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例冲浪者脊髓病诊治报告及文献回顾
1
作者 赵建辉 赵宁 +5 位作者 郑丹 张陈鑫 刘杰 焦介 李文举 孟庆义 《中国急救医学》 2025年第3期267-271,共5页
冲浪者脊髓病(Surfer′s myelopathy,SM)在临床相对少见,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分析总结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例SM患者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SM诊断主要通过背部脊柱过伸的病史、截瘫或轻截瘫症状和体征,结合脊髓磁... 冲浪者脊髓病(Surfer′s myelopathy,SM)在临床相对少见,容易误诊、漏诊。本研究分析总结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例SM患者诊治过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SM诊断主要通过背部脊柱过伸的病史、截瘫或轻截瘫症状和体征,结合脊髓磁共振成像(MRI)异常表现确诊,治疗上主要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炎、脱水,从而减轻脊髓水肿,改善脊髓灌注,进行营养神经、功能康复等对症支持治疗。本研究对该少见病例的分享和相关文献回顾,有助于促进临床医师对其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减少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浪者脊髓病 非外伤性脊髓损伤 急性过伸性脊髓病 糖皮质激素 营养神经 康复
下载PDF
置换液冷处理在热射病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谢丹婷 何园园 +5 位作者 谭学增 宋青 刘杰 胡江滨 范凤云 邱祥威 《海军医学杂志》 2025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目的探究置换液冷处理在热射病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46例行CBP治疗的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给予常规热射病治疗及常温置换液CBP的23例患... 目的探究置换液冷处理在热射病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46例行CBP治疗的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给予常规热射病治疗及常温置换液CBP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热射病治疗及置换液冷处理CBP的2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2 h、6 h、12 h、24 h的体温,同时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T1)、3 d(T2)、7 d(T3)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变化及7 d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体温和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6 h、12 h,观察组体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1、T2、T3时间点观察组PTA、FIB、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APTT在T1、T2时间点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PTA、APTT、D⁃D、FIB、PLT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结论置换液冷处理后用于热射病患者CBP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可快速缩短热射病患者的降温时间,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以更好地改善热射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连续性血液净化 置换液冷处理 凝血功能 体温
下载PDF
基层官兵防控劳力型热射病技能培训混合式教学总结与展望
3
作者 项楚涵 李磊 +1 位作者 项军 宋青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67-269,280,共4页
目的 探讨和总结基层官兵防控劳力型热射病(EHS)技能培训的有效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官兵应对EHS的综合能力。方法 基于对当前培训现状的全面评估,提出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果 通过实施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基层... 目的 探讨和总结基层官兵防控劳力型热射病(EHS)技能培训的有效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官兵应对EHS的综合能力。方法 基于对当前培训现状的全面评估,提出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果 通过实施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基层官兵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防控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结论 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高基层官兵的EHS防控水平,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持续提升基层官兵应对EHS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型热射病 基层官兵 混合式教学 技能培训
下载PDF
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第1版) 被引量:2
4
作者 宋景春 宋青 +3 位作者 宁波 李海玲 高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极易发生劳力性中暑甚至热射病。劳力性中暑患病官兵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其热耐力损伤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特制定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以期为发生劳力性中暑的... 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训练极易发生劳力性中暑甚至热射病。劳力性中暑患病官兵在完成常规治疗后,其热耐力损伤可持续存在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特制定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技术方案,以期为发生劳力性中暑的官兵在医院进行热耐力重建提供保障。本文主要阐述劳力性中暑官兵热耐力重建的基本概念、技术要求、启动时机、实施评估及随访方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中暑 热耐力 军事医学 重建
下载PDF
劳力型热射病院前认识和处置十大误区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项楚涵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616,共6页
劳力型热射病(EHS)是威胁生命的最严重的急性热致疾病。热致疾病可持续进展为EHS,院前处置是EHS救治的重要关口,院前是否能做到EHS患者的快速识别、有效降温及规范转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根据广泛调研发现,在EHS院前认识和... 劳力型热射病(EHS)是威胁生命的最严重的急性热致疾病。热致疾病可持续进展为EHS,院前处置是EHS救治的重要关口,院前是否能做到EHS患者的快速识别、有效降温及规范转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根据广泛调研发现,在EHS院前认识和处置过程中,医疗保障人员仍存在亟须纠正的致命误区,这些误区集中在认识缺失和处置失当。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实情况,归纳出“EHS院前认识及处置十大误区”,并参照《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给出正确的院前处置方案,以期减少或避免这些误区对EHS患者造成的不可逆损害,降低EHS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型热射病 院前认识 院前处置 误区
下载PDF
热耐力测试在热射病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骏 李磊 宋青 《武警医学》 2024年第11期1008-1012,共5页
热射病(HS)作为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以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为特点。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受损,热应激反应不良是引起热射病的主要机制,二者均与人体的热耐力有关。对于热射病的救治也是热耐力重建的过程,热耐力测试(HTT)在热射... 热射病(HS)作为中暑最严重的类型,以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为特点。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受损,热应激反应不良是引起热射病的主要机制,二者均与人体的热耐力有关。对于热射病的救治也是热耐力重建的过程,热耐力测试(HTT)在热射病的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筛选出热耐力较好的,更适宜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可以用来指导热习服训练,评价热习服训练效果;还可以指导热射病恢复患者重返工作岗位等。本文就HTT的相关知识及最新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耐力测试 热射病 中暑 热习服
下载PDF
热射病性凝血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7
作者 高领 项楚涵 +1 位作者 赵建辉 宋青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热射病(HS)是极其严重的热致疾病,其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称为热射病性凝血病(HIC),HIC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生命。探究HIC的发病机制并实现HIC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HS救治率的关键措施。本文综述了HIC发病... 热射病(HS)是极其严重的热致疾病,其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称为热射病性凝血病(HIC),HIC随着病情进展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危及生命。探究HIC的发病机制并实现HIC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是提高HS救治率的关键措施。本文综述了HIC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推动HIC的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性凝血病 诊断标准 发病机制 替代 抗凝
下载PDF
热射病的防治进展
8
作者 项楚涵 马骏 +1 位作者 徐凡 宋青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6期482-487,共6页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暴露在热环境和(或)剧烈体力活动所致,是以核心体温急剧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典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随着高温天气频发,HS作为重症热致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各级医疗机构需采取贯...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暴露在热环境和(或)剧烈体力活动所致,是以核心体温急剧升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为典型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随着高温天气频发,HS作为重症热致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各级医疗机构需采取贯彻预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诊断标准 防治措施 预后 热射病性凝血病
下载PDF
不同核心体温的劳力性中暑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特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9
作者 林青伟 宋景春 +6 位作者 宋青 高燕 李海玲 张伟 张玉想 李庆华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解放军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72-1378,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核心体温(Tc)的劳力性中暑(EH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6例E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Tc分为Tc<39℃组(n=223)、39℃≤Tc<40℃组(n=... 目的探讨不同核心体温(Tc)的劳力性中暑(EHI)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6例EH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Tc分为Tc<39℃组(n=223)、39℃≤Tc<40℃组(n=60)、40℃≤Tc<41℃组(n=35)、41℃≤Tc<42℃组(n=17)和Tc≥42℃组(n=11)。根据是否发生热射病,将346例EHI患者分为热射病组(n=63)与非热射病组(n=283)。收集各组EHI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不同Tc组基础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HI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血小板计数对EHI患者发生热射病的诊断价值。结果Tc超过39℃时,EHI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随Tc升高而进一步升高(P<0.05)Tc超过40℃时,EHI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T延长(P<0.05);Tc超过41℃时,EHI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T(OR=1.120,95%CI 1.015~1.236)、D-二聚体(OR=1.322,95%CI 1.129~1.549)、血小板计数(OR=0.991,95%CI 0.985~0.997)是热射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二聚体诊断热射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6(95%CI 0.732~0.860,P<0.001),当D-二聚体>0.9μg/ml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和80%。PT诊断热射病的AUC为0.708(95%CI 0.628~0.788,P<0.001),当PT>16.4 s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2%和97%。血小板计数诊断热射病的AUC为0.72(95%CI 0.642~0.807,P<0.001),当血小板计数<140×10^(9)/L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和94%。结论EH患者的Tc升高幅度与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T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是EHI患者发生劳力性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力性中暑 核心体温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老年人重症肛旁fournier坏疽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1例
10
作者 张恒博 李东杰 +5 位作者 陈晨 李佳玲 裴海娜 米洁 李飞 王沙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0,共4页
老年fournier坏疽患者因机体抵抗力弱、症状体征隐匿,组织感染侵袭速度快,如合并基础疾病,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同时受损,救治难度大,患者死亡率较高。现报告1例82岁老年患者因肛旁感染导致重症fournier坏疽同时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经多... 老年fournier坏疽患者因机体抵抗力弱、症状体征隐匿,组织感染侵袭速度快,如合并基础疾病,容易导致多器官功能同时受损,救治难度大,患者死亡率较高。现报告1例82岁老年患者因肛旁感染导致重症fournier坏疽同时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经多学科联合会诊、联合抗感染、营养支持、清创及负压吸引,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填塞腔隙最终封闭创面,创周炎症反应消退,基础疾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FOURNIER坏疽 多器官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杰 苗慧 +1 位作者 董静 陈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77-108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4只,电刺激诱导大鼠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复苏8 min后给予电除颤。共有28只大鼠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大鼠随机分入4... 目的研究不同靶目标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D大鼠44只,电刺激诱导大鼠室颤8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复苏8 min后给予电除颤。共有28只大鼠心肺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大鼠随机分入4组:37℃常温组、35℃低温组、33℃低温组及28℃低温组,每组7只。立即采用物理降温方式降温至靶目标温度,低温治疗4 h后开始复温至(37.0±0.2)℃,继续观察72 h。低温治疗期间及复温后监测心肺复苏大鼠平均主动脉压(MAP)、心率、射血分数(EF),颊黏膜微循环血流(MBF)、血乳酸(Lac)、生存时间、生存率及神经系统缺陷评分(NDS)等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在复苏过程中,大鼠冠脉灌注压、电除颤次数、室颤-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治疗期间,28℃组大鼠心率最低,37℃组心率最高;低温组MAP及EF值高于常温组,其中33℃组及28℃组EF值(%)明显高于35℃组(63.8±6.1,67.8±8.4 vs.54.0±5.2,P<0.05);33℃组及35℃组Lac值明显低于37℃组及28℃组(P<0.05);低温组MBF值低于常温组,3个低温组间M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温后,35℃组大鼠EF值(%)明显高于其他组(52.9±3.3 vs.46.9±6.2,38.5±7.5,35.8±7.3,P<0.05);33℃组及35℃组MBF值与28℃组比较明显恢复(2.8±0.4,2.4±0.5 vs.1.6±0.6,P<0.05),33℃组与35℃组MBF值无明显差异(P>0.05)。35℃组及33℃组生存时间、生存率、NDS评分明显优于37℃组及28℃组(P<0.05),35℃组与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目标温度为33℃及35℃的低温治疗可以保护心肺复苏后大鼠循环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35℃低温治疗可能是临床心跳骤停患者复苏后治疗的一个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低温 微循环 预后
下载PDF
军事训练防治中暑/热射病降温方法专家共识 被引量:9
12
作者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宋青 +4 位作者 宁波 汪茜 赖斌 刘树元 李鑫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71-878,共8页
在军事训练中,当生理热应激负载过度不能被及时纠正时,可发生中暑,严重者可发生劳力型热射病,这将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快速、有效、持续地降温是缓解过度热应激反应,防治中暑及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基于近十几年来... 在军事训练中,当生理热应激负载过度不能被及时纠正时,可发生中暑,严重者可发生劳力型热射病,这将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快速、有效、持续地降温是缓解过度热应激反应,防治中暑及热射病的关键措施。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基于近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在中暑防治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最新证据,对军事训练全过程中的体温监测、预防性降温策略、治疗性降温策略等进行总结,并广泛征求了军内急诊及危重症专家意见,形成本共识,以期为军事训练中实施切实有效的温度管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 中暑 热射病 降温 共识
下载PDF
热射病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3
13
作者 宋景春 宋青 +7 位作者 张伟 刘树元 李维勤 周洲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7-1247,共11页
热射病是热损伤导致的致死性疾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是热射病致死的重要因素,迄今国内外尚无关于热射病性凝血病的诊疗规范。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 热射病是热损伤导致的致死性疾病。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射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是热射病致死的重要因素,迄今国内外尚无关于热射病性凝血病的诊疗规范。因此,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制定此《热射病性凝血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热射病性凝血病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与评估、治疗及控制并发症等5部分,共15条推荐意见,以便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凝血病 诊断标准 抗凝 替代
下载PDF
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高燕 李庆华 李海玲 宋青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第2期97-99,104,共4页
目的研究军队医院收治的中暑患者中热射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2021年3—11月收治的274例中暑患者,根据诊断分为热射病组(n=92)与非热射病组(n=18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肌酸... 目的研究军队医院收治的中暑患者中热射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2021年3—11月收治的274例中暑患者,根据诊断分为热射病组(n=92)与非热射病组(n=18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热射病组比较,热射病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酶时间是热射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酶时间判断热射病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可信区间0.63~0.76,P<0.001)。取凝血酶时间为17.4 s时,诊断热射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依次为0.61和0.70。当凝血酶时间>17.4 s时,热射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时间>17.4 s是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热射病 凝血酶时间 危险因素
下载PDF
D二聚体预测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窦建林 宋景春 +4 位作者 张玉想 高燕 李海玲 宋青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4期1100-1104,共5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预测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1年11月24家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77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基本指标(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血小... 目的探讨D二聚体预测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1年11月24家医院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77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基本指标(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以D二聚体是否>0.5μg/mL分为D二聚体正常组(n=176)和D二聚体升高组(n=101),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广义可加模型确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热射病发生率呈U型曲线关系。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患者发生热射病的显著因子[Crude model(D二聚体):OR 3.28(95%CI:1.95~5.52,P<0.001)]、[modelⅠ(D二聚体、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OR 2.21(95%CI:1.25~3.91,P=0.006)]、[modelⅡ(D二聚体、年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OR 1.97(95%CI:1.02~3.82,P=0.045)]。结论高水平的D二聚体是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中暑 热射病 危险因素 多中心
下载PDF
帕博利珠单抗相关爆发性心肌炎一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霈龙 朱海燕 《新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717-720,共4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重要进展之一。随着ICIs适应证的不断拓展及国内原研药相继进入临床,ICIs将用于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然而ICIs的严重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该文报道1例肝癌术后复发接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重要进展之一。随着ICIs适应证的不断拓展及国内原研药相继进入临床,ICIs将用于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然而ICIs的严重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该文报道1例肝癌术后复发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引起爆发性心肌炎的病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肌酶升高,难治性心律失常,伴有肝损伤,呼吸衰竭等,虽经积极抢救最终死亡。该例提示ICIs相关免疫性心肌炎早期症状不典型,但疾病呈爆发性进展,需要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及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爆发性心肌炎 帕博利珠单抗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食管癌相关炎症机制与食管癌抗炎疗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昭光 杨帆 千年松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食管癌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癌症,炎症通过各种机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讨论了食管癌相关炎症如何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包括热源性炎症、食管炎症及巴雷特食管、肥胖所致的全身炎症、吸烟/饮酒/慢性炎症刺激、食管微... 食管癌是一种与炎症相关的癌症,炎症通过各种机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讨论了食管癌相关炎症如何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包括热源性炎症、食管炎症及巴雷特食管、肥胖所致的全身炎症、吸烟/饮酒/慢性炎症刺激、食管微生物失调诱导炎症、炎症信号通路和炎性介质的激活、炎症诱导基因组不稳定性与食管癌发生和发展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并讨论了抗炎与靶向抗炎在食管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最新进展。就食管癌而言,这些领域的进展有望为这种致命疾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食管癌相关炎症 抗炎靶向治疗 炎症调节
下载PDF
狂犬病并发纵隔及皮下气肿误诊为纵隔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焦介 刘杰 +5 位作者 杨霈龙 张曦木 陈昭光 李泽世 宋青 赵建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3-538,共6页
目的 探讨1例狂犬病误诊为纵膈感染的原因,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减少狂犬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1例狂犬病误诊为纵膈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男,21岁,主因发热咽痛3天伴呼吸困难2... 目的 探讨1例狂犬病误诊为纵膈感染的原因,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减少狂犬病的误诊漏诊率。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1例狂犬病误诊为纵膈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男,21岁,主因发热咽痛3天伴呼吸困难2天、抽搐1天入院。实验室检验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钙素原升高、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指标升高、凝血功能紊乱。胸部CT提示颈部皮下及纵膈气肿,初步考虑咽部感染向纵膈蔓延导致纵膈感染合并严重脓毒症。急诊手术行颈部清创引流及气管切开术,术中未发现感染病灶,术后予以广谱抗菌药物抗感染、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无缓解,还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大汗,口腔及气管切开处流涎明显。追问病史,患者既往3年前被野狗咬伤足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为狂犬病。结论 自发性纵膈气肿是狂犬病罕见的临床表现,可以发生在狂犬病早期,易导致临床误诊及不恰当的治疗,临床需提高对狂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细致查体,整体分析临床症状,对于有纵膈气肿的新住院患者应考虑狂犬病可能,谨防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纵膈气肿 皮下气肿 纵膈感染
原文传递
热射病救治体系建设标准专家共识(2025)
19
作者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 +10 位作者 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海南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王涛 朱海燕 赵悦 宋青 王猛 李晨 邢沁蕊 陈玉剑 单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4,共9页
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加剧,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热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1-3])。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热损伤性疾病,其核心体温往往超过40℃,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多脏器功能受损。根据病因可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热... 随着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加剧,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热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上升^([1-3])。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热损伤性疾病,其核心体温往往超过40℃,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及多脏器功能受损。根据病因可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热射病,若处理不当病情进展迅速,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4])。2024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项研究显示,83家三甲医院收治的873例热射病患者中,ICU病死率为20.7%,出院病死率为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医院 热射病 核心体温 病情进展 专家共识 预后差 极端天气 救治体系
原文传递
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
20
作者 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 +9 位作者 海南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海南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宋青 王涛 朱海燕 赵悦 李晨 王猛 陈玉剑 邢沁蕊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的热射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对于患者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快速评估和现场降温是热射病院前救治的核心。目前,热射病的院前急救尚缺乏规范的应用流程... 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的热射病,是一种威胁生命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对于患者生存和预后至关重要,早期识别、快速评估和现场降温是热射病院前救治的核心。目前,热射病的院前急救尚缺乏规范的应用流程,进而影响到救治效果。由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发起,联合地方院前急救、急诊、重症等专业的医师、护士、管理人员等,聚焦热射病的预防、现场及救护车上的处置、急诊室早期救治等方面,检索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展开反复讨论,提出建议,形成《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为科学规范地进行热射病的院前急救提供参考。本共识建议:做好全民热射病科普健康教育,提高热射病早期识别率和快速降温有效率是现场救治的关键;在热射病高风险行业、地区或季节,制定科学预案、开展实战培训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急救人员应开展专业知识技能训考,救护车应配备有效降温设备,医院需具备完善的急救能力;建议建立区域性热射病救治网络,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和流程,以提升治疗效果和响应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院前急救 早期救治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