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王文江 姚咏明 +4 位作者 咸力明 董宁 孟海东 雪琳 王今达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血必净注射液4ml/kg,每日2次)。除假伤组外,各组再根据不同给药时间点分为伤前2h(n=20)、伤后2h(n=20)和伤后12h(n=20)给药组。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d的死亡率及伤后12h多器官功能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h血必净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75.0%比40.0%,P<0.05);同时,血必净组伤后12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肌酸激酶(CK)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的死亡率,并对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烧伤 延迟复苏 器官功能 Wistar大鼠 多器官功能损害 死亡率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乔治 黎沾良 +5 位作者 李基业 林洪远 邓群 陆连荣 吕艺 黎君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全血中细菌DNA,进行血细菌培养,检测血浆D乳酸及脂多糖(LPS)水平。所有患者均观察30d以监测感染并发症。检测63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D乳酸和LPS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严重多发伤后2h即可从血中检测出细菌DNA,共有10例患者细菌DNA检测PCR阳性(62.50%)。PCR阳性者脓毒症发病率为100.00%,PCR阴性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100.00%,无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中70.00%发现有明确部位的感染并发症,无脓毒症患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现感染灶的患者全部PCR阳性。血细菌培养阳性率18.75%,显著低于PCR阳性率(62.50%,P<0.01)。所有PCR阳性结果中大肠杆菌DNA阳性率占70.00%(7/10例)。所有患者血浆D乳酸及LPS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早期(伤后2h)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以大肠杆菌为主。PCR方法检测血中细菌DNA能准确反映肠道细菌移位并预告感染和脓毒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肠道细菌移位 聚合酶链反应 脓毒症 临床研究 脂多糖 大肠杆菌
下载PDF
脾脏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9
3
作者 陆江阳 李志宏 +2 位作者 王晓虹 杨毅 李玲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T0002,共5页
目的 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 目的 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学及其DCs在MODS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早期(3h),DCs显著增生且功能活跃,伴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晚期(10~12d)大量DCs失活,脾脏各种免疫细胞退变、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脾脏DCs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在MODS小鼠建立外周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树突状细胞 脾脏 免疫组化方法 病理学观察 脾脏病理学 CD4^+/CD8^+比值 免疫器官损伤 淋巴细胞凋亡 MODS
下载PDF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烫伤脓毒症兔骨骼肌蛋白高降解的调节及其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申传安 柴家科 +2 位作者 姚咏明 杜晓辉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烫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高降解的调节及机制。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烫伤组(S组)、烫伤脓毒症组(SS组)、烫伤治疗组(SI组)、烫伤脓毒症治疗组(SSI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烫伤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高降解的调节及机制。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烫伤组(S组)、烫伤脓毒症组(SS组)、烫伤治疗组(SI组)、烫伤脓毒症治疗组(SSI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6只动物。S组使用沸水致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SS组同样条件致伤后,立即腹腔注射内毒素(2mg/kg)模拟烫伤脓毒症。SI组和SSI组从伤后2h开始经静脉泵入胰岛素,使血糖值始终波动在4.4~6.1mmol/L。通过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伸趾长肌和尿内三甲基组氨酸(3-MH)的含量;采用核糖核酸印迹法(Northern blot)检测伸趾长肌内泛素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S组和SS组伸趾长肌和尿内3-MH含量较C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SI组和SSI组伸趾长肌和尿内3-MH含量分别较S组和SS组显著降低(P均〈0.01)。S组和SS组伸趾长肌内编码泛素的基因转录水平则较C组显著增强(P均〈0.01);SI组和SSI组伸趾长肌内编码泛素的基因转录水平分别较S组和SS组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严重烫伤特别是合并内毒紊攻击后早期伸趾长肌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即显著增强,蛋白降解率显著增加。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通过基因水平抑制细胞内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活性,有效降低烫伤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高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烫伤 脓毒症 胰岛素 骨骼 蛋白代谢 泛素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肾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朱雪琦 王蕾 +1 位作者 刘清泉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0-683,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健康Wistar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术后2、8、24和48h4个时间点亚组,每组8...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的肾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健康Wistar大鼠8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术后2、8、24和48h4个时间点亚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Na+、K+,尿Cr、Na+、计算钠排泄分数(FENa),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蛋白分析试剂盒测定肾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及蛋白含量,通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LP2h血必净治疗组血清β2MG水平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LP8h时血清BUN、肾组织IL6和24h时肾组织IL6均有明显下降;CLP48h血清BUN、Cr水平也较模型组下降,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血必净可减轻肾组织形态学损伤,阻止损伤范围进一步扩大。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具有肾保护效应,其作用环节可能与抑制IL6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保护作用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武子霞 李银平 +3 位作者 乔佑杰 姚咏明 于燕 吴瑶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雄性Wistar大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模型对照组(n=40),血必净治疗组(n=40),后两组按观察时...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雄性Wistar大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模型对照组(n=40),血必净治疗组(n=40),后两组按观察时间点分为2、8、24、48和72 h亚组。另设实验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的治疗效果,观察CLP术后7 d存活率。[结果]血必净治疗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及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呈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未治疗组比较,血必净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脓毒症大鼠的死亡率,并对重要器官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脓毒症 盲肠结扎穿孔 器官功能 死亡率
下载PDF
创伤性脓毒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隰建成 马远征 +5 位作者 周宝桐 林洪远 何忠杰 张星火 付小兵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在创伤脓毒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TNFαmRNA的表达。结果CLP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TNFαm...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在创伤脓毒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组织TNFαmRNA的表达。结果CLP术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TNFαmRNA表达逐渐增高,48h达峰值后开始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组织TNFαmRNA表达的增高首先局限于创伤局部(小肠12hP<0.01,24h达峰值),然后进入血循环,再转移至敏感器官肺和肝组织中(肺24hP<0.01,48h达峰值;肝24hP<0.05,48h达峰值)。结论TNFαmRNA表达的增高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创伤 基因表达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MRNA表达 肝组织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0
8
作者 谢晓繁 贾赤宇 +1 位作者 付小兵 刘虎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8,T0001,共4页
目的 探讨成体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中性蛋白酶消化成人包皮获得表皮细胞,再通过胰蛋白酶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并制成单个表皮细胞悬液,接种至人胎盘Ⅳ型胶... 目的 探讨成体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中性蛋白酶消化成人包皮获得表皮细胞,再通过胰蛋白酶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并制成单个表皮细胞悬液,接种至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以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F12(DMEM/F12,1:1)作为表皮干细胞培养基置培养箱内培养,37℃静置10~l5min,留用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所得细胞分别以能否呈克隆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及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示非成熟细胞特征;细胞周期分析示,第2代中静息期/DNA合成前期(G0/G1期)细胞占86.83%。β1-整合素、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成体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得到成功分离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体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鉴定 表皮干细胞 分离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表皮细胞悬液 Β1-整合素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脓毒症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光 陆江阳 +3 位作者 胡森 吕艺 王宏伟 杨毅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4-686,F0003,共4页
目的从调节脾脏树突状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防治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卡巴胆碱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 目的从调节脾脏树突状细胞(DC)活性的角度探讨卡巴胆碱在防治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脓毒症组和卡巴胆碱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CD11c、CD86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IL12p70的阳性细胞率。结果注射LPS后,脾脏DC数量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DC表面分子MHC和CD86表达以及IL1β和IL12p70阳性细胞率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脓毒症组比较,卡巴胆碱组脾脏DC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表面分子MHC和CD86表达及IL1β和IL12p70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卡巴胆碱能降低DC活性,有助于减轻脓毒症早期过度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脓毒症 树突状细胞 脾脏
下载PDF
丙酮酸乙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文江 姚咏明 +2 位作者 咸力明 董宁 于燕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 istar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①死亡率观察:1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伤组(n=10)、烫...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烫伤延迟复苏动物多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W istar大鼠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①死亡率观察:13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 l/kg进行复苏,然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和EP组(n=60,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 l/kg进行复苏,按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EP液40 m g/kg,每日2次,间隔12 h,给药3 d)。除假烫伤组外,各组又分为伤前2 h(n=20)、伤后2 h(n=20)和伤后12 h(n=20)给药3个亚组。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 d死亡率。②器官功能观察:7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烫伤组(n=10)、烫伤组(n=30)和EP组(n=30,伤后2 h给药),并分别于伤后12、24和72 h活杀,检测器官功能指标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 h EP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35.0%比75.0%,P<0.05)。伤后2 h EP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水平及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EP能明显改善严重烫伤延迟复苏大鼠的预后,并对重要器官功能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乙酯 烧伤 延迟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死亡率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外周血IFN-γ和IL-18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晓东 刘波 +2 位作者 姚咏明 张连阳 梁华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创伤后24 h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值超过肾糖阈8.96 mmol/L)严重创伤患者(ISS≥20,APACHEⅡ分值近似),...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40例创伤后24 h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值超过肾糖阈8.96 mmol/L)严重创伤患者(ISS≥20,APACHEⅡ分值近似),随机分为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分别于治疗后12、24、48、72 h检测两组血浆IFN-γ和IL-18水平。结果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浆IFN-γ和IL-1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以血浆IFN-γ为主的炎性介质水平,继而抑制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与进展,降低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胰岛素强化治疗 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18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曙云 付小兵 +1 位作者 徐建国 孙同柱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上皮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备缺血45min后再灌注动物模型。... 目的观察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上皮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与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制备缺血45min后再灌注动物模型。1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组、aFGF处理组(再灌注即刻颈静脉注射aFGF4μg)及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阻断剂PD98059预处理组(缺血前尾静脉注射PD980597.5μg,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aFGF4μg)。检测缺血前,I/R15、30min及1、2、6、12和24h时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和MAPK活性。结果aFGF处理后肠上皮细胞增殖明显增加,同时MAPK活性显著增高。用p44/p42MAPK(ERK1/2)阻断剂PD98059可抑制ERK1/2的活性,使肠上皮细胞增殖减少。结论aFGF可促进I/R损伤后肠上皮细胞增殖,并可能与其激活肠上皮MAPK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缺血 再灌注损伤 肠上皮细胞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Wistar大鼠 细胞增殖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 细胞增殖能力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莹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95-697,共3页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细胞免疫 脓毒症
下载PDF
创伤条件下骨髓细胞向皮肤软组织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君 李海红 +1 位作者 付小兵 李存保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创伤 骨髓细胞 细胞分化 自体皮肤 组织细胞分化 皮肤缺损 皮肤附属器官 组织工程学
下载PDF
复苏理念的更新值得关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林洪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13-515,共3页
关键词 复苏方法 失血性休克 新值 TRAUMA 20世纪 外科医师 训练课程 生命支持
下载PDF
干细胞可塑性与细胞融合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海红 付小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干细胞 细胞融合 干细胞可塑性
下载PDF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炎症反应与屏障功能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尹会男 柴家科 +5 位作者 姚咏明 申传安 吴焱秋 马忠峰 刘强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49-652,共4页
目的研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作用。方法采用30%总体表面积(TBSA)度烫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大鼠为模型模拟临床烫伤脓毒症。60只Wis... 目的研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以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作用。方法采用30%总体表面积(TBSA)度烫伤合并内毒素攻击大鼠为模型模拟临床烫伤脓毒症。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脓毒症模型组、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N乙酰亮氨酰亮氨酰正亮氨酸(ALLN)组、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酯(PDTC)组。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分析肠组织NFκB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肠组织TNFα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DAO活性。结果各组肠组织NFκB活性于伤后1h均明显增强,并达到高峰(P均<0.01),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两种抑制剂均可显著降低伤后1h和2h NFκB的活性。ALLN可明显降低伤后1h肠组织中TNFα含量(P<0.01)。两种抑制剂对伤后1h和2h血浆DAO活性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早期使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降低烫伤脓毒症大鼠肠组织NFκB活性,降低肠组织中炎症反应,但对肠组织屏障功能无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泛素 核转录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烧伤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及神经降压素水平变化与心功能损害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润梅 夏云峰 +4 位作者 陈素娟 殷亚昕 李良 翟红霞 佟万仁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8期33-34,47,共3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水平变化与心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2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NPY、NT浓度,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功能...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水平变化与心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80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2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血浆NPY、NT浓度,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并行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高血压患者心功能Ⅰ、Ⅱ、Ⅲ级间血浆NPY、N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心功能恶化,血浆NPY水平升高,而血浆NT水平降低。(3)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有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左室肥厚组血浆NPY水平高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而血浆NT水平低于非左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变化与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观察血浆NPY、NT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心功能 神经肽Y 神经降压素
下载PDF
异种去细胞真皮基质在体内转归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强 冯瑞 +3 位作者 孟爱华 贺立新 杨红明 柴家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0,T0003,共3页
目的初步研究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在体内的转归。方法经曲通(Triton)X100、胰蛋白酶处理得到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后,将其包埋于SD大鼠皮下,于术后1、2、4、6、8、12、16、20和30周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的大体形态及组织学... 目的初步研究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在体内的转归。方法经曲通(Triton)X100、胰蛋白酶处理得到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后,将其包埋于SD大鼠皮下,于术后1、2、4、6、8、12、16、20和30周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的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制备的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去细胞成分,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大体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原始形态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模糊,组织学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1周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以后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逐渐增多,真皮胶原排列逐渐规则、致密。结论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可在体内作为支架长期存在,并可诱导自身成纤维细胞及毛细血管有序长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体皮肤 去细胞真皮 基底膜 胶原 体内转归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