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治疗新时代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探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许文涛 景婧 +4 位作者 王仲霞 何婷婷 余思邈 桑秀秀 王睿林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64-566,共3页
原发性肝癌(PHC)是指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亦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五,而死亡率高居第二,是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因素[1],尤其是在亚太地区。近年来,除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介入治疗、放疗... 原发性肝癌(PHC)是指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肿瘤,亦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五,而死亡率高居第二,是癌症的第二大死亡因素[1],尤其是在亚太地区。近年来,除手术切除、肝移植、射频消融、介入治疗、放疗等治疗方法外,肝癌治疗也进入了新时代,众多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层出不穷。不管患者最终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作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诊疗模式的调整、治疗原则的改进,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是中医药治疗肝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现阶段,肝癌的诊断往往是通过现代医学检查明确,其检查结果可以作为中医以表观症候学进行诊断的补充完善,这种认知结合恰恰是中医诊疗黑箱模式得以进步的一部分。在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的前提下,进行认知的结合从而加深对人体生物现象的理解,是有益并值得深入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中西医结合 减毒增效 免疫调节
下载PDF
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认知模式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仲霞 景婧 +9 位作者 何婷婷 孙永强 余思邈 许文涛 王丽苹 桑秀秀 王立福 崔延飞 宋雪艾 王睿林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3期278-282,共5页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西医认知模式各有不同,如何将二者结合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应是当前感染性疾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中西医结合为切入点,从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发病原因、发生机制及治疗原...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中、西医认知模式各有不同,如何将二者结合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应是当前感染性疾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中西医结合为切入点,从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发病原因、发生机制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其中西医认知模式逐一比对。本文不仅阐述分析了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治特点,还系统评价了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认知模式的特色和优势,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 中医 中西医结合 认知模式
下载PDF
六味五灵片防治肝损伤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艾永强 左晓彬 +2 位作者 王得运 柏兆方 罗光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0-1004,共5页
为六味五灵片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防治肝损伤及后续的临床及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Liuweiwuling""LWWL""六味五灵片""临床应用""肝损伤"等为关键词,在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 为六味五灵片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防治肝损伤及后续的临床及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Liuweiwuling""LWWL""六味五灵片""临床应用""肝损伤"等为关键词,在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6年6月至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六味五灵片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0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六味五灵片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氨基转移酶升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药物性肝病等,并表现出显著疗效;药理研究发现,六味五灵片不仅直接抑制肝细胞损伤,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肝纤维化、调节机体免疫炎症、修复损伤肝细胞和降血脂等作用,但关于其药效活性成分的研究较少,可对此进行深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五灵片 肝损伤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40例临床特点与舌象关系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余思邈 崔延飞 +11 位作者 王仲霞 景婧 王立福 孙永强 田淼 桑秀秀 许文涛 王丽苹 秦恩强 陈竹 肖小河 王睿林 《北京中医药》 2020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舌象表现的关系。方法观察40例COVID-19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舌象进行分析。结果(1)舌象表现:40例患者中,舌质红者40例(100%),其中舌质暗红者19例(4...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舌象表现的关系。方法观察40例COVID-19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舌象进行分析。结果(1)舌象表现:40例患者中,舌质红者40例(100%),其中舌质暗红者19例(47.5%);少苔者5例(12.5%),苔白腻者27例(67.5%),苔黄腻者8例(20.0%)。(2)临床表现:40例患者中,发热27例(67.5%),其中低热(37.3~37.9℃)18例(45.0%)、中热(38~38.9℃)8例(20.0%)、高热(≥39℃)1例(2.5%);咳嗽25例(62.5%),乏力13例(32.5%),咽痛6例(15.0%),肌肉酸痛12例(30.0%),腹泻2例(5.0%)。舌红少苔者症状多轻微,仅有咳嗽、咽痛、乏力等症状,咽痛症状较舌苔厚腻者更为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苔白腻、黄腻者则以咳嗽、发热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主,其中舌苔白腻者以低热为主,舌苔黄腻者发热多为38℃以上的中热或高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片提示,40例患者中双侧肺部炎症患者13例(32.5%);单侧肺部炎症患者18例(45.0%),其中左肺炎症患者7例(17.5%),右肺炎症患者11例(27.5%);其余9例(22.5%)患者胸部X线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舌红少苔者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胸部X片提示肺部炎症多为舌苔厚腻者,其中双肺炎症多见于舌红苔黄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为(5.17±1.55)×10^9/L,其中异常减低患者3例(7.5%);淋巴细胞计数为(1.39±0.75)×10^9/L,其中异常减低患者8例(20.0%),随着舌苔逐渐厚腻的变化,血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舌红少苔多见于疾病早期病程较短者(1~2d),症状多轻微;伴随病程进展(病程≥3d),部分患者舌苔逐渐增多,表现为厚腻苔,症状以咳嗽、发热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主,反映了感染逐渐进展的情况,由此及时总结出COVID-19宜采用清热宣肺利湿、不可过用苦寒的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性肺炎 舌象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基于生熟异用的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肝损伤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紫欣 涂灿 +8 位作者 葛斐林 郭玉明 景婧 张乐 肖小河 龚千锋 宋海波 朱兰 王伽伯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27-232,258,共7页
目的:分析对比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报告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方法:基于2012~2016年中草药肝损伤病例数据库收集的疑似DILI病例报告,经过临床医生再评价排除非DILI的病例报告,参考《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 目的:分析对比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病例报告的临床特征及用药特点。方法:基于2012~2016年中草药肝损伤病例数据库收集的疑似DILI病例报告,经过临床医生再评价排除非DILI的病例报告,参考《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及《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的整合证据链法进行因果关系评价进而筛查出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病例报告,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筛选出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的病例报告258例,经再评价排除111例,筛查到单用生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 37例(生何首乌组)及单用制何首乌及其制剂相关DILI 96例(制何首乌组)。研究发现两组间性别、年龄的构成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体现出何首乌生熟异用相关的疾病人群特点,可能存在病证和免疫状态相关的易感因素。两组的用药剂量及时间分布均较广,其中10例(63%)使用单味中药饮片是在临床规定剂量范围内出现肝损伤,可能与特异质型肝损伤有关。与生何首乌组相比,制何首乌组服药至发生DILI的时间相对较长,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构成比较低,提示炮制可降低其肝损伤风险。结论:生、制何首乌及其制剂均可导致DILI。本文首次基于临床不良反应报告验证了何首乌炮制后可降低肝损伤风险。建议临床应用何首乌及其制剂须注意生熟异用,并加强炮制质量标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药物性肝损伤 药品不良反应 炮制减毒 安全用药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风险信号发现:挑战与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景婧 何婷婷 +6 位作者 王睿林 张帆 牛明 郭玉明 朱云 肖小河 王伽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1-496,共6页
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风险信号,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对临床上DILI预防和管理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DILI临床风险信号还存在灵敏度不足、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风险信号的发现与监测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建立DILI风险防控... 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风险信号,并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对临床上DILI预防和管理极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DILI临床风险信号还存在灵敏度不足、专属性不强等问题,为风险信号的发现与监测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给建立DILI风险防控对策带来了难题。分析了DILI临床风险信号发现所面临的挑战,梳理了基于临床常用指标的风险信号对DILI早期识别、预测和预警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基于特异生物标志物的DILI临床风险信号发现与监测模式,并阐述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针对性制定DILI风险防控对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生物学标记 诊断 预后 疾病易感性
下载PDF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用药分析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艳芳 郭玉明 +8 位作者 牛明 葛斐林 景婧 朱云 朱世殊 韩紫欣 王伽伯 刘士敬 肖小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9-584,共6页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损肝药物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1月-2017年12月187例0~14岁儿童DILI的用药史、生化指标、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 目的探讨导致儿童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损肝药物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童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08年1月-2017年12月187例0~14岁儿童DILI的用药史、生化指标、症状体征及临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整合证据链法将其中127例可获取用药信息的DILI病例分为西药致DILI组(西药组,n=75)、中药致DILI组(中药组,n=15)及中西药联用致DILI组(中西药联用组,n=37)。比较不同组间的用药原因、用药时间和潜伏期、药物分类的差异。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重度及重度以上肝损伤的儿童DILI有116例,占全部病例的62%(116/187),其中肝移植3例,死亡1例,45例(24%)发生慢性化。西药组和中西药联用组的可疑损肝西药均以抗菌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为主,分别占各组的42%和30%、56%和31%。中药组的可疑损肝药物以治疗皮肤病的中药为主,占中药组的47%,且主要为何首乌制剂(33%)。3组间用药时间(H=11. 658,P=0. 003)和潜伏期(H=10. 945,P=0.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比其他两组的用药时间和潜伏期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结论儿童DILI多数比较严重,应高度重视儿童用药的肝损伤风险,尤其对抗菌药、解热镇痛抗炎药以及治疗皮肤病的部分中药的长期用药肝损伤风险应加以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儿童 用药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呼出气代谢组学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仲霞 桑秀秀 +4 位作者 余思邈 许文涛 苏鹏宇 牛明 王睿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32-2040,共9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呼出气代谢组学差异,以探索潜在的能预测严重肝病进展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time-of-fl...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呼出气代谢组学差异,以探索潜在的能预测严重肝病进展的无创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tandem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研究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慢性肝衰竭两组患者的呼出气代谢产物,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比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的性质及含量,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相比,慢性肝衰竭组的1-dodecanol、1-1-cyclohexen-1-yl-ethanone、1-1-methylethoxy-2-propanone、o-cymene及carbon dioxide含量明显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十二烷醇(1-dodecanol)可鉴别失代偿期肝硬化与慢性肝衰竭(ROC曲线下面积=0.825),且敏感性77.8%,特异性99.23%。结论十二烷醇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预测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进展为慢性肝衰竭的风险,同时为无创检测方法评估、预测慢性肝病的预后提供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出气 代谢组学 失代偿期肝硬化 慢性肝衰竭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医护人员身心调节的中医非药物疗法 被引量:5
9
作者 任岳波 王晴 +7 位作者 杨小青 王静 宋雪艾 张昕 王睿林 王丽苹 戚路 沙花燕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本文总结概述了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医护人员提供的四种中医非药物支持疗法,包括饮食调护、气功疗法、情志疗法及穴位按摩,同时指导医护人员积极参与配合,达到帮助一线医护人员“驱邪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关键词 中医非药物疗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一线医护人员 免疫力
下载PDF
戈谢病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思邈 朱云 +7 位作者 王立福 张宁 孙永强 景婧 桑秀秀 王丽苹 许文涛 王睿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1407-1409,共3页
目的分析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5例G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结果5例G... 目的分析戈谢病(Gaucher’s disease,G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5例G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结果5例GD患者均为Ⅰ型,男3例,女2例,年龄(34.6±9.3)岁(21~43岁),脾大5例,肝大3例,转氨酶升高3例,TBIL升高2例,除1例脾切除术外,WBC下降3例、PLT下降3例、HGB下降2例。结论G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多出现不明原因肝、脾肿大,需警惕GD可能,酶替代治疗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基于被动监测数据和医院病例的一种补骨脂制剂相关肝损伤再评价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亚蕾 葛斐林 +5 位作者 朱敬肖 景婧 王伽伯 张雅铭 郭玉明 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272-4276,共5页
该文收集了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含补骨脂的制剂骨康胶囊相关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告(ADR病例),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2医院) 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该制剂相关的药物性肝损伤住院... 该文收集了2012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含补骨脂的制剂骨康胶囊相关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报告(ADR病例),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2医院) 201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该制剂相关的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并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再评价和分析。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收集到的该制剂相关肝损伤病例共110例,单用该制剂55例,主要用于治疗骨折(52. 74%);达到药物性肝损伤生化学诊断标准的有91例(82. 72%),89. 01%患者年龄在41岁以上,且女性居多,占60. 9%;从服药到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在1~208 d,中位天数为29 d,服用日剂量在2. 4~4. 8 g,累计剂量从3. 6~699. 6 g,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好转率为96. 70%)。某三级甲等肝病专科医院收集到的该制剂相关肝损伤的住院病例共7例,其中2例达到《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疗指南》中'疑似诊断'标准,5例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男女比例1∶6,年龄均在40岁以上,6例患者预后良好,但有1例发生肝衰竭。该制剂常用于骨折、骨关节炎等病,疗效显著,但ADR病例和医院病例均提示了其肝损伤风险,用药时间、剂量与发生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其导致的肝损伤可能具有免疫特异质属性,临床用药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制剂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整合证据链
原文传递
酒精相关性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阴黄证及阳黄证客观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思邈 王仲霞 +7 位作者 景婧 崔延飞 王立福 孙永强 田淼 桑秀秀 许文涛 王睿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3-1168,共6页
目的分析研究酒精相关性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LD-ACLF)阳黄证和阴黄证的临床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为临床阳黄证、阴黄证的诊断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ALD-ACLF患者134例,分为阳黄组(79例)和阴黄组(55例),观察两组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分析研究酒精相关性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LD-ACLF)阳黄证和阴黄证的临床资料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为临床阳黄证、阴黄证的诊断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ALD-ACLF患者134例,分为阳黄组(79例)和阴黄组(55例),观察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Logistic回归方程中有意义指标进行ROC分析,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与阳黄组比较,阴黄组肝硬化比例、病程增加,预后更差(P<0.05,P<0.01);阴黄组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血小板(PLT)、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低于阳黄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CHE、WBC是影响ALD-ACLF出现阴黄证的主要客观化依据,病程越长,WBC、CHE指标越低,更易出现阴黄证;病程、WBC、CHE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95%CI:0.667~0.843)、0.657(95%CI:0.563~0.751)和0.647(95%CI:0.553~0.740),WBC的最佳截断值为6.55,CHE的最佳截断值为1509.5。结论病程、WBC<6.55×10~9/L、CHE<1509.5 U/L为辨别阴黄证的主要客观化依据,ALB、PLT、N、NLR减低、肝硬化基础可作为辨别阴黄证的次要客观化依据;阴黄证可作为ALD-ACLF预后评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慢加急性肝衰竭 阳黄证 阴黄证 客观化研究
原文传递
骨病用药相关肝损伤不良反应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郜丹 刘亚蕾 +7 位作者 景婧 朱敬肖 牛明 王伽伯 肖小河 李林 郭玉明 张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974-3980,共7页
该文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回顾性分析了1392例骨病用药相关的肝损伤不良反应(liver injury associa-ted adverse drug reaction,LI-ADR)病例(其中单用中药的占18.75%,单用西药的占68.68%)。该类病例占全部药物相关肝损伤不良... 该文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回顾性分析了1392例骨病用药相关的肝损伤不良反应(liver injury associa-ted adverse drug reaction,LI-ADR)病例(其中单用中药的占18.75%,单用西药的占68.68%)。该类病例占全部药物相关肝损伤不良反应的2.5%,位列全部药物类别前10位,从2012—2016年报告数量和严重病例占比均呈升高趋势。患者平均年龄(54.2±15.8)岁,性别差异不大(男-女1.04∶1),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1∶2.6),而在痛风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7.16∶1)。患者的预后较好,痊愈及好转率为85.27%。从服药到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因用药不同有所差异,单用中药组出现肝损伤的时间中位数(27 d)明显晚于单用西药组(11 d)(P<0.05)。骨病用药是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类别之一,且因骨病用药而出现肝损伤不良反应的病例上报数呈增长趋势,临床应高度关注其安全合理用药;男性与女性LI-ADR因原患疾病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总体上比西药更长,临床用药应根据不同疾病及所用药物特点监测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病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 流行趋势 合理用药 中药
原文传递
中药软肝方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余思邈 金亮 +8 位作者 朱云 王立福 张宁 孙永强 景婧 桑秀秀 王丽苹 许文涛 王睿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30-33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软肝方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水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加用中药软肝方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 [目的]:观察中药软肝方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水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加用中药软肝方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脏硬度值检测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对照组为5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脏硬度值检测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显著降低。[结论]中药软肝方对于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水平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纤维化 中药软肝方
原文传递
老年人群应用抗真菌药致肝损伤的特点及规律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雪艾 张昕 +7 位作者 魏智民 熊鹏 何婷婷 周超 任岳波 宋海波 王伽伯 肖小河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9年第12期891-895,共5页
目的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系统分析老年人群应用抗真菌药致肝损伤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提高老年人治疗真菌感染时的用药安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摘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抗真菌药相... 目的基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系统分析老年人群应用抗真菌药致肝损伤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提高老年人治疗真菌感染时的用药安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摘录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抗真菌药相关肝损伤不良反应信息,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生趋势、转归情况及抗真菌药品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录1578例抗真菌药相关肝损伤不良反应病例。分析所有病例年龄段特征发现,各年龄段药物性肝损伤构成比随年龄增长总体呈升高趋势。其中,60~69岁构成比最高(17.24%),60岁及以上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构成比达47.54%。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27.9%的病例导致原患病加重或病程延长,7.6%的病例出现未好转、有后遗症或死亡等不良结局。对抗真菌药品种进行分析发现,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为最常见药物(83.1%)。从药物剂型来看,注射剂型(73.2%)高于口服剂型(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真菌药致肝损伤在老年人群中多发,且近年来呈持续增长趋势。老年人群临床应用抗真菌药应高度重视监测和防控药物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抗真菌药 药物性肝损伤 不良反应 趋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