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专业教育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探索与应用
1
作者 程愈 申晶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7期565-570,共6页
目的 通过住院医师反馈以及相关量表,评估糖尿病教学中,内分泌和药学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轮转的72名内科住... 目的 通过住院医师反馈以及相关量表,评估糖尿病教学中,内分泌和药学跨专业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轮转的72名内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轮转期间与科室药师共同参加跨专业糖尿病案例教学。课程结束后所有住院医师完成课程评价、反思论文,以及国际跨专业协作能力调查表(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competencies attainment survey,ICCAS),以评估参加IPE后糖尿病药物相关知识增益、所获得知识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结果 课程评价及反思揭示内科住院医师对“药物副作用”“药物对体重的作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等知识有了深入理解。同时,更加熟悉跨专业诊疗模式,并表示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具有跨专业合作的意愿。ICCAS的分数在大多数领域中显著增加(P<0.05),表明住院医师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更加熟悉以患者及患者家庭为中心的团队运作模式。结论 IPE增加了内科住院医师对药学专业的了解,提供了跨专业交流的体验,并体现跨专业合作和沟通的价值,最终积极影响内科住院医师对与药师跨专业合作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 糖尿病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跨专业教育
下载PDF
肾上腺消融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应慎重开展:内分泌科观点 被引量:5
2
作者 曾正陪 陈康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7期508-512,共5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内分泌肾上腺性高血压,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激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报告其患病率明显增高[1-5]。2020年美国一项横断面研究以口服钠抑制试验时测定尿醛固酮水平>12μg/24 h...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是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的内分泌肾上腺性高血压,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激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报告其患病率明显增高[1-5]。2020年美国一项横断面研究以口服钠抑制试验时测定尿醛固酮水平>12μg/24 h为诊断标准,在血压正常、Ⅰ级、Ⅱ级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原醛症患病率分别为11.3%、15.7%、21.6%和22.0%[6]。原醛症从初发现时的罕见病到现在被认为是高血压的常见病因,得到除内分泌科以外,心内科、高血压科、泌尿外科、介入治疗、全科医学等多个学科医师的密切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各学科出发点不同,目前在原醛症诊治方面存在着学科之间的一些共识、分歧与争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醛固酮瘤 肾上腺增生 肾上腺肿瘤消融术 肾上腺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导师制、反馈教学以及团队学习的教学法在内分泌科进修医生带教中的实践及探索 被引量:5
3
作者 臧丽 《药品评价》 CAS 2020年第3期1-2,共2页
分析内分泌科疾病特点及进修生现状与需求,探索导师制、反馈教学以及团队学习的教学法在内分泌科进修医生带教中的应用。
关键词 内分泌 进修医生 导师制 团队学习 反馈教学
下载PDF
内分泌专业住院医师培养探讨
4
作者 谷伟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202-203,共2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品质医生的关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用多种模式联合教学,同时注意培养医师的沟通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同理心。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内分泌
下载PDF
高钙血症的临床诊治和进展:内分泌科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倪奇 陈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5-372,共8页
高钙血症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之一,是指血清离子钙浓度的异常升高。高钙血症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原因繁多,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或恶性肿瘤,其余少见原因也是临床诊治中的难... 高钙血症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紊乱之一,是指血清离子钙浓度的异常升高。高钙血症是一大类异质性疾病,原因繁多,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或恶性肿瘤,其余少见原因也是临床诊治中的难点。根据血钙水平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高钙血症,轻度高钙血症通常没有典型体征,严重高钙血症的特征为脱水体征。高钙血症的治疗包括高钙危象的处理,以及高钙血症病因的评估及对因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钙血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激素 高钙危象
原文传递
县域医院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现状及临床结局分析
6
作者 毛文华 李想 +6 位作者 蔡伟 纪冬霞 张华平 高峰 安洪宾 李玲 陆菊明 《慢性病学杂志》 2023年第3期397-399,共3页
目的了解县域医院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现状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8家县域医院因慢性疾病合并糖尿病于非内分泌科住院的63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血糖检测率及达标率、降糖药... 目的了解县域医院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现状及临床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8家县域医院因慢性疾病合并糖尿病于非内分泌科住院的639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血糖检测率及达标率、降糖药物治疗调整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入选患者的血糖检测率、达标率、降糖药物治疗率较低;降糖方案调整多为原降糖药物剂量调整(29.90%),胰岛素起始治疗时机较晚。与血糖控制良好患者比较,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长(8.60 d vs.8.34 d)、就诊总花费较高(8293.76元vs.7669.47元),且出院后90 d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_(1c))达标率较低(14.81%vs.68.74%),糖尿病再入院发生率更高(19.86%vs.1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县域医院非内分泌科医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知识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基层医疗机构 血糖管理
原文传递
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致异位ACTH综合征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孙雅楠 王先令 +2 位作者 谷伟军 吕朝晖 母义明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ectopic ACTH syndrome,EAS)是垂体外肿瘤组织分泌过量且具有生物活性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或ACTH类似物,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合成分泌大量皮质醇导致的内源性皮质醇增多,占皮质醇增多症的2%~5%。EAS的... 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ectopic ACTH syndrome,EAS)是垂体外肿瘤组织分泌过量且具有生物活性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或ACTH类似物,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合成分泌大量皮质醇导致的内源性皮质醇增多,占皮质醇增多症的2%~5%。EAS的常见病因包括小细胞肺癌、支气管类癌、胸腺类癌等,而胰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s)所致的EAS占EAS病因中的16%左右[1]。p-NETs包括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生长抑素瘤等,其中分泌ACTH的极少见。我们统计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近20年p-NETs患者共286例,其中p-NETs分泌ACTH肿瘤患者仅3例,所占比例仅为1.05%[2],本文进一步分析这3例p-NETs导致E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皮质醇增多症 胰岛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 胰腺功能 肾上腺皮质增生 临床医师 小细胞肺癌
原文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康韶洋 胡晓东 +7 位作者 聂智梅 许怀瑾 李洁菲 赵思童 柳洪宙 王玉寒 王安宁 吕朝晖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0-515,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甲状腺结节接受手术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47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甲状腺结节接受手术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为乳头状癌的47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n=2407)与无转移组(n=2335)。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肿瘤直径、被膜侵犯和腺叶累及范围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按照肿瘤直径分为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亚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4742例PTC患者中240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增大、甲状腺外浸润(ETE)、肿瘤多灶为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而BMI(P=0.369)、TSH水平(P=0.246)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不是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非微小癌中单侧多灶为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7,95%CI 1.20~2.31,P=0.002),而微小癌中ETE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95%CI 1.27~1.96,P<0.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瘤大小≥9.5 mm、ETE和肿瘤多灶为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9
作者 高杰清 程愈 +5 位作者 尹雅琪 苏婉露 王安宁 沈凯 母义明 于春虎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8周龄C57BL/6小鼠高脂喂养24周后,给予链脲佐菌素一次性注...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8周龄C57BL/6小鼠高脂喂养24周后,给予链脲佐菌素一次性注射制作MASH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MASH组(n=6)和MSCs组(n=6),另取6只同期正常饲料喂养小鼠为对照组(n=6)。MSCs组小鼠每周经尾静脉注射1×10^(6)MSCs,连续6周,MASH组和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输注。输注结束后,检测3组小鼠肝功能、血脂;HE染色、油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qRT-PCR检测小鼠肝脏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2)体外机制研究:提取6周龄C57BL/6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并分为3组(n=3):对照组、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γ)组及MSCs组。对照组为未处理的巨噬细胞;LPS+IFN-γ组:给予LPS和IFN-γ诱导为促炎型巨噬细胞;MSCs组:LPS+IFN-γ诱导后再经MSCs共培养24 h。处理结束后,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比较3组巨噬细胞表型变化,qRT-PCR比较巨噬细胞促炎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结果(1)MASH小鼠给予MSCs输注后,血清AST、ALT水平低于MASH组[AST:(51.33±5.47)U/L vs.(83.33±4.50)U/L,P<0.05;ALT:(67.67±6.71)U/L vs.(111.33±5.47)U/L,P<0.05]。与MASH组相比,MSCs输注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下降趋势,甘油三酯(TG)下降明显[(0.69±0.24)mmol/L vs.(1.11±0.25)mmol/L,P<0.05],提示脂代谢得到改善。与MASH组相比,MSCs组肝细胞脂肪变减轻,炎细胞灶浸润减少,NAFLD活动度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评分明显降低[(3.10±0.13)vs.(5.66±0.52),P<0.05]。MSCs组肝脏油红染色面积较MASH组明显减少[(36.30%±6.06%)vs.(53.10%±3.06%),P<0.05]。MSCs组炎症因子TNF-α、IL-1β及IL-6表达较MASH组明显下调(P<0.05),提示小鼠MASH明显减轻。(2)体外,LPS+IFN-γ诱导的促炎型巨噬细胞与MSCs共培养后,促炎表型CD11c的表达从79.01%±6.08%下降到39.67%±6.11%(P<0.05),抑炎表型CD206从22.67%±4.04%上升至44.67%±4.16%(P<0.05),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表达明显下降(P<0.05),提示巨噬细胞的促炎能力被明显抑制。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轻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可能与抑制促炎型巨噬细胞的促炎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 炎症 巨噬细胞
下载PDF
小剂量地西他滨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10
作者 高杰清 程愈 +3 位作者 尹雅琪 母义明 沈凯 赵欣群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91-396,404,共7页
背景脂肪组织巨噬细胞(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ATMs)在介导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中起关键作用。体外实验发现,地西他滨可以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至于其在ATMs以及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利用体内、体外模型,检测地... 背景脂肪组织巨噬细胞(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ATMs)在介导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中起关键作用。体外实验发现,地西他滨可以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至于其在ATMs以及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利用体内、体外模型,检测地西他滨是否可以调节ATMs向M2极化,减轻肥胖相关的胰岛素抵抗。方法高脂喂养制作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通过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腹腔胰岛素耐量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地西他滨对肥胖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提取小鼠脂肪组织,检测脂肪组织炎症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检测ATMs数量及表型的变化。体外研究中,将3T3-L1脂肪细胞诱导为脂肪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M1组、M2组,分别与PBS、LPS+IFN-γ刺激的巨噬细胞、地西他滨处理后巨噬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细胞PI3K和p-AKT的表达。结果地西他滨处理后,肥胖小鼠的空腹胰岛素和HOMA-IR下降(P<0.05),脂肪组织、肝组织和肌肉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均得到改善(P<0.05)。与肥胖组相比,地西他滨处理后脂肪组织炎症减轻,CD11c、iNOS(M1型巨噬细胞)表达下调,CD206、Arg-1(M2型巨噬细胞)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中,脂肪细胞与LPS+IFN-γ刺激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PI3K、p-AKT表达下降,而与地西他滨处理后的巨噬细胞共培养,下降的PI3K、p-AKT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地西他滨可以减轻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该效果可能源于地西他滨促进巨噬细胞向抑炎型M2型转化,减轻慢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巨噬细胞极化 炎症 地西他滨 脂肪组织
下载PDF
我国社区人群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相关性
11
作者 赵健 刘红艳 +2 位作者 董文静 母义明 谷伟军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人群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肥胖指数对异常白蛋白尿预测价值的差异。方法共纳入来自REACTION(中国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评估)数据库的34655例受试者... 目的探讨我国社区人群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yG)指数与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肥胖指数对异常白蛋白尿预测价值的差异。方法共纳入来自REACTION(中国糖尿病患者癌症风险评估)数据库的34655例受试者,根据UACR值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异常白蛋白尿组,再根据TyG指数将其再分为TyG-Q_(1)组~TyG-Q_(4)组。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各项指数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yG指数与UACR异常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TyG指数等新型指标对异常白蛋白尿的预测效能。结果Q_(2)、Q_(3)和Q_(4)组受试者异常白蛋白尿发生率、体重、WC、HC、TC、ALT、AST、GGT、SBP、DBP均显著高于Q_(1)组;Q_(3)组受试者LDL-C显著高于Q_(1)组;Q_(4)组受试者身高显著高于Q_(1)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作为连续变量时,TyG指数与UACR异常呈显著正相关;TyG指数为分类变量时,高TyG指数与UACR异常呈显著正相关(Q3组P=0.015,Q4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HOME-IR、METS-IR、CVAI、ABSI和BMI对异常白蛋白尿发生均具有预测价值(P<0.001),TyG指数和CVAI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但两者的预测效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yG指数升高与中国社区人群UACR异常显著相关,TyG指数和CVAI对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预测价值最高,提示其在临床预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白蛋白尿
下载PDF
实体器官移植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被引量:1
12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8 位作者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徐春 肖新华 窦京涛 郭立新 申晶 肖建中 李宁 牛玉坚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351,共19页
近年来有关器官移植后糖尿病(PTDM)诊治的临床证据日益增多,尤其是新型降糖药和血糖监测新技术的不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PTDM的诊治进展。为详细阐述降糖药物在PTDM中的应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 近年来有关器官移植后糖尿病(PTDM)诊治的临床证据日益增多,尤其是新型降糖药和血糖监测新技术的不断问世,进一步推动了PTDM的诊治进展。为详细阐述降糖药物在PTDM中的应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了《实体器官移植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主要围绕降糖药物的降糖作用机制、推荐强度、临床应用注意事项及其与免疫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展开,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对PTDM患者的管理水平,改善其结局。该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PTDM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器官移植后 降糖药物 共识 治疗
下载PDF
山柰酚通过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减轻1型糖尿病小鼠肾损伤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超 魏翠婷 +5 位作者 李润 佟琰 王雪 吴娇 欧阳清 陈香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61-269,共9页
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全身性的氧化应激和低度炎症状态。山柰酚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出众的抗炎和抗氧化的能力,可能会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目的研究山柰酚对糖尿病肾病小鼠... 背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全身性的氧化应激和低度炎症状态。山柰酚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出众的抗炎和抗氧化的能力,可能会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一定作用。目的研究山柰酚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8只6~8周龄FVB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山柰酚灌胃组,每组6只,并通过对模型组和山柰酚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模型建立后,治疗组灌胃山柰酚[70 mg/(kg·d)],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对照溶剂CMC-Na,16周后处死小鼠。病理染色观察小鼠肾病理损伤;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肾组织内炎症因子mRNA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肾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和种类。体外建立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模型,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山柰酚对HK2的活性影响,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活性氧生成;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K2内炎症因子mRNA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以及炎症激活通路蛋白p38的表达。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经过灌胃山柰酚治疗后,肾病理损伤得到改善,肾小球系膜增生减少,足突融合减少;肾组织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症因子转录水平降低(P<0.01);NADPH氧化酶4表达降低(P<0.01);肾内炎性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肾炎症微环境得到改善。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山柰酚能够抑制高糖诱导下HK2的活性氧产生,改善氧化应激相关蛋白酶的表达(P<0.05);降低相关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P<0.01),且降低了p38的磷酸化(P<0.05)。结论山柰酚可能通过HO-1/p38通路减轻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增加相关氧化还原酶的表达,进而减轻糖尿病导致的肾损伤,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柰酚 肾小管上皮细胞 氧化应激 炎症 HO-1/p38通路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不同糖代谢人群中血红蛋白糖化指数与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一项基于REACTION数据的横断面研究
14
作者 张晨 林璐 +6 位作者 孙迪 窦京涛 王安平 东黎光 王淑玉 吕朝晖 母义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31-737,752,共8页
背景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巨大,缺乏早期干预的预测指标。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可反映个体糖化能力。目的探讨总体及不同糖代谢人群的HGI与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背景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巨大,缺乏早期干预的预测指标。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血红蛋白糖化指数(hemoglobin glycation index,HGI)可反映个体糖化能力。目的探讨总体及不同糖代谢人群的HGI与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Risk Evaluation of Cancers in Chinese Diabetic Individuals:A Longitudinal Study,REACTION)北京分中心2011年受试者16470例,采集受试者一般特征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等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情况。在总体人群中依据基线HGI四分位切点进行四分位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HGI与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16470例受试者依据HGI四分位切点分为Q1组(≤-0.26)4242例、Q2组(-0.26~-0.02)3915例、Q3组(-0.02~0.24)4223例、Q4组(>0.24)4090例;按照糖代谢状态分组后,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9710例,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4273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2487例。总体人群中随着HGI升高,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例数从Q1至Q4组分别为131例(3.1%)、125例(3.2%)、169例(4.0%)、174例(4.3%),逐渐升高(P=0.008);在NGT人群中,随着HGI升高,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例数从Q1至Q4组分别为58例(2.5%)、63例(2.5%)、93例(3.5%)、75例(3.4%),呈上升趋势(P=0.046);而在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人群中,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在不同HG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23);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相关影响因素后,发现在总体人群、糖耐量正常人群、糖尿病人群中,HGI与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相较于Q1组,Q2组(OR=1.762,95%CI:1.098~2.825,P=0.019)、Q3组(OR=2.005,95%CI:1.272~3.160,P=0.003)、Q4组(OR=1.513,95%CI:0.941~2.432,P=0.087)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均增加。结论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HGI与非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相关性,在糖耐量正常和糖尿病人群中未发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红蛋白糖化指数 心脑血管病变 体检人群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评估: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的事后分析
15
作者 赵健 王岳鹏 +3 位作者 侯禹 马旺田 母义明 谷伟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71-577,583,共8页
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常并发,二者共患可加剧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代谢病正在兴起,但其临床研究比较缺乏。目的... 背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常并发,二者共患可加剧并发症及靶器官的损害。近年来国内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代谢病正在兴起,但其临床研究比较缺乏。目的分析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UC-MSC)对T2DM和NAFLD共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的事后分析,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的T2DM合并NAFLD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1∶1分配至UC-MSC组和安慰剂组。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胰岛素抵抗水平、肝超声结果、肝纤维化程度、部分脂质代谢和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UC-MSC组男22例,女11例,平均年龄(51.36±8.85)岁;安慰剂组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47±8.42)岁;两组性别、年龄及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9周后,UC-MSC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7.46±1.79)mmol/L vs(8.33±1.80)mmol/L,P=0.001],并在治疗9周[(7.46±1.79)mmol/L vs(8.19±1.95)mmol/L,P=0.007]和20周[(7.51±1.77)mmol/L vs(9.10±2.78)mmol/L,P=0.002]时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7.0%)比例在治疗的第9周(60.60%vs 28.10%,P=0.008)、第20周(51.50%vs 25.00%,P=0.028)和第48周(48.50%vs 12.50%,P=0.002),UC-MSC组患者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在第20周,UC-MSC组在肝超声检查结果上呈现出改善的患者比例高于安慰剂组(45.45%vs 18.75%,P=0.021)。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实验结果显示,UC-MSC组在第9周和第48周的葡萄糖输注率较基线有所提高,并在第48周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77±1.70)mg/(min·kg)vs(3.57±1.76)mg/(min·kg),P=0.007]。UC-MSC组在治疗过程中三酰甘油和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持续优于基线水平,总胆固醇在第9周和第48周均显著低于基线,丙氨酸转移酶在第20周显著降低,而天冬氨酸转移酶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UC-MSC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T2DM合并NAFLD患者的血糖控制、胰岛素敏感性、脂肪肝表现及脂质代谢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素抵抗 脂质代谢
下载PDF
甲亢危象的识别与处理实践
16
作者 闫慧娴 吕朝晖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354-361,共8页
甲亢危象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内分泌急症,患者有严重的甲状腺毒症临床表现。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显示,甲亢危象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57~0.76)/10万和0.2/10万。甲亢危象占甲状腺毒症患者的0.22%,占住院甲状腺毒症患者的5.4%。即使在获... 甲亢危象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内分泌急症,患者有严重的甲状腺毒症临床表现。美国和日本的研究显示,甲亢危象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57~0.76)/10万和0.2/10万。甲亢危象占甲状腺毒症患者的0.22%,占住院甲状腺毒症患者的5.4%。即使在获得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甲亢危象患者的死亡率仍高达10%~30%;若未治疗,则患者的死亡率可达90%。甲亢危象的急诊漏诊和误诊率高达43.48%。导致甲亢危象的诱因可能包括突然停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急性事件(如感染、创伤、甲状腺或非甲状腺手术、急性碘负荷或分娩)以及其他少见的病因。目前尚无公认的标准或临床工具用于诊断甲亢危象,其诊断依据包括存在甲亢的生化证据(游离T4或T3升高、TSH降低),以及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高热、心血管功能障碍及精神状态改变等)。伯奇-沃托斯基点量表(Burch-Wartofsky point scale,BWPS)近30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甲亢危象的诊断。甲亢危象的主要治疗包括一般对症治疗及针对甲状腺的特异性治疗,包括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如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碘剂、糖皮质激素及β受体阻滞剂等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阻断外周T4向T3转换或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对上述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者,则可以尝试血液净化(血浆置换)治疗。此外,支持治疗对于甲亢危象患者亦至关重要。甲亢危象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病情多在1~2d内改善。甲亢危象抢救成功后,应采用根治方法治疗甲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亢危象 甲状腺毒症 抗甲状腺药物 血浆置换
原文传递
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的构建和鉴定
17
作者 王胜杰 姜得悦 +2 位作者 秦巧臻 江小霞 郭清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24-630,共7页
背景垂体类器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相关研究十分有限。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为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方法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 背景垂体类器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相关研究十分有限。目的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hiPSCs)在体外三维环境中诱导为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方法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体,并在一系列细胞因子、激活剂或抑制剂的作用下逐步发育成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hiPSCs或类器官中Nanog同源框(Nanog homeobox,NANOG)、SIX同源框1(SIX homeobox 1,SIX1)、配对样同源域1(paired like homeodomain 1,PITX1)、LIM同源框3(LIM homeobox 3,LHX3)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中PITX1、LHX3的表达情况。结果hiPSCs在体外经过悬浮培养形成球状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类器官形状也从规则的球形变为不规则形。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在第30、40天分别成功表达垂体基板标志物PITX1和LHX3,这标志着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的成功构建。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三维垂体基板类器官,为垂体发育研究、药物开发和再生医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垂体 类器官 聚合酶链反应 荧光抗体技术
下载PDF
分泌雄激素的卵巢性索间质瘤10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美荣 王先令 +8 位作者 郭清华 陈予龙 王敏 窦京涛 巴建明 谷伟军 吕朝晖 陆菊明 母义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679-682,共4页
目的对分泌雄激素的卵巢性索间质瘤(sex cord stromal tumor,SC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0例经病理证实为分泌雄激素的SC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10... 目的对分泌雄激素的卵巢性索间质瘤(sex cord stromal tumor,SC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10例经病理证实为分泌雄激素的SC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10例女性患者,年龄13~69岁,病程1~6年。2)首诊情况及临床表现:5例首诊于内分泌科,5例首诊于妇科;7例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因月经稀发或继发闭经首诊,3例绝经后女性因男性化表现首诊。临床表现:10例女性患者中,8例多毛,3例痤疮,5例嗓音改变,5例阴蒂肥大,2例脱发。3)睾酮水平:术前睾酮3.90~44.07 nmol/L,术后第2天复查睾酮0~6.51 nmol/L,较前明显下降。4)影像学表现:10例患者,其中8例通过妇科超声发现卵巢占位,2例无影像学证据,最终经手术探查确诊。5)病理:10例均为单侧卵巢肿物,直径为0.7~8.0 cm。病理结果均支持卵巢性索间质瘤,其中2例为Leydig细胞瘤,3例为黄体瘤,2例为非特异性类固醇细胞瘤,2例为支持-间质细胞瘤,1例为粒层细胞瘤。结论对于存在显著高雄激素血症的女性患者,需注意卵巢性索间质瘤可能,手术切除肿瘤可消除高雄激素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性索间质瘤 高雄激素血症 女性男性化 继发性闭经
下载PDF
肾素分泌瘤9例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刘兰荣 陈康 +4 位作者 郑领涛 巴建明 谷伟军 吕朝晖 母义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分析9例肾素分泌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9例肾素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情况、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9例肾素分泌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9例肾素分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情况、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检索2001-2020年的相关数据库,结合文献报道的142例患者分析肾素分泌瘤的临床特点。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22.6岁,均表现为高血压,7例为低钾血症。所有患者血浆肾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醛固酮水平高于正常参考区间中位数。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肾球旁细胞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肾素、波形蛋白和CD34均呈阳性,部分肿瘤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突触素(Syn)呈阳性,S-100蛋白(S-100)和嗜铬素A(CgA)均呈阴性。术后所有患者血压和血钾水平恢复正常。2001-2020年共报道我国肾素分泌瘤患者142例,首发症状均为高血压,87例为低钾血症,93例血肾素与醛固酮水平增高,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情况。结论肾素分泌瘤多为肾良性肿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高肾素、高醛固酮血症的特点,该病可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分泌瘤 肾球旁细胞瘤 肾素 醛固酮 高血压
下载PDF
286例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浩明 曲玉清 +11 位作者 王先令 郭清华 陈予龙 裴育 杜锦 闫文华 臧丽 谷伟军 窦京涛 巴建明 吕朝晖 母义明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年第3期178-183,共6页
目的总结了较大样本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Ns)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功能性Pan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激素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 目的总结了较大样本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Ns)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功能性Pan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激素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6例患者(男性103例,女性183例),平均年龄为(45.55±15.23)岁,平均病程为24(12,60)个月。286例患者中,最常见罹患的是胰岛素瘤(266/286),其次是胰高血糖素瘤(10/286)、生长抑素瘤(3/286)、异位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3/286)、胃泌素瘤(2/286)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瘤(2/286)。胰岛素瘤患者中,9例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肿瘤定位明确且局限的28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远处转移或者术后复发者同时接受介入治疗或药物化疗,经治疗后激素增多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肿瘤病理分级,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1占41.95%、NET G2占54.90%、NET G3占3.15%、神经内分泌癌(NEC)占0%。结论多学科协作并进行系统的内分泌评估和精确定位肿瘤,精准施治,对改善功能性PanNENs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腺 胰岛素瘤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