用X-12自回归移动平均(X-12-ARIMA)乘积模型拟合时间序列模型,对发病人数进行预测,为包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X-12-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月度发病人数进行趋势分解,并自动选择ARIMA季节调整乘积模型,以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值最小为最优模型选择标准。结果X-12选择的最优乘积季节模型为ARIMA(1,1,0)×(1,1,0)_(12);预测方程为,拟合模型结果显示2013至2018年包虫病的月发病人数不仅呈现季节性波动,而且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结论ARIMA(1,1,0)×(1,1,0)_(12)能够应用于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发病人数的预测,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的发病人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并且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ARIMA乘积季节模型 发病人数 月份 预测
下载PDF
高原拉萨单中心综合医院癫痫专病门诊癫痫诊治现况及对策分析
3
作者 陈玉秀 赵伟伟 +5 位作者 益西白珍 连雨晴 王文轻 郝渝 次央 赵玉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分析西藏高原拉萨地区单中心综合医院癫痫专病门诊癫痫患者的临床诊治现况。方法连续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专病门诊就诊的癫痫患者。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 目的分析西藏高原拉萨地区单中心综合医院癫痫专病门诊癫痫患者的临床诊治现况。方法连续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癫痫专病门诊就诊的癫痫患者。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1例患者,于我院首诊患者33.9%(41/121例),转诊至我院患者6.6%(8/121例);自行减停药物未规范治疗患者8.3%(10/121例);癫痫患者以18~44岁青壮年为主(51.2%,62/121例),不同年龄段的门诊癫痫患者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男女性别(49.6%,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主(75.2%,91/121例),癫痫病因不明者占73.6%(89/121例),症状性癫痫患者占26.4%(32/121例),结构性病因占比最高24.8%(30/121例)。癫痫患者治疗以单药治疗为主(55.4%,67/121例),其中单药治疗使用药物处方最多的为丙戊酸钠22.3%(27/121例)。结论在高原地区癫痫专病门诊中,首诊患者约占三分之一,复诊患者中未规范治疗者超过十分之一;我院癫痫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作类型以全面性发作为主;病因不明者占多数,其中结构性病因是症状性癫痫的常见病因;丙戊酸钠是高原地区单药治疗中最常使用抗癫痫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癫痫 门诊 抗癫痫发作药物 诊治现况 应对策略
下载PDF
西藏地区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王壹 冉冉 +7 位作者 季士勇 赵玉华 张梦雨 唐茹萱 次旦卓嘎 袁晶 米玛顿珠 王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104-108,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在西藏高原环境中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2月—2024年1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3例帕金森病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评定量表,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及Hoe... 目的探讨在西藏高原环境中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3年2月—2024年1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93例帕金森病患者。采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评定量表,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及Hoehn-Yahr分期(H-Y分期)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采用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依据帕金森病抑郁焦虑诊断标准诊断帕金森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及焦虑严重程度。结果93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抑郁患病率59.1%,焦虑患病率44.1%。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患者在焦虑的躯体化、绝望感、认知障碍、阻滞、日夜变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睡眠障碍和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在PDQ-39评分上显著大于非抑郁组。焦虑组在PDQ-39评分上显著大于非焦虑组。抑郁状态与叶酸呈负相关,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焦虑状态与H-Y分期及UPDRS-Ⅲ总分呈正相关。结论西藏高原地区帕金森病抑郁及焦虑患病率较高,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高原 抑郁 焦虑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不同年龄藏族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仁青拉姆 刘彪 +3 位作者 马健峰 张玉飞 赵玉华 熊海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7-1238,共12页
目的比较分析西藏自治区不同年龄段藏族脑梗死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危险因素,为更有针对性地诊治、预防该地区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0例藏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 目的比较分析西藏自治区不同年龄段藏族脑梗死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危险因素,为更有针对性地诊治、预防该地区脑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00例藏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75岁)。收集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数据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青年组(n=267)的男性比例[188例(70.41%)]高于老年组(n=233)[130例(5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5,P=0.001)。中青年组中吸烟[131例(49.06%)比74例(31.76%),χ^(2)=15.401]、饮酒[121例(45.32%)比84例(36.05%),χ^(2)=4.417]、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51例(19.10%)比23例(9.87%),χ^(2)=8.406]、高尿酸血症(HUA)[61例(28.90%)比34例(19.32%)χ^(2)=4.766]、血红蛋白升高[152例(56.93%)比97例(41.63%),χ^(2)=6.677]、高甘油三酯血症[47例(17.60%)比18例(7.73%),χ^(2)=10.734]、高胆固醇血症[12例(4.94%)比3例(1.29%),χ^(2)=4.397]、高脂血症[79例(29.59%)比43例(18.45%),χ^(2)=8.360]比例均高于老年组(均P<0.05)。中青年组高血压[108例(40.44%)比158例(67.81%),χ^(2)=37.413]、心房颤动[5例(1.87%)比20例(8.58%),χ^(2)=11.79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159例(59.55%)比168例(72.10%),χ^(2)=8.664]、肌酐异常[18例(6.74%)比29例(12.45%),χ^(2)=4.755]、动脉粥样硬化[113例(42.32%)比145例(62.23%),χ^(2)=19.748]、心脏病[135例(50.56%)比150例(64.38%),χ^(2)=9.690]比例均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865,95%CI 1.742~4.710)、HHcy(OR=1.968,95%CI 1.177~3.290)是老年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吸烟(OR=1.848,95%CI 1.017~3.360)、HAPC(OR=1.993,95%CI 1.991~4.011)、HUA(OR=1.863,95%CI 1.015~3.419)、居住在特高海拔地区(OR=2.405,95%CI 1.207~4.791)是中青年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根据TOAST病因分型,其他原因的卒中及原因未明的卒中病因复杂多样,在中青年组多见,心源性栓塞在老年组多见。结论西藏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患者在合并危险因素和病因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老年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病、HHcy显著相关,中青年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吸烟、HAPC、HUA、居住在特高海拔地区显著相关,在临床上对各自的诊断和治疗应各有侧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藏族 脑梗死 危险因素 病因
原文传递
西藏高原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永安 苑斌 +6 位作者 卜美玲 田佳钰 何士华 陈思霨 王丽亚 赵玉华 金海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4-277,共4页
目的比较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高原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平原组),对2组... 目的比较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高原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平原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发病年龄早[(55.42±13.21)岁vs (67.46±14.26)岁,P=0.002],高血压、LDL、血红蛋白、降压、残疾和死亡比例明显升高,溶栓、抗凝、康复锻炼和独立存活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血红蛋白、心房颤动、血小板计数是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是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及急性期处理方案与内地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溶栓等治疗方案在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应用较少,有待当地医疗机构及患者共同努力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高海拔 发病年龄 危险因素 治疗 血红蛋白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情况调查 被引量:7
7
作者 苑斌 米玛顿珠 +6 位作者 次旦卓嘎 赵玉华 霍春青 卜美玲 王琰霏 金海强 孙永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通过对西藏拉萨高原地区与菏泽平原地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环境因素及人群分布特点进行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西藏拉萨市及山东省菏泽市的城镇居民及城镇周边农村居民人口为研究对象,入选拉萨地区藏族8000例(... 目的通过对西藏拉萨高原地区与菏泽平原地区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环境因素及人群分布特点进行调查。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西藏拉萨市及山东省菏泽市的城镇居民及城镇周边农村居民人口为研究对象,入选拉萨地区藏族8000例(高原组),其中男性4000例,女性4000例。入选菏泽地区汉族8000例(平原组),其中男性4000例,女性4000例。对2组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职业的AD患病率进行比较。结果高原组和平原组女性A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4.7%vs 11.5%,13.4%vs 10.5%,P<0.01)。高原组和平原组随年龄增长,AD发病率逐渐增高(P<0.01)。高原组城区AD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12.9%vs 9.9%,P<0.01)。平原组郊区AD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15.7%vs 9.9%,P<0.01)。高原组大学及以上AD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6.9%vs 4.3%,P<0.05)。高原组脑力工作AD患病率明显高于平原组(10.0%vs 6.5%,P<0.01)。结论两地区因地域及文化差异等因素,AD患病情况有所不同。高海拔对AD发病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阿尔茨海默病 患病率 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 低氧
下载PDF
帕金森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壹 米玛顿珠 王琳 《西藏医药》 2025年第1期182-184,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基底核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相对于运动症状,PD的非运动症状,尤其是焦虑及抑郁症状,会显著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PD...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基底核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相对于运动症状,PD的非运动症状,尤其是焦虑及抑郁症状,会显著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由于PD焦虑及抑郁的漏诊率及误诊率高,本文将对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并关注在高原环境中PD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为在高原地区正确认识、评估、治疗PD焦虑抑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基底核 运动症状 焦虑及抑郁 帕金森病 漏诊率 主要病理变化 误诊率 高原环境
下载PDF
在西藏拉萨过度运动所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1例
9
作者 杨松 赵梦娇 赵玉华 《西藏医药》 2019年第3期158-158,共1页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B)是由过度运动引起的横纹肌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大量细胞内容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代谢紊乱,继发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1],常见并发症为肝、肾功能损害和心肌细胞损伤[2,3]。据报...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B)是由过度运动引起的横纹肌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大量细胞内容物释放到血液中引起代谢紊乱,继发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1],常见并发症为肝、肾功能损害和心肌细胞损伤[2,3]。据报道,ERB的发病率极其低,大约为3/10000[4],常发生于跑长途越野、马拉松运动、这种高强度运动的人群。有研究表明[5]ERB在一些非典型剧烈运动中发病率越来越高,本文报道这1例患者也属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过度运动 拉萨 西藏 心肌细胞损伤 细胞结构 临床综合征 常见并发症
下载PDF
高原地区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及预后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次央 胡亚雄 +4 位作者 王其琪 连雨晴 陈玉秀 周立新 赵玉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30,共8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居民卒中后癫痫(post-stroke epilepsy,PSE)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特征,并分析影响PSE预后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高原地区PSE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2023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居民卒中后癫痫(post-stroke epilepsy,PSE)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特征,并分析影响PSE预后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高原地区PSE临床诊疗策略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2023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高原地区PSE患者。根据PSE类型分为早发性(卒中后≤7 d)PSE组和迟发性(卒中后>7 d)PSE组,于2023年9月通过电话和门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获取患者的功能预后(mR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分布、卒中严重程度(发病时mRS评分)、实验室检查等基线资料,以及随访功能预后的差异,分析预后不良(随访mRS评分≥3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PSE患者89例,占同期住院高原卒中患者的4.2%,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5(44~69)岁,男性59例(66.3%),藏族87例(97.8%),发病时mRS评分为3(1~4)分。入组患者中早发性PSE组49例(55.1%),迟发性PSE组40例(44.9%)。卒中亚型分布中脑出血所占比例最高,为39.3%(35例)。最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为全面起源性发作,共69例(77.5%)。36例(40.4%)PSE患者合并癫痫持续状态。影像学检查显示卒中病灶中最常见的为皮质病灶,共48例(53.9%)。治疗方面85例(95.5%)PSE患者接受了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79例(88.8%)患者接受单药治疗,最常应用的抗癫痫药物是奥卡西平/卡马西平(36例,40.4%)。PSE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10.1%(9例)。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7(15~40)个月,预后不良患者占56.7%(38/67),死亡率为35.8%(24/67)。与早发性PSE组相比,迟发性PSE组男性比例更高(78.6%vs.56.6%,P=0.043)且有癫痫家族史比例更高(10.0%vs.0,P=0.037)。两组间的卒中类型分布(P=0.040)和应用抗癫痫药物类型分布(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症状严重(发病时mRS评分高)是PS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91,95%CI 1.245~2.297,P<0.001)。结论PSE在高原地区住院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4.2%。高原地区PSE患者发病时临床症状重,40.4%的患者合并癫痫持续状态。高原地区PSE患者预后不良,致残率和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癫痫 早发性癫痫 迟发性癫痫 预后 高原地区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现状
11
作者 连雨晴 赵玉华 《西藏医药》 2024年第6期153-155,共3页
难治性癫痫是目前癫痫患者群体尚未解决的难题,本综述通过对难治性癫痫定义的演变、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此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尚未发展为难治性癫痫的患者探索有效规避的方法及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危险因素 认知障碍
下载PDF
僵人综合征8例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葳 赵玉华 +7 位作者 彭清 周明 高枫 次旦卓嘎 张溪清 石昕 梁为 黄一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86-590,共5页
目的分析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SPS)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8例SPS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8例均表现为经典型SPS,进行性肌肉强直痉挛,阵发性加重,均累及腰背部脊旁肌和双下肢,其他可... 目的分析僵人综合征(stiff-person syndrome,SPS)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8例SPS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8例均表现为经典型SPS,进行性肌肉强直痉挛,阵发性加重,均累及腰背部脊旁肌和双下肢,其他可受累部位为胸壁、腹壁、上肢、颈部和头面部。7例行肌电图,5例受累肌肉安静时可见持续性运动单位电位活动(continuous motor unit activity,CMUA),2例注射地西泮后CMUA明显减少。5例送检抗GAD抗体,1例阳性。8例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症状减轻;3例联合免疫治疗(糖皮质激素1例,IVIG 2例)症状进一步改善;2例伴胸腺瘤,胸腺切除术后症状完全好转。结论 SPS表现为进行性肌肉强直痉挛,阵发性加重,最常累及躯干和双下肢肌肉,肌电图表现为受累肌肉安静时出现CMUA,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有效,合并胸腺瘤者治疗肿瘤后SPS症状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僵人综合征 自身抗体 谷氨酸脱羧酶 胸腺瘤 肌电图
下载PDF
帕罗西汀联合二十味沉香丸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涛 赵玉华 +3 位作者 曲梅 达瓦措姆 龙本塔 郝渝 《西藏科技》 2017年第10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二十味沉香丸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焦虑症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日一次,起使计量为10mg*d,根据患者病情及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二十味沉香丸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焦虑症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日一次,起使计量为10mg*d,根据患者病情及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试验组在帕罗西汀的基础上给予二十味沉香丸,5粒每日3次,2组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1月后HAMD焦虑量表评分为(10.63±3.01)优于对照组的(14.03±4.75),p<0.05;治疗2、3月后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试验组痊愈率(7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3.33%,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二十味沉香丸可快速改焦虑症善患者症状,提高治愈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症 帕罗西汀 二十味沉香丸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下载PDF
ABCD3-Ⅰ与ESSEN评分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次旦卓嘎 巴桑普赤 +1 位作者 丁志杰 赵玉华 《空军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ABCD3-Ⅰ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 目的探讨ABCD3-Ⅰ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资料结果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疾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ABCD3-Ⅰ与ESSEN评分以及急性轻型卒中相关临床资料和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并比较不同转归患者间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结果124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中出现转归不良的有30例(24.19%),6例死亡;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以及责任动脉出现狭窄、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出高信号、5d内出现早期病情加重、7d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ABCD3-Ⅰ与ESSEN评分较高均与急性轻型卒中患者其病情转归不良率比较差异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顾性分析得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以及责任动脉出现狭窄、DWI检测出高信号、5d内出现早期病情加重、7d内出现TIA和ABCD3-Ⅰ与ESSEN评分较高均为影响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得ESSEN评分对预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BCD3-Ⅰ评分高,但ABCD3-Ⅰ评分联合ESSEN评分共同评估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更佳(P<0.05)。结论ESSEN评分评分对预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BCD3-Ⅰ评分高,但ABCD3-Ⅰ评分联合ESSEN评分共同评估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更佳,更适用于作为临床上预测急性轻型卒中患者病情转归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3-Ⅰ评分 ESSEN评分 急性轻型卒中 病情转归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
15
作者 次央 周立新 +2 位作者 次旦卓嘎 胡亚雄 赵玉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42-746,共5页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2岁,汉族。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于2021年9月2日收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患者于2021年9月2日10∶43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无发热、头痛、头晕症状,持续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数分钟再次发...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42岁,汉族。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于2021年9月2日收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患者于2021年9月2日10∶43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口角歪斜、言语不清,无发热、头痛、头晕症状,持续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数分钟再次发作,于10∶57急诊至我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脑电图在急慢性高原病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赵玉华 扎西措姆 +7 位作者 郝渝 张亚龙 张涛 杨丽 次旦卓嘎 米玛顿珠 张溪清 丁志杰 《西藏科技》 2016年第4期49-50,共2页
高原病是危害进入高原或居住在高原地区人群的主要疾病,目前对急慢性高原病的预测手段尚不肯定,脑电图是反映脑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无创检查手段,本综述复习了脑电图在急慢性高原病预警中的研究进展,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原病 脑电图 预警
下载PDF
浅谈高原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护理
17
作者 谢燕 周华英 《西藏医药》 2015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在高原环境中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在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用视觉、听觉、味觉及深浅感觉刺激等方法促进患者的觉醒。结果通过这些措施获得较满意的康复效果。结论充分认识到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及预防并... 目的探讨在高原环境中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在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用视觉、听觉、味觉及深浅感觉刺激等方法促进患者的觉醒。结果通过这些措施获得较满意的康复效果。结论充分认识到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及预防并发症是延长高原患者生存期的关键,促进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最小意识状态 康复 护理
下载PDF
拉萨地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8
作者 次央 赵玉华 《西藏医药》 2021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分析拉萨地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对高原地区CVST的认识,为高原地区CVST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确诊... 目的分析拉萨地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提高对高原地区CVST的认识,为高原地区CVST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确诊的14例CVST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结果拉萨地区CVST患者平均年龄为39岁,危险因素以感染(慢性上颌窦炎、乳突炎)及血液病为主,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拉萨地区的多数CVST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少数因居住地医疗条件限制而未得到抗凝治疗。结论拉萨地区CVST危险因素与内地存在较大区别,需加大对危险因素的宣传并提高西藏医疗条件,让患者得到正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地区 脑静脉窦血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拉萨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优化效果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立新 次央 +7 位作者 胡亚雄 卓玛 次旦卓嘎 王栋梁 曹旭东 吴科学 赵玉华 彭斌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5期888-894,共7页
目的探索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对提高拉萨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溶栓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2021年12月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连续上报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所有AIS患者... 目的探索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对提高拉萨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溶栓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8月—2021年12月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连续上报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所有AIS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是否优化,将其分为优化前组(2019年8月—2021年6月)、优化后组(2021年7—12月)。比较两组静脉溶栓质量及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平均每月溶栓1.2例),其中优化前组16例、优化后组18例。基线、溶栓后即刻、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别为6.5(3.0,12.0)分、3.0(1.0,5.5)分、2.0(0,6.3)分。与优化前组比较,优化后组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显著缩短[(67.1±37.8)min比(108.9±53.8)min,P=0.035],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176.7±69.7)min比(199.1±47.8)min,P=0.065]、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60 min达标率(50.0%比18.8%,P=0.061)、溶栓短期疗效良好患者占比(77.8%比62.5%,P=0.336)数值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优化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后,拉萨市静脉溶栓AIS患者的院内救治时间明显缩短,有助于提高AIS早期治疗的急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流程优化 静脉溶栓 西藏自治区卒中中心
下载PDF
护士对院内卒中识别和救治流程的知晓率及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立新 侯秀凤 +5 位作者 陈英 嘎多 赵玉华 次央 倪俊 彭斌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7期714-719,共6页
目的调查护士对院内卒中识别和救治的知晓率和教学需求,为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内容和计划提供借鉴,以提高培训质量。方法2022年4月,采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职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卒中快速识别知晓... 目的调查护士对院内卒中识别和救治的知晓率和教学需求,为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内容和计划提供借鉴,以提高培训质量。方法2022年4月,采用自制电子调查问卷对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职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卒中快速识别知晓率、院内卒中绿色通道知晓率和培训课程需求。比较不同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工作年限及所在科室等组别的护士对院内卒中快速识别及绿色通道知晓率的差异。结果共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85.7%)。卒中快速识别方面:202名(74.8%)护士认为卒中快速识别极为重要,89名(33.0%)护士知晓平衡、眼、面、上肢、语言和时间(balance-eyes-face-arms-speech-time,BEFAST)卒中识别量表,177名(65.6%)护士知晓卒中静脉溶栓治疗,54名(20.0%)护士知晓静脉溶栓最佳时间窗为4.5 h以内。院内卒中绿色通道方面:91名(33.7%)护士报告其所在科室发生过院内卒中,63名(23.3%)护士参与过院内卒中救治。分组比较发现,不同科室的护士对BEFAST卒中识别量表(P<0.001)、卒中静脉溶栓的知晓率(P=0.040),以及报告其所在科室发生过院内卒中者比例(P<0.001)、参与过院内卒中救治者比例(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士对院内卒中快速识别和绿色通道流程存在认知不足,未来需加强对所有护士,尤其是院内卒中高发科室和非神经科相关科室护士的多种形式的定期培训,以提高院内卒中早期识别率和救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卒中 护士 培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