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17例)和无偏侧咀嚼组(17例),分析患者最大开口度、疼痛指数、关节盘长度、盘分界角、关节盘位置以及翼外肌特点。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伴偏侧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nce,CSP)组患者同侧关节盘-髁突角度(61.13±10.54°)大于无CSP组(51.12±17.27°);伴CSP组同侧、对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差值(52.52±10.91°)大于无CSP组差值(41.26±17.78°);伴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43±3.66mm2)小于无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288±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最大开口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及最大开口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和面积的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O(OR=0.743)与偏侧咀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能无创诊断ADDWoR,伴CSP的单侧ADDWoR患者患侧关节移位更加显著,且单侧ADDWoR患者MMO与CSP存在相关性,通过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能显著改善ADDWoR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症状,缓解关节盘受压及关节盘移位程度。展开更多
目的采用7 T MRI研究帕金森病(PD)病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其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探讨采用7 T MRI测量的EPVS在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经临床确诊为PD的病人(PD组)14例,采用PD Hoehn-Yahr分期(H-Y分期)及统一PD评分量表(UP...目的采用7 T MRI研究帕金森病(PD)病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其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探讨采用7 T MRI测量的EPVS在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经临床确诊为PD的病人(PD组)14例,采用PD Hoehn-Yahr分期(H-Y分期)及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评估运动症状。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HC组)17例。2组均行7 T MRI检查,并在T_(2)WI和T_(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影像上分析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EPVS,计数并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EPVS的数量、评分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PD病人半卵圆中心EPVS和基底节区EPVS评分及数量与运动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D组的基底节区EPVS数量、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均高于HC组(均P<0.05)。PD病人的H-Y分期与基底节区EPVS数量呈正相关(r=0.242,P<0.001),其他运动症状评分与EPVS数量及评分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7 T MRI上可见PD病人的EPVS比HC的多,且PD病人的运动症状与基底节区EPVS数量呈正相关,7 T MRI上测量的EPVS有可能作为PD的影像学标志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MRI评估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伴偏侧咀嚼单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就诊,经过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侧不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34例,根据其是否存在偏侧咀嚼习惯,将其分为伴偏侧咀嚼组(17例)和无偏侧咀嚼组(17例),分析患者最大开口度、疼痛指数、关节盘长度、盘分界角、关节盘位置以及翼外肌特点。采用SPSS2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前,伴偏侧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nce,CSP)组患者同侧关节盘-髁突角度(61.13±10.54°)大于无CSP组(51.12±17.27°);伴CSP组同侧、对侧关节盘-髁突角度差值(52.52±10.91°)大于无CSP组差值(41.26±17.78°);伴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43±3.66mm2)小于无CSP组同侧、对侧翼外肌下头面积差值(0.288±4.57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及最大开口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疼痛及最大开口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盘-髁突角度、关节盘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后翼外肌上、下头长度、厚度和面积的平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O(OR=0.743)与偏侧咀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能无创诊断ADDWoR,伴CSP的单侧ADDWoR患者患侧关节移位更加显著,且单侧ADDWoR患者MMO与CSP存在相关性,通过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能显著改善ADDWoR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症状,缓解关节盘受压及关节盘移位程度。
文摘目的采用7 T MRI研究帕金森病(PD)病人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与其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探讨采用7 T MRI测量的EPVS在P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经临床确诊为PD的病人(PD组)14例,采用PD Hoehn-Yahr分期(H-Y分期)及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评估运动症状。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HC组)17例。2组均行7 T MRI检查,并在T_(2)WI和T_(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影像上分析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EPVS,计数并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EPVS的数量、评分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PD病人半卵圆中心EPVS和基底节区EPVS评分及数量与运动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PD组的基底节区EPVS数量、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均高于HC组(均P<0.05)。PD病人的H-Y分期与基底节区EPVS数量呈正相关(r=0.242,P<0.001),其他运动症状评分与EPVS数量及评分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7 T MRI上可见PD病人的EPVS比HC的多,且PD病人的运动症状与基底节区EPVS数量呈正相关,7 T MRI上测量的EPVS有可能作为PD的影像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