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东南植被碳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1
作者 卢杰 施奇 +1 位作者 韩嘉华 于强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15,64,F0002,共17页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 碳循环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碳循环的反馈效应将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地区东南部(林芝市和昌都市)为研究区域,以相应月份和年份MOD17A2HGF GPP,MOD17A2HGF PSN_(net)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探讨时空变化格局,并结合气象数据对藏东南植被CUE进行相应系统分析,还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来研究CUE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上,区域CUE随生长季变化明显,变异规律在不同植被类型中有所差异。年尺度上,CUE整体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但2019-2022年CUE波动幅度加大。藏东南CUE随温度和降水变化,且温度对CUE变化更显著,相关性较强。气温和降水对藏东南区域CUE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现象。藏东南地区生态节点和廊道的数量逐年减少,需要添加生态垫脚石增加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提高藏东南生态系统稳定。藏东南生态源区CUE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碳利用效率 时空变化 网络构建
下载PDF
西藏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特征
2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3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吴亚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7,共9页
【目的】揭示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区系特征。【方法】2022年7月,本研究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从沟口进入约4 km的区域进行苔藓植物调查。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共设置5块10 m×1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系统取样方法,样地内每... 【目的】揭示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区系特征。【方法】2022年7月,本研究对慈巴沟自然保护区从沟口进入约4 km的区域进行苔藓植物调查。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共设置5块10 m×10 m的样地。每块样地内采用系统取样方法,样地内每隔2 m设置一个50 cm×50 cm的小样方,每块样地设置25个小样方,合计125个小样方。记录小样方内苔藓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和生长基质,之后采集样地内所有苔藓植物。将采集到的苔藓植物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物种鉴定。同时整理了本文作者2016年采集于该地区的苔类植物标本。数据统计参照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最终整理出慈巴沟保护区苔藓植物名录。【结果】慈巴沟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38科99属204种,其中,苔类9科10属31种,藓类29科89属173种。其中,优势科8个,优势属5个,优势种11个。该区的苔藓植物划分为7种分布类型,主要是东亚分布、北温带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区系植物以东亚分布最高,说明该区属于东亚植物区系。慈巴沟自然保护区与临近地区的色季拉山和墨脱的苔藓植物区系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它们共有的苔藓植物包括16科25属34种,其中,苔类共计4科4属6种,藓类共计12科21属28种。墨脱—慈巴沟—色季拉山,苔藓植物区系特征由温带兼具热带性质过渡至东亚植物区系,再由东亚植物区系过渡至温带兼具东亚色彩性质。【结论】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过渡性明显,是我国东喜马拉雅地区,藏东南亚地区植物区中重要的“区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物种多样性 区系特征 慈巴沟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西藏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3
作者 徐迪 方江平 屈兴乐 《高原农业》 2022年第3期283-291,共9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基于西藏地区生态安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压力-状态...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基于西藏地区生态安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西藏自治区2008~2017年的森林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西藏地区2008~2014年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在动态恶化,2008~2010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1~2014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15~2017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但仍处在“较不安全”等级;导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因素主要是单位森林面积蓄积量、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封山育林面积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安全 动态评价
下载PDF
西藏墨脱藓类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初步研究
4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4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高智远 吴亚轩 范冰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16-24,F0002,共10页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 墨脱因其特殊的生物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该区藓类植物具有怎样的多样性和生活型,采取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式,对墨脱的藓类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1)墨脱共有藓类植物42科175属420种(含变种、亚种),该区藓类植物有12个优势科,15个优势属。藓类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与该区特殊的生境密切相关。(2)该区藓类植物共有7个生活型,其中,土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235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55.9%;石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96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46.7%;土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112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26.7%;树附生群落共有藓类植物68种,占该区藓类植物总数的16.2%。(3)该区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不同,土石生群落中平铺型最多,其次是丛集型,扇型最少;石生群落和土生群落中均是以平铺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垫状型最少;树附生群落藓类则以悬垂型为主,其次是丛集型,而扇型最少。总体分析,墨脱的藓类植物的生活型以平型为优势,说明了该地区良好的水分状况,环境湿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群落 生活型 墨脱
下载PDF
色季拉山林线典型植被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萌 卢杰 +1 位作者 张新生 于德水 《高原农业》 2022年第4期332-341,共10页
估算色季拉山林线附近典型植被下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探讨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取样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 估算色季拉山林线附近典型植被下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探讨不同植被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取样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土壤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性及相关性。(1)在0~10 cm土层,乔木林和草甸的SOC(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差异,草甸的AP(速效磷)含量与灌丛和乔木林具有显著差异,灌丛和乔木林的AK(速效钾)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乔木林的C/N(碳氮比)计量比与灌丛和草甸具有显著差异,草甸的C/P(碳磷比)计量比与乔木林和灌丛具有显著差异;在10~20 cm土层,灌丛和草甸的AK(速效钾)含量具有显著差异,乔木林的C/N(碳氮比)计量比与灌丛和草甸具有显著差异(2)3种植被中,SOC(有机碳)与TN(全氮)、AN(速效氮),TN(全氮)与AN(速效氮),C/K(碳钾比)与N/K(氮钾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植被和不同土层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植被类型会影响到土壤养分,大部分土壤养分都聚集在土壤表层,具有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 典型植被 色季拉山林线
下载PDF
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6
作者 杨小菊 强巴克珠 +2 位作者 郭凯瑜 罗大庆 屈兴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54,共11页
为探究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情况,确定影响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为藏西北地区高寒荒漠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对藏西北地区136个样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类型及分布情况,确定影响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为藏西北地区高寒荒漠群落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对藏西北地区136个样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36个样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1种,隶属27科67属,其中双子叶植物占主导地位,菊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莎草科是研究区的优势科;(2)TWINSPAN数量分类将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划分成22个群丛,以草本植物优势种命名的群丛居多;(3)CCA排序表明,影响群落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是经度和纬度,其次是海拔,CCA排序进一步阐明了藏西北高寒荒漠植物群落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西北地区 高寒荒漠 植物群落 数量分类 排序
下载PDF
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7
作者 朱思洁 李江荣 +2 位作者 付芳伟 张波 郭亮娜 《吉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 由于复杂特殊的生长环境,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学特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树线交错带植物形态适应特征、解剖结构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情况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理及间接预测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线交错带 植物 形态结构 生理生态学特性
下载PDF
西藏墨脱苔藓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高智远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墨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多样化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西藏墨脱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特征,采用... 墨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多样化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西藏墨脱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特征,采用线路采集的方式对该地区苔藓植物进行调查和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墨脱共有苔藓植物83科239属631种(含变种、亚种),其中,角苔2科2属2种,苔类植物38科68属217种,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该区苔藓植物有19个优势科,26个优势属和19个优势种。(2)墨脱不同基质苔藓植物群落类型特征中,岩面薄土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327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51.83%;石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216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34.23%;土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173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27.42%;树附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97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15.37%,叶附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21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3.32%。总体分析,墨脱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丰富的苔藓植物生存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特征 生活型 墨脱
下载PDF
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郭亮娜 丁慧慧 李江荣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90,共10页
[目的]探讨山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藏东南区域尺度上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保护机制等生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藏东南海拔3500 m、海拔3900 m和海拔4300 m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 [目的]探讨山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藏东南区域尺度上的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土壤保护机制等生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藏东南海拔3500 m、海拔3900 m和海拔4300 m采集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样品,借助干湿筛法和相关性分析(Pearson)探讨了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土壤容重(BD)、可蚀性K值和分形维数D随着土层的增加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而非毛管孔隙度(NCAP)、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磷(AP)、速效氮(AN)、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和平均几何直径(GMD)则随着土层的增加呈显著下降的趋势。WSA、平均质量直径(MWD)、GMD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900 m达到峰值。分形维数D在海拔4300 m最高。在海拔3900 m VWC与团聚体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而AP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在海拔4300 mm,AP,NCAP,毛管孔隙度(CAP),NH_(4)^(+)-N,TN,SOC,AN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而NCAP,NH_(4)^(+)-N,TN,SOC,AN与可蚀性K值和分形维数D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900 m达到峰值,此外,高海拔地区土壤团聚体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互作关系最紧密和最复杂,AP是影响中、高海拔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森林土壤 海拔 土壤团聚体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基于CNKI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10
作者 刘航 董营 +2 位作者 卓嘎巴永 潘刚 王瑞红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鉴于中国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其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2004~2023年间关于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985篇文献。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各阶段均有独特的研究焦点和成果,体现了此领域的持... 鉴于中国植物种类丰富,保护其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2004~2023年间关于植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985篇文献。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各阶段均有独特的研究焦点和成果,体现了此领域的持续性和动态性。文献数量虽丰富,但学术团队合作不紧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分散。研究主题随政策演变而多样化,但核心问题始终受到领域的关注。涉及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研究价值逐渐从理论探讨转向实际应用。近年来,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增多,凸显了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未来,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或更侧重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多学科、多技术合作。对哲学基础、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政策完善和实践提供支持。本次文献计量分析为领域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揭示了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加强合作、深化研究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基于CNKI数据库梳理了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趋势,为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保护 文献计量 CITESPACE 实际应用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色季拉山高山松树木生长对气候的敏感性随个体和时间变化
11
作者 蔡苗 扎西旺拉 +2 位作者 刘方林 李江荣 卢杰 《高原农业》 2025年第1期25-35,140,共12页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高山松(Pinusdensata)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气候响应敏感性问题,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地区的优势树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进行样芯采集,经过ARSTAN程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每个树轮序列的生长指数。通过比较两个站... 为了认识青藏高原高山松(Pinusdensata)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对气候响应敏感性问题,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地区的优势树种高山松为研究对象进行样芯采集,经过ARSTAN程序进行去趋势处理,得到每个树轮序列的生长指数。通过比较两个站点树木个体间的一致性,分析树木生长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及其树木个体间的异同。结果显示:(1)在海拔上限,28棵树中17棵(61%)树木个体与任何月份的气温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剩余11棵树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自前1年10月至当年9月,28个树轮序列与12个月温度仅有11%呈显著正相关,而海拔下限32棵树有10棵(31%)与任何月份的气温均不存在显著的关系,而剩余22棵树与气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32个树轮序列与12个月平均气温有24%呈显著正相关。(2)相对于温度,海拔上限28棵树中有25棵树(90%)的树轮序列与降水呈显著相关;而海拔下限,32棵树中有19棵树(60%)的树轮序列与降水呈显著相关;树轮序列与12个月降水均仅有13%呈显著相关;(3)根据气候因子(气温、降水)将海拔上限的树轮序列分为7组、5组,海拔下限均分为6组。由此得出结论:不同树木个体间具有较高的生长差异,树轮序列与气温和降水一致性偏低,海拔上限温度和降水对高山松生长限制作用弱,而海拔下限主要受温度制约。此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小生境、干扰事件的发生以及树木内部特征可能会降低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气候变化 个体差异 敏感性
下载PDF
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1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1,共11页
为研究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特征,采用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法对该地区藓类植物进行调查、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墨脱典型区域共有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下同),共有12个优势科... 为研究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特征,采用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法对该地区藓类植物进行调查、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墨脱典型区域共有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下同),共有12个优势科、14个优势属和13个优势种。其中,优势科分别为珠藓科(Bartram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绢藓科(Entodontaceae)、紫萼藓科(Grimmiaceae)、灰藓科(Hypnaceae)、蔓藓科(Meteor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丛藓科(Potti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这12个优势科含102属304种,分别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7.9%、60.3%和74.0%;优势属分别为扭口藓属(Barbula Hedw.)、青藓属(Brachythecium B.S.G.)、真藓属(Bryum Hedw.)、对齿藓属(Didymodon Hedw.)、绢藓属(Entodon Müll.Hal.)、美喙藓属(Eurhynchium B.S.G.)、紫萼藓属(Grimmia Ehrh.ex Hedw.)、灰藓属(Hypnum Hedw.)、泽藓属(Philonotis Brid.)、匐灯藓属(Plagiomnium T.Kop.)、棉藓属(Plagiothecium B.S.G.)、小金发藓属(Pogonatum P.Beauv.)、丝瓜藓属(Pohlia Hedw.)和羽藓属(Thuidium B.S.G.),这14个优势属含144种,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种数的35.1%。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区系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分布、温带分布、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所含种数分别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种数的30.1%、25.2%、10.4%和8.5%,说明该地区藓类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性质。综上所述,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丰富,具有热带—温带过渡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墨脱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市散生古树资源调查及保护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瑞红 潘刚 +1 位作者 杨东升 喻武 《高原农业》 2022年第5期454-461,共8页
调查区域古树树种、数量和分布状况,并进行保护评估,是国家古树普查建档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对西藏日喀则市的古树资源进行了综合调查,获得了该区1098棵古树的基础信息。结果表明:1)该区古树树种隶属于11科18属26种,杨柳科树种占绝对优势... 调查区域古树树种、数量和分布状况,并进行保护评估,是国家古树普查建档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对西藏日喀则市的古树资源进行了综合调查,获得了该区1098棵古树的基础信息。结果表明:1)该区古树树种隶属于11科18属26种,杨柳科树种占绝对优势,其中以藏川杨为主;2)古树年龄主要分布在100~299年间,1000年以上的稀少,仅8棵,古树大多生长在桑珠孜区和偏远的乡村,受到较多的人为干扰或遭受病虫害的侵害,且缺少一定的保护措施;3)处于高紧迫性保护、中紧迫性保护、低紧迫性保护古树棵数分别有34、147、917棵,分别占所有古树的3.10%,13.39%和83.51%。研究结果为查明区域古树本底资源及科学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喀则 古树 紧迫性保护
下载PDF
杜鹃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4
作者 拉巴潘多 罗大庆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杜鹃花植物在欧洲、亚洲及北美洲均有广泛分布,而亚洲作为其核心多样性种植区域,囊括了全球杜鹃植物种类的绝大多数,数量约900余种。我国被誉为杜鹃花科植物资源宝库,拥有超过567个杜鹃种类,这些种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西藏以及四川... 杜鹃花植物在欧洲、亚洲及北美洲均有广泛分布,而亚洲作为其核心多样性种植区域,囊括了全球杜鹃植物种类的绝大多数,数量约900余种。我国被誉为杜鹃花科植物资源宝库,拥有超过567个杜鹃种类,这些种类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西藏以及四川的横断山脉区域。杜鹃花不仅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蕴含着不可忽视的经济价值与文化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查阅,了解杜鹃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保护措施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策略。进一步认识杜鹃物种多样性、分布、生长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其生存的威胁现状;对杜鹃花的药用和观赏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和其他经济价值研究,应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确保杜鹃花植物资源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 资源保护 经济价值 药用价值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区风毛菊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淑钧 杨欣欣 罗建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41-755,共15页
采用扫描电镜对色季拉山区22种风毛菊属(Saussurea)植物花粉和1种须弥菊属(Himalaiella)植物花粉进行形态观察比较,了解花粉形态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同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该属植物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并进一步为该区风毛菊属植物的种... 采用扫描电镜对色季拉山区22种风毛菊属(Saussurea)植物花粉和1种须弥菊属(Himalaiella)植物花粉进行形态观察比较,了解花粉形态水平上的分化程度,同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该属植物分类提供孢粉学依据,并进一步为该区风毛菊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3种植物花粉形状近球形有20种,扁球形有3种;大部分花粉体积属于中型花粉,总体为较进化类型。(2)除薄苞风毛菊(S.leptolepis)为四孔沟花粉外,其余22种植物花粉具三孔沟。(3)23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具体可分为7种类型:网状最多为7种、网状—颗粒状6种、穴状6种,而光滑状、刺基穴状及刺间具皱波状、颗粒状和褶皱状各有1种。(4)基于23种植物花粉微形态的聚类分析,与植物分类系统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甚至在部分亚属间也相对清晰。结果表明花粉微形态特征可以为该属物种鉴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毛菊属 色季拉山区 花粉微形态 聚类分析 西藏
下载PDF
色季拉山6种典型林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思颖 付芳伟 +3 位作者 李江荣 陈文盛 丁慧慧 李月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30,172,共12页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 【目的】为探讨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方法】在藏东南色季拉山林区分布的6种典型林型(方枝柏、急尖长苞冷杉、林芝云杉、川滇高山栎、高山松、华山松)内设置样地,采集0~10、1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结果】1)6种林型土壤pH值均呈酸性,随土层加深而增大,SOC、TN含量表现为林芝云杉林>方枝柏林>急尖长苞冷杉林>高山栎林>华山松林>高山松林,分别为10.48~54.02 g/kg、0.49~2.57 g/kg,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2)6种林型0~10 cm土层C︰P、C︰K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而C︰N、P︰K没有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川滇高山栎林、高山松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N︰P、N︰K在不同土层间存在显著差异。3个土层6种林型的土壤C︰N、C︰K、N︰K差异不显著,而N︰P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川滇高山栎林显著高于高山松林。3)不同林型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无一致规律,土壤SOC、TN、TP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01),C︰P、C︰K、N︰K、N︰P与SOC、TN呈显著正相关(P <0.05、P <0.01、P <0.001),与TK呈显著负相关(P <0.05、P <0.01),而土壤C︰N与P︰K、N︰K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色季拉山林区,高山松林土壤SOC、TN含量较缺乏,其他5种林型土壤SOC、TN含量整体较高;6种林型土壤TP含量较低,均受到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典型林型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桫椤种群生态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新靓 卢杰 《黑龙江科学》 2022年第24期1-4,21,共5页
对桫椤相关研究资料及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归纳,总结出近年来桫椤的研究重点,包括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桫椤生境、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干扰、生态势与生态场等。结合四川、贵州等地的桫椤与其他植物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提出通过宣传桫... 对桫椤相关研究资料及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归纳,总结出近年来桫椤的研究重点,包括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桫椤生境、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干扰、生态势与生态场等。结合四川、贵州等地的桫椤与其他植物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提出通过宣传桫椤的珍贵性、加大人工繁育桫椤的研究力度等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为西藏桫椤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生境 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 干扰 生态势与生态场
下载PDF
西藏地区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跃明 薛会英 李虹婵 《南方农业》 2022年第17期155-159,共5页
为给西藏地区可持续利用土壤奠定数据基础,以西藏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检索法分析了西藏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并通过采样理化方式评价了土壤盐渍化情况。结果表明,拉萨、泽当和日喀则表土每667 m^(2)积盐量分别达到80.0 kg、102... 为给西藏地区可持续利用土壤奠定数据基础,以西藏地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数据检索法分析了西藏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并通过采样理化方式评价了土壤盐渍化情况。结果表明,拉萨、泽当和日喀则表土每667 m^(2)积盐量分别达到80.0 kg、102.8 kg和115.8 kg。最后,根据西藏不同地区土壤盐渍现状,提出了降低地下水位埋深、减少地表水资源的进入、改变滴水口位置等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盐渍化 土壤 成因 次生盐渍化 西藏地区
下载PDF
色季拉山林线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萌 卢杰 +1 位作者 于德水 张新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7-86,共10页
【目的】测定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3... 【目的】测定色季拉山林线附近3种典型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色季拉山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西藏色季拉山林线3种典型植被类型(草甸、灌丛和乔木林)下0~2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取样点采集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有机碳(SOC)及其组分(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的含量,并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草甸、灌丛和乔木林3种植被下,土壤SOC、MBC和HFOC含量表现为灌丛>乔木林>草甸,在灌木、乔木林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是96.34,95.85和66.15 g/kg,MBC含量分别为1540.96,611.02和511.40 mg/kg,HFOC含量分别为61.75,58.65和41.02 g/kg;而在10~20 cm土层,其SOC含量分别为65.76,57.43和30.97 g/kg,MBC含量分别为289.90,184.02和84.15 mg/kg,HFOC含量分别为40.77,31.26和19.57 g/kg,且均以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EOC、POC和LFOC含量表现为乔木林>灌丛>草甸,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乔木林、灌丛和草甸土壤的0~1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23.97,21.84和14.26 mg/kg,POC含量分别为30.11,24.94和12.96 g/kg,LFOC含量分别为12.55,1.93和1.21 g/kg;而在10~20 cm土层,EOC含量分别为11.83,10.62和4.68 mg/kg,POC含量分别为9.79,6.29和5.32 g/kg,LFOC含量分别为5.50,0.77和0.43 g/kg。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组分中,SOC与EOC、HFOC,EOC与POC和HFOC,以及POC与LFOC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乔木林土壤中,SOC与MBC、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在灌丛林和草甸中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草甸、灌丛和乔木林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存在差异性,说明色季拉山林线附近典型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且其分布具有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组分 典型植被 色季拉山林线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西藏沙棘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迪 方江平 +2 位作者 曹宇鹏 关丽雪 王园园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82-84,89,共4页
西藏沙棘是西藏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为促进西藏沙棘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西藏沙棘种子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对其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沙棘种子在10,15,20和25℃下种子发芽率均高于90%,说明种子具有较宽... 西藏沙棘是西藏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为促进西藏沙棘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西藏沙棘种子为对象,研究不同温度对其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沙棘种子在10,15,20和25℃下种子发芽率均高于90%,说明种子具有较宽的萌发温幅。同时,在4个温度处理下种子的萌发势均大于50%,种子在萌发3 d内都达到了萌发高峰期,发芽进程时间均较短,表明西藏沙棘的种子属于“速萌型”。西藏沙棘种子在20℃具有最高活力,25℃处理的种子对温度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种子活力下降更快,温度在20℃以下,种子对温度具有相对较低的敏感性,种子活力下降较慢。在10℃时种子依然具有较高的活力和发芽率,证明了西藏沙棘种子的萌发阶段对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沙棘 种子萌发 萌发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