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高原地区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次旺顿珠 德庆卓嘎 周刊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2期111-123,共13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牧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研究界限温度时空变化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40a(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近40a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和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0℃、≥5℃和≥10℃界限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和积温减少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带性特征。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西藏各站三种积温均增加,以≥10℃积温增幅较大;绝大部分站点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偏多。(2)近40a西藏≥0℃、≥5℃和≥10℃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的变幅以≥0℃最大,平均每10a初日提早3.2d、终日推迟3.5d、持续日数延长5.4d;积温增幅以≥10℃最大,为86.1℃·d·10a^(-1)。≥0℃、≥5℃持续日数增加是由于初日明显提早造成的,而≥10℃持续日数的增加因终日显著推迟导致。(3)≥0℃界限温度的线性倾向率(LTR),低海拔地区明显大于高海拔地区;≥5℃初日、积温LTR的最大值在低海拔地区,终日、持续日数LTR的最大值在中高海拔地区(3500-4000m);≥10℃初日LTR在中高海拔地区最大,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LTR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000-4500m地区。(4)20世纪80年代≥0℃、≥5℃和≥10℃初日偏晚、终日偏早、持续日数偏短、积温偏低;90年代初日、终日和持续日数正常,积温仍偏低;进入21世纪后,初日偏早、终日偏晚、持续日数增加、积温明显偏高,以21世纪10年代最明显。(5)≥5℃终日突变最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10℃终日突变最晚,在21世纪10年代中期;初日、积温的突变分别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持续日数突变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中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 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变化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下载PDF
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研究
2
作者 德庆卓嘎 尼玛卓嘎 +1 位作者 次仁 次仁曲宗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 文章基于2018—2019年西藏自治区气象和交通部门联合开展的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普查数据,分析了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隐患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藏高速公路风险隐患点分布广泛,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的风险隐患点集中在拉萨至林芝路段、泽当至拉萨路段;风险隐患点的路基岩土类型以碎石土为主,风险隐患点与植被覆盖率有一定的关联性;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依次为路面结冰、强降雪、强降雨、大风,尤其林芝段大部分路段为高架桥,冬季易结冰,风险较大。据此,文章提出了一套适合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方法,即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理信息、灾害风险类型等多种影响因子,结合现有的中尺度预报模式及前端预报产品,获得影响西藏高速公路交通的关键气象要素、区域特征和重点季节,进而划分不同区域不同等级高影响天气风险指标,并根据西藏公路交通具体情况进行订正,形成了逐3 h、6 h或24 h发布的未来7 d西藏高速公路气象灾害预警风险评估服务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高速公路 灾害性天气 预报服务
下载PDF
1981—2022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农业界限温度变化特征
3
作者 郭艺楠 黄志诚 +1 位作者 杜军 徐薇 《干旱气象》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 日平均气温≥10℃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10℃积温变化是判断该地区热量资源的关键指标。基于1981—2022年该区域9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法,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10℃界限温度出现明显垂直地带性特征,包括≥10℃初日推迟、终日提前、持续日数与积温减少。(2)近42 a来,该地区≥10℃初日普遍提前,气候倾向率为-2.53 d·(10 a)-1;终日延后,倾向率为3.33 d·(10 a)-1;持续日数和积温均明显增加,倾向率分别为5.87 d·(10 a)-1、106.19℃·d·(10 a)-1。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相比,这种变化更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是过去40 a≥10℃初日最迟、终日最早、持续日数最短、积温最少的10 a,与之相对的是21世纪10年代的情况截然相反。(4)≥10℃界限温度的H指数均大于0.65,表明未来≥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和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将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活动积温 初日 终日 持续日数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突变 西藏“一江两河”
下载PDF
2001-2021年西藏地区车前和蒲公英物候期变化及驱动气候因子
4
作者 杜军 周刊社 +3 位作者 扎西索郎 索朗旺堆 巴桑 王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0-1057,共8页
草本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木本植物更加敏感,分析西藏地区车前与蒲公英物候期变化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的机理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利用2001-2021年西藏地区车前(Plantago asiatica)与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物... 草本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木本植物更加敏感,分析西藏地区车前与蒲公英物候期变化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的机理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利用2001-2021年西藏地区车前(Plantago asiatica)与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物候期和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re)、日照时数(S)和≥0℃积温(∑T_(0))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1年西藏地区车前与蒲公英物候期及生长期长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近21年西藏地区车前与蒲公英的展叶始期和黄枯始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且西部表现更突出,平均每10年分别推迟8.97 d、20.28 d;开花始期在西部趋于推迟,中部和东部为提前.就生长季长度变化而言,除泽当车前呈缩短趋势外,其他站点2种植物均趋于延长,平均每10年延长6.04-16.38 d.(2)两种植物生长季长度内的∑T_(0)都表现为增加趋势,S仅在林芝车前上趋于减少,其余各站倾向于增多,其他气象因子在各站无一致性的变化趋势.(3)上年12月Pre和RH的增加会显著抑制日喀则和林芝的蒲公英展叶,当年1月T_(min)、2月T_(m)和RH的增加会使各站点车前展叶提前.气温是影响车前和蒲公英开花始期的主导因子,其中上年11月T_(min)、T_(m)升高会极显著地推迟泽当2种植物的开花,而当年2月T_(m)与3月T_(max)的上升会显著促进林芝两种植物开花提前.只有日喀则车前、蒲公英黄枯始期与气象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当年11月Pre和RH的增加会加速2种植物黄枯始期提前.综上,近21年西藏地区车前和蒲公英物候期以推迟为主,影响其变化的主导气候因子各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认识西藏草本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 蒲公英 物候 变化趋势 气候影响因子 西藏
原文传递
1981-2022年藏东南4种界限温度时空变化
5
作者 巴桑 杜军 +2 位作者 白宇轩 德庆卓嘎 王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66-72,共7页
基于1981—2022年藏东南(林芝市)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检验、优势主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0℃、≥5℃、≥10℃和≥15℃共4种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受海拔影响... 基于1981—2022年藏东南(林芝市)4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rson系数、Mann-Kendall检验、优势主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藏东南≥0℃、≥5℃、≥10℃和≥15℃共4种界限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受海拔影响,藏东南4种积温总体呈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变化特征,各地≥0℃、≥5℃、≥10℃和≥15℃积温分别介于3161.4~4429.9℃·d、2869.2~4018.0℃·d、2273.3~3258.0℃·d和608.8~2133.2℃·d。(2)近42 a藏东南4种界限温度均呈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的趋势,≥10℃界限温度变幅最小,除初日外,≥15℃界限温度变幅最大。≥0℃和≥5℃持续日数的延长主要是初日提前引起的,≥10℃与≥15℃持续日数的增加主要是终日推迟导致的。4种积温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23.81℃·d/10 a、136.71℃·d/10 a、76.22℃·d/10 a、166.43℃·d/10 a。(3)年代际变化上,4种积温具有明显的逐年代际增加态势。21世纪10年代是研究时段内最温暖的10 a,这一时期的4种积温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74.9~437.2℃·d,其中≥15℃积温增幅最大。除≥10℃外,20世纪80—90年代初日推迟、终日提早、持续日数缩短,而21世纪前20 a则截然相反。(4)M-K检验显示,≥10℃初日、终日未发生气候突变,其他界限温度指标发生突变时间多在2004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初日 终日 持续日数 变化趋势 突变特征 藏东南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拉萨河谷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晋美朗杰 巴桑 +2 位作者 郭艺楠 杜军 德庆卓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73-79,共7页
了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96—2022年近26 a拉萨冬小麦生育期以及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 了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96—2022年近26 a拉萨冬小麦生育期以及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日照时数(S)和≥0℃积温(ΣT_(0))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拉萨河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近26 a拉萨河谷冬小麦营养生长期(Vegetative Growth Period,VGP)、生殖生长期(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RGP)和全生育期(Whole Growth Period,WGP)的T_(m)均呈上升趋势,T_(min)升温率大于T_(max)的升温率,DTR、RH呈减小趋势,ΣT_(0)、Pr和S趋于增加。(2)冬小麦拔节前各生育期提早,提早率为0.47~6.75 d/10 a;拔节后各生育期推迟,推迟率为3.17~7.03 d/10 a;VGP、WGP延长,RGP缩短。(3)拉萨河谷10月、1月T_(min)和2月T_(m)的升高,是冬小麦出苗、分蘖和返青期提前的主要因素,导致冬小麦拔节后生育期推迟的重要因素则是4—5月S增加及6月RH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冬小麦 生育期 变化趋势 影响气象因子
下载PDF
1991~202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冬小麦生育期及其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
7
作者 郭艺楠 晋美朗杰 +2 位作者 杜军 德庆卓嘎 王挺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3年第6期1147-1155,共9页
为评价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变化,基于1991~202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简称雅江中游)的泽当冬小麦生育期及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一元回归、Pe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 为评价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原冬小麦主要生育期变化,基于1991~2022年雅鲁藏布江中游(简称雅江中游)的泽当冬小麦生育期及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一元回归、Pe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雅江中游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991~2022年,雅江中游冬小麦营养生长期(VGP)、生殖生长期(RGP)和全生育期(WGP)的平均气温均趋于升高,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明显比平均最低气温要大,气温日较差呈增大趋势。VGP、WGP的≥0℃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平均相对湿度趋于减少,而RGP这些要素的变化趋势相反。冬小麦各生育期日期都呈推迟趋势,平均每10 a推迟0.61~14.16 d,以分蘖期推迟的最为显著。冬小麦VGP延长,RGP、WGP缩短。4月、6月平均最低气温降低,11月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日照时数增加,是冬小麦生育期普遍推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变化趋势 响应 雅鲁藏布江中游
下载PDF
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车前物候对气象条件驱动的响应
8
作者 次旺 杜军 +2 位作者 晋美朗杰 王挺 扎西旺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4期130-135,共6页
探讨日喀则车前物候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旨在为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植被物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支撑。基于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日喀则站车前物候期和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 探讨日喀则车前物候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旨在为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植被物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支撑。基于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日喀则站车前物候期和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等方法对车前物候期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车前各物候期均呈显著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8.96~38.63 d,以种子全熟期推迟的最为明显;生长季长度呈弱的延长趋势(1.03 d/10 a)。(2)西藏中西部1月Tmin降低、3月S和11月RH减少,以及11月Tmax显著升高,是车前物候期显著推迟的主要原因。车前展叶始期和黄枯普期对气温的响应速率分别为3.41、4.3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 物候期 变化 气象条件 西藏中西部
原文传递
2001~2021年藏东南山桃花期变化及其气候影响因子分析
9
作者 王挺 杜军 +3 位作者 黄志诚 白宇轩 扎西旺拉 次仁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基于2001~2021年林芝山桃花期物候和逐日平均气温(Tm)、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法等,分析了山桃花期的变化... 基于2001~2021年林芝山桃花期物候和逐日平均气温(Tm)、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法等,分析了山桃花期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的主导气候因子,并建立了花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2001~2021年藏东南山桃除开花末期呈推迟趋势(2.68 d/10a)外,其他花期物候均趋于提前,平均每10 a提前0.65~7.27 d,其中花芽膨大期提前最多,开花始期提前最少。花期长度呈显著的延长趋势,延长率为3.32 d/10a。(2)花期生长季内Tm、Tmax均呈弱升温趋势,而Tmin无变化,DTR增幅不大,≥0℃积温显著增加,S增加不显著,而RH、Pr都在减少。(3)山桃开花前,影响花期物候的主要因子是RH或Pr,而开花后Tm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若2月Tm每升高(降低)1℃,山桃开花始期、盛期将分别提早(推迟)3.45 d和4.27 d。(4)山桃花期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准度为96.6%~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桃 花期 气候因子 预测模型 藏东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