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泊三醇及复方制剂在皮肤科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扬 林碧雯 +1 位作者 王睿 李承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20-223,共4页
卡泊三醇作为维生素D3衍生物,是皮肤科临床十分重要的常规外用药物,目前已成熟地应用于一些常见皮肤病,如寻常性银屑病和白癜风等的相关治疗。不仅如此,该药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科其他相关疾病,其复方制剂也被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应用前景广... 卡泊三醇作为维生素D3衍生物,是皮肤科临床十分重要的常规外用药物,目前已成熟地应用于一些常见皮肤病,如寻常性银屑病和白癜风等的相关治疗。不仅如此,该药还可用于治疗皮肤科其他相关疾病,其复方制剂也被应用于皮肤科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该文就卡泊三醇及其复方制剂在皮肤科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科 卡泊三醇 复方制剂
原文传递
基于元认知理论双过程模型优化皮肤科教学
2
作者 汤自洁 王睿 《基础医学教育》 2023年第11期949-951,共3页
元认知理论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推动了教学理念的革新,已成研究热点,也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的关注,但在皮肤科教学中鲜有报道。文章初步通过阐明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及结构,分析元认知理论与双过程模型在皮肤科中的重... 元认知理论作为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推动了教学理念的革新,已成研究热点,也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的关注,但在皮肤科教学中鲜有报道。文章初步通过阐明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及结构,分析元认知理论与双过程模型在皮肤科中的重要作用,试图构建皮肤科教学的元认知框架,提出在皮肤科教学中培养元认知技能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临床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认知 皮肤科 教学 双过程 临床思维
下载PDF
纳米光动力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纯 路亚静 +7 位作者 殷祥烨 何添 陈东升 张广良 杨怡 李文亮 邱海霞 陈犹白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096-1102,共7页
皮肤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以手术切除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法有一定复发率。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激活光敏剂产生细胞毒性活性氧,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传统光敏剂的渗透性低、靶向作用差、光动力效果不足... 皮肤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生存率低,以手术切除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法有一定复发率。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激活光敏剂产生细胞毒性活性氧,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传统光敏剂的渗透性低、靶向作用差、光动力效果不足,严重限制了光动力疗法在皮肤黑色素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如何通过改进光敏剂,增强光动力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是目前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本综述聚焦于纳米光动力技术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从纳米颗粒的类型、新型纳米光敏剂的种类、光敏剂的释放机制、纳米光动力技术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纳米颗粒可以增强光敏剂的靶向能力、增加肿瘤中的蓄积、改善肿瘤缺氧环境,还可以协同荧光成像、免疫/基因治疗、化疗、光热等,提高光动力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和安全性。纳米光动力疗法的局限性包括纳米颗粒的制作成本高、可重复性低、长期的体内安全性未经证实。尽管如此,纳米光动力疗法仍可以克服传统光动力疗法的瓶颈问题,为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光动力疗法 光敏剂 纳米技术 纳米颗粒
下载PDF
低温等离子体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溯 李承新 王睿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可产生多种生物医学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低温等离子体对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治疗感染性皮肤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 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可产生多种生物医学效应,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低温等离子体对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在治疗感染性皮肤病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杀灭病原体的机制以及低温等离子体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感染性皮肤病 治疗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因素及预测模型
5
作者 申琳 宋翠豪 +5 位作者 王聪敏 高西 安俊红 李承新 梁斌 李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4-521,共8页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伴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本类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9~2024年277例溃疡性结肠炎伴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不良组(n=185)和良好组(n=92)。比... 目的探索溃疡性结肠炎伴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并建立本类患者营养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9~2024年277例溃疡性结肠炎伴坏疽性脓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营养不良分为不良组(n=185)和良好组(n=92)。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生活饮食习惯、疾病相关资料共25项潜在相关因素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模型预测性能。结果不良组与良好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指数、居住地、病程、SAS语评分等共21个指标存在差异(P<0.05)。Lasso回归分析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度、坏疽性脓皮病病程、合并慢性病数量、SAS评分、睡眠质量6个因素与本类患者营养不良相关性较大。基于上述6个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该类患者营养不良AUC(95%CI)=0.992(0.984~1.000),对14例患者的应用显示准确率100%。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结肠炎活动度、坏疽性脓皮病病程、合并慢性病数量、焦虑程度、睡眠质量与溃疡性结肠炎伴发坏疽性脓皮病患者营养不良相关性较大,基于上述6个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坏疽性脓皮病 营养风险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消化系统疾病的皮肤表现综述 被引量:4
6
作者 丁香玉 李承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很多消化系统疾病与某些皮肤病源于同一病因,两者相互表现,互为关联,皮肤损害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但皮疹表现却复杂多样,准确识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皮肤损害表现,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皮肤表现 消化系统肿瘤 炎症性肠病 遗传综合征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严重皮肤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子航 王睿 +2 位作者 马亮 李承新 解方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2年第5期326-330,349,共6页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致严重皮肤不良事件(AE)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截至2022年5月9日,收集I... 目的: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致严重皮肤不良事件(AE)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截至2022年5月9日,收集ICIs致严重皮肤AE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收集病例3813例,其中84例发生严重皮肤AE。 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治疗肿瘤的严重皮肤AE发生率(8.51%)显著高于各单药治疗的发生率;单药治疗中,帕博利珠单抗所致严重皮肤AE发生率最高(2.43%),伊匹木单抗次之(1.72%);肿瘤患者接受高剂量(10 mg·kg^(-1))伊匹木单抗治疗发生严重皮肤AE的概率高于低剂量治疗组;黑色素瘤患者的严重皮肤AE发生率(2.25%)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肿瘤患者。结论:临床应警惕ICIs所致严重皮肤AE,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皮肤及其附件 严重不良事件 文献分析
下载PDF
痤疮与皮肤及肠道微生物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肖茗露 杨宇光 林碧雯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痤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炎症性皮肤病,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导致痤疮的原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 痤疮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炎症性皮肤病,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发展而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在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痤疮丙酸杆菌的过度增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导致痤疮的原因。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皮肤微生物群失调才是导致痤疮发展的罪魁祸首。同时,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也参与痤疮的致病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皮肤和肠道的微生物群与痤疮的关系,以及基于此的痤疮新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微生物群 肠道微生物群 微生物群失调
下载PDF
皮肤镜及高频超声在银屑病指甲检查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任丹 王婧宇 +4 位作者 杜治民 王祎琳 马冠毅 饶玮 赵华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9-494,共6页
背景指甲损害是银屑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对病甲进行精准检查和评估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查与评估手段。目的探究皮肤镜和50 MHz高频超声在银屑病指甲检查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解放... 背景指甲损害是银屑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对病甲进行精准检查和评估是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查与评估手段。目的探究皮肤镜和50 MHz高频超声在银屑病指甲检查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诊断的甲银屑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选取无甲相关疾病、无银屑病家族史人员2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甲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nail psoriasis severity index,NAPSI)评估病情,总结银屑病指甲出现的皮肤镜特征,分析不同皮肤镜特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超声测量甲板、甲床的厚度并分析甲板、甲床厚度的组间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皮肤镜观察到银屑病指甲特征主要有远端甲分离、裂片状出血、甲凹点等。出现甲凹点、甲板脆裂、甲半月红斑、甲下角化、远端甲分离这5种特征的病损甲较无相应特征甲的NAPSI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检查可见银屑病指甲甲板三层结构显影不清晰、甲板凹凸不平、甲下角化过度,测量发现银屑病指甲的甲板、甲床厚度均较对照组增厚,除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外其余手指甲床厚度与NAPSI总分均呈正相关(r=0.392∼0.492,P均<0.05)。结论皮肤镜可精确发现并分析银屑病指甲的病损特征,可作为银屑病指甲的常规检查手段。50 MHz高频超声可以发现银屑病甲形态结构的深层次改变,并可通过测量数据推测病情的严重程度,可用作皮肤镜检查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指甲 皮肤镜 高频超声 甲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 甲床厚度
下载PDF
皮肤沾染硫酸铜诱发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皮肌炎1例报告
10
作者 刘承灵 孙飞 +4 位作者 王秀茹 张江林 黄烽 赵华 朱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38-1340,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面颈部红斑3个月余,四肢无力伴疼痛2个月余"于2019年9月15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发病前2个月,患者在进行硫酸铜溶液喷洒养殖场水面作业时,部分溶液沾染至面部,当天下午自感面... 1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面颈部红斑3个月余,四肢无力伴疼痛2个月余"于2019年9月15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发病前2个月,患者在进行硫酸铜溶液喷洒养殖场水面作业时,部分溶液沾染至面部,当天下午自感面部发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 硫酸铜 间质性肺炎
原文传递
硒代磷酸合成酶2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1
作者 王旭东 徐建洪 +4 位作者 李志勇 王珺 黄伟 王岭芝 李承新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69-674,680,共7页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硒代磷酸合成酶2(SEPHS2)在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下载TCGA和GTEx数据库中CMM和正常皮肤相关mRNA微阵列表达谱,比较CMM和正常皮肤的SEPHS2基因表达差异;下载GEO数据集GSE3189数据,比...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硒代磷酸合成酶2(SEPHS2)在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下载TCGA和GTEx数据库中CMM和正常皮肤相关mRNA微阵列表达谱,比较CMM和正常皮肤的SEPHS2基因表达差异;下载GEO数据集GSE3189数据,比较SEPHS2在CMM和痣细胞之间的表达差异。同时利用HPA数据库信息分析其在CMM和正常皮肤黑素细胞中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利用K-M图,比较不同SEPHS2表达组CMM患者的生存差异,并利用Cox回归计算HR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EPHS2在CMM中的诊断效能。利用XENA.UCSC数据库分析CMM中SEPHS2基因甲基化情况,K-M图评价SEPHS2不同甲基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利用GSVA包分析SEPHS2表达与CMM组织中免疫浸润相关免疫细胞的相关性。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SEPHS2相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息,并利用GO、KEGG数据库和GSEA软件探讨SEPHS2在CMM中的功能及信号通路。结果 SEPHS2在CMM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和痣细胞组织(P<0.001)。在CMM患者中,SEPHS2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总体生存率更低,显示SEPHS2具有良好的预后价值,并且SEPHS2对CMM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AUC=0.895,95%CI:0.876~0.913)。与SEPHS2基因高甲基化组相比,低甲基化组与CMM的不良预后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CMM中,SEPHS2表达与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B细胞和细胞毒性细胞浸润呈负相关,与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浸润正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显示SEPHS2与SEPSECS、SCLY、TXNRD1、TXNRD2和SELK等分子相互作用。GO、KEGG和GSEA通路富集分析显示SEPHS2及其相关基因参与了表皮形成、体液免疫、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免疫应答、角蛋白丝及桥粒构成、IL-2、IL-2家族、IL-4-2、IL-10、IL-12-2和IL-12-STAT4、IL-17、IL-18、IL-27、B细胞受体、T细胞受体、PD-1及CTLA-4等多条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并呈负相关。结论 SEPHS2在CMM组织中高表达,是CMM潜在的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SEPHS2不仅参与了硒蛋白的合成,而且还影响了肿瘤的免疫调节过程,可能成为CMM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黑素瘤 SEPHS2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色素性痒疹二例皮肤镜特征及文献复习
12
作者 刘承灵 张晓宁 +4 位作者 柏佳 周勇 李承新 赵华 解方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报道2例色素性痒疹(prurigo pigmentosa,PP)患者的特征,归纳其皮肤镜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方法检索1971年—2021年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寻找PP皮肤镜学特征相关研究文献,结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患者分析总结PP在皮肤镜... 目的报道2例色素性痒疹(prurigo pigmentosa,PP)患者的特征,归纳其皮肤镜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方法检索1971年—2021年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寻找PP皮肤镜学特征相关研究文献,结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患者分析总结PP在皮肤镜下可能的典型表现。结果共分析4例患者,包括目前文献检索到的2例和该文报道的2例患者。经分析总结出PP各个时期不同的表现。早期,淡红色背景下灶状分布点状血管、散在分布小片状黄褐色鳞屑及少量蜂窝状色素网。完全发展期,深红色背景下一致性分布的分支状的血管、卵圆形灶状分布的黄褐色鳞屑以及少量蜂窝状色素网。晚期,黄褐色背景下少量灶状分布的线状血管、少量散在分布黄褐色鳞屑及大片状弥漫分布的蜂窝状色素网。结论各个时期的PP均有较特异性的皮肤镜表现,可能与其组织病理特征相对应,可能对PP的非创伤性诊断提供依据,并能更好的与其他类型的红斑鳞屑性疾病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性痒疹 皮肤镜 Nagashima病
原文传递
皮肤镜在面部光线性角化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芃祥 王文娟 +2 位作者 郝永红 汤丽川 李承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皮肤镜在面部光线性角化病(AK)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笔者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疑似面部光线性角化病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皮肤镜检查,以病理检测为金标准,结果显示面部光线性角化病38例为观察组,非面部... 目的:探究皮肤镜在面部光线性角化病(AK)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笔者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疑似面部光线性角化病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皮肤镜检查,以病理检测为金标准,结果显示面部光线性角化病38例为观察组,非面部光线性角化病23例为对照组。评估皮肤镜在面部光线性角化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皮肤镜下表现,基底假网状红斑、毛囊口周围白晕、毛囊口黄色角栓、表面黄白色鳞状块、玫瑰花瓣征、毛囊口周围粗大不规则线状血管、毛囊口周围细小、线状-波浪状血管、周边色素加深,观察组出现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8个临床症状中单独诊断价值以表面黄白色鳞状块的灵敏度最高(97.37%),周边色素加深的特异度最高(91.30%),毛囊口周围白晕的约登指数最高(0.62)。基底假网状红斑+毛囊口黄色角栓+毛囊口周围白晕三者联合诊断约登指数最高(0.77),诊断符合率为90.16%。结论:皮肤镜对于面部光线性角化病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表现,以毛囊口黄色角栓、毛囊口周围白晕、基底假网状红斑这三个特征联合诊断,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镜 面部 光线性角化病 色素沉着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皮肤图像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谭鸿 巴伟 李承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48-351,共4页
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皮肤病的诊断高度依赖形态学特征,使其成为了深度学习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深度学习在皮肤图像分类识别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最新进展,讨论深度学习在皮肤病分类识别中... 深度学习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皮肤病的诊断高度依赖形态学特征,使其成为了深度学习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深度学习在皮肤图像分类识别中的应用及取得的最新进展,讨论深度学习在皮肤病分类识别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皮肤图像 皮肤病 分类
原文传递
慢性荨麻疹心身干预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刘可欣 张舒雅 +2 位作者 王睿 王文娟 李承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996-999,1005,共5页
慢性荨麻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精神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且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又促进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恶化。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身干预受到皮肤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 慢性荨麻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精神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且神经-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又促进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恶化。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身干预受到皮肤科医师的关注。本文对心理疗法、精神治疗药物、中医治疗等慢性荨麻疹的心身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慢性荨麻疹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心身干预 心理疗法 精神治疗药物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小分子药物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悠 张菡 +1 位作者 王睿 李承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具有针对性且安全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该文回顾已发表的小分子药物治疗AD的临床试验结果,总结小分子药物在A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已被批准用于AD治疗的JAK激酶和...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具有针对性且安全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该文回顾已发表的小分子药物治疗AD的临床试验结果,总结小分子药物在AD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已被批准用于AD治疗的JAK激酶和磷酸二酯酶4的小分子抑制剂,以及正在进行Ⅱ、Ⅲ期临床研究的靶向芳香烃受体、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及组胺4型受体等的小分子药物,并讨论了目前关于AD发病机制研究中可能成为潜在治疗靶点的信号通路及相关小分子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小分子药物 治疗 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无症状银屑病患者早期关节病变的高频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17
作者 马冠毅 孙飞 +4 位作者 赵倩倩 饶玮 杜治民 赵华 王圣明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7期843-846,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银屑病患者早期关节病变的高频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63例早期银屑病患者。根据关节是否有关节病变分为银屑病组31例和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组32例。收... 目的探讨无症状银屑病患者早期关节病变的高频超声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63例早期银屑病患者。根据关节是否有关节病变分为银屑病组31例和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组32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高频超声影像学特点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症状银屑病早期关节病变高频超声影像学特点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高频超声对无症状银屑病患者早期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组患者的关节疼痛、滑膜炎、骨侵蚀、韧带骨赘与银屑病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组格拉斯哥超声附着点炎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滑膜炎、骨侵蚀、韧带骨赘占比、格拉斯哥超声附着点炎评分升高是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格拉斯哥超声附着点炎评分、骨侵蚀、滑膜炎、韧带骨赘联合对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发生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3.87%、46.88%、50.00%、65.62%、90.62%,特异度分别为81.25%、83.87%、100.00%、64.52%、87.1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7、0.654、0.750、0.651、0.947。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有效检测无症状银屑病患者的早期关节病变,对无症状银屑病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无症状银屑病早期关节病变患者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关节炎 高频超声 无症状
下载PDF
斑秃心身干预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王溯 王睿 李承新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801-805,共5页
斑秃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存在疗效有限、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可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负担。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斑秃的重要诱因,而心身干预对斑秃毛发再生的研究仍有限。本文简要分析了心因致斑秃的相... 斑秃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传统治疗存在疗效有限、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可对患者造成多方面的负担。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斑秃的重要诱因,而心身干预对斑秃毛发再生的研究仍有限。本文简要分析了心因致斑秃的相关机制,概述了斑秃心身干预的研究进展,包括心理干预(催眠疗法、正念疗法、音乐疗法)、抗抑郁药治疗(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心理免疫疗法和中医心身干预,为斑秃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秃 心理因素 心身干预 治疗 毛发再生
下载PDF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与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研究
19
作者 李校荣 王文娟 李承新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53-757,769,共6页
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 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a syndrome,HES)是一组以血液和(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异常增多为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或误诊为其他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皮炎瘙痒性疾病,其中特别需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进行鉴别诊断。目的评估外周血EOS计数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与特应性皮炎鉴别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1月—202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皮肤科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和AD患者为样本,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并评估外周血EOS的鉴别诊断效能。2023年6—12月收治的诊断明确的HES患者和外周血EOS计数>0.5×10^(9)/L的AD患者为后续研究对象,比较二者非激素系统治疗2周内外周血EOS计数变化趋势。结果HES组58例,男49例,女9例,中位年龄46(IQR:23~67)岁;AD组133例,男74例,女59例,中位年龄55(IQR:38~69)岁;HES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比例更高(P<0.05)。HES组中位白细胞计数[M(IQR):10.78(8.97~13.75)×10^(9)/L vs 6.61(5.44~8.55)×10^(9)/L]和中位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M(IQR):3.29(1.77~5.15)×10^(9)/L vs 0.60(0.35~1.05)×10^(9)/L]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鉴别AD诊断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结果提示:EOS鉴别诊断最佳阈值为1.52×10^(9)/L,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91.8%。后续研究中10例HES患者,治疗前EOS均值(4.51±1.22)×10^(9)/L,给予2周非激素系统治疗,治疗后EOS均值(5.56±1.31)×10^(9)/L,无显著下降趋势。10例AD患者,经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第4~8天外周血EOS可降至正常水平(<0.5×10^(9)/L),下降程度平均值为(72.10%±17.12%)。结论HES和AD患者外周血EOS计数分布范围不等,且大部分AD患者给予非激素系统治疗后短期内外周血EOS计数可显著下降,可为HES与AD初步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迅速启动干预治疗,对HES在不可逆的器官损伤发生之前减少EOS浸润,进而降低器官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特应性皮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非激素系统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