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2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 于力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2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加强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 ,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方法通过提出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提高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化医患沟通的特点,提出了切实可... 目的探讨加强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 ,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方法通过提出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提高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化医患沟通的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求血液科医师更好地开展临床诊疗工作。结果血液科医师需要从态度认识上、理论知识上以及方法实践上不断努力,提高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结论加强血液科医师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有效的方法措施有利于提高职业化医患沟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化医患沟通 医学教育 血液科
下载PDF
血液科护士对安全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
2
作者 孙桂香 董丽丽 李卉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4年第3期303-304,共2页
目的了解血液科护士对安全输血的认知情况,探索提高护士安全输血相关知识水平的措施。方法随机抽查血液科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历对护士掌握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血液知识、输血相关知识操作没有影响。职称对护士掌握血液知识、... 目的了解血液科护士对安全输血的认知情况,探索提高护士安全输血相关知识水平的措施。方法随机抽查血液科5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历对护士掌握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血液知识、输血相关知识操作没有影响。职称对护士掌握血液知识、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影响;而对输血相关操作知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主管护师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对输血相关操作知识认识更深刻有关。结论随着血液制品技术的发展,血液科护士需不断加强安全输血知识培训,以确保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护士 安全
下载PDF
多重价格床位在血液病专科病房的使用管理与分析
3
作者 梅俊辉 张晓玲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669-670,共2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医院作为一个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机构,其软硬件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就医的选择,不同价格床位也为血液病患者这一特殊易感群体提供了机会。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个极重要问题,是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提高,医院作为一个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机构,其软硬件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就医的选择,不同价格床位也为血液病患者这一特殊易感群体提供了机会。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个极重要问题,是医疗实践中的一大障碍,医院感染问题,作为衡量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重要内容之一,已日益引起临床医学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探讨分析多层次床位在血液科病房中的使用与管理,从而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管理水平 血液病患者 专科病房 床位 价格 多重 公共卫生领域 医院感染
下载PDF
加强血液科医师科研能力,更好为临床服务
4
作者 窦立萍 于力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8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加强血液科医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方法,以更好的为临床广大患者服务。方法通过分析血液科医师目前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培养科研素质及研究能力的必要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以求血液科临床医师更好的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结果... 目的探讨加强血液科医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及方法,以更好的为临床广大患者服务。方法通过分析血液科医师目前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培养科研素质及研究能力的必要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以求血液科临床医师更好的开展临床医疗工作。结果证实血液科医师需要加强科研能力,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结论积极有效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各项措施,有利于血液科医师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师培养 医学教育 科研能力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及单倍体相合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治疗老年高危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18
5
作者 窦立萍 靖琙 +2 位作者 王全顺 梅俊辉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2-666,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及单倍体相合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免疫治疗新方案,作为初治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诱导缓解方案的初步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对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血液科应用地... 本研究旨在观察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及单倍体相合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免疫治疗新方案,作为初治老年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诱导缓解方案的初步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对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血液科应用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及HLA半相合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免疫治疗新方案治疗的5例老年高危MDS和AML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完全缓解率及副反应。结果表明:5例初治老年患者治疗总有效率100%,4例达到完全缓解,1例患者达到部分缓解。既往无MDS病史患者,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5 d,血小板数恢复至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 d。主要副作用为IV度骨髓抑制,全部患者治疗中无新发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地西他滨联合改良CAG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免疫治疗新方案,治疗老年MDS和AML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老年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CAG化疗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淋巴细胞回输
下载PDF
不同治疗策略的低剂量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和安全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岚 金香淑 +4 位作者 李景贺 刘静 关伟 高泓浩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1-225,共5页
目的:分析低剂量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在接受化疗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不同抗真菌策略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应用低剂量AmB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治疗策略下的有效... 目的:分析低剂量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AmB)在接受化疗后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不同抗真菌策略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应用低剂量AmB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治疗策略下的有效率,并对用药前后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在全部97例次患者中,确诊为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患者2例次,临床诊断为IFD患者11例次,拟诊IFD患者15例次,未确定IFD患者69例次,低剂量AmB对全部患者的有效率为69.4%,目标治疗72.7%,诊断驱动治疗63.6%,经验治疗75%,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有效率分别是50%、66.7%、75%。统计所有应用AmB患者仅有7例次(7.2%)肌酐(Cr)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且均在停药7 d内恢复正常。虽然停药后1 d血清Cr水平较用药前有所增加(64.86±3.00 vs 58.76±1.67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停药后7 d Cr水平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58.43±1.68μmol/L,P>0.05)。结论:应用低剂量AmB对于粒细胞缺乏而应用广谱抗生素无效的持续发热患者进行经验性或诊断驱动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两性霉素B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在血液病患者血流细菌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刘同波 王茂全 +1 位作者 关伟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8-1552,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血液病患者血流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为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01月02日至2018年01月27日期间的3631例次送检血培养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PC...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血液病患者血流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意义,为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01月02日至2018年01月27日期间的3631例次送检血培养标本为研究对象,同时检测PCT、CRP和IL-6水平(IL-6送检1587例次),根据检验结果将样本分为血培养阳性组208例和血培养阴性组3423例;血培养阳性组又分为革兰阳性菌感染组34例次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组174例次。分别对比血培养阳性组与血培养阴性组、革兰阳性组与革兰阴性组的PCT、CRP、IL-6水平,并对例次较多的AML、ALL和NHL患者比较了血培养阳性与阴性组的PCT,CRR和IL-6水平,采用R语言3. 4. 4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PCT中位数水平分别为0. 41(0. 04-103. 34)μg/L和0. 20(0. 02-200)μg/L(P <0. 001),CRP中位数水平分别为9. 49(0. 1-370) mg/dl和5. 42(0-370) mg/dl(P <0. 001),IL-6水平中位数分别为186. 1(2. 0-5000) pg/ml和52. 65(1. 5-5000) pg/ml(P <0. 001)。革兰阳性组和革兰阴性组的PCT水平中位数分别为0. 20(0. 05-93. 83)μg/L和中位数0. 58(0. 04-103. 34)μg/L(P=0. 006),CRP水平中位数分别为9. 19(0. 1-35. 3) mg/dl和9. 49(0. 1-370) mg/dl(P=0. 300),IL-6水平中位数分别为83. 01(5. 61-1500) pg/ml和208(2. 0-5000) pg/ml(P=0. 357)。AML、ALL、NHL患者中除ALL的CRP水平之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者PCT、CRP和IL-6较非血流感染者均显著上升,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革兰阳性感染者与革兰阴性感染者中PCT水平亦有显著性差异,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血流感染 血培养 血液病
原文传递
四种恶性血液病细胞系的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 被引量:8
8
作者 赵瑜 王全顺 +4 位作者 李红华 靖彧 薄剑 王书红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418-1420,共3页
本研究探讨4种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系以及非肿瘤细胞系和正常人骨髓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60、淋巴瘤细胞系Ramous和CA46以及良性细胞系Hek937和正常人骨髓细... 本研究探讨4种白血病和淋巴瘤细胞系以及非肿瘤细胞系和正常人骨髓Id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差异。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HL-60、淋巴瘤细胞系Ramous和CA46以及良性细胞系Hek937和正常人骨髓细胞进行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检测。结果表明:Id4基因在正常人骨髓细胞和Hek937细胞系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4个血液肿瘤细胞系K562、HL-60、Ramous和CA46中均呈甲基化状态。结论:所检测的4种血液肿瘤细胞系中,Id4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正常人骨髓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系完全不同,Id4基因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与造血细胞恶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基因 基因甲基化 K562 HL-60 Ramous CA46
下载PDF
FLAG联合改良BUCY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恶性血液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志红 吴晓雄 +7 位作者 刘周阳 马健 曹永彬 徐丽昕 吴亚妹 刘蓓 闫蓓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58-162,共5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FLAG联合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1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FLAG联合改良的BUCY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10例中复...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FLAG联合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1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FLAG联合改良的BUCY预处理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10例中复发2例(早期复发1例,淋巴瘤进展1例),难治7例(2例CR2,1例CR3,2例PR,2例NR),1例CR1但为高危病例。10例患者中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8例(M11例,M25例,M61例,恶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骨髓纤维化1例),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例,脾边缘带淋巴瘤IVB1例。结果表明,10例全部顺利植入,10例患者除2例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真菌肺炎、渗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8例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164天(57-442天)。结论:应用FLAG联合改良的BUCY预处理方案(清肿瘤性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复发或高危的恶性血液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FLAG方案 Bucy方案 白血病 淋巴瘤
下载PDF
单次与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的远期结局比较:150例资料回顾 被引量:5
10
作者 靖彧 于力 +8 位作者 刘海川 姚善谦 楼方定 周绮 李红华 薄剑 王全顺 赵瑜 朱海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2期8501-8505,共5页
目的:对没有与供者HLA配型相合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评价比较单次与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的效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取1988~2001年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行自体造血... 目的:对没有与供者HLA配型相合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来说,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评价比较单次与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肿瘤的效果。方法:①实验对象:选取1988~2001年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0例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其中两次自体移植25例(两次骨髓移植3例、两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1次骨髓移植+1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单次自体移植125例(骨髓移植44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8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霍奇金淋巴瘤10例。②实验方法:应用化疗使白血病患者在移植前达到完全缓解,淋巴瘤患者要求移植前至少骨髓中没有肿瘤累及。动员化疗方案原则上采用对相应肿瘤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并适当增加剂量。骨髓移植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回输单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2.68×108/kg,4.20×108/kg。115例患者采用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35例患者采用不含全身放疗的高剂量化疗方案。③实验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5年后血液肿瘤患者的无病存活率。结果:①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6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58.0%(40例),复发率29.0%(2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13.0%(9例)。6例患者两次移植,其中1例M5患者复发死亡,5例无病存活。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34.5%(10例),复发率34.5%(1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31.0%(9例)。14例患者两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42.9%。③非霍奇金淋巴瘤:18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61.1%(11例),复发率16.7%(3例),移植相关死亡率22.2%(4例)。4例患者两次移植,其中1例CR1期患者在首次移植后21个月复发,化疗获得PR后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7个月后复发死亡;其余3例均无病存活。④霍奇金淋巴瘤:9例患者单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100%。1例患者行两次移植,首次移植前13个化疗疗程未缓解,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达到部分缓解,9个月后行自体骨髓移植后完全缓解,无病存活。结论: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②自体造血干细胞两次移植5年无病存活率明显优于单次移植效果,可改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 血液肿瘤 5年无病存活率
下载PDF
改良预处理方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志红 吴晓雄 +7 位作者 曹永彬 刘周阳 徐丽昕 李晓红 吴亚妹 刘蓓 闫蓓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4-1227,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MSC)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3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MSC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复发4例,... 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hi-HSCT)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脐带MSC)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对30例难治、复发或高危恶性血液病患者自愿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MSC移植的疗效进行分析,其中复发4例,高危26例。病种包括急性髓性白血病1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3例,脾边缘带淋巴瘤ⅣB 1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ⅣB 1例。结果表明,30例全部获得了顺利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9例(63%),其中Ⅲ-Ⅳ6例(20%);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8/25(32%),其中广泛型1例,局限型7例;复发3例,复发时间在移植后中位数300 d(128-455 d);死亡8例,其中1例死于复发,2例死于ⅣaGVHD并同时复发,5例死于感染、脏器衰竭。结论:应用脐带MSC联合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难治恶性血液病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白血病 淋巴瘤
下载PDF
整体护理对血液病化疗患者心理及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玉娟 赵倩 唐菊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5期693-695,共3页
目的探讨实施整体护理对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二病区行化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12例,观察组11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 目的探讨实施整体护理对血液病患者心理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二病区行化疗治疗的血液病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12例,观察组11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恶心呕吐程度、治疗依从性以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SAS、SDS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病化疗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是一种顺应医学发展及人文需要的科学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护理 血液病 化疗 心理 治疗依从性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婷媛 梅俊辉 +1 位作者 尹杰 苏阳美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209-210,共2页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最终将置管留置于中心静脉的一种血管介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对外周血管刺激小、保留时间长等优点[1-2]。尤其是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化疗药、输注黏稠度较高的如人血白蛋白、血...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从外周静脉穿刺最终将置管留置于中心静脉的一种血管介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便捷、对外周血管刺激小、保留时间长等优点[1-2]。尤其是血液病患者,需要反复化疗药、输注黏稠度较高的如人血白蛋白、血浆等血液制品。PICC置管术在我院血液科应用广泛,现将我科对65例PICC置管术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血液病患者 血液系统疾病 化疗药 护理 应用 PICC置管术 血管介入技术
下载PDF
血液病房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例回顾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靖彧 薄剑 +4 位作者 赵瑜 李红华 王书红 黄文荣 王全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91-1295,共5页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科革兰阳性球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12月细菌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并使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单药治疗的血液科住院发热患者。记录用药前后...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科革兰阳性球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12月细菌培养为革兰阳性球菌并使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单药治疗的血液科住院发热患者。记录用药前后各种参数包括退热时间、呼吸道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血常规指标、生化常规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3种药物的退热时间、细菌清除率、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三组患者分别为利奈唑胺15例,万古霉素17例,替考拉宁20例。结果表明,利奈唑胺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4.43±3.15)d,细菌清除率55.56%,临床有效率86.67%;万古霉素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6.83±4.67)d,细菌清除率54.54%,临床有效率76.47%;替考拉宁组平均退热时间(5.57±4.16)d,细菌清除率41.67%,临床有效率80.00%。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利奈唑胺组中发生腹泻1例,血小板减少2例;万古霉素组中发生恶心1例,肌酐升高2例;替考拉宁组中发生血小板减少3例。5例血小板下降均与白血病患者治疗后血象下降重叠,未停药,血小板随造血功能恢复而正常,与用药无关。结论: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三组药物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疗效相当,并无统计学差异,但利奈唑胺的退热时间、细菌清除率及临床有效率有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阳性球菌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下载PDF
定量PCR方法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邵青 高丽 +5 位作者 王莉莉 丁一 杨华 索继江 沈定霞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99-504,共6页
本研究建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真菌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诊断价值。选取真菌高度保守的区段序列18Sr DNA-ITS1区设计引物及探针,提取真菌菌株DNA进行定量PCR验证引物及探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pGEM-T质... 本研究建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真菌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诊断价值。选取真菌高度保守的区段序列18Sr DNA-ITS1区设计引物及探针,提取真菌菌株DNA进行定量PCR验证引物及探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pGEM-T质粒制备真菌DNA标准品并对患者血液中真菌DNA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12株曲霉菌和14株念珠菌定量PCR结果均为阳性;真菌在血浆、单个核细胞和全血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定量PCR的ROC曲线分析显示,用于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界值为8copies/ml全血,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0.84,0.9,0.955,0.692,0.679。结论:真菌定量PCR检测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PCR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茵感染 曲霉菌 念珠菌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二级预防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明娟 黄文荣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600,共5页
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真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进一步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真菌感染复燃率高、预后差。真菌的二级预防可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复燃。给予有效的二级预防,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不影响... 侵袭性真菌病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有真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在进一步的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真菌感染复燃率高、预后差。真菌的二级预防可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复燃。给予有效的二级预防,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不影响化疗继续进行,也不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绝对禁忌症。已经证明广谱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粒细胞缺乏和免疫抑制状态下预防真菌感染复燃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就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二级抗真菌预防的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恶性血液病 二级预防
下载PDF
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肾功能及血钾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景贺 李彦卿 +8 位作者 姚子龙 姚盛 杨岚 刘静 石亚男 刘占祥 卢柠 李文君 靖彧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192-1194,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39(17~77)岁。观察患者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4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39(17~77)岁。观察患者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前、后的肌酐(Cre)、尿素氮(BUN)及血钾(K^+)水平,分析治疗后肌酐、尿素氮、血钾的变化情况。结果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后肌酐较治疗前升高4.24μmol/L,血钾较治疗前降低0.05 mmol/L,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较治疗前升高0.94 mmol/L(P<0.05)。结论小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肾毒性发生率极低,对肌酐影响不明显,对尿素氮有一定影响,可使血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肾功能 低钾血症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艳 高丽 +3 位作者 王莉莉 王全顺 李红华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89-1293,共5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霉菌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或HSC... 本研究旨在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抗霉菌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血液病化疗或HSCT病例,根据IA的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并按接受的不同治疗分组评价抗霉菌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表明,回顾性诊断IA 30例,其中确诊2例,临床诊断19例,拟诊9例。HSCT后IA 19例,主要发生在晚期(>40天)。伏立康唑单药治疗8例,卡泊芬净单药治疗6例,两药联合7例,有效率及开始治疗到有效的时间(time interval from treatment to successful response,TTR)分别为87.5%、50%、85.7%和38、20、36天。联合用药有效率好于单药(p<0.05),TTR差异无显著性(p>0.05)。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年龄、HSCT、GVHD和CMV及既往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病史等(p<0.05)。各药物均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但不同药物之间、联合用药与单药之间对肝肾的损伤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A仍然是恶性血液病化疗或HSCT患者严重的并发症,抗霉菌治疗联合用药疗效可能好于单药,且不增加肝肾副作用,安全性好;年龄、HSCT、既往IFI病史等可影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恶性血液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 伏立康唑 卡泊芬净
下载PDF
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4
19
作者 肖娟 高春记 +7 位作者 李红华 赵瑜 薄剑 靖彧 王书红 朱海燕 金香淑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326-1329,共4页
为了探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i-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对15例高危患者进行体外不去除T细胞的hi-PBSCT。预处理采用改良的Bu/Cy或TBI/Cy方案,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和短... 为了探讨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i-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对15例高危患者进行体外不去除T细胞的hi-PBSCT。预处理采用改良的Bu/Cy或TBI/Cy方案,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和短程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4例加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回输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输注MNC中位数为8.16(3.92-10.86)×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4.51(1.27-5.95)×106/kg。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ANC≥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4(11-19)天,Plt≥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2(11-52)天。Ⅰ-Ⅱ度急性GVHD6例,慢性GVHD2例。移植后100天内均出现感染,病原学确诊为细菌感染8例,CMV感染6例。5例患者出现复发。中位随访213(42-589)天,死亡8例,存活7例。结论:hi-PBSCT治疗无HLA相合供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是可行而且有效的,进一步降低移植相关并发症是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春记 达万明 +11 位作者 张伯龙 韩晓萍 靖彧 李红华 薄剑 朱海燕 靳海杰 吴晓雄 王全顺 李素霞 黄文荣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为了探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治疗方案和疗效,应用高分辨HLA配型(HLA-A、-B、-DR)完全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的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马利兰、环磷酰... 为了探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可行治疗方案和疗效,应用高分辨HLA配型(HLA-A、-B、-DR)完全相合或1个位点不合的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0例,预处理方案采用马利兰、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甲基环己亚硝脲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喋呤、舒莱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回升>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天,血小板回升>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7.5天;28天STR-PCR检测显示,10例均为完全供者型;急性GVHD3例(Ⅰ度1例自行缓解,Ⅲ度1例治愈,Ⅵ度1例死亡)。结论:在非亲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过程中采用上述预处理方案和GVHD预防措施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亲缘供者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恶性血液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