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的医学之路从这里启航
1
作者 王福生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0-13,共4页
我是1979年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得知被蚌埠医学院录取,我心情非常激动。当时的蚌医作为一所普通医学院校,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同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整体师资力量不算特别雄厚,但是也拥有一批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 我是1979年作为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得知被蚌埠医学院录取,我心情非常激动。当时的蚌医作为一所普通医学院校,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同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整体师资力量不算特别雄厚,但是也拥有一批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在安徽省内很有知名度,为全国培育了很多优秀的医务人才。当时应届毕业生大学录取率只有5%~6%,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机会,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我之所以选择学医,主要是受到当时的环境和家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下载PDF
新型血清学标志物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检出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乐 廖昊 +6 位作者 思兰兰 陈容娟 王钧 张珊 徐东平 纪冬 刘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HBV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HBV核心抗体(anti-HBc)及肝组织HBV总DNA(t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不同类型HBV感染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HBV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HBV核心抗体(anti-HBc)及肝组织HBV总DNA(t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不同类型HBV感染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肝组织活检的227例不同疾病类型的HBV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HBVRNA、HBcrAg、anti-HBc定量及肝组织HBVtDNA、cccDNA水平,比较分析各指标的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 在16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中,HBV RNA检出率为25.0%(4/16),HBcrAg检出率为93.8%(15/16),肝组织HBV tDNA及cccDNA检出率分别为87.5%(14/16)及81.3%(13/16)。在18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34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其HBVRNA和HBcrAg定量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anti-HBc定量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18例肝硬化(LC)患者中,9例接受NAs治疗,除HBVDNA外,其他新型病毒学指标在NAs经治者与未治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9例肝癌(HCC)患者中,HBVRNA检出率为55.6%(5/9),HBcrAg检出率为77.8%(7/9),肝组织HBVtDNA及cccDNA检出率分别88.9%(8/9)及66.7%(6/9)。结论 HBcrAg可作为AHB彻底治愈的鉴别指标;对于NAs经治患者,即使HBVDNA降至不可测,但只要能检测出HBV RNA,则仍可导致疾病缓慢进展,因此应继续抗病毒治疗;HBV RNA及HBcrAg在不同疾病类型中可作为肝组织HBV cccDNA的血清学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病毒感染 新型血清学标志物 共价闭合环状DNA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低病毒血症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3
作者 代玉 郭楠 +1 位作者 黄磊 姚雅萍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3期263-266,271,共5页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通常定义为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且高于检测下限。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及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等,已被证明可降低肝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并可阻止甚至逆转疾... 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通常定义为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且高于检测下限。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及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等,已被证明可降低肝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并可阻止甚至逆转疾病进展。但是近年研究发现,部分HBV感染者即使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仍会有LLV,并影响其预后,主要表现为促进肝硬化进展以及增加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因此,我国专家认为对于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但仍存在LLV的慢性HBV感染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本文在总结LLV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可能发生的原因、临床危害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病毒血症 HBV DNA 核苷酸类似物 HBV感染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2018—2021年北京地区某医院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俊连 刘诗洋 +5 位作者 杨欣欣 霍丹丹 黄磊 周娟娟 陈威巍 许文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6期544-550,共7页
目的了解2018—2021年北京地区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基因型别特征,为水痘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18—2021年我中心收治的157例水痘病例,检测VZV核酸,对阳性样本的VZV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ope... 目的了解2018—2021年北京地区流行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基因型别特征,为水痘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18—2021年我中心收治的157例水痘病例,检测VZV核酸,对阳性样本的VZV基因组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22、ORF38、ORF54和ORF62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通过分析ORF22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确定病毒分支,评估ORF38(PstI)、ORF54(BglI)和ORF62(SmaI)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确定野生株和疫苗株。结果157例水痘患者中有91例VZV阳性,其中39例ORF22区测序成功,其与VZV clade 2基因型的代表株VOka的6个SNPs完全相同。亲缘关系分析发现,此39株与clade 2代表株均位于同一分支。通过比对ORF22序列发现仅有1条存在A37990G突变。在上述39例样本中ORF38、ORF54和ORF62全部测序成功28例,通过酶切位点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了28株病毒酶切位点均为PstI+BglI+SmaI+-,与既往我国报道的clade 2基因型野生株相同。结论2018—2021年北京地区临床发现VZV毒株均为clade 2基因型野生株,未发现疫苗株感染病例。本研究提示加强原有疫苗接种仍可起到有效预防VZV感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基因型 野生株 疫苗株
下载PDF
第一届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国际论坛会议纪要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明菊 张超 +1 位作者 焦艳梅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1期94-96,共3页
2022年12月2-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英文)》编委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国际论坛”,以网络在线的形式召... 2022年12月2-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感染性疾病与免疫(英文)》编委会、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国际论坛”,以网络在线的形式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围绕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学科前沿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进行前沿进展汇报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 新冠疫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病毒与免疫
下载PDF
昼夜节律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白冰珂 侯俊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5期393-397,共5页
昼夜节律是由内源性时钟调节的多个生物过程的日常振荡,调控机体的各种生理变化。节律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等。最近将昼夜节律系统作用研究扩展到了感染的调控,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结... 昼夜节律是由内源性时钟调节的多个生物过程的日常振荡,调控机体的各种生理变化。节律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代谢综合征和癌症等。最近将昼夜节律系统作用研究扩展到了感染的调控,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结局。深入了解昼夜节律系统在调节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将为病毒性传染病的致病机理、抗病毒治疗、疫苗研发等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昼夜节律与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包括昼夜节律如何影响病毒感染以及病毒如何调节节律以促进自身复制的关键发现,突出昼夜节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病毒 感染 免疫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者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7
作者 毛玉锋 乔菲 +3 位作者 刘诗洋 张仁杰 李元元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全程接种3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并自愿接种SARS-CoV-2疫苗的慢性HB...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全程接种3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并自愿接种SARS-CoV-2疫苗的慢性HBV感染者107例,在第0(基线)、1、2、4、7、8月时进行访视并定期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四项等实验室指标。通过记录慢性HBV感染者接种每剂SARS-CoV-2疫苗后28 d内的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以评估其安全性。在随访时留取血浆样本检测中和抗体滴度以评估其有效性,同时分析抗体滴度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慢性HBV感染者接种3剂SARS-CoV-2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22.43%(24/107)、19.79%(19/96)和16.67%(12/72),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为接种部位疼痛,最常见的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为疲劳、乏力;接种疫苗后生化学及病毒学指标未出现恶化;接种每剂SARS-CoV-2疫苗后中和抗体滴度均显著上升(P均<0.05),而后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抗体阳性组受试者年龄低于阴性组受试者[(42.27±9.40)岁vs.48.00(43.00,53.50)岁,P=0.040]。结论慢性HBV感染者接种SARS-CoV-2疫苗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未发生疫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接种第3剂加强针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反应最为强烈;而年龄则会影响慢性HBV感染者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HBV感染 抗体
下载PDF
临床HIV感染者血液样本的保藏与利用
8
作者 张晖 姚增涛 +6 位作者 马叶女 陈威巍 焦艳梅 李乐 宋兵 黄辉煌 刘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当前,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仍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且极具威胁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IV感染会导致CD4+T淋巴... 当前,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仍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且极具威胁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IV感染会导致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发生进行性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等疾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会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 IMMUNODEFICIENCY 血液样本 艾滋病 机体免疫功能 重大公共卫生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对HIV感染初治患者HIV RNA水平与T细胞计数的影响
9
作者 尹白露 程娟 +2 位作者 姜天俊 杨宝鹏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初治患者HIV RNA与T细胞计数的影响,HIV感染初治患者基线CD4^(+)T低于最低正常值范围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中为TP合并HI... 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初治患者HIV RNA与T细胞计数的影响,HIV感染初治患者基线CD4^(+)T低于最低正常值范围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中为TP合并HIV感染者确定合适的ART与梅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纳入我院爱心门诊收治的HIV感染初治患者106例,其中TP合并HIV感染者51例(合并感染组)、单纯HIV感染者56例(单纯感染组),准确记录血常规、生化、T细胞数值、HIV RNA等变量;根据2022年中国梅毒诊疗指南与2021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使用卡方检验、Mann-Whitney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P对HIV感染初治患者基线HIV RNA水平、T淋巴细胞以及生化定量指标的影响、及HIV初治患者CD4^(+)T低于最低正常值范围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感染组与单纯感染组HIV初治患者相比,T淋巴细胞计数(CD4^(+)、CD3^(+)、CD8^(+)标记)、CD4^(+)/CD8^(+)以及HIV 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细胞计数、婚姻状况(离异或分居)作为独立保护因素促进HIV初治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值高于最低正常值范围,无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梅毒不会影响HIV感染初治患者HIV RNA与T淋巴细胞数值,但白细胞计数与婚姻状况(离异)是影响CD4^(+)T淋巴细胞数值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 CD4^(+)T淋巴细胞
下载PDF
“PBL+CBL”教学模式在传染病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基于随机对照实验的Meta分析
10
作者 徐哲 刘凯 +2 位作者 孙娇 黄锐 吴亚鑫 《传染病信息》 2024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评价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在传染病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了比较PBL+CBL教学与LBL教学效果的随机... 目的评价相较于传统授课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在传染病教学中的效果。方法系统检索了比较PBL+CBL教学与LBL教学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2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成绩,病例分析成绩,技能操作成绩,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12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共包括研究对象14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PBL+CBL组的学生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均方差(mean difference,MD)=5.00,95%CI:3.65~6.35,P=0.000],技能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MD=3.67,95%CI:2.63~4.72,P=0.000),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MD=2.73,95%CI:1.74~3.72,P=0.000),并且PBL+CBL组学生对教学效果表示满意的高于LBL组(RR=1.28,95%CI:1.21~1.36,P=0.000)。结论在传染病教学中,PBL+CBL教学效果优于LBL教学,且学生对PBL+CBL的教学模式更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传染病学 META分析
下载PDF
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志强 宋兵 +2 位作者 姜太一 汪雯 张愚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 目的探索HIV感染急性期及慢性期T淋巴细胞对HBV反应能力的差异。方法入组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急性期患者10例,合并HBV感染的HIV感染慢性期患者15例,分析HBV DNA与HIV RNA及CD4(+)T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HBsAg重叠肽刺激培养后检测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HBV DNA水平与HIV RNA水平呈正相关(r=0.502,P=0.011),HBV DNA水平与CD4(+)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409,P=0.042)。HIV感染急性期患者经HBsAg重叠肽刺激后CD4(+)T细胞及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分别为9.1%±3.9%及4.4%±1.8%)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患者(分别为5.7%±2.5%及2.7%±1.4%)。结论HIV合并HBV感染的患者在HIV感染急性期对HBV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HIV感染慢性期,本研究为探究HIV感染不同时期对HBV清除能力差异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合并感染 急性期感染 CD4^(+)T细胞 CD8^(+)T细胞
下载PDF
2019冠状病毒病待排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体会
12
作者 邹外龙 陈济超 +1 位作者 王玉敏 徐哲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总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体会,提高COVID-19的诊断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以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T、CRP、LD... 目的总结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体会,提高COVID-19的诊断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史,以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T、CRP、LDH、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等检查结果。结果本研究的53例COVID-19待排患者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15~79岁,平均年龄(53.5±8.4)岁。首诊时病程为1~12 d不等,病程中位数4 d。所有患者均否认COVID-19流行病学史。21例患者具有慢性基础病。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乏力、咳嗽、咳痰、咽痛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LDH、ALT、CK升高。胸部HRCT均呈现多发小斑片影、磨玻璃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53例患者均经间隔至少24 h的2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排除COVID-19,诊断为轻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经治疗后患者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结论COVID-19待排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肺部影像学与COVID-19相似,与CAP鉴别亦缺乏特异性;结合流行病学史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提高COVID-19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待排 临床特征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
下载PDF
4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房媛 宋兵 +1 位作者 郭彩萍 姜太一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5期426-428,433,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以发热、皮疹、咳嗽咳痰、脾大、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可出...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4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以发热、皮疹、咳嗽咳痰、脾大、淋巴结肿大等为临床特征,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受损,ESR增快,CRP及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浆膜腔积液,且多同时合并其他机会性感染。结论艾滋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尽早获得马尔尼菲篮状菌阳性病原学结果,避免误诊及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临床特征分析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如岗 魏寰宇 +2 位作者 殷悦 徐哲 王瑛 《传染病信息》 2021年第5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发病早期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2020年2—3月收治的326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普通型组(184例)与重型组(14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发病早期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2020年2—3月收治的326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普通型组(184例)与重型组(142例),分析2组患者的血常规、CRP、肝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验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RP(rs=0.429)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淋巴细胞计数(rs=-0.439)、ALB(rs=-0.539)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WBC、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CK、CK-MB等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RP、淋巴细胞计数、ALB水平可作为预测COVID-19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普通型 重型 淋巴细胞计数 CRP ALB
下载PDF
经治艾滋病患者免疫恢复和免疫无应答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万林钰 曹文静 +5 位作者 焦艳梅 吴若君 张超 范兴 宋锦文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2期111-118,共8页
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可以持续抑制HIV-1复制,同时促进HIV-1感染者的免疫恢复。然而不同疾病阶段的艾滋病患者经ART后的预后不同,大部分HIV-1感染者免疫恢复较好,但仍有15%~30%左右的HIV-1感染者无法实... 有效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可以持续抑制HIV-1复制,同时促进HIV-1感染者的免疫恢复。然而不同疾病阶段的艾滋病患者经ART后的预后不同,大部分HIV-1感染者免疫恢复较好,但仍有15%~30%左右的HIV-1感染者无法实现有效的免疫重建,即免疫无应答者(immunological non-responders, INRs)。本文重点介绍了免疫恢复的分类及定义,导致INRs的可能原因以及针对INRs治疗的临床试验进展,以期为INRs的诊断和治疗寻找潜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免疫恢复 免疫无应答者 临床试验
下载PDF
军队传染病暴发流行特点与处置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昕 李小溪 +2 位作者 马慧 黄磊 姬军生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第6期530-532,共3页
人员的频繁流动,高强度的训练、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武装冲突导致的精神压力,野战环境下的恶劣卫生条件等特点,使得军队中一旦出现传染病病例,极容易造成暴发流行,并严重降低军事行动能力。以健康青年男性为主的人群特点和密集的生活环境,... 人员的频繁流动,高强度的训练、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武装冲突导致的精神压力,野战环境下的恶劣卫生条件等特点,使得军队中一旦出现传染病病例,极容易造成暴发流行,并严重降低军事行动能力。以健康青年男性为主的人群特点和密集的生活环境,又使得军队中的传染病流行及处置方法具有与普通社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 传染病 暴发流行
下载PDF
铁死亡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紫英 范兴 +2 位作者 李甜甜 石磊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3期256-262,共7页
铁死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中心环节是铁代谢紊乱导致的胞内脂质过氧化与氧化应激失调。机体内部铁转运系统以及组织细胞的抗氧化系统抑制了铁死亡并维持了生理状态的铁稳态。目前,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均发... 铁死亡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中心环节是铁代谢紊乱导致的胞内脂质过氧化与氧化应激失调。机体内部铁转运系统以及组织细胞的抗氧化系统抑制了铁死亡并维持了生理状态的铁稳态。目前,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均发现了以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的堆积为特征的铁死亡现象,而铁死亡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铁死亡所致的肝脏损伤。因此,调控铁死亡的发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肝脏疾病潜在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铁死亡的发生机制以及各种肝脏疾病中铁死亡的研究进展,为探索肝脏疾病的新型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铁稳态 肝脏疾病 细胞死亡 脂质过氧化 活性氧 转铁蛋白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淫羊藿醇提物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及机制探析
18
作者 郑艳芳 赵旭 +6 位作者 曹梦珍 葛斐林 思兰兰 李乐 王伽伯 刘妍 肖小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458-1466,共9页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 目的:基于体外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EF)醇提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使用EF醇提物处理野生型HBV稳定复制细胞系HepG 2.2.15细胞,采用CCK8法进行药物毒性评价;应用PCR-荧光探针“一管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计算抑制率;利用TCMSP,GeneCards数据库筛选EF主要活性成分及HBV相关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潜在疾病靶点网络,对核心靶点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EF醇提物单独用药对HepG 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CC_(50))值为1.21 mg·mL^(-1);对HBV DNA最大抑制率为59.54%,对HBsAg和HBeAg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3.07%和45.73%(P<0.05);对照药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对HBsAg和HBeAg均未见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20.00%)。EF醇提物联合TDF对HBV DNA的最大抑制率为93.66%,对HBsAg和HBeAg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54.97%和61.28%(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EF 23个候选活性成分及104个治疗HBV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得到624个条目,包括生物过程442个、细胞组分73个、分子功能109个;KEGG分析主要聚集在癌症通路、PI3K-Akt、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EF可有效抑制野生型HBV复制,和TDF联合用药有协同抑制作用,尤其对抗原抑制效果显著;EF抗HBV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预测可以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为后续深入探讨EF治疗HBV感染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淫羊藿醇提物 替诺福韦酯 抗病毒作用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SFTSV感染引起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雪 许文 陈威巍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6期364-369,共6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近年发现的新病毒。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以高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死亡率5%~30%。目前尚无验证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SFTSV感染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乱,B淋巴细胞是该病毒感染的重要靶细胞之一,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SFTSV感染引起的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促进SFTSV感染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为深入认识SFTSV感染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开发相关诊疗技术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免疫功能 感染 B淋巴细胞
下载PDF
22例血色病铁过载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20
作者 张紫英 王泽瑞 +4 位作者 袁梦琪 范兴 苏比努尔·衣拉木江 石磊 王福生 《传染病信息》 2023年第5期426-432,共7页
目的研究血色病患者铁过载的临床和肝脏病理特点,总结血色病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于铁过载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诊断为血色病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其临床与肝脏病理特... 目的研究血色病患者铁过载的临床和肝脏病理特点,总结血色病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医生对于铁过载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诊断为血色病的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其临床与肝脏病理特点。结果血色病患者中符合铁过载诊断标准的共22例,其中原发性血色病7例,继发性血色病15例。患者临床症状以乏力、腹胀、皮肤色素沉着等为主,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贫血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铁蛋白、血清铁、铁饱和度较正常值升高,原发性血色病患者的这些指标均高于继发性血色病。肝脏病理表现出明显的铁沉积和纤维化,炎症活动度为轻中度;影像学表现出肝脾增大和铁过载。治疗主要采取静脉放血和铁螯合药物治疗,对其余合并症均采取标准治疗,最终21例患者好转,1例治疗无效。结论铁过载造成肝脏的慢性炎症性损伤,可伴有肝硬化,经过消除病因等治疗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色病 继发性血色病 铁过载 肝硬化 临床特点 实验室指标 肝脏病理 去铁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