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医学检查中危重症患者的预防性干预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孙亚兵 马琳 +6 位作者 周晖 程诺 耿义强 吴世娜 王媛 黄江山 王瑞民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3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干预在危重症患者核医学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基础护理、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3方面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选取医院接诊检查的18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101... 目的:探讨预防性干预在危重症患者核医学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基础护理、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3方面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选取医院接诊检查的18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比两组基础护理满意度、核医学检查熟识度和辐射安全认知度及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满意度、核医学检查熟识度和辐射安全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8,t=2.858,t=4.165;P<0.05);观察组重症应急检查失败、发生差错和危重症抢救比例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98,χ^(2)=5.199,χ^(2)=4.074,χ^(2)=4.538;P<0.05);观察组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患者活动范围、放射性废物及废水、患者排泄物和剂量监测的安全隐患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0,χ^(2)=11.033,χ^(2)=6.367,χ^(2)=5.924,χ^(2)=4.846;P<0.05)。结论:预防性干预对策管理模式能改善核医学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检查和抢救成功率,降低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检查 危重症患者 预防干预 基础护理 辐射安全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中若干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耿建华 陈英茂 +2 位作者 郑容 姚树林 彭程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下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中注意的问题,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方法:在疫情下兼顾核医学显像流程、质量控制、放射防护和NCP防控,根据我国现行的核医学显像设备质量控制、放射防护及NCP防控的要求,研究讨...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下核医学显像设备使用中注意的问题,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方法:在疫情下兼顾核医学显像流程、质量控制、放射防护和NCP防控,根据我国现行的核医学显像设备质量控制、放射防护及NCP防控的要求,研究讨论使用核医学显像设备的同时进行NCP防控和放射防护的方案。结果:制定了在NCP疫情下进行核医学显像设备质量控制及同时进行放射防护和NCP防控的方案。结论:在NCP疫情下应重视核医学显像设备的质量控制,防控NCP感染的同时兼顾放射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 防控 核医学显像设备 质量控制 放射防护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下载PDF
重视PET成像在核医学快速发展时期临床及科研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瑞民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21-222,226,共3页
PET技术在国内已经经历20余年,由早期的PET成像发展至融合影像,包括PET/CT、PET/MR及全身PET,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及设备技术的持续改进,PET成像在临床及科研中释放了巨大潜力,成为核医学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国家卫生健... PET技术在国内已经经历20余年,由早期的PET成像发展至融合影像,包括PET/CT、PET/MR及全身PET,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及设备技术的持续改进,PET成像在临床及科研中释放了巨大潜力,成为核医学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分别于2018年、2023年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中的PET/CT、PET/MR降为乙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20年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正电子设备共有427台,较2017年上一次普查的307台增加了3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 核医学 诊疗一体化 影像组学
下载PDF
177Lu:核医学的"明星治疗核素"
4
作者 张锦明 徐晓丹 田嘉禾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1-323,共3页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82.47万,死亡病例257.42万,恶性肿瘤仍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第2位的致死病因[1]。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得到控制。随着对放射性核素特性了解的增加,更多的放射性核素被应用于肿瘤放...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82.47万,死亡病例257.42万,恶性肿瘤仍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第2位的致死病因[1]。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得到控制。随着对放射性核素特性了解的增加,更多的放射性核素被应用于肿瘤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为众多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治疗类核素有3类,第1类发射低能γ射线,如125I;第2类发射β粒子,如90Y、177Lu、131I;第3类发射α粒子,如211At和225Ac等。在这3类核素中,90Y和131I是传统的治疗核素,而177Lu则是近年来热门的治疗核素之一,其半衰期为6.6 d,β能量为497 keV(78.6%)、384 keV(9.1%)、176 keV(12.2%),平均能量130 keV,组织最大射程约为2.5 mm,在治疗的同时可行SPECT显像,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目的。与90Y和131I相比,177Lu可通过络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DOTA)与众多分子连接,且177Lu-DOTA体内稳定性很高,基本不脱落,降低了毒性。通过176Yb(n,γ)177Yb→177Lu核反应,可在反应堆上生产大剂量、无载体177Lu。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生产无载体177Lu的能力[2],有望大幅度降低其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显像 致死病因 131I 内照射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放射性核素 无载体 核医学
原文传递
高频超声联合放射性核素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术前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谢东晴 沈智辉 +2 位作者 宋青 张颖 罗渝昆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4-658,664,共6页
背景手术切除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主要的治疗方法,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是术前最常用的定位诊断影像学方法,但最佳检查方案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在高频超声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核素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 背景手术切除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主要的治疗方法,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是术前最常用的定位诊断影像学方法,但最佳检查方案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在高频超声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性核素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外科手术切除后经病理证实的103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高频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检查,记录手术前后生化指标,包括血钙、血磷和甲状旁腺激素。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和放射性核素单独及两种影像联合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共切除115枚结节,其中甲状旁腺结节108枚。超声、放射性核素以及二者联合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敏感度分别为88.0%、93.5%和98.1%、特异性分别为42.9%、57.1%和85.7%,准确率分别为85.2%、91.3%和97.4%,AUC分别为0.654、0.753和0.919。超声单独使用与金标准的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优势性差异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49);核素、超声核素联合使用与金标准的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优势性差异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高频超声基础上联合放射性核素可提高对甲状旁腺病灶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结节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高频超声 放射性核素 术前定位诊断
下载PDF
新型前列腺癌显像剂^(68)Ga-PSMA-4PY的初步临床研究
6
作者 张晓军 刘欢欢 +2 位作者 刘亚超 王瑞民 张锦明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4期369-375,共7页
目的:评估一种体内快速清除的前列腺癌显像剂^(68)Ga-PSMA-4PY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方法:采用前体药盒化方法标记^(68)Ga-PSMA-4PY,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其纯度和安全性;通过动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分析^... 目的:评估一种体内快速清除的前列腺癌显像剂^(68)Ga-PSMA-4PY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方法:采用前体药盒化方法标记^(68)Ga-PSMA-4PY,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其纯度和安全性;通过动态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分析^(68)Ga-PSMA-4PY在小鼠血液、肝脏和肾脏中的放射性摄取及清除。并通过临床显像研究比较^(68)Ga-PSMA-4PY与^(68)Ga-PSMA-11在前列腺癌患者体内的分布特性。结果:经前体药盒化标记的^(68)Ga-PSMA-4PY具有良好的标记效率和稳定性。小鼠动态PET结果显示,^(68)Ga-PSMA-4PY在血液中的清除特征与^(68)Ga-PSMA-11相近;^(68)Ga-PSMA-4PY在肾脏中的放射性摄取峰值出现在2 min内,并随后快速排出,而^(68)Ga-PSMA-11在肾脏中呈持续性增加,直至60 min时达到^(68)Ga-PSMA-4PY的11倍。临床研究表明,^(68)Ga-PSMA-4PY可以在前列腺癌中浓集,在肝、肾和脾脏中的放射性滞留明显低于^(68)Ga-PSMA-11,且唾液腺摄取降低了57.5%。结论:^(68)Ga-PSMA-4PY能够快速浓聚到PSMA阳性的肿瘤中,并迅速从正常组织中清除,将有助于减少非特异性摄取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前列腺癌显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 临床评价
下载PDF
磁共振PI-RADS评分联合^(18)F-PSMA PET/CT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研究
7
作者 胡兴和 李晶 +4 位作者 刘新球 王新江 陈穗惠 刘家金 徐贤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1120-1125,共6页
背景老年男性恶性肿瘤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位居第2位,其早期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索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评分联合^(18)F-PSMA PET/CT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 背景老年男性恶性肿瘤中,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位居第2位,其早期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索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评分联合^(18)F-PSMA PET/CT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的124例患者的前列腺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18)F-PSMA PET/CT影像资料,2名影像医师和2名核医学科医师分别对MRI图像和PET/CT图像进行PI-RADS评分和分子成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molecular imaging 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miPSMA)评分。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以PI-RADS≥3分、miPSMA≥2分以及PI-RADS≥3分联合miPSMA≥2分作为前列腺癌的不同诊断模型,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124例受试者平均年龄(77.74±10.30)岁,100例被确诊为前列腺癌。以PI-RADS≥3分、miPSMA≥2分以及PI-RADS≥3分联合miPSMA≥2分为标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9.0%、96.0%和95.0%;特异度分别为33.3%、83.3%和83.3%;准确度分别为86.3%、93.5%和92.7%;AUC分别为0.662(0.523~0.800)、0.897(0.806~0.987)和0.892(0.801~0.983)。结论前列腺PI-RADS评分≥3分联合miPSMA≥2分有着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方案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18)F-PSMA PET/CT 前列腺癌
下载PDF
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增益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孟晓琳 潘越 +3 位作者 崔景景 孙树伟 周晖 王瑞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9-276,共8页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预后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证实为DLBCL且治疗前行^(18)F-FD... 目的探讨治疗前^(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的预后评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证实为DLBCL且治疗前行^(18)F-FDG PET/CT的135例患者,以8∶2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再以8∶2将训练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模型构建。半自动勾画患者淋巴瘤病灶作为感兴趣区并提取特征,利用单因素COX及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回归进行特征筛选,获得系数非零的影像组学特征并用其权重系数计算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分析Radscore对PFS和OS的预测价值。使用传统预后指标(代谢参数和临床因素)、Radscore及两者联合分别建立3种模型。通过C-index、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最后基于最佳模型绘制列线图,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列线图效能。结果联合模型对3、5年PFS及OS预测效能优于传统预后指标模型和Radscore模型(Z=0.9621~2.2539,P均<0.05)。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获得最大临床净增益。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一致性均良好。结论Radscore是预测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联合模型对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核糖F18 影像组学 预后
下载PDF
^(18)F-FBB PET脑部图像采集中不同时长对感兴趣区域定量参数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吴世娜 刘猛 +5 位作者 孙树伟 常燕 刘家金 王瑞民 徐白萱 姚树林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2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氟18(^(18)F)贝他苯(^(18)F-FBB)PET脑部图像不同采集时长对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18)F-FBB PET检查的8名受试者,其中健康受试者5名,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3例。所有受试者均行^(... 目的:探讨氟18(^(18)F)贝他苯(^(18)F-FBB)PET脑部图像不同采集时长对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18)F-FBB PET检查的8名受试者,其中健康受试者5名,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3例。所有受试者均行^(18)F-FBB PET检查,在注射^(18)F-FBB注射液(3.7~5.5 MBq/kg)后90~110 min连续采集脑部动态PET图像20 min。在其他重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选择0~1、0~3、0~5、0~10、0~15和0~20 min进行图像重建,在每组图像的双侧额叶皮层、双侧颞叶皮层、双侧顶叶皮层、后扣带回和小脑皮层勾划相同的感兴趣区域(ROI),获得各区相应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对比分析各组数据图像与0~20 min图像中不同ROI的SUVmean的差异。结果:图像重建时采集0~1、0~3、0~5和0~10 min的图像与标准采集0~20 min图像SUVmean具有显著差异(t=-7.569~-2.410,P<0.05),0~15 min图像在双侧额叶、双侧颞叶、双侧顶叶皮层及后扣带回等区域的SUVmean值与标准0~20 min采集图像无明显差异(P>0.05),只在小脑皮层区域两者之间存在差异(t=-5.597,P<0.001)。结论:图像采集时长为15 min时可以达到与20 min图像采集时长相近的结果,可缩短检查时间,提高受检舒适度及配合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列表模式采集 最佳采集时长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活动与11C-PIB摄取相关性的研究
10
作者 张海峰 耿新玲 +3 位作者 刘家金 邵玉静 王鲁宁 冯枫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静息脑电(rsEEG)活动与淀粉样蛋白(Aβ)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所用示踪剂匹兹堡化合物(11C-PIB)摄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019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临床诊断AD...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静息脑电(rsEEG)活动与淀粉样蛋白(Aβ)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所用示踪剂匹兹堡化合物(11C-PIB)摄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2019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临床诊断AD的患者13例,均完成rsEEG数据采集以及11C-PIB PET/CT检查,分析rsEEG参数与11C-PIB摄取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在左侧额叶及右侧额叶的α节律平均峰值频率(AAPF)与相应皮层~(11)C-PIB的标准化摄取值比(SUVR)呈负相关(r=-0.81、-0.79,P<0.01);在左侧颞叶的δ节律谱熵与相应皮层11C-PIB的SUVR呈负相关(r=-0.83,P<0.01)。结论 AD患者大脑皮层的Aβ负荷与相应皮层rsEEG活动具有相关性,双侧额叶及左侧颞叶皮层的Aβ负荷越重,其rsEEG活动越低,这为AD患者脑电活动改变的机制提供了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静息脑电 淀粉样蛋白 匹兹堡化合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下载PDF
^(11)C-蛋氨酸PET/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胶质母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状态
11
作者 潘越 党浩丹 +4 位作者 孟晓琳 张聪 林宇 王瑞民 徐白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2-837,共6页
目的观察^(11)C-蛋氨酸(MET)PET/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胶质母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接受^(11)C-MET PET/CT检查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包括68例IDH1突变及89例野生型;按8∶2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 目的观察^(11)C-蛋氨酸(MET)PET/C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胶质母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接受^(11)C-MET PET/CT检查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包括68例IDH1突变及89例野生型;按8∶2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25)与验证集(n=32)。基于PET/CT图像勾画病灶ROI并提取、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及决策树(DT)影像组学模型;同时基于患者年龄及影像组学特征绘制列线图;对比观察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评估IDH1状态的效能。结果DT影像组学模型评估训练集胶质母细胞瘤IDH1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0,大于LR(0.697)及SVM(0.698)模型(P均<0.05)。验证集中,DT模型评估胶质母细胞瘤IDH1状态的AUC为0.805,大于LR模型(0.740)及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0.704)(P均<0.05)。结论基于DT的^(11)C-MET PET/CT影像组学模型有助于评估胶质母细胞瘤IDH1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核医学物理师的作用与职责及其配置数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耿建华 陈英茂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44-546,共3页
核医学物理师在核医学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也是医学物理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等国际组织对核医学物理师的规定及要求,并结合我国对核医学物理师的需求及核医学物理师现状,论述了医... 核医学物理师在核医学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也是医学物理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调研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等国际组织对核医学物理师的规定及要求,并结合我国对核医学物理师的需求及核医学物理师现状,论述了医疗机构配置核医学物理师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职责与配置数量的要求,为我国核医学物理师的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 医学物理师 作用 职责 配置
原文传递
[^(18)F]AlF-NOTA-TATE的制备及初步临床应用
13
作者 刘欢欢 张晓军 +1 位作者 麻广宇 张锦明 《同位素》 CAS 2024年第4期379-386,共8页
^(68)Ga-DOTA-TATE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但^(68)Ga半衰期短,应用受到限制。为开展[^(18)F]AlF-NOTA-TATE的制备及临床验证,以满足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临床需求,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柱色层纯化... ^(68)Ga-DOTA-TATE已成功应用于临床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但^(68)Ga半衰期短,应用受到限制。为开展[^(18)F]AlF-NOTA-TATE的制备及临床验证,以满足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临床需求,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柱色层纯化[^(18)F]AlF-NOTA-TATE方法,并在临床型单管多功能氟合成模块上自动化合成。同时研究[^(18)F]AlF-NOTA-TATE的脂水分配系数、体外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在荷NCI-H69(SSTR2阳性表达)小细胞肺癌裸鼠上行生物分布实验及PET/CT显像,并对3例NETs患者进行初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新的柱色层纯化[^(18)F]AlF-NOTA-TATE方法简单、合成时间短、放化纯度大于95%,乙醇含量低于3%。BALB/c小鼠药代动力学及荷瘤鼠生物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药物血液清除较快,主要通过肾脏代谢。荷瘤鼠PET/CT显像显示,SSTR阳性肿瘤特异性摄取放射性药物;初步临床应用显示,[^(18)F]AlF-NOTA-TATE在患者体内靶向性好,滞留时间较长,图像质量较好。以上结果表明,柱色层法纯化[^(18)F]AlF-NOTA-TATE方法简单、放化纯度高,初步临床表明[^(18)F]AlF-NOTA-TATE有进一步临床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AlF-NOTA-TATE 柱色层纯化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观筠 陈佳欣 +1 位作者 王涛 徐白萱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613-618,共6页
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成为识别、预防和治疗肿瘤本身及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兴领域,并随着患者例数的增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以帮助早期准确地诊断及监测肿瘤治疗... 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成为识别、预防和治疗肿瘤本身及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兴领域,并随着患者例数的增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以帮助早期准确地诊断及监测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脏毒性,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基于此,笔者对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 放射性核素显像 心脏毒性 肿瘤心脏病学
原文传递
^(68)Ga-PSMA-11 PET/CT显像应用miPSMA评分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亚超 程诺 +3 位作者 李云钢 袁露露 高江平 徐白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0,55,共5页
目的探讨分子成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miPSMA)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以及前列腺癌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是否可预测D'Amico危险度等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68Ga-PSMA-11 PET/CT影像及临床资料,将m... 目的探讨分子成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miPSMA)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以及前列腺癌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是否可预测D'Amico危险度等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的68Ga-PSMA-11 PET/CT影像及临床资料,将miPSMA≥2分诊断为前列腺癌,最终以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miPSMA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根据D'Amico风险组分层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中低危组,比较两组前列腺癌灶的SUVmax差异。结果38例患者中,前列腺癌3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6例;miPSMA评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3%(29/32)、66.67%(4/6)、86.84%(33/38)、93.55%(29/31)和57.14%(4/7)。高危组21例和中低危组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SUVmax分别为24.99±28.18和11.29±1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结论miPSMA评分诊断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但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较差;单独依据SUVmax无法预测前列腺癌的D'Amico危险度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镓放射性同位素 肿瘤标记 生物学 miPSMA评分 D'Amico危险度 诊断 鉴别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一体化PET/MR成像设备质量控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家金 耿义强 +4 位作者 姚树林 尹大一 田嘉禾 耿建华 陈英茂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7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建立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磁共振(PET/MR)设备质量控制(QC)方法,以保证一体化PET/MR的正常运作与图像质量,并为PET/MR设备QC指南或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医疗设备相关机构和组织分别发布的关于PET及磁... 目的:探讨建立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磁共振(PET/MR)设备质量控制(QC)方法,以保证一体化PET/MR的正常运作与图像质量,并为PET/MR设备QC指南或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医疗设备相关机构和组织分别发布的关于PET及磁共振成像(MRI)设备QC指南进行分析,依据PET与MRI设备现有的QC要求,收集各厂商一体化PET/MR日常质量保证(DQA)资料,提出医疗机构实施一体化PET/MR设备QC方案。结果:所有国内外医疗设备相关机构和组织关于PET及MRI设备QC指南之间的质量控制内容和频率均有明显区别,而各厂商DQA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如检测模型及质量控制内容和频率。结论:建立医疗机构一体化PET/MR设备QC方案,能够确保PET/MR设备性能稳定,为PET/MR设备QC指南或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磁共振(PET/MR) 质量控制 日常质量保证(DQA) 建议
下载PDF
比较目测法和T/Lratio-ROC法在^68Ga-DOTATATE PET/CT显像中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5
17
作者 麻广宇 关志伟 +2 位作者 张晓军 张锦明 徐白萱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比较目测法和T/Lratio-ROC分析法在^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对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1月于我中心行^68Ga-DOTATATE PET/CT检查疑似神经内分泌肿瘤并经病理确诊... 目的比较目测法和T/Lratio-ROC分析法在^68Ga-DOTATATE PET/CT显像对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1月于我中心行^68Ga-DOTATATE PET/CT检查疑似神经内分泌肿瘤并经病理确诊的32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15~84岁。在肝及病变部位勾画感兴趣区,测定肝部位平均SUV值(SUVmean)及病变部位的最大SUV值(SUVmax),肿瘤/肝比值(T/Lratio)定义为TumorSUVmax/LiverSUVmean。分别使用目测法和T/Lratio-ROC分析法进行诊断。目测法以肉眼观察^68Ga-DOTATATE PET/CT成像中病变部位的放射性浓聚程度超过肝实质作为NETs阳性的标准。T/Lratio-ROC分析法是对T/Lratio进行ROC分析,以大于cut-off值为阳性标准。以上两种方法均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性评价。结果1)病理结果:NETs 26例,其中嗜铬细胞瘤10例,嗜铬细胞瘤合并副神经节瘤2例,副神经节瘤3例,胰腺NETs 5例,直肠NETs 2例,嗜铬细胞瘤合并甲状腺髓样癌1例,肝门区神经内分泌癌1例,肝及十二指肠NETs各1例。非NETs 6例,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癌、肾神经源性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孤立性纤维瘤及骨纤维不良各1例。2)目测法:^68Ga-DOTATATE阳性23例,22例为NETs。^68Ga-DOTATATE阴性9例,4例为假阴性。目测法诊断NETs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4.62%、83.33%、84.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5%、55.56%。3)T/Lratio-ROC分析法(T/Lratio cut-off值=1.48):^68Ga-DOTATATE阳性21例均为NETs。^68Ga-DOTATATE阴性11例,5例为假阴性。T/Lratio-ROC分析法诊断NETs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0.80%、100%、84.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54.55%。结论目测法和T/Lratio-ROC分析法在^68Ga-DOTATATE PET/CT显像中对NETs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NETs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68镓-1 4 7 10-四氮杂环十二烷-1 4 7 10-四乙酸-生长抑素受体靶向肽 神经内分泌肿瘤
下载PDF
PET/MRI与增强CT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4
18
作者 崔建新 刘怡 +3 位作者 鲁意迅 王宁 刘家金 邵明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47-150,163,共5页
目的 比较PET/MRI及增强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行PET/MRI检查的26例胃癌患者的资料。按照1∶2配比原则,选取同期在我中心行增强CT的52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PET/MRI影像和增强CT... 目的 比较PET/MRI及增强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中心行PET/MRI检查的26例胃癌患者的资料。按照1∶2配比原则,选取同期在我中心行增强CT的52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PET/MRI影像和增强CT影像进行判读,获得术前分期,与病理金标准对比进行诊断试验。结果 T1、T2、T3 ~ T4期灵敏度,PET/MRI为100%、50%和94%,而增强CT为70%、12%和91%。PET/MRI各分期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8%和88%,高于增强CT的81%、62%和81%。在诊断N0期和胃大弯侧阳性淋巴结方面,PET/MRI诊断N0期和第7 ~ 12组阳性淋巴结的特异度为93%和88%,而增强CT为65%和4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各项指标,PET/MRI均优于增强CT。结论 PET/MRI检查在胃癌术前分期诊断中优于增强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PET/MRI 增强CT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强电磁辐射环境长期暴露对作业人员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琼 王观筠 +5 位作者 姜云升 吴阳勋 王子乾 孟萃 姚树林 尹彤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7-541,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接触强电磁环境对作业人员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2019年4-10月连续募集某地从事强电磁辐射作业至少1年的人员239例作为暴露组,不接触强电磁辐射设备的人员203例作为非暴露组,总计连续募集442例,均为男性。对电磁辐射... 目的观察长期接触强电磁环境对作业人员外周血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2019年4-10月连续募集某地从事强电磁辐射作业至少1年的人员239例作为暴露组,不接触强电磁辐射设备的人员203例作为非暴露组,总计连续募集442例,均为男性。对电磁辐射作业区的电磁频段及功率密度进行多点测定,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血常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差异指标随暴露时间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及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作业区的电磁频段在5.5~2000 MHz之间,屏蔽点内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4 W/m^2,开放区域功率密度最高可达535.17 W/m^2。与非暴露组相比,暴露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细胞比容(HCT)明显降低(P<0.05)。随着暴露时间延长,RBC及HCT相对平稳,MCH、MCHC及MPV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结论长期暴露于强电磁环境可导致作业人员红细胞水平降低,早期可能通过血红蛋白升高进行代偿,但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血红蛋白减少,代偿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环境 长期暴露 作业人员 外周血 血细胞分析
下载PDF
PLA2G6基因突变致早发型帕金森病2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彤 常燕 +4 位作者 崔志强 尹西 王淼 高中宝 王振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PLA2G6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致病基因,临床报道较少。此基因突变可导致iPLA-2β酶不同程度的改变,临床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本文报告两例PLA2G6基因突变导致的青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其中1例患者为PLA2G6基因c.991G>T合... PLA2G6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的致病基因,临床报道较少。此基因突变可导致iPLA-2β酶不同程度的改变,临床表现为四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本文报告两例PLA2G6基因突变导致的青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其中1例患者为PLA2G6基因c.991G>T合并c.1A>G双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为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dystonia-Parkinsonism,DP),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有效但运动并发症出现较早,肌张力障碍治疗效果欠佳。患者接受了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术后运动功能较前改善;另1例患者为PLA2G6基因c.991G>T合并c.2752A>G、c.35C>G杂合突变,临床表型为早发型帕金森综合征(early-onset Parkinsonism,EOP)型,左旋多巴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分型与杂合突变导致临床异质性有关。基因检测是诊断及鉴别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2G6基因 突变 早发型 帕金森病 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基因检测 临床表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