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值分析的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价值估算 被引量:5
1
作者 唐佳 陈芝兰 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18年第6期654-659,共6页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法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涵养水源能值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能值价值为3.83×10~7美元。从各优势树种来看,冷杉每年涵养水源能值价值最高,达1.36×10~7美元,占全区森林...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法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涵养水源能值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能值价值为3.83×10~7美元。从各优势树种来看,冷杉每年涵养水源能值价值最高,达1.36×10~7美元,占全区森林生态系统的35.54%;从各地区来看,林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能值价值最高,达2.23×10~7美元,占全区森林生态系统的58.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生态系统 西藏 涵养水源 服务功能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西藏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估算 被引量:5
2
作者 唐佳 陈芝兰 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18年第5期519-525,共7页
本文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进行价值估算,结果表明: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二氧化碳3894.89万t,释放氧气2867.40万t,其能值价值分别为3.44×107和3.42×107美元,主要集中在云冷杉林及高山松、... 本文采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功能进行价值估算,结果表明:西藏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吸收二氧化碳3894.89万t,释放氧气2867.40万t,其能值价值分别为3.44×107和3.42×107美元,主要集中在云冷杉林及高山松、柏木等针叶林分,其中一半以上分布在林芝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 西藏 固碳释氧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西藏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价值估算 被引量:3
3
作者 唐佳 陈芝兰 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19年第1期1-8,14,共9页
本文采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之保育土壤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得出该系统年固土能值价值为1.30×10~8美元,保肥能值价值为0.62×10~8美元,保育土壤产生的总价值为1.92×10~8美元。由此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保... 本文采用能值理论分析方法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之保育土壤功能进行了价值评估,得出该系统年固土能值价值为1.30×10~8美元,保肥能值价值为0.62×10~8美元,保育土壤产生的总价值为1.92×10~8美元。由此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土壤功能在其系统中价值贡献是比较大的。该结果可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和战略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 生态系统 西藏 保育土壤 服务功能
下载PDF
冻融对色季拉山高寒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魏雨泉 侯卓男 +6 位作者 柴胜阳 王瑞红 李欣彤 李傲 邵小明 卢杰 张新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0-1151,共12页
高寒森林土壤是最脆弱的陆地碳库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冻融格局受到影响,这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微生态过程。以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季... 高寒森林土壤是最脆弱的陆地碳库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冻融格局受到影响,这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微生态过程。以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结果表明:门水平上,冻融现象并未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属水平上,冻融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差异较大,且细菌群落受冻融影响更剧烈,真菌群落受海拔影响更剧烈;OTU水平上,冻融使各海拔细菌群落和海拔3500 m、4300 m处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有较大提升,主要受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影响;冻融使微生物群落组成在不同海拔间差异增大,且冻融前后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冻融前主要受碳氮比、速效钾、碳酸盐、土壤含水率、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影响,冻融后主要受pH和有效磷的影响;相比于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在海拔间的差异更大。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气候暖化背景下不同海拔高寒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冻融的响应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 海拔 细菌 真菌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研究
5
作者 司孟鑫 陈利 +3 位作者 马和平 王彪 高智远 范冰冰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了解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更深入进行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墨脱典型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分析等,整理统计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新名录。利用种子植物的划分方法对墨脱典型区域苔类... 为了解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更深入进行苔藓植物的相关研究,通过对墨脱典型区域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文献查阅、数据统计分析等,整理统计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新名录。利用种子植物的划分方法对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进行划分,并与地理位置或气候类型相似的8个区域进行比较。基于采集的1363份标本的鉴定结果,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共计38科68属214种(包含4个变种和7个亚种)。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共有13种分布类型,占比最高的前3种为东亚分布(25%)、热带亚洲分布(23.56%)和北温带分布(19.23%),中国特有分布占比为13.46%。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的区系特点为:类型丰富多样;热带性质与温带性质分布占比较高且基本持平;与典型东亚苔类植物区系联系紧密;十分具有中国苔类植物区系特色。墨脱典型区域苔类植物区系分布类型数量随海拔升高波动并呈现至少两个峰值,与物种丰富程度密切相关。9个区域中,墨脱典型区域的物种丰富度仅次于秦岭;属与种的组成分别与七姊妹山和色季拉山最亲近;综合热带性质分布、温带性质分布、东亚特有及中国特有分布排序,与七姊妹山的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类植物 植物区系 墨脱 物种多样性 藏东南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土壤碳汇研究进展
6
作者 孟喜悦 卢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4期58-63,共6页
森林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碳汇潜力巨大,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人类社会受到严重威胁。森林土壤碳库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土壤... 森林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碳汇潜力巨大,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人类社会受到严重威胁。森林土壤碳库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土壤的碳储量和碳汇能力来应对这一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此背景下了解和管理森林土壤碳汇不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为此,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土壤碳汇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森林土壤碳汇的计量监测方法,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土壤碳汇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木本植物分布限制因子分析
7
作者 田睿 黄晓慧 周尧治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5-22,共8页
【目的】探明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木本植物在西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及适应途径。【方法】参照林线相关理论及青藏高原针叶林树线热量条件,比较青藏高原生态条件最为接近的那曲镇与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热量因素在全球变暖条... 【目的】探明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木本植物在西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及适应途径。【方法】参照林线相关理论及青藏高原针叶林树线热量条件,比较青藏高原生态条件最为接近的那曲镇与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热量因素在全球变暖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分析木本植物在西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夏季温度是北半球非热带林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那曲镇各热量指标均显著上升,热量条件基本能满足木本植物的生存需要。那曲镇木本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为大风日数多,在持续且强烈的大风环境中其新梢或叶片往往脱水枯死。【结论】风是限制西藏高寒高海拔地区木本植物生存的主要因子,在做好防风措施后,应选择抗风能力强的植物作为那曲镇的城镇绿化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树线 高海拔地区 分布限制因素
下载PDF
西藏森林景观驱动力因子分析
8
作者 卢进 周尧治 《绿色科技》 2023年第6期36-42,共7页
利用1992、2000、2008以及2016年四期欧洲航天局土地数据将西藏土地类型分成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地、裸地以及其他用地等,主要以森林景观进行了划分。用FRASTATE软件分析西藏森林景观各期的面积以及年均变化量,通过对海... 利用1992、2000、2008以及2016年四期欧洲航天局土地数据将西藏土地类型分成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地、裸地以及其他用地等,主要以森林景观进行了划分。用FRASTATE软件分析西藏森林景观各期的面积以及年均变化量,通过对海拔、坡度、坡向、遮蔽度、降水、风速、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等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9个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经过冗余值检测,发现海拔和坡向2个因子与其他驱动因子相比,方差膨胀系数较大,容忍度较低,故将海拔和坡向2个驱动因子排除,留下坡度、遮蔽度、降水、风速、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等七类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与最小二乘法模型(OLS)拟合度对比进一步确认GWR分析模型的合理性,综合上述7个因子权重结果发现:在1992~2000年研究期内,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以及GDP这5类因子对西藏森林景观的分布影响强度均起到了正相关促进作用,其影响权重程度为: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GDP,但随着年限的递增,影响程度在慢慢递缓,而坡度则在1992~2000研究期内呈负相关作用,人口密度影响因子在1992~2016年间的权重基本维持不变,在这7类的主要因子中,平均权重影响值大小为:坡度>温度>降水>遮蔽度>风速>GDP>人口密度,但在不同时期其影响权重大小不一,坡度、降水、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均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风速和遮蔽度2个影响因子随着时间的延伸,对西藏自治区森林景观的强度变化从重要驱动作用到微弱驱动甚至不驱动。在2000~2016年间,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以及GDP这5类驱动因子的影响权重均呈下降趋势,遮蔽度和风速驱动因子下降迅速,并且在2013年附近,遮蔽度驱动因子影响权重小于风速的影响,并在2016年时影响权重基本为零,风的影响因子也在变得微乎其微了,而坡度、温度、人口密度、降水以及GDP等五类驱动因子逐步趋于平稳,影响权重比例依次为温度>坡度>降水>GDP>人口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驱动因子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墨脱苔藓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9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高智远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墨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多样化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西藏墨脱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特征,采用... 墨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物种类,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苔藓植物的分布孕育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形成了多样化的苔藓植物群落。为研究西藏墨脱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特征,采用线路采集的方式对该地区苔藓植物进行调查和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墨脱共有苔藓植物83科239属631种(含变种、亚种),其中,角苔2科2属2种,苔类植物38科68属217种,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该区苔藓植物有19个优势科,26个优势属和19个优势种。(2)墨脱不同基质苔藓植物群落类型特征中,岩面薄土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327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51.83%;石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216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34.23%;土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173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27.42%;树附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97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15.37%,叶附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21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数的3.32%。总体分析,墨脱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丰富的苔藓植物生存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物种多样性 群落特征 生活型 墨脱
下载PDF
西藏森林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
10
作者 徐迪 方江平 屈兴乐 《高原农业》 2022年第3期283-291,共9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基于西藏地区生态安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压力-状态... 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基于西藏地区生态安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西藏自治区2008~2017年的森林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西藏地区2008~2014年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在动态恶化,2008~2010年处于“临界安全”等级,2011~2014年处于“较不安全”等级;2015~2017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但仍处在“较不安全”等级;导致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恶化的因素主要是单位森林面积蓄积量、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封山育林面积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安全 动态评价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西藏巴宜区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卢杰 王戈 +3 位作者 马骏 于强 高郯 牛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2-158,共7页
西藏巴宜区降水量丰富,但地质灾害频发,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取决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劣,这对于区域生态稳定至关重要。以西藏巴宜区为研究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识别并构建区域森林景观空间网络,并运用复... 西藏巴宜区降水量丰富,但地质灾害频发,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取决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优劣,这对于区域生态稳定至关重要。以西藏巴宜区为研究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识别并构建区域森林景观空间网络,并运用复杂网络特征指标及鲁棒性分析方法分析该森林景观空间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及抗破坏能力。结果表明:西藏巴宜区的森林景观空间网络度分布呈现幂律分布,具有无标度性特征,该网络具有非均匀特性,网络结构稳定性较差,且随机攻击下的边与节点恢复鲁棒性优于恶意攻击下的恢复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巴宜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森林生态网络 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结构鲁棒性
下载PDF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空间结构参数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艳英 盛基峰 +2 位作者 李垚 大布穷 叶彦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6-152,共7页
以藏东南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原始林芝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建立空间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揭示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一元分布看,林木整体属于随机分布,林分强度混交,树种的优劣程度参... 以藏东南波密岗乡自然保护区原始林芝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建立空间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揭示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从一元分布看,林木整体属于随机分布,林分强度混交,树种的优劣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处于中庸状态;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布中,以随机分布和强度混交林木株数最多,大小比-角尺度组合中,均以随机分布轴线和中庸轴线两侧基本对称;三元结构参数组合为强度混交、随机分布、亚优势状态林木分布较多。主要树种的混交程度较高,呈现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状态;其中林芝云杉和华山松为该群落的优势树种随机分布,其他主要树种都为轻度聚集分布;树种间大小比数差异明显,其中林芝云杉最低,<0.252,处于亚优势状态。全面分析原始林芝云杉林的空间结构,为林芝云杉林结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为藏东南天然林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芝云杉 空间结构 角尺度 混交度 三元分布
下载PDF
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区系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和平 司孟鑫 +1 位作者 王彪 陈利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61,共11页
为研究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特征,采用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法对该地区藓类植物进行调查、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墨脱典型区域共有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下同),共有12个优势科... 为研究西藏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的多样性和区系特征,采用线路采集和普采的方法对该地区藓类植物进行调查、标本采集、物种鉴定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墨脱典型区域共有藓类植物43科169属412种(含亚种、变种和变型,下同),共有12个优势科、14个优势属和13个优势种。其中,优势科分别为珠藓科(Bartram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绢藓科(Entodontaceae)、紫萼藓科(Grimmiaceae)、灰藓科(Hypnaceae)、蔓藓科(Meteor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丛藓科(Potti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这12个优势科含102属304种,分别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27.9%、60.3%和74.0%;优势属分别为扭口藓属(Barbula Hedw.)、青藓属(Brachythecium B.S.G.)、真藓属(Bryum Hedw.)、对齿藓属(Didymodon Hedw.)、绢藓属(Entodon Müll.Hal.)、美喙藓属(Eurhynchium B.S.G.)、紫萼藓属(Grimmia Ehrh.ex Hedw.)、灰藓属(Hypnum Hedw.)、泽藓属(Philonotis Brid.)、匐灯藓属(Plagiomnium T.Kop.)、棉藓属(Plagiothecium B.S.G.)、小金发藓属(Pogonatum P.Beauv.)、丝瓜藓属(Pohlia Hedw.)和羽藓属(Thuidium B.S.G.),这14个优势属含144种,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种数的35.1%。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区系划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分布、温带分布、中国特有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为主,所含种数分别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种数的30.1%、25.2%、10.4%和8.5%,说明该地区藓类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具热带性质。综上所述,墨脱典型区域藓类植物丰富,具有热带—温带过渡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类植物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墨脱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沿海拔梯度变化格局 被引量:6
14
作者 高辉 刘丽娟 方江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30,共9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系统发育α多样性Faith’s PD指数与系统发育β多样性PhyloSor指数对西藏典型森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结...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系统发育α多样性Faith’s PD指数与系统发育β多样性PhyloSor指数对西藏典型森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净亲缘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和最近亲缘指数(nearest taxon index),探讨色季拉山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究色季拉山沿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从色季拉山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来看,乔木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呈现聚集状态,在中海拔地区呈现离散结构。在所有空间尺度上,色季拉山系统发育的周转呈现出非随机状态,并且环境距离对系统发育的α及β多样性解释程度要显著高于空间距离。研究结果揭示,环境过滤在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构建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中起到主导作用;随着海拔梯度变化,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性;不同群落间系统发育结构指数对于空间变量和环境变量的响应也是不一样的。本文同时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单元印证了生态群落构建过程中非随机过程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季拉山 森林群落 系统发育α多样性 系统发育β多样性 海拔梯度 变化格局 西藏
下载PDF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美佳 叶彦辉 +1 位作者 韩艳英 张光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3期19-24,27,共7页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有大自然氧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于氮沉降的文献,从氮沉降对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和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相应的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 森林在生态系统中有大自然氧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于氮沉降的文献,从氮沉降对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和角度综述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相应的响应机制,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展望。氮沉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国际上对氮沉降研究方法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体系,世界各地氮沉降量测定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都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会出现差异,所以对真实生态情况很难进行统一的定论和科学的比较分析。相比国外研究而言,国内研究虽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监测网,但研究的技术手段缺乏确凿性和一致性,并且研究对象不全面,树种选择局限,对阔叶树种研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 生态系统 研究现状 响应机制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高寒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分布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腾 卢杰 +3 位作者 于佳鑫 武英达 龙芊芊 于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0-536,共7页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态水平衡等生态功能。青藏高原作为高寒地区,由于其高海拔,环境恶劣的特征,无法实地人工观测水源涵养量。为更好地获取高寒地区的水源涵养量,通过遥感反演的方式得到特定地区的水源涵养价值量...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态水平衡等生态功能。青藏高原作为高寒地区,由于其高海拔,环境恶劣的特征,无法实地人工观测水源涵养量。为更好地获取高寒地区的水源涵养量,通过遥感反演的方式得到特定地区的水源涵养价值量。以林芝巴宜区为研究区,研究区内林芝云杉、高山栎、高山松和雪层杜鹃四种植被为主要树种,遥感影像无法直接获得水源涵养信息,但可以通过构建植被叶片光谱信息与水源涵养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来反演水源涵养价值量。研究不同植被与水源涵养量的定量关系,每种植被采集10个样点共1000个叶片样本和水源涵养数据,利用ASD光谱仪获取高光谱数据,通过相关性选取拟合参数,构建水源涵养回归模型。利用Sentinel-2遥感影像反演研究区内植被的水源涵养分布,并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四类植被叶片的反射光谱,均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在可见光波段差异不明显,近红外到中红外波段呈现出明显四个水吸收带,在红光到近红外波段(700~1400 nm)反射率最高。光谱反射率大小表现为高山栎>高山松>林芝云杉≈雪层杜鹃。通过实验获取植被冠层截流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三者之和代表植被的水源涵养量,分析植被的光谱特征与水源涵养量的关系,并通过Pearson系数评价波段参数与水源涵养的定量化关系,确定R_(540),R_(1950),NDWI和NDVI四个参数与水源涵养量显著相关。根据上述参数与四类植被的水源涵养量构建水源涵养回归模型,并通过模型反演研究区内植被水源涵养量,检验模拟精度,整体反演精度R^(2)大于0.7,RMSE基本小于10,说明预测模型反演效果较好,模型可有效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山地区 水源涵养 高光谱 预测模型 遥感反演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谢雨燕 方江平 《高原农业》 2019年第4期380-385,共6页
依据相关的统计年鉴,运用生态足迹法对2000-2017年西藏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2000~2017年间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西藏当前为耕地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5063,属于... 依据相关的统计年鉴,运用生态足迹法对2000-2017年西藏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2000~2017年间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趋势结果。结果表明:西藏当前为耕地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5063,属于可持续发展,农业县为0.4811,为弱不可持续发展;半农半牧县为0.5670,为弱可持续发展。研究期间,西藏耕地生态承载力一直在盈余与赤字临界点徘徊。根据模型预测到2020年,西藏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2593和0.25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耕地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林芝市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清雯 张梦蝶 侯磊 《高原农业》 2021年第4期367-373,共7页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类污染物的吸纳和净化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高原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以西藏林芝市居民区、商业区、旅游区、交通干道共4个功能区的绿化带土壤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土壤重金... 城市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类污染物的吸纳和净化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解高原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以西藏林芝市居民区、商业区、旅游区、交通干道共4个功能区的绿化带土壤为调查对象,分析其土壤重金属Cu、Zn、Pb、Cd和Cr的含量分布现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商业区的Cu含量最高,是西藏土壤元素背景值的1.12倍,与其他3个功能区差异显著;商业区的Zn含量最高,是西藏土壤元素背景值的1.24倍,且与其他功能区差异显著;商业区的Cd含量最高,是西藏土壤元素背景值3.60倍,但与其他功能区差异均不显著;Pb和Cr均未超过西藏土壤元素背景值。Cu和Zn具有污染同源性,Pb和Cr具有污染同源性。商业区的Cu、Zn为轻微污染程度,4个功能区的Cd均为严重污染程度。Cu、Zn、Pb、Cr在各功能区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风险值远低于40;Cd则表现为较强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各功能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均为轻微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需要特别注意林芝市Cd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重金属 城市土壤 生态风险 西藏
下载PDF
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气候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名 田睿 周尧治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年第2期27-35,共9页
【目的】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域,探究该区域森林分布的气候特点以期了解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方法】通过ENVI和ArcGIS将张新时先生中国植被分类图、LUCC 2015年植被分类图校正分类合成出西... 【目的】西藏东南部是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区域,探究该区域森林分布的气候特点以期了解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方法】通过ENVI和ArcGIS将张新时先生中国植被分类图、LUCC 2015年植被分类图校正分类合成出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图,将WordClim气候数据和森林分布数据以1427个小流域和研究区域各县为单位进行均值处理,对7月份月均温度、全年平均风速、春季(3月、4月、5月)总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呈南多北少,3种气候因素联合模拟西藏东南部78.6%的森林分布格局,各气候因素对森林分布的解释性较高(7月均温:R^(2)=0.7465,P<0.01;全年平均风速:R^(2)=0.8172,P<0.01;春季总降水:R^(2)=0.5953,P<0.05)。【结论】7月份8℃温度以上区域分布格局与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相关性高,西藏东南部森林覆盖度与7月份月均温度成正相关;全年2.8 m/s风速以下区域分布格局与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格局相关性高,西藏东南部森林覆盖度与全年平均风速成负相关;春季总降水量是西藏东南部森林分布的一个必要条件。春季总降水量在300 mm以下时,西藏东南部各区域森林覆盖度会随之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东南部 森林分布 全年年均风速 春季总降水 7月均温
下载PDF
西藏色季拉山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德水 卢杰 +1 位作者 张萌 张新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9,共9页
[目的]基于色季拉山地区特有树种西藏红杉年轮样芯,研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响应。[方法]利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结合TASP-Win及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采用Pearson及bootstrap的计算方式将年轮宽度指数与1961—2020... [目的]基于色季拉山地区特有树种西藏红杉年轮样芯,研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响应。[方法]利用树木年代学的方法,结合TASP-Win及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采用Pearson及bootstrap的计算方式将年轮宽度指数与1961—2020年气温及降水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径向生长在气温波动前后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气温波动前西藏红杉与前一年8月,当年1月及6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P<0.05),与前一年9—10月及12月平均降水呈正相关,与前一年8月降水呈负相关,与1月至12月的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在气温发生波动后,与当年3—12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前一年8月及当年6月降水为显著正相关。[结论]藏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极为特殊,气候的波动导致水热条件发生变化是限制西藏红杉径向生长的主要原因,在非生长季,气温短暂的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红杉 树木年轮 气候波动 色季拉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