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5-2011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感染病原菌结构和耐药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于勇 盛志勇 +2 位作者 柴家科 蒋伟 朱静 《感染.炎症.修复》 2012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了解1995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病区病原菌结构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变化。方法:分析1995—2011年烧伤病区标本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995年构成比最高的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杆菌(ECO,21.35%)、铜绿假单... 目的:了解1995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病区病原菌结构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水平的变化。方法:分析1995—2011年烧伤病区标本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995年构成比最高的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杆菌(ECO,21.35%)、铜绿假单胞菌(PAE,19.5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17.71%),2011年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变为鲍曼不动杆菌(ABA,20.32%)、SAU(19.59%)和PAE(18.29%)。PAE和ABA两种病原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逐渐升高,至2011年分别接近70%和超过了90%。SAU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从1998年开始快速升高,2003年超过70%,而后波动于60%~70%。结论:17年来我院烧伤感染病原菌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虽然构成比经历了大幅度的变化过程,SAU和PAE依旧保持了主要病原菌的地位;而ABA则异军突起,成为构成比最高的病原菌,且这3种病原菌的耐药水平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细菌 耐药
下载PDF
医院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2
作者 贺金云 《实用医药杂志》 2008年第7期876-877,共2页
随着检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科拥有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所开展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临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报告的及时性,查找的方便性和相关数据的信息评价等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的现代化、... 随着检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科拥有的检验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所开展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多,临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报告的及时性,查找的方便性和相关数据的信息评价等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室的现代化、自动化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检验科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笔者所在医院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基础上,实现了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U5)的相连,利用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的特点,应用条形码技术。真正实现了检验数据的实时接收.实时共享。检验报告的规范化、中文化以及检验资料的存储、统计的自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检验
下载PDF
2006—2010年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性监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蒋伟 于勇 李少增 《感染.炎症.修复》 2012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自血液的725株不重复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抗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自血液的725株不重复细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生化分析仪(VITEK2 COMPACT)。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0年标准,利用Whone 5.6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277株(38.2%),革兰阴性菌378株(52.1%),真菌70株(9.7%)。主要分布于ICU 171株(23.6%)、烧伤整形科病房106株(14.6%)、干部科病房87株(12.0%)和普通外科病房65株(9.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检出率分别为66.1%(76株)和85.7%(82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但有6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分别为69.4%和52.2%。1.7%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中度敏感,3.3%(2株)对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22.5%(9株)和51.2%(22株)。血流感染真菌的分离率由2006年的9.1%上升至2010年的11.2%。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是本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占很大比例。真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有上升趋势并出现了耐药性。加强血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生素滥用及新耐药菌株的产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血流感染 分布 耐药性监测
下载PDF
山东地区医院获得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吕刚飞 刘海洋 赵乔妹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医院获得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期间山东省118家医院的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得到4 808株SMA菌株,对其分布、...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医院获得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期间山东省118家医院的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得到4 808株SMA菌株,对其分布、耐药性进行分析。共获得2 000例资料完整的SMA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 000例同科室、年龄±3岁且未发生SMA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分析SMA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MA的标本来源中62.65%为痰液,17.55%为肺泡灌洗液,56.47%来自ICU,26.87%来自呼吸内科。SMA对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和环丙沙星有较低的耐药性(<1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0.02%~90.01%;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四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在37.51%~45.00%之间。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SM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ICU入住(P=0.026)、慢性肺部疾病(P=0.042)、入侵性操作(P=0.005)、使用三种以上抗生素(P=0.003)、免疫抑制剂(P=0.014)。结论 ICU和呼吸内科应特别加强对SMA菌群的监控力度,减少不必要的有创诊疗操作,避免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滥用,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院获得性SMA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获得性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山东
下载PDF
呼吸科抗菌药物的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宏观量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朱静 于勇 +4 位作者 蒋伟 王海滨 李少增 冷金昌 刘小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0期2496-2499,共4页
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呼吸科2005~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呼吸科2005~2009年每半年的药物"类"和药物"种"的消耗情况,并监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率,然后对两者进行相关... 目的探讨某三甲医院呼吸科2005~2009年抗菌药物使用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呼吸科2005~2009年每半年的药物"类"和药物"种"的消耗情况,并监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耐药率,然后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头孢三代药物使用2005~2009年呈整体下降趋势,且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正相关;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2005~2009年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负相关;加酶抑制剂类(包括头孢三代加酶抑制剂类和青霉素加酶抑制剂类等)药物的使用,均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无正相关关系。结论在用药结构中,适当减少头孢三代抗菌药物的比例,适当增加喹诺酮类、加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比例,有利于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抗药性 细菌 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性能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武海洲 雷树红 郭爱琳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3年第7期2104-2104,共1页
本文结合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动态,分析了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性能评价,探讨了临床医学检验方法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并论述了现代临床医学检验方法的推广应用意义。
关键词 临床医学检验方法 性能评价 质量控制 推广应用
下载PDF
呼吸内科酵母样真菌分离率与治疗用药之间量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蒋伟 于勇 +4 位作者 常东 王伟哲 张恒 冷金昌 刘小乡 《感染.炎症.修复》 2010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药物的使用强度和酵母菌分离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监测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季度我院呼吸内科病区酵母菌样真菌分离率,以及该病区抗菌药物和可能对患者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 目的:了解临床药物的使用强度和酵母菌分离率之间的量化关系,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监测2007年1月—2009年12月每季度我院呼吸内科病区酵母菌样真菌分离率,以及该病区抗菌药物和可能对患者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每季度消耗的数据,并将其换算成国际上相关研究所共同采用的使用强度指标:每100住院人天所消耗的DDD数量(DDD/100人天),然后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007—2009年各类感染的病原菌中酵母样真菌占首位,酵母样真菌分离率在2008年第一季度形成高峰,而后逐渐回落,始终在8%上下波动。在统计的药物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最高;单一品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最大的前三位为莫西沙星、头孢呋欣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酵母样真菌分离率与抗菌药物中的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替考拉宁及抗结核药物中的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的使用量呈负相关(r=-0.600,-0.621,-0.405,-0.435,P<0.05),与抗肿瘤药物顺铂的使用量呈正相关(r=0.644,P<0.05)。结论:一些药物使用强度的变化可能对酵母样真菌分离率的影响较大,如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这几类药物的使用强度有可能降低酵母样真菌的临床分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样真菌 细菌分离率 呼吸系统疾病 药物
下载PDF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翟丽慧 朱静 王海滨 《感染.炎症.修复》 2016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出率,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的情况,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出率,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用ESB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的情况,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比较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2014年1—12月我院微生物室分离的889株大肠杆菌中产ESBLs 486株,阳性率54.7%;52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 162株,阳性率31.1%。产ESBLs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68.3%;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达86%以上,氨曲南的耐药率为55.6%。147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肠杆菌科菌株产碳青霉烯酶132株,阳性率为89.8%,其中104株(78.8%)为肺炎克雷伯菌。结论: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是我院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原因之一,在常规病原学检测工作中应加强产酶菌株的检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碳青霉烯酶 耐药 肠肝菌科
下载PDF
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9
作者 赵辉 杜楠 +6 位作者 王海滨 孙君重 陈殿君 范忠义 李晓松 付艳 康欢荣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腹水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卵巢癌伴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1)... 目的观察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腹水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贝伐珠单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卵巢癌伴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1),均应用TC方案(紫杉醇135mg/m2静脉注射d1+卡铂AUC=5静脉注射d1)全身化疗,3周重复1次;同时腹腔内给予顺铂40mg/m2+43~45℃0.9%生理盐水1500~3000ml热灌注化疗,每2周重复1次,连续治疗6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次热灌注化疗后腹腔内注入贝伐珠单抗300mg,治疗6周。评价患者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不良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患者治疗前、后腹水中VEGF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腹水VEGF水平为(468.30±42.80)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785.89±305.22)pg/ml(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水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820.20±61.49)pg/ml(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RR)为92.0%(23/25),对照组为61.9%(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VEGF阳性者的RR达100.0%,VEGF阴性者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QOL)改善率为92.0%,对照组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对治疗的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腹腔内贝伐珠单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的疗效优于单纯腹腔热灌注化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安全性好,尤其对于腹水VEGF阳性卵巢癌患者更加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卵巢癌 腹腔积液 热灌注化疗
下载PDF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常东 蒋伟 +1 位作者 于勇 张恒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中β-内酰胺酶、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及qacE△1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铜绿假单胞菌使用VITEK仪器鉴定,琼脂稀释法行MIC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EMI、MP、VIM、oprD2、aac(3)-Ⅱ...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中β-内酰胺酶、oprD2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及qacE△1基因存在状况。方法铜绿假单胞菌使用VITEK仪器鉴定,琼脂稀释法行MIC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TEMI、MP、VIM、oprD2、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qacE△1。结果TEM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1.4%,IMP、VIM基因未检出,oprD2基因缺失率为60.0%;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和ant(2″)-Ⅰ等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8.6%、40.0%、54.3%、45.7%、60.0%;qacE△1基因为94.3%。结论在35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率较高,耐消毒剂基因检出率很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多药耐药 基因
下载PDF
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鲍氏不动杆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欢 沈定霞 +4 位作者 闫中强 曹敬荣 刘朝军 陈荣 蒋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01-1503,共3页
目的研究医院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性与分布及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分子流行特征,为ABA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7-2009年分离自患者痰液以外不同部位ABA,统计其在各年及临床科室的分布,采用纸片扩散法确定其... 目的研究医院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性与分布及产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分子流行特征,为ABA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7-2009年分离自患者痰液以外不同部位ABA,统计其在各年及临床科室的分布,采用纸片扩散法确定其耐药率,应用WHONET 5.4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选取194株多药耐药株,应用多重PCR检测碳青霉烯酶、整合酶基因,选取3年blaOXA-23-like阳性不同耐药克隆菌各1株进行序列测定;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关系。结果 3年共收集ABA510株,其中多药耐药菌427株,占83.7%,所有菌株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68.6%~84.9%;194株多药耐药菌携带有blaOXA-51-like基因,187株菌携带Ⅰ类整合子;164株菌携带blaOXA-23-like基因;1株菌检出blaOXA-58-like基因;PFGE图谱显示,A型和B型为主要流行型别,分别为79株和58株,3年A型均有检出,而B型和H型在2008年增加明显,且2009年B型检出占到第1位。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检出有逐年上升趋势且耐药情况严重,多药耐药株常携带有OXA-23型碳青霉烯酶,科室内与不同科室间存在同型别流行,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氏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 多药耐药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电针足三里对内毒素所致大鼠肝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胡森 宋琪 +6 位作者 王海滨 吕艺 于勇 王磊 周国勇 石现 盛志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96-298,共3页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ST36)对内毒素所致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于尾静脉注射革兰阴性(G^-)菌Olll:B4脂多糖(LPS)5mg/kg制备大鼠肝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①假手术组、②LPS组、③电针... 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ST36)对内毒素所致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于尾静脉注射革兰阴性(G^-)菌Olll:B4脂多糖(LPS)5mg/kg制备大鼠肝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①假手术组、②LPS组、③电针治疗组、④迷走神经切断(迷切)组、⑤迷切后电针组、⑥α7亚基阻断组、⑦α7亚基阻断后电针组7组,每组10只。组④和⑤于制模后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干;组⑥和⑦制模后经尾静脉注射胆碱能N受体α7亚基阻断剂α银环蛇毒素(α—bungarotoxin,α—BGT,1μg/kg);组③、⑤和⑦在制模后和(或)切断迷走神经,或静脉注射α—BGT后给予电针足三里治疗。各电针组持续针刺双侧足三里1.5h,强度为2mA,2~100Hz。于注射内毒素后2h处死各组大鼠,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和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结果:电针足三里可显著降低静脉注射内毒索引起的大鼠肝组织TNF—α含量和血浆ALT活性升高(P均〈0.05);电针前切断迷走神经或阻断胆碱能N受体α7亚基能显著减轻或消除电针足三里的上述作用。结论:胆碱能抗炎通路可能是电针足三里发挥抗炎和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损伤 电针刺 足三里 内毒素 大鼠 机制
下载PDF
北京地区HPV各亚型分布情况及与相关疾病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时宇 董瑾 +2 位作者 张静 张冬青 王海滨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2期1684-1686,共3页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的分布特点,从而为流行病学及HPV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 884例患者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PV基因分型测定。结果 2 ...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的分布特点,从而为流行病学及HPV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2 884例患者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PV基因分型测定。结果 2 884例受检者中,男性HPV阳性检出率为48.60%,女性为24.73%;男性以HPV6、11型和HPV18、58型为主,女性以HPV6、11型和HPV58、52、16型为主;男、女单一低危亚型感染率分别为28.81%和11.55%,单一高危亚型感染率分别为17.29%和47.42%,低危合并高危亚型感染率分别为36.95%和12.6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亚型多重感染率分别为26.1%和23.8%,HPV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率分别为15.93%和14.39%,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男性和女性患者HPV感染的高峰年龄均分布在20~29岁。结论 HPV亚型分布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间的差异,了解其规律,有助于开展与HPV所致疾病相关的研究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亚型 聚合酶链反应 感染率
下载PDF
第四代HIV诊断试剂检测HIV抗体假阳性原因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顾春瑜 刘英丽 +2 位作者 王海滨 孙婷婷 何丽婧 《武警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758-760,共3页
目的分析第四代HIV诊断试剂检测HIV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减少假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119例HIV四代试剂检测初筛阳性的标本,送HIV确认实验室确认HIV抗体结果,分析比对两者的结果,探讨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119例HIV抗体初筛阳性的标本,送... 目的分析第四代HIV诊断试剂检测HIV抗体假阳性的原因,减少假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119例HIV四代试剂检测初筛阳性的标本,送HIV确认实验室确认HIV抗体结果,分析比对两者的结果,探讨出现假阳性的原因。结果119例HIV抗体初筛阳性的标本,送至确认实验室回报结果 40例HIV抗体阳性,28例HIV抗体不确定,51例HIV抗体阴性。随着S/CO值的增高,初筛结果与确证结果阳性符合率也随之升高。结论 HIV四代检测试剂假阳性率较高,这与试剂同时检测HIV抗体和P24抗原有关。当1<S/CO≤10时,实验室检测人员应依据实验检测结果,结合受检者相应病史和个体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抗体 HIV-1P24抗原 HIV四代试剂 假阳性反应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邹晓防 胡森 +4 位作者 吕艺 孙娜 石新慧 李泽峰 盛志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73-1275,共3页
目的:探讨卡巴胆碱对大鼠肠上皮细胞(intes- tinal epiIhelia cell,IEC)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H_2O_2加入IEC培养液中制成IEC过氧化损伤模型.实验设对照组、H_2O_2组(2.5 mmol/L)、卡巴胆碱组(卡巴胆碱100μmol/L).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目的:探讨卡巴胆碱对大鼠肠上皮细胞(intes- tinal epiIhelia cell,IEC)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H_2O_2加入IEC培养液中制成IEC过氧化损伤模型.实验设对照组、H_2O_2组(2.5 mmol/L)、卡巴胆碱组(卡巴胆碱100μmol/L).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检测IEC的存活率,测定培养液中测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LDH(7.40±2.10 vs 0.81±0.12,P<0.01)、MDA水平显著增高(P<0.0 1),细胞活力明显降低(37.25%±0.80%vs 100%±0.13%,P<0.01).卡巴胆碱组与H_2O_2组相比,LDH漏出MDA形成明显减少(4.64±1.31 vs 7.40±2.10,P<0.01),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78.70%±2.80%vs 37.25%±0.80%,P<0.01).结论:卡巴胆碱对大鼠IEC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巴胆碱 上皮细胞 大鼠 MTT法
下载PDF
血清EA-IgA、VCA-IgA、Rta-IgG、EBV-DNA与鼻咽癌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严翠娥 陈锋 +8 位作者 王秋萍 刘秋颖 李佳 高佳 穆建军 吴宗勇 韩晓红 崔巍 齐军 《中国医刊》 CAS 2017年第8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EA-IgA、VCA-IgA、Rta-IgG、EBV-DNA对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8份患者血清进行EA-IgA、VCA-IgA、Rta-IgG、EBV-DNA检测,通过对正常人组、VCA-IgA阳性正常人组、鼻炎组和鼻咽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A-IgA、VCA-IgA、R... 目的探讨血清EA-IgA、VCA-IgA、Rta-IgG、EBV-DNA对鼻咽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18份患者血清进行EA-IgA、VCA-IgA、Rta-IgG、EBV-DNA检测,通过对正常人组、VCA-IgA阳性正常人组、鼻炎组和鼻咽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EA-IgA、VCA-IgA、Rta-IgG、EBV-DNA水平的比较,分析各项指标与鼻咽癌的相关性。结果以单项指标诊断鼻咽癌时,血清EA-IgA、VCA-IgA、Rta-IgG、EBV-DNA的敏感度分别为31.37%、76.47%、67.65%,64.71%,特异度分别为96%、94%、98%、98%;EA-IgA和VCA-IgA两项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4%。以一项指标阳性即判断为阳性:EA-IgA、VCA-IgA和Rta-IgG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为89.71%,特异度为93%;EA-IgA、VCA-IgA和EBV-DNA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为88.24%,特异度为93%;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为95.59%,特异度为93%。结论血清EA-IgA、VCA-IgA、Rta-IgG、EBV-DNA与鼻咽癌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可提高对鼻咽癌的诊断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IgA VCA-IGA Rta-IgG EBV-DNA 鼻咽癌
下载PDF
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淼 顾春瑜 王海滨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4期493-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25、CA19-9]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作为恶性组,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1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25、CA19-9]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作为恶性组,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100例作为良性组,同时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入院及治疗后,健康体检者入院时的血清CRP和肿瘤标志物水平,对比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入院时恶性组各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恶性组和良性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良性组高于恶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CRP和各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5例复发患者,血清CRP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在早期消化道良恶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中血清CRP和各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别不大,仅在某些项目上略有提高。但是CRP在术后肿瘤复发时明显升高,可以作为治疗后的动态观察指标,在术后肿瘤复发中起到预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恶性肿瘤 C反应蛋白 癌胚抗原 甲胎蛋白 糖类抗原125 糖类抗原19-9
下载PDF
人β-防御素3融合细菌膜穿透增加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9
18
作者 庹晓晔 柴家科 +2 位作者 蒋伟 常东 盛志勇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48-650,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酵母表达系统进行人β-防御素3(hBD3)与细菌膜穿透增加蛋白(BPI)融合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将hBD3成熟肽基因通过Linker蛋白与BPI基因串联,克隆于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中,电转导入X-33毕赤酵母菌,经重组酵母基因组PCR和表型... 目的:探讨采用酵母表达系统进行人β-防御素3(hBD3)与细菌膜穿透增加蛋白(BPI)融合表达的可行性.方法:将hBD3成熟肽基因通过Linker蛋白与BPI基因串联,克隆于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B中,电转导入X-33毕赤酵母菌,经重组酵母基因组PCR和表型鉴定获得阳性克隆,对阳性克隆进行甲醇诱导表达,上清进行目的蛋白纯化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重组载体经酶切和测序证实序列正确,重组X-33-pICZαB-hBD3-BPI克隆经甲醇诱导24h后,上清SDS-PAGE电泳显示有目的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抗人hBD3和BPI均阳性,该目的蛋白依次通过疏水色谱、离子交换色谱纯化,蛋白纯度达到89%.结论:采用毕赤酵母系统融合表达hBD3和BPI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β-防御素3 细菌膜穿透增加蛋白 融合表达 毕赤酵母
下载PDF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在小儿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海滨 李玉茹 +1 位作者 石新慧 熊瑜琳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02-60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联合测定在小儿急性胰腺炎(C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时测定36例CAP患儿患病不同时间(2~4h、4~8h、16~24h、2~4d、6~8d)的血清、尿AMY和LPS,并以50例其他疾病的患儿作为对照。结果AM...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联合测定在小儿急性胰腺炎(C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时测定36例CAP患儿患病不同时间(2~4h、4~8h、16~24h、2~4d、6~8d)的血清、尿AMY和LPS,并以50例其他疾病的患儿作为对照。结果AMY及LPS的阳性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在2—4h时AMY、LPS联合检测,阳性率可增至27.8%(10/36)。4~8h时LPS阳性率明显高于AMY;2—4d后,AMY阳性率明显低落,而LPS的阳性率尚保持较高水平。LPS对CAP的诊断特异性明显高于AMY。结论血清AMY和LPS联合测定可为小儿胰腺炎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酶 脂肪酶 小儿急性胰腺炎
下载PDF
CYP2C19、ALDH2和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冬青 王海滨 +1 位作者 刘淼 赵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3期207-210,214,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C19(cytochrome P450 2C19,CYP2C19)、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DNA微...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C19(cytochrome P450 2C19,CYP2C19)、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和PCR-芯片杂交方法,对187例冠心病患者和166名健康体检者的CYP2C19、ALDH2和MTHFR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CYP2C19*2/*2、ALDH2 AA和MTHFR TT基因型及频率在冠心病组分别为8.9%、12.3%和34.9%,在对照组分别为3.6%、1.8%和4.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DH2和MTHFR基因多态性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ALDH2 GA和AA基因型:OR值=2.09,MTHFR CT和TT基因型:OR值=2.11。结论 ALDH2和MTHFR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YP2C19 ALDH2 MTHFR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