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导丝在神经介入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子维 韩庭睿 +1 位作者 边洋 王君 《临床内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00-203,共4页
近年来,脑卒中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神经介入治疗因其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渐渐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首选方案。神经介入手术需要通过导丝、导管等器材,用于引导放置弹簧圈、支架等介入材料,达到介入治疗的目的。但传... 近年来,脑卒中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神经介入治疗因其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渐渐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首选方案。神经介入手术需要通过导丝、导管等器材,用于引导放置弹簧圈、支架等介入材料,达到介入治疗的目的。但传统导丝通过复杂血管时主要依靠介入医生的经验,导丝需预先塑形,存在耗时长、失败率高、并发症多等缺点。磁性导丝由于其头端具有磁性,可在磁场的作用下进行大角度偏转,极大弥补了传统导丝的不足,更加精准地引导介入材料到达指定部位。本文对磁性导丝的原理及其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增加介入医师对磁性导丝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导丝 神经介入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橄榄头”技术在脑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赵焱钢 吕斌 +3 位作者 王君 崔芳 曹向宇 李宝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72-477,共6页
目的 探讨“橄榄头”技术用于脑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脑静脉窦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9例患者(伴颅内高压57例、搏动性耳鸣2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橄榄... 目的 探讨“橄榄头”技术用于脑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脑静脉窦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的79例患者(伴颅内高压57例、搏动性耳鸣2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橄榄头”技术组患者Labbe静脉特点、颅内高压患者手术前后狭窄段两端压力差变化,观察术后狭窄改善程度、静脉回流情况、颅内高压和搏动性耳鸣改善情况、支架植入术成功率和“橄榄头”技术使用率。结果 79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显示残留狭窄率<30%、无Labbe静脉滞留。23例(29.11%)因导引导管及支架到位困难采用“橄榄头”技术协助支架顺利到位,其Labbe静脉与静脉窦汇合点直径均大于常规技术患者(t=7.041,P=0.000)。57例颅内高压患者手术前后脑静脉窦狭窄段两端的压力差分别为15.00(11.00,21.50)和1(0,2)mm 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3,P=0.000);22例搏动性耳鸣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结论 Labbe静脉与静脉窦汇合点直径可以作为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前评估支架是否到位困难的指标。扩张的Labbe静脉汇入口易导致导引导管及支架卡顿,支架到位困难,采用“橄榄头”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头”技术(非MeSH词) 缩窄 病理性 脑静脉 颅窦 支架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3
作者 王晓辉 张荣举 +6 位作者 田楠 杜志华 刘新峰 吕斌 边洋 曹向宇 王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4-1103,共10页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介入科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74例颅...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介入科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74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63例,女性111例,年龄(53.9±11.4)岁(范围:23~76岁)。收集并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系统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以OKM分级C级或D级为成功闭塞。结果174例患者(294个动脉瘤)共植入血流导向装置187枚(7种品牌),行单纯支架栓塞151例次,联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6例次,同时使用2枚血流导向装置5例次。29例(16.7%,29/174)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包括支架打开不良10例、支架陷入瘤腔3例、导丝异常走位1例、穿支动脉闭塞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脑出血3例、脑缺血3例。10例(5.7%,10/174)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5例(2.9%,5/174)患者术后发生神经功能缺损。共129例患者(179个动脉瘤)完成术后1年随访,OKM分级D级的动脉瘤117个,C级22个,成功闭塞率为77.7%(139/179)。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满意,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需要神经介入医师谨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动脉疾病 未破裂颈内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