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形修复科采用PDCA模式对护理质量提高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淼 宁鸿雁 田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S2期184-185,共2页
目的:探讨整形修复科采用PDCA模式对护理质量提高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11月整形修复科收治行整形术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价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 目的:探讨整形修复科采用PDCA模式对护理质量提高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11月整形修复科收治行整形术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价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整形修复科实施PDCA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操作简单、可靠,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修复科 PDCA模式 护理质量
下载PDF
整形外科医师专科培训中的解剖学与美学教育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丹 惠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90-91,共2页
随着国家医疗准入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专科之一,整形外科的临床教学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1]。整形外科是外科学与美学的结晶,以解剖学为基础,矫正和修复... 随着国家医疗准入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专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专科之一,整形外科的临床教学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1]。整形外科是外科学与美学的结晶,以解剖学为基础,矫正和修复体表组织器官畸形或重塑体表正常组织器官形态,达到恢复与改善畸形部位功能和形态或美化正常部位外观的目的。可见,人体解剖学是整形外科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美学是整形外科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在整形外科医师的专科培训中,加强解剖学与美学的教育是培养优秀整形外科医师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我科室在解剖与美学教育方面的经验,旨在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特点和实施策略,为进一步完善整形外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外科医师 人体解剖学 规范化培训 美学教育 专科医师 整形外科学 器官畸形 体表组织
下载PDF
整形修复手术对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体像与人格状态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薛紫涵 刘晨 +2 位作者 柴密 柳春明 李桂珍 《感染.炎症.修复》 2012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调查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的体像障碍特点及人格状态,探讨整形修复手术对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体像与人格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75例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于整形手术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 目的:调查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的体像障碍特点及人格状态,探讨整形修复手术对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体像与人格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75例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于整形手术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结果:体像障碍状态术前的检出率为13.3%(10例)。75例患者体像障碍自评量表评分手术前为(23.488±11.192)分,手术后下降为(15.846±11.219)分(P=0.000);术后躯体缺陷感、情绪受损度和社会交往度3个方面改善明显,表现为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术前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量表(N量表)、精神质量表(P量表)及掩饰量表(L量表)的分值分别为(49.381±11.754)分、(49.102±8.569)分和(45.781±9.826)分,术后分别为(45.833±12.802)分、(47.689±7.758)分和(47.939±11.08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体像障碍状态的比例较高、整形修复手术可明显纠正患者的消极体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术后患者情绪稳定性明显提高,社会适应性显著增强,心理防御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矫正术 量表测试 体像障碍 人格
下载PDF
整形修复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被引量:4
4
作者 王艳 张金凤 +1 位作者 孙建荷 边亚欣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36-1237,共2页
目的探讨整形修复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管理方法,防止医院感染,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及质量。方法针对整形修复科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 目的探讨整形修复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管理方法,防止医院感染,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及质量。方法针对整形修复科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确保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创造合格的手术环境。结果 2009年3月-2011年6月共进行整形修复手术3026例,从未因手术室各环节因素造成的医院感染。结论严格贯彻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可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是整形手术医疗安全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修复科 手术室 医院感染 管理
原文传递
自体材料在鼻畸形修复中的个性化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马恬 韩岩 +3 位作者 张辉 周洁松 李倩倩 王曙曼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93-395,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材料(软骨和骨)在修复鼻畸形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总结分析2004-07~2009-12收治的46例不同类型鼻畸形(包括先天性的与后天性的)患者资料。46例患者根据鼻畸形程度及畸形部位,合理选择自身材料耳甲软骨、鼻中隔、肋软... 目的探讨自体材料(软骨和骨)在修复鼻畸形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总结分析2004-07~2009-12收治的46例不同类型鼻畸形(包括先天性的与后天性的)患者资料。46例患者根据鼻畸形程度及畸形部位,合理选择自身材料耳甲软骨、鼻中隔、肋软骨、髂嵴骨雕刻成形后单独移植或联合假体植入。结果 46例患者术后术区切口甲级愈合,术区无明显瘢痕增生,供区无明显外形及功能异常,主要畸形均得到矫正,鼻外形基本接近正常。结论客观评价畸形的外在表现并分析其病理基础,从而针对其形态解剖特点入手,个性化设计自体材料,充分利用自体材料的易成活、不排异等特性修复鼻畸形,针对性强、术后患者更容易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畸形 鼻中隔 耳甲软骨 肋软骨 髂嵴骨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成肌分化及修复骨骼肌损伤:应用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犹白 张巍 +2 位作者 栗利 张启旭 韩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2,共7页
背景:骨骼肌再生能力较低,一旦缺损后治疗手段有限,是困扰整形科和骨科医师的难题。脂肪干细胞来源充足,获取简便,产量高,增殖能力强,能旁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骨骼肌成肌细胞。基于脂肪干细胞的细胞疗法和肌肉组织工... 背景:骨骼肌再生能力较低,一旦缺损后治疗手段有限,是困扰整形科和骨科医师的难题。脂肪干细胞来源充足,获取简便,产量高,增殖能力强,能旁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在特定条件下可分化为骨骼肌成肌细胞。基于脂肪干细胞的细胞疗法和肌肉组织工程为骨骼肌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总结脂肪干细胞向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化的过程,分析影响脂肪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因素和机制,讨论脂肪干细胞的肿瘤安全性及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瓶颈。方法:于2017年6月10日在PubMed中以"((myogenic[Title])OR myogenesis[Title])AND adipose stem cell[MeSH Terms]"作为检索式检索,在SinoMed中以"((("脂肪"[标题:智能])AND"干细胞"[标题:智能])AND"肌"[标题:智能])AND"分化"[标题:智能]"作为检索式检索。在所有检索文献中,纳入脂肪干细胞向骨骼肌分化或修复骨骼肌损伤的相关文献,并从其参考文献中再次筛选,排除重复文献。结果与结论:PubMed中符合条件的文献47篇,其中近5年文献26篇。SinoMed中符合条件的文献47篇,其中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34篇,向平滑肌分化6篇,剩余文章7篇。最终纳入中英文文献共50篇。脂肪干细胞在定向诱导下向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化是多种基因、蛋白和信号通路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除传统的化学诱导外,利用条件培养基或与肌细胞共培养也可促进脂肪干细胞向骨骼肌成肌细胞分化。化学元素、生物力学因素、成肌调节因子、生长因子、microRNA及某些长链非编码RNA均可以影响脂肪干细胞的成肌分化。脂肪干细胞可通过直接分化为骨骼肌细胞或旁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调控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保护受损骨骼肌细胞,促进血管形成,招募内源性干细胞,促进骨骼肌功能和形态的修复。综合利用各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结合三维支架,促进脂肪干细胞的增殖和成肌分化,构建组织工程肌肉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组织 成肌细胞 骨骼肌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负重区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任静 韩愚弟 +1 位作者 白云 韩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738-740,744,共4页
目的探讨带有神经血管束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5年12月因肿瘤或外伤等原因进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组织缺损的患者共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6~67岁,对感觉、运动等方面的恢复程度进... 目的探讨带有神经血管束的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5年12月因肿瘤或外伤等原因进行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组织缺损的患者共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6~67岁,对感觉、运动等方面的恢复程度进行系统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1期愈合,供区游离植皮也全部一期成活。随访1~3年,平均2.8年。无溃疡发生。患者一般在术后1个月即下地行走。结论采用带有神经血管蒂的足底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能够较好恢复足跟外观、功能及感觉,是临床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足跟缺损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中对血管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白石 韩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869-872,共4页
在创面愈合、组织移植的过程中,如何能构建新生血管,建立新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了解并寻求在血管化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提高组织的血管化... 在创面愈合、组织移植的过程中,如何能构建新生血管,建立新的血液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了解并寻求在血管化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提高组织的血管化进程及再生修复能力。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MenchymalstemcelIs,MSCs)对血管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修复 血管化 脂肪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创面愈合 组织移植 新生血管 血液循环
下载PDF
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峰 杨红岩 《医学综述》 2016年第3期450-453,共4页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少包括:改善食欲和加强营养物质吸收、拮抗创面过氧化损伤、抑制修复细胞凋亡、激活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流行病学调查 食欲 抗氧化剂 凋亡 生长因子 信号通路
下载PDF
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元文 徐军 胡敏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544-546,共3页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带血管蒂软组织瓣包裹或血管束植入的方法,在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同时建立良好的血液供应,从而构建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当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构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带血管蒂软组织瓣包裹或血管束植入的方法,在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同时建立良好的血液供应,从而构建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当前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构建血管化的组织工程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组织工程 血管化
原文传递
外泌体在再生修复及抗衰老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韩愚弟 白云 +1 位作者 任静 韩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8期734-736,共3页
如何修复各类疾病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是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干细胞凭借其分泌活性生物成分的功能,成为治疗中的主力。其作用机制是其旁分泌作用可调节再生修复能力。这种分泌型再生环境的重要构件就是外泌体——一种直径为40~15... 如何修复各类疾病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是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干细胞凭借其分泌活性生物成分的功能,成为治疗中的主力。其作用机制是其旁分泌作用可调节再生修复能力。这种分泌型再生环境的重要构件就是外泌体——一种直径为40~150 nm的囊泡物质,可介导蛋白质和核酸跨细胞界限的转移运输。本文对基于干细胞的修复如何向外泌体过渡,以及外泌体的各种功能和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外泌体 组织修复 抗衰老
下载PDF
口腔冲洗护理在整形修复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娄媛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7-1158,共2页
目的探讨行口腔清洁护理的新方法。方法按手术日期单双号将86例行整形修复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即试验组44例,传统口腔护理组即对照组42例,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的主观感觉舒适度、护士的评估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 目的探讨行口腔清洁护理的新方法。方法按手术日期单双号将86例行整形修复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口腔冲洗组即试验组44例,传统口腔护理组即对照组42例,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的主观感觉舒适度、护士的评估和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3个方面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组在感觉舒适度、清洁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口腔分泌物细菌培养,试验组阳性率为2.3%、对照组为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冲洗清洁护理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填补了传统的口腔护理操作方法的不足,且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口腔内有伤口、张口受限、不能张口、吐口水受限的患者,如颌间牵引、颅颌绷带固定患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修复颌面外科 口腔冲洗 护理
原文传递
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联合CO_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中重度痤疮3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元文 徐军 +2 位作者 刘秀峰 李易 潘文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automatic—pulse technology,APT)联合CO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8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接受APT 420nm联合CO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对照组3...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automatic—pulse technology,APT)联合CO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68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接受APT 420nm联合CO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对照组32例仅接受APT 420nm治疗,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6~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1.11%和12.50%,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的不艮反应。结论APT 420nm联合CO2激光打孔引流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优于单用APT 420nm,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自动脉冲技术 激光 痤疮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元文 徐军 +2 位作者 刘秀峰 毛钰婷 潘文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automatic—pulsetechnology,APT)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8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60例,治疗组接受APT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1组仅接受APT治疗,对照2组仅接受... 目的评价强脉冲光自动脉冲技术(automatic—pulsetechnology,APT)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8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60例,治疗组接受APT联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1组仅接受APT治疗,对照2组仅接受氨甲环酸治疗。APT治疗1坎/月,5~6次为1个疗程,氨甲环酸胶囊口服,250mg/次,2次/d,疗程6~9个月。疗程结束后6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75.86%,20.34%和43.64%,三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有个别病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但均可耐受。结论AP,r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疗效优于单用APT或单用氨甲环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自动脉冲技术 氨甲环酸 黄褐斑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犹白 郝永红 +2 位作者 王岚 张启旭 韩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4-158,共5页
背景: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不仅可探索肥胖的过程和机制,还可构建组织工程脂肪,为软组织缺损的重建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总结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过程、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讨论miRNA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及脂肪干细胞成脂... 背景: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不仅可探索肥胖的过程和机制,还可构建组织工程脂肪,为软组织缺损的重建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总结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过程、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讨论miRNA对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及脂肪干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Sino Med数据库中有关脂肪干细胞分化的文献,检索词为"adipose stem cell,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differentiation;脂肪干细胞,分化",最终选取代表性文献共27篇。结果与结论:在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PPARγ/MAPK、PI3K/Akt、Wnt/β-Catenin、cA MP、Notch等信号通路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其相关基因和蛋白、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miR NA对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有重要影响,miR-24、miR-148a、miR-302等可促进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miR-22、miR-27等可抑制脂肪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脂肪干细胞的成骨和成脂分化关系密切,部分生长因子和激素在促进脂肪干细胞成脂分化的同时抑制其成骨分化,部分作用则相反。综合利用各种细胞因子和支架模拟体内微环境,促进脂肪干细胞的增殖和成脂分化,构建组织工程脂肪,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成脂分化 分子机制 信号通路 PPARΓ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促进猪腹部爆炸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师俊莉 席文锦 +3 位作者 易成刚 王志军 郭树钟 韩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在猪腹部爆炸伤合并内脏外露时,使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控制腹腔、创面感染的作用以及对腹部爆炸创面愈合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VSD组)和对照组(盐水纱布组),实验组在6 h清创后置... 目的探讨在猪腹部爆炸伤合并内脏外露时,使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控制腹腔、创面感染的作用以及对腹部爆炸创面愈合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爆炸伤导致的全层腹壁缺损的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VSD组)和对照组(盐水纱布组),实验组在6 h清创后置入压力为-125 mmHg VSD装置;对照组在6 h清创后使用盐水纱布覆盖爆炸创面,常规换药治疗。分别采集治疗前6 h和治疗后1、3、5、7 d的创面肌肉组织进行细菌检测,分析2组的细菌量;ELISA检测伤后1、3、5、7 d的腹部引流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的表达水平;采集2组治疗后第7天的皮肤、肌肉组织标本,用实时定量PCR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表达量。结果 VSD组在治疗后1、3、5、7 d创面的细菌数(CFU/g)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猪腹部引流液中TNF-α,IL-1,IL-6的表达量在伤后治疗第1天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第3、5、7天VSD组明显低于同时间对照组,三个时间点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SD组在第7天皮肤软组织中VEGF、EGF、bF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MMP-9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SD可以有效控制创面的细菌量,减少腹腔引流液中TNF-α、IL-1、IL-6的表达量,促进创面生长因子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 细胞因子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血竭提取物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丹 惠瑞 +2 位作者 胡永武 韩岩 郭树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6期7437-7441,共5页
背景:血竭为传统医学中生肌方剂的主要成分,长期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难愈性创面,具有确切的疗效,但血竭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对正常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影响,目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血竭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作用。方法:应... 背景:血竭为传统医学中生肌方剂的主要成分,长期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难愈性创面,具有确切的疗效,但血竭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对正常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影响,目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血竭提取物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分泌的作用。方法:应用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对血竭依次回流提取得到血竭提取液,用DMEM培养液稀释后培养成纤维细胞。将人正常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于血竭氯仿提取液(氯仿提取组)、血竭乙酸乙酯提取液(乙酸乙酯提取组)、血竭乙醇提取液(乙醇提取组)含1%二甲基亚砜DMEM(含1%二甲基亚砜DMEM组)和正常培养(对照组)条件下。MTT法检测不同血竭提取物在不同质量浓度(0.002,0.02,0.2,2,20 g/L)培养条件下,确定最适合成纤维细胞生长的血竭提取物,并检测在此条件下,成纤维细胞形态、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分泌Ⅲ型前胶原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在0.2-2 g/L范围内,可以促进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在2 g/L浓度值时促进增殖作用最显著,因此2 g/L乙酸乙酯提取物为最适合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一组血竭提取物。与对照组相比,2 g/L乙酸乙酯提取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融合现象增多,细胞浓度增加,S期的细胞比例增加,减少Ⅲ型前胶原表达。提示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既可促进创面愈合,又不致于过度增生形成病理性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成纤维细胞 血竭 创面愈合 细胞增殖 Ⅲ型前胶原 中药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人脂肪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犹白 张启旭 +4 位作者 Charles E.Butler 吴叶文 张丽萍 董江陵 韩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2-356,361,共6页
目的研究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脂肪干细胞(hADSC)的细胞表型、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法将pIRES2-EGFP-VEGF质粒转染第2代hADSC,对照组为脂质体空载体。免疫荧光染色验证转染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两... 目的研究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人脂肪干细胞(hADSC)的细胞表型、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法将pIRES2-EGFP-VEGF质粒转染第2代hADSC,对照组为脂质体空载体。免疫荧光染色验证转染成功,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细胞表型的差异,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诱导其成脂和成骨分化并进行油红O和茜素红染色。结果转染组可见EGFP和VEGF的表达,对照组无EGFP表达。两组细胞均高表达CD29、CD44、CD90,低表达CD31、CD45。转染组hADSC的增殖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且诱导分化后的脂滴和钙结节的数量和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过表达VEGF可增强hADSC的增殖能力,促进其成脂和成骨分化,但并未显著改变细胞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脂肪干细胞(hADSC)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转染 增殖 分化
原文传递
脂肪干细胞分离、纯化和保存: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被引量:34
19
作者 陈犹白 陈聪慧 +1 位作者 Qixu Zhang 韩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08-1520,共13页
背景:2001年,Zuk等从吸脂术抽出的脂肪中发现了脂肪干细胞,揭开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但脂肪干细胞以其来源广泛、获取简单等优点,一直以来是整形修复科、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相关学科... 背景:2001年,Zuk等从吸脂术抽出的脂肪中发现了脂肪干细胞,揭开了干细胞研究的新篇章。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干细胞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但脂肪干细胞以其来源广泛、获取简单等优点,一直以来是整形修复科、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目的:从脂肪组织的取材、脂肪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传代培养和冻存等方面进行综述,讨论上述过程中影响脂肪干细胞产量、增殖和分化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目前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于2015年9月10日在PubM ed中以(adipose stem cells[Title])OR(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Title])OR(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Title])作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在SinoM ed中以("脂肪干细胞"[中文标题:智能])or("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中文标题:智能])作为检索式进行检索。通过标题及摘要判断其主要内容,最终选取81篇代表性文献。文章还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肿瘤中心整形科和TRAMCEL实验室(Tissue Regeneration and Molecular Cell Engineering Lab)的相关经验。结果与结论:脂肪组织分布广泛,给脂肪干细胞提供了充足的来源。利用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患者痛苦小,供区损伤低。胶原酶消化法操作简单,产量高,仍然是基础实验中脂肪干细胞的主要分离方法,但是临床应用中一般不分离脂肪干细胞,或者利用临床级的无异种胶原酶甚至无酶的分离方法。脂肪干细胞的产量、表型、增殖和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会受到取材和分离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目前需要制定标准化的脂肪干细胞分离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分离 纯化 冻存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小剂量胰岛素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20
作者 马恬 韩岩 +3 位作者 张辉 周洁松 李倩倩 王曙曼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对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探讨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的有效方法。方法 112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小剂量胰岛素组(胰岛素组)、rh GM-CSF组和小剂量胰岛素+rh GM-CSF组(联合...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对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探讨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的有效方法。方法 112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小剂量胰岛素组(胰岛素组)、rh GM-CSF组和小剂量胰岛素+rh GM-CSF组(联合组),分别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后3,15,26,40,51 d的创面愈合情况和愈合率。结果联合组愈合时间较其他三组明显缩短,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常规组,以联合组为最高,各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与rh GM-CSF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胰岛素联合人类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的使用,能够更好地治疗糖尿病足难愈性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难愈性创面 胰岛素 RHGM-CS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