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带教模式对病理科技师实习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龙 陈薇 +1 位作者 宋欣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92-192,F0003,共2页
传统的病理科技师实习的带教模式通常分为全面轮转带教和固定岗一对一带教两种带教模式。该文对比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14年以来接收的120名实习生,120人均分成一对一带教组(A组)、轮转带教组(B组)和两者相结合的带教... 传统的病理科技师实习的带教模式通常分为全面轮转带教和固定岗一对一带教两种带教模式。该文对比分析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14年以来接收的120名实习生,120人均分成一对一带教组(A组)、轮转带教组(B组)和两者相结合的带教组(C组)共计三个组之间的入科、出科考试成绩。得出结论:全面轮转带教组的实习教学效果优于一对一带教组,两者相结合的带教模式对实习生的教学实习效果最佳。在此进行研究和探讨,与大家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医院 病理科 实习生 带教模式 教学工作
原文传递
甲状腺滤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2
作者 王红群 宋欣 +3 位作者 刘鹏 巩幼洁 李莹 石怀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 F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5例FTC的临床资料,分析F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FTC的骨转移患者最多(25.4%,主要是椎骨和骨盆),其次是肺(15.6%)。影响...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s, F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收集205例FTC的临床资料,分析F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FTC的骨转移患者最多(25.4%,主要是椎骨和骨盆),其次是肺(15.6%)。影响远处转移的因素有:患者年龄(≥55岁)、肿瘤≥2灶、临床分期(Ⅲ~Ⅳ期)、广泛浸润型、复发癌及术后/治疗后的复发转移,完整切除的患者远处转移少(P均<0.05)。影响癌灶数的因素:分期、年龄、广泛浸润型、复发癌、远处转移和高血压病史,再复发转移率高(P均<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影响FT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预后因素如下:癌灶数、分期、年龄、手术方式、广泛浸润型、远处转移、吸烟史及术后/治疗后的再复发转移情况(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期、吸烟和远处转移均影响OS及CSS;分期、亚型及复发癌影响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 survival, RFS)。伴有未分化癌的FTC组与不伴有未分化癌的FTC相比,分期晚(Ⅲ~Ⅳ期,100.0%vs 32.0%)、年龄大(≥60岁,87.5%vs 37.6%)、体积较大(>4 cm, 100.0%vs 44.2%),均为广泛浸润型(100.0%vs 33.3%),生存时间较短[CSS(4.429±1.152)月vs(120.415±5.765)月,P<0.001]。结论 FTC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是骨,年龄大、广泛浸润型及复发癌的患者易发生多灶及远处转移。影响FTC预后的因素较多,伴有未分化癌的FTC预后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滤泡癌 伴有未分化癌的甲状腺滤泡癌 远处转移 癌灶数 预后
下载PDF
介绍一种病理科档案资料借阅管理的优化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金龙 李冰 +1 位作者 宋欣 陈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72-372,375,共2页
病理档案是临床医生做出疾病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是为患者提供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是医院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因此,提高对病理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必要的。病理档案因包括玻片、蜡块... 病理档案是临床医生做出疾病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是为患者提供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资料,是医院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证据,因此,提高对病理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必要的。病理档案因包括玻片、蜡块等非文字性资料,需提供较高的保存条件。在病理科日常工作中,蜡块和切片的档案资料借阅工作却因各种工作需要而变得极其平常与繁重,因而在借阅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借阅管理 病理蜡块 病理切片 借阅条 优化
原文传递
高级别及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华浩铭 王林茹 +3 位作者 余娜 黄岩 沈靖 王红群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目的探讨高级别、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差异,为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7例尿路上皮癌,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因素差异,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发病年龄为27-89岁,中位年龄67岁。高级别组较低级别组:... 目的探讨高级别、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差异,为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7例尿路上皮癌,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因素差异,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发病年龄为27-89岁,中位年龄67岁。高级别组较低级别组:年龄更大;侵犯程度更深;肿瘤更大;癌栓的发生及远处转移发生率更高;发生部位也有差异(均为P<0.05)。低级别组中Ki-67均≦10%,高级别组中Ki-67多数>10%(47/48,97.9%)及影响生存(均为P<0.05),且Ki-67≧20%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P=0.013)。CPS评分显示,PD-L1>10在高级别组中有更高的表达率(63.3%,19/30,P<0.001),且PD-L1>10组的总生存时间缩短(33.806±2.886 vs.24.378±4.381个月,P=0.02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因素:肿瘤级别,年龄,癌栓,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侵犯程度,肿瘤大小及部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远处转移、癌栓、肿瘤大小及侵犯程度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级别及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在发病年龄、肿瘤最大径、侵犯深度、发生部位、癌栓、远处转移及预后均存在差异。Ki-67及PD-L1可作为分级及预后判断的标记物。多种因素影响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肿瘤级别 临床病理差异 预后 Ki-67 PD-L1
原文传递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5
作者 王红群 李金航 +6 位作者 李晓粤 马亚琪 陈薇 高含笑 朱娅男 宋欣 刘爱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43-48,82,共7页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5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并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10例FOXL 2和DICER 1基因情况。结果患者11~58岁,中位年龄25岁,平均28.4岁。左侧卵巢发生13例,右侧12...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5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并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10例FOXL 2和DICER 1基因情况。结果患者11~58岁,中位年龄25岁,平均28.4岁。左侧卵巢发生13例,右侧12例。部分患者(48.0%)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部分伴有下腹痛。超声显示多为混合低回声包块,实性部分为低回声,CDF1显示周边及实性部分、囊壁可见丰富血流信号。部分患者(76.2%)出现多少不等的盆腔积液。大体标本多为囊实性包块(78.9%),切面灰白间灰黄或灰红色。组织学表现:肿瘤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相间分布,密集区多位于周边,薄壁血管丰富,呈裂隙样,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丰富,细胞界限不清,胞质多淡染,细胞核卵圆形或胖梭形,核染色质细腻,泡状核,部分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部分见少量印戒样细胞,少量蜘蛛样细胞。细胞间有散在的胶原分布。疏松区水肿,细胞成分少,可见不规则薄壁血管;部分为出血伴纤维素样渗出;部分为疏松的纤维及胶原。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均阳性,肿瘤中SMA部分阳性,inhibin-α、Calretinin、CD99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分别为57.1%,63.2%,78.6%),PR多广泛着色。Ki-67指数低(<10%),EMA及S-100(-)。PCR-毛细管电泳法显示:FOXL2和DICER1基因均未见突变(0/10)。随访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术前不易确诊;术中或术后需与其他卵巢间质肿瘤鉴别。该类肿瘤无FOXL2和DICER1基因的突变。肿瘤切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 病理组织学 免疫组化 基因检测 预后
原文传递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伴胎盘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
6
作者 程学斌 田侠 +2 位作者 王昀 刘爱军 王利群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观察孕妇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合并胎盘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例原发部位不明的妊娠中晚期胸腹部、肝脏及胎盘转移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8岁女性患者入院时停... 目的观察孕妇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合并胎盘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例原发部位不明的妊娠中晚期胸腹部、肝脏及胎盘转移的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8岁女性患者入院时停经26+5周,孕2产1,腹胀超过半个月,胸闷3天。超声显示双侧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大网膜增厚,厚约3.4 cm。MRI显示肝门周围转移,脾大。超声引导下经右侧胸腔穿刺引流,病理检查肝右前叶活检。因胎儿宫内死亡,至引产,胎盘病理。显微镜下胸腔积液、肝穿刺及胎盘组织显示小细胞恶性肿瘤,未成熟分化。免疫组化肌源性标记Desmin、Myo D1和Myogenin主要呈阳性表达。引产后,由于产妇的一般情况不佳,只给予对症治疗,无法给予相应的化疗。家属放弃治疗,患者在出院几天后死亡。结论孕妇腺泡状横纹肌肉瘤合并胎盘转移的情况很少见,预后不佳。在病理诊断中,应注意小细胞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考虑到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应慎重选择手术和化疗的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妊娠 胎盘转移
原文传递
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细胞及组织病理特点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红群 奥彦云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细胞、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恶性间皮瘤19例,观察形态学特点,总结免疫组化表达并和同期的浆液性癌比较,复习文献。结果:胸腹水细胞显示细胞量明显增多,细胞呈团状、梁状、乳头状/小簇状排列为主,...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细胞、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恶性间皮瘤19例,观察形态学特点,总结免疫组化表达并和同期的浆液性癌比较,复习文献。结果:胸腹水细胞显示细胞量明显增多,细胞呈团状、梁状、乳头状/小簇状排列为主,有的可见开窗现象。组织HE图像:细胞呈腺状及乳头状排列,细胞立方形/圆形,大部分细胞界限尚清。细胞质丰富,胞质红染、淡染、淡红染及紫红染,细胞核圆形、卵圆形,可见明显的小核仁,见少量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calretinin(CR)、WT-1及D2-40常阳性,CK7、CK5/6及Vimentin常阳性,与浆液性癌比较(P<0.05)(除WT-1及CK7无统计学意义)。p16不等程度的阳性,阳性程度低于浆液性癌(P<0.05)。PAX-8可以阳性(1/5),明显低于浆液性癌(P<0.05)。CEA阴性(0/7)。结论:恶性间皮瘤的形态有其特点,结合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间皮瘤 细胞形态 组织形态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浅谈不同染色模式对胃镜组织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的影响
8
作者 李金龙 宋志刚 +2 位作者 陈薇 石怀银 宋欣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染色模式对胃镜组织样本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送检的查体胃镜标本组织20例,分别连续切片2张,均衡分成2组,第1组使用全自动浸染式染色机进行染色,第2组使用恒染色全自动染色机进行染色,将染好色的切片均采... 目的探讨不同染色模式对胃镜组织样本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的影响。方法选择常规送检的查体胃镜标本组织20例,分别连续切片2张,均衡分成2组,第1组使用全自动浸染式染色机进行染色,第2组使用恒染色全自动染色机进行染色,将染好色的切片均采用全自动数字玻片扫描仪进行玻片数字扫描后采用人工智能诊断系统进行人工智能病理诊断,将其结果与人工病理诊断(双人复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人工诊断对于滴染式和浸染式染色机的染色切片诊断结果完全一致,而人工智能诊断结果与人工诊断结果相比存在差异性。结论我们推荐日常对病理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行训练的研究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并基于病理技术的标准化,由此训练出的病理人工智能算法才能更准确和广泛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全玻片数字扫描技术 恒染技术 病理诊断 染色质量
原文传递
子宫体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李倩茹 李众 +4 位作者 马紫瑜 金华 邵立伟 李菲菲 刘爱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78-382,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体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旨在加深认识该疾病。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七医学中心5例及文献报道12例子宫体恶性PEComa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该疾病... 目的探讨子宫体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旨在加深认识该疾病。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第七医学中心5例及文献报道12例子宫体恶性PEComa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该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23~67岁,主要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和(或)盆腔肿块,个别在体检时意外发现肿瘤。肿瘤由上皮样和/或梭形细胞组成,瘤细胞常围绕薄壁血管呈放射状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易见,常见肿瘤坏死,可见侵犯血管。肿瘤特异性表达肌源性和黑色素标记。所有病例均接受至少全子宫切除等不同手术方式,7例术后接受化疗。随访5~72个月,4例(其中2例接受化疗)术后复发/转移、死亡。结论子宫体恶性PEComa诊断基于病理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案,而辅助治疗效果不明确。长期随访是及早发现疾病进展及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病理诊断 预后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423例结直肠癌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凤伟 吕亚莉 +4 位作者 钟梅 董周寰 王琼 谭心睿 石怀银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976-980,共5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肿瘤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切除的423例原发性CRC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增阻...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肿瘤组织中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切除的423例原发性CRC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与Taqman探针相结合的方法检测KRAS/NRAS/BRAF/PIK3CA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热点,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423例CRC中,4种基因(KRAS/NRAS/BRAF/PIK3CA)总突变率为58.87%(249/423),其中KRAS突变率为44.68%(189/423),NRAS突变率为4.73%(20/423),BRAF突变率为3.78%(16/423),PIK3CA突变率为5.67%(24/423)。此外还发现KRAS和PIK3CA共同突变率为3.07%(13/423);BRAF和PIK3CA共同突变率为0.95%(4/423)。KRAS基因在脉管内癌栓[OR:0.351,P=0.003]和淋巴结转移[OR:0.583,P=0.006]病例中突变率明显降低;NRAS基因在肿瘤高分化组(OR:5.984,P=0.026)中突变率明显升高。BRAF基因在右半结肠肿瘤中突变频率明显升高[OR:4.286,P=0.005]。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大体分型、神经侵犯、肝转移和临床分期等因素无关(P均>0.05)。结论本组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NRAS、BRAF和PIK3CA这4个基因突变与大部分临床病理指标无关,但是KRAS突变较少出现在脉管内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BRAF突变更多地出现在右半结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KRAS基因 NRAS基因 BRAF基因 PIK3CA基因 基因突变 病理学
下载PDF
240例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金航 曹晨 +3 位作者 封琳 王钰锋 李菲菲 刘爱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2-936,共5页
背景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extragonadal germ cell tumors,EGCT)较为少见,准确诊断该类肿瘤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 背景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extragonadal germ cell tumors,EGCT)较为少见,准确诊断该类肿瘤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240例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40例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中男性108例,女性132例。患者中位年龄26岁,其中<18岁57例(23.7%),≥18岁183例(76.3%)。发生部位:纵隔86例(35.8%),中枢神经系统39例(16.3%),骶尾部37例(15.4%),腹部47例(19.6%),其他部位31例(12.9%)。组织学类型:成熟性畸胎瘤172例(71.7%),生殖细胞瘤33例(13.7%),卵黄囊瘤14例(5.8%),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2例(5.0%),不成熟畸胎瘤5例(2.1%),胚胎性癌3例(1.3%),绒毛膜癌1例(0.4%)。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卵黄囊瘤中阳性率为92.8%(13/14),胎盘碱性磷酸酶(placental alkaline phosphatase,PLAP)、CD117、OCT-4在生殖细胞瘤中阳性率为96.7%、90.0%、100%(29/30、18/20、6/6),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在胚胎性癌中呈阳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在绒毛膜癌呈阳性。结论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少见,青年发病为主,女性偏多,好发于纵隔;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特点与性腺内生殖细胞肿瘤相类似;生殖细胞瘤是最常见性腺外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腺外 生殖细胞肿瘤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免疫组化 病理诊断
下载PDF
宫颈腺样囊性癌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亚琪 王利群 +2 位作者 封琳 刘鹏 刘爱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633-637,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例宫颈腺样囊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复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单纯的...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例宫颈腺样囊性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复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结果 2例腺样囊性癌,其中1例为单纯的腺样囊性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伴肉瘤。宫颈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患者发病年龄24~99岁,但常以绝经后女性多见。临床多以阴道异常出血就诊,阴道镜检查时常可看到明确肿块。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圆形岛状或巢状生长,大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筛状排列,由一层或两层肿瘤细胞形成小导管结构,有些筛孔内含有嗜酸性分泌物,细胞巢周围常有栅栏状结构。可与其他类型病变混合存在,如鳞状细胞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或肉瘤等。临床HPV检查多呈阳性,可有p16阳性。随访,1例术后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现化疗中;另1例随诊1个月,目前无复发、转移。结论宫颈腺样囊性癌是来源于宫颈储备细胞的肿瘤,多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p16多呈阳性。具有高度侵袭性,治疗与普通型宫颈鳞状细胞癌相似,根据临床分期采取手术切除加放化疗,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腺样囊性癌 HPV P16
原文传递
心脏淋巴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利群 马亚琪 +3 位作者 李杰 孙璐 宋欣 郭爱桃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心脏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对4例心脏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 目的探讨心脏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提高临床及病理医师对心脏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对4例心脏淋巴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复习临床资料,复阅全部病理切片,统计相关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随诊其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4例心脏淋巴瘤中,1例为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例为继发性,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例。患者发病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1岁,临床多表现为胸闷、气短。组织学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中等-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主要表达B细胞淋巴瘤的标记,如CD20、CD79a(+)。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以小淋巴细胞弥漫浸润为特点,背景中见散在组织细胞及纤维素性渗出;免疫组化主要表达T细胞标记如CD3、CD5、CD45RO(+)。电话随访截止2018年8月,随诊时间2个月~6年,1例原发性和2例继发性心脏淋巴瘤患者均已死亡,1例继发性患者现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心脏的原发性淋巴瘤诊断时必须与继发性淋巴瘤相鉴别,心脏淋巴瘤不管是原发还是继发,均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较多见。临床确诊晚,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与肿块切除,预后均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淋巴瘤 原发性 继发性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原文传递
MRI影像组学对乳头状肾细胞癌WHO/ISUP分级的预测研究
14
作者 赵厚铭 贾通宇 +9 位作者 于淼 白旭 王集琛 许清江 李尚韦 宋佳龙 杨国强 丁效蕙 黄庆波 马鑫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6-13,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协会(WHO/ISUP)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协会(WHO/ISUP)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pRCC的153例患者,采用WHO/ISUP病理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低级别组(Ⅰ和Ⅱ级)和高级别组(Ⅲ和Ⅳ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独立预测指标。提取MRI图像上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等方式筛选影像组学特征,使用使用Logistic回归和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模型预测效果,DeLong检验比较3个模型的AUC值,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决策曲线(DCA)评价临床效能。结果:4个MRI序列共提取到3776个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最终获得13个特征用于构建模型。多因素分析确定临床指标中肿瘤最大径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WHO/ISUP分级的独立预测指标。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的表现(AUC=0.837)优于临床模型(AUC=0.776),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佳(AUC=0.889),并经DeLong检验显示显著优于临床模型(P=0.017)。验证集中,联合模型(AUC=0.853)的表现显著优于临床模型(AUC=0.725,P=0.019)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826,P=0.106)。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WHO/ISUP分级预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与实际结果接近。DCA显示,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相比,联合模型具有更高的净效益。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序列MRI的影像组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测工具,在术前预测pRCC WHO/ISUP分级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肾细胞癌 影像组学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协会分级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媛 李佳 +7 位作者 何雪 张伟 张微微 孙梦雪 关春艳 李少祥 董格红 桂秋萍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416-420,426,共6页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8—2018年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2021年诊断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或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8—2018年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2021年诊断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或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共2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相关资料,观察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发病年龄2~56岁,中位年龄16.0岁,平均18.5岁;MRI检查显示,肿瘤主要发生在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呈边界清楚的囊实性病变,伴附壁结节,结节强化。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组织学改变可见不同比例的毛细胞样细胞,细胞致密区、疏松区,常见Rosenthal纤维和嗜酸性颗粒小体,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是其亚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GFAP、Olig-2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低,P53蛋白呈细胞核弱阳性或阴性表达;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行荧光原位杂交和高通量基因检测,显示出现KIAA1549-BRAF基因融合。结论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确诊后一般仅行手术切除,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而组织形态学的正确判断对于肿瘤的确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 KIAA1549-BRAF基因融合 分子遗传学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程序化控制模式在病理设备技术流程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超 李学壮 +2 位作者 吕爱琳 宋奕凝 宋志刚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11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化控制模式在病理设备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病理科在用的70台病理设备,分别采用以故障事前预防、事中维修和事后维护为主线开展针对性维修活动的维修式控制模式和按照标本取材、标本储存、... 目的:探讨程序化控制模式在病理设备技术流程及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病理科在用的70台病理设备,分别采用以故障事前预防、事中维修和事后维护为主线开展针对性维修活动的维修式控制模式和按照标本取材、标本储存、组织脱水、包埋染色和病理诊断完善病理检查标准化技术流程开展病理设备程序化管理的程序化控制模式进行管理。对比两种管理模式中工作程序不合格率、病理设备故障维修率和生物安全评分。结果:程序化控制模式标本取材、标本储存、组织脱水、包埋染色和病理诊断工作程序不合格率低于维修式控制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6,χ^(2)=14.701,χ^(2)=9.069,χ^(2)=13.072,χ^(2)=9.435;P<0.05);程序化控制模式的脱水机、切片机、染色机、显微镜及其他病理设备故障率低于维修式控制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6,Z=3.379,Z=3.555,Z=3.754,Z=2.486;P<0.05);程序化控制模式病理科相关有害气体排放、病理设备清洗消毒和有害液体回收处理评分高于维修式控制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3,Z=2.888,Z=2.750;P<0.05)。结论:程序化控制模式可优化病理检查技术流程,提高工作程序的规范性,降低病理设备故障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设备 程序化控制 技术流程 生物安全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肝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有 张晓欢 +6 位作者 孙爱群 陈薇 姬翔 许伟 张雯雯 袁静 石怀银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8期643-647,共5页
目的分析肝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复习。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5-05—2020-01明确诊断为肝神经鞘瘤3例,以及检索1982-02—2020-02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肝神经鞘瘤13例,观察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 目的分析肝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复习。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2005-05—2020-01明确诊断为肝神经鞘瘤3例,以及检索1982-02—2020-02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肝神经鞘瘤13例,观察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患者年龄24~72岁,其中女性11例,男性5例。10例位于肝左叶,5例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尾状叶。肿瘤最大径2.3~20cm不等,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质中,部分伴有囊性变,与周围肝组织分界尚清,包膜完整。镜下见肿瘤由细胞密集区(AntoniA区)和细胞稀疏区(Antoni B区)构成,AntoniA区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肿瘤细胞较丰富,胞质嗜酸性,胞核呈柳叶形,呈栅栏状编织状或漩涡状排列,其内可见厚壁血管和陈旧性出血,局部可见泡沫细胞聚集;AntoniB区,肿瘤细胞稀疏,间质玻璃样变性伴黏液变性,其间散在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并可见扩张的薄壁血管;其中1例为极其罕见的假腺样型神经鞘瘤,肿瘤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腺样及腔隙样结构,腔内衬单层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波形蛋白和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阳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广谱细胞角蛋白(CK)、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F)、结蛋白、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蛋白(CD117)及钙离子调节相关的氯离子通道蛋白(DOG-1)均阴性,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极低。预后方面,15例经手术切除,术后随访4~120个月,除5例失访外,其余均存活,未出现本病的复发及转移。结论肝神经鞘瘤是一种极罕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一般手术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疾病特征 病理学
原文传递
鼻腔鼻窦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8
作者 周雪筠 袁虎 +4 位作者 陈雷 王荣光 刘穹 陈薇 袁静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发生在鼻腔鼻窦的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3例鼻腔鼻窦SH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发生在鼻腔鼻窦的SHML临床以鼻塞为主。病理组织学特点... 目的 探讨发生在鼻腔鼻窦的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报道3例鼻腔鼻窦SHM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发生在鼻腔鼻窦的SHML临床以鼻塞为主。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在淋巴、浆细胞背景下,可见弥漫浸润的窦组织细胞,局部见“封入”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D68、S-100。结论 SHML是一种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发生在鼻腔鼻窦的SHML非常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鼻窦 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病 治疗
下载PDF
成人癫癇患者术后病理特征分析
19
作者 初霞 赵伟 +2 位作者 白刚刚 郭效东 赵坡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1年第7期523-526,531,共5页
目的探讨与成人癫癇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原因。方法对88例以癫癇为主要临床诊断,手术年龄>18岁的患者术后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癫癇发作病史、影像特征和术后效果。结果成人癫癇患者术后病理最常见的是局灶皮层... 目的探讨与成人癫癇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原因。方法对88例以癫癇为主要临床诊断,手术年龄>18岁的患者术后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癫癇发作病史、影像特征和术后效果。结果成人癫癇患者术后病理最常见的是局灶皮层发育不良(FCD)(73.8%,65/88),其次是脑肿瘤(26.2%,23/88)。FCD以IIa型最多见(15.9%),男女性别比2.4∶1,平均年龄35.9岁,平均癫癇病史11.5年,易累及海马,临床症状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影像学阳性率89.2%(58/65)。脑肿瘤主要是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各占9.1%),男女性别比1.6∶1,平均年龄45.7岁,癫癇病史1个月至1年,不累及海马,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伴四肢抽搐,影像学均有脑部占位。术后Engel分级,FCD各亚型间无统计学差异,低级别脑肿瘤术后效果优于高级别脑肿瘤。结论与成人癫癇相关的主要病理特征是FCD和脑肿瘤,二者在癫癇病史和术后癫癇控制程度上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癇 病理 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 脑肿瘤
原文传递
乳腺MRI簇环样强化的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谭非易 刘梅 +3 位作者 程流泉 李平 杨宇 李少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6-601,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MRI动态增强上簇环样强化征象的病理基础和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个簇环样强化病灶,与病理对照分析簇环样强化的成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簇环样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对鉴别乳腺病灶良恶... 目的分析乳腺MRI动态增强上簇环样强化征象的病理基础和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个簇环样强化病灶,与病理对照分析簇环样强化的成分,用Logistic回归分析簇环样强化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对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的价值。结果以病理与影像测量大小接近为判断依据,簇环样强化与典型的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对应,可划分为中心低信号、强化的小环、环周3个部分,中心低信号部分对应扩张的导管或细胞致密的瘤巢,强化的小环对应富血供的导管周围、小叶单位之间和瘤巢周围的基质,环周组织对应包括癌细胞或炎症细胞甚至正常组织。廓清型TIC对恶性病变的诊断有预测价值(OR=30.0,P<0.05)。结论簇环样强化是扩张的导管周围基质或TDLU周围基质的强化,廓清型曲线对恶性病灶的诊断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磁共振成像 簇环样强化 病理 动态增强曲线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