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09-2014年度计量学指标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谭燕 潘越 +4 位作者 朱丹 董月 施晓亚 谭秋华 苏凤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950-952,956,共4页
目的分析《解放军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09-2014年度主要计量学指标,为期刊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参考2009-2014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他... 目的分析《解放军医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2009-2014年度主要计量学指标,为期刊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参考2009-2014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学报》的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他引率、综合评价总分和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4年,《学报》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数及综合评价总分均大幅上升,增幅分别达117.60%、141.32%及61.24%,基金论文比、他引率及影响因子均呈现波动模式。结论 2009-2014年,《学报》整体呈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势头,质量逐年提升,个别指标的波动也为本刊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计量学 科技期刊评价
下载PDF
急诊猝死相关疑难病诊治的新近认识
2
作者 孟庆义 李立艳 李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本文介绍11种急诊猝死相关的疑难疾病,有心脏震荡、胸腺淋巴体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小心脏综合征、浅水昏迷、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Kounis综合征、双相过敏反应、血液净化过滤器过敏、McKittrick-Wheelock综合征和Mendel... 本文介绍11种急诊猝死相关的疑难疾病,有心脏震荡、胸腺淋巴体质、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小心脏综合征、浅水昏迷、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Kounis综合征、双相过敏反应、血液净化过滤器过敏、McKittrick-Wheelock综合征和Mendelson综合征等。急诊临床医师应认识这些比较疑难、实际上并不少见的疾病,以提高急诊临床诊治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肺复苏 急诊医学 疑难病 误诊误治
下载PDF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前景与挑战
3
作者 施明 谢云波 王福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免疫细胞治疗通过修复患者机体免疫系统、激发免疫功能成为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经被证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部分肿瘤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聚焦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CAR-T细胞、TCR-T细胞、NK细胞、TIL等免疫细胞治疗... 免疫细胞治疗通过修复患者机体免疫系统、激发免疫功能成为肿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经被证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部分肿瘤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聚焦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CAR-T细胞、TCR-T细胞、NK细胞、TIL等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在肿瘤中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从技术、产业化、政策等三个层面,提出中国免疫细胞治疗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挑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细胞产品制备及临床研究的规范,先进的自动化、工业化细胞生产工艺体系的完善,细胞治疗产业上游产品保障,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科研、临床研究队伍的培养和壮大,以及与细胞治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科学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确保中国免疫细胞治疗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细胞治疗 临床试验 安全性 有效性
原文传递
精准医学与聋病防控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1-196,共6页
早在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142页的科学报告《迈向精准医学:创建生物医学与疾病新分类学的知识网络》,首次提出“精准医学”的概念,提出“迈向精准医学”的倡议(http://www.ncbi.nlm.nih gov/books/NBK91503)。
关键词 生物医学 防控 聋病 分类学 委员会
下载PDF
从哲学视野解读研究型医院之“研究”意味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美娟 陈守龙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47-50,共4页
围绕研究型医院的理论与实践,对何为"研究"发表了见解。通过介绍具有200年历史的美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情况,进一步分析并阐述了"研究型"的精髓。针对当下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两张皮"的现象,提出了适合我... 围绕研究型医院的理论与实践,对何为"研究"发表了见解。通过介绍具有200年历史的美国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情况,进一步分析并阐述了"研究型"的精髓。针对当下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两张皮"的现象,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机制层面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从全新的视角为我国医学模式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医院 医院评价标准 医学模式
下载PDF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教学体系分析及其对我院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春宝 罗光达 +3 位作者 闵潇 马格 张家兵 岳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10-513,共4页
通过介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教育体系,深入探讨其教学理念的优点与先进做法,为我国医学教育特别是我院的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 课程设置
下载PDF
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学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帆 杨俊兰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12期1920-1922,共3页
恶性肿瘤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试验探索进展快速推动着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进步。在肿瘤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恶性肿瘤的诊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高等医学专业院校研究生是充实临床肿瘤学专业队伍的主要人... 恶性肿瘤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试验探索进展快速推动着临床肿瘤学的发展与进步。在肿瘤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恶性肿瘤的诊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高等医学专业院校研究生是充实临床肿瘤学专业队伍的主要人群,其对肿瘤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效果是以后能否胜任临床工作的关键因素,这就对临床肿瘤学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要求。以肿瘤学专业研究生为主要群体,结合肿瘤科对肿瘤学研究生的教学现状,从精准化肿瘤学课程设置、精准化临床思维培训、精准化临床实践技能3个方面分析临床肿瘤学教学方法,探讨为培养具有肿瘤前沿治疗理念、规范诊疗操作和行为、善于发现解决临床问题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肿瘤学医学人才的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肿瘤学/教育 教育 医学 课程 精准医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在先天性心脏病医学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林锡祥 杨菲菲 +1 位作者 陈煦 何昆仑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2期1063-1067,共5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疾病。先心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而诊治不及时会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近年,人工智...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疾病。先心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而诊治不及时会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负担。近年,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发展迅速,其庞大的数据库和卓越的运算能力可应对先心病复杂性和异质性带来的种种挑战,推动个性化和精准化医疗的发展。现围绕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技术在先心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救治细节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庆义 李立艳 李蕾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3年第7期505-509,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的患者早期症状相对较轻,但是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体内病毒不断复制,人体免疫反应逐渐激烈,可能演变成危重症。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如呼吸短促、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严重者可迅...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感染的患者早期症状相对较轻,但是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体内病毒不断复制,人体免疫反应逐渐激烈,可能演变成危重症。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如呼吸短促、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严重者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 肠道菌群 体外膜肺氧合(ECMO) 俯卧位通气 胸腔积液 上消化道大出血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TLA-4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涛 张侃 +4 位作者 杨文雨 刘鹿 郑轩 张帆 胡毅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652-659,共8页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实体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大量免疫制剂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其中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应用最为广泛,为肿瘤治疗开启了新时代。而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实体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大量免疫制剂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其中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应用最为广泛,为肿瘤治疗开启了新时代。而以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 CTLA-4)为代表的ICIs类药物丰富了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开启了双免疫疗法的全新治疗模式。本文就CTLA-4在晚期实体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肿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及BsmⅠ多态性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夏征 胡亚卓 +5 位作者 张红红 韩志涛 白洁 傅淑宏 邓新立 何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2-1568,共7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237例与正常对照(NC组)91例。根据血脂情况将DM组分为非血脂异常组(DO组)134例和血脂异常组(DH组)103例。结果 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VDR基因FokⅠ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在DM组较NC组显著升高(χ2=3.873,P=0.049,OR=1.439,95%CI:1.001-2.071)。在显性模型下,DM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5.057,P=0.025,OR=1.756,95%CI:1.072-2.875);DH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6.168,P=0.013,OR=2.06,95%CI:1.161-3.663);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ff基因型比较,FF基因型人群的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而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39;P=0.035;P=0.049;P=0.031)。Bsm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b基因型人群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BB+B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smⅠ多态性可能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三联抗肿瘤疗法预防晚期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国盛 周林 +2 位作者 石炳毅 朱志东 宋继勇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应用西罗莫司、胸腺肽α-1(Tα-1)及槐耳颗粒在预防晚期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联合治疗组为2010年至2012年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接受肝移植的12例晚期肝癌患者(符合杭州标准)。历史对...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应用西罗莫司、胸腺肽α-1(Tα-1)及槐耳颗粒在预防晚期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联合治疗组为2010年至2012年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接受肝移植的12例晚期肝癌患者(符合杭州标准)。历史对照组为2002年至2006年在该院接受晚期肝癌肝移植术15例患者,其随访资料完整。术后1个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种类或剂量,应用他克莫司(FK506)联合吗替麦考酚酯(MMF),术后1个月逐渐撤出FK506,由西罗莫司替代;术中给予甲泼尼龙500 mg,术后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1周停药,此时开始加用Tα-1及槐耳颗粒。Tα-1用法:先连续皮下注射10 d,每次1.6 mg,每日1次,以后每周2次。槐耳颗粒:每次20 g,每日3次。所有患者均予随访。收集患者术后随访资料,内容包括术后1年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术后排斥反应发生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处理方式,生存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随访8~3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无失访、退组等情况,患者均存活;历史对照组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直至所有患者死亡。联合治疗中2例术后出现肺部孤立性转移灶(单发)和2例术后出现肺部多发转移灶(多发),经γ刀治疗后治愈。历史对照组中术后6个月15例患者中7例复发,术后1年内15例患者全部复发,且全部出现肺部转移,单发6例,多发9例,均死于肿瘤多处转移。结论联合应用西罗莫司、Tα-1及槐耳颗粒在预防晚期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有显著疗效,能延缓肿瘤的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移植 西罗莫司 胸腺肽d一1 他耳颗粒 肿瘤复发
下载PDF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住院患者间歇导尿应用情况调查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何晓庆 马燕兰 +1 位作者 张铁松 陈巧灵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47-551,共5页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住院患者间歇导尿应用现状,进一步规范该类患者的膀胱功能管理,提高间歇导尿应用率,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方法应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10月8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住院患者间歇导尿应用现状,进一步规范该类患者的膀胱功能管理,提高间歇导尿应用率,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方法应用自制调查问卷对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10月8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间歇导尿应用情况调查。结果 80例中,男性68例、女性12例,年龄20~74(38.63±11.40)岁,农民37例、工人30例、其他13例,自费医疗44例、医保及保险36例;脊髓损伤早期(伤后1个月内)采用间歇导尿法14例(17.5%)中泌尿系感染4例,其他排尿方式(留置导尿、叩击)感染发生率为78.95%;恢复期采用间歇导尿70例(87.5%)中泌尿系感染12例,其他排尿方式感染发生率为60%。间歇导尿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较其他排尿方式(留置导尿、叩击)同类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P〈0.05)。结论间歇导尿可明显降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间歇导尿 护理
下载PDF
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鹏 李德生 +2 位作者 咸鹏 杨伟中 段炼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49-45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1年12月25例出血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25例行双侧EDAS,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DSA评估手术前... 目的探讨儿童出血型烟雾病的临床特征及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1年12月25例出血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25例行双侧EDAS,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DSA评估手术前后脑代谢和血管重建情况。结果①出血型烟雾病患儿占本院同期收治的儿童烟雾病患儿的5.56%(25/450)。男∶女=1∶1.27(11/14)。17例(68%)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8例在出血前有脑缺血症状。6例在出血急性期(1周)出现脑缺血症状。脑实质出血5例(20%),单纯脑室出血20例(80%)。合并动脉瘤4例。②50侧半球有30侧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扩张。其中脑出血侧占63%(19/30),非出血侧占37%(11/30),P=0.021。术前PET检查显示,出血侧脑代谢降低22例,正常3例;非出血侧脑代谢降低21例,正常4例。③术后随访1~8年,平均为(3.8±2.1)年。25例随访期均未发生再出血。7例原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未加重,随访期间没有新发缺血症状;6例患儿有间断头痛、肢体无力等缺血症状,其余患儿未诉不适。11例术后6~18个月行DSA及PET检查。DSA示颞浅动脉与颅内血管形成交通,出血侧有10例(10/11),非出血侧有9例(9/11)。PET示出血侧10例脑代谢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非出血侧8例明显改变,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的扩张是儿童烟雾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EDAS能有效地改善患儿的脑代谢,重建脑血流;同时有可能预防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儿童 颅内出血 脑血管重建术 疾病特征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主客观听力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兰兰 谢林怡 +7 位作者 史伟 丁海娜 李娜 韩冰 王大勇 张秋静 关静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3,共8页
目的总结并分析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客观测听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最大言语识别率在诊断听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106例(212耳)听神经病患者均进行最大言语识别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耳蜗电图、40Hz事... 目的总结并分析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客观测听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最大言语识别率在诊断听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106例(212耳)听神经病患者均进行最大言语识别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耳蜗电图、40Hz事件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测试,分析主客观听力测试与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的关系。应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较好组与较差组中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均有出现,PBmax程度在总体水平上与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相关;PBmax程度与镫骨肌反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引出或部分引出声反射耳总体水平好于未引出声反射耳;ABR检查212耳中,仅有12耳能引出重复性不佳的ABR波,引出波形比例为5.7%(12/212),阈值均≥80d Bn HL,ABR可记录到波形组的PBmax程度显著好于ABR无反应组(P<0.05);-SP/AP比值在PBmax不同组别之间,其PB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P/AP<0.5组及比值介于0.5-1.0组的患耳PBmax程度最好,-SP/AP比值>1时程度较差。PBmax与40Hz事件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阈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主客观听力学特征密切相关,PBmax的测试水平是听觉通路上不同病变部位功能障碍或缺失的综合反映,间接体现了AN患者从周边到中枢一系列非同步化反应的变化。PBmax联合主客观听力测试对分析听神经病病变部位,判断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最大言语识别率 听性脑干反应 耳蜗电图
下载PDF
听神经病患者时域间隔感知及言语识别能力 被引量:8
16
作者 于澜 兰兰 +5 位作者 杜婉 冀飞 王大勇 赵立东 关静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9-241,共3页
目的研究听神经病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及时间灵敏度。方法选取听神经病患者24耳,感音神经性聋组26耳,正常组30耳,分别进行间隔觉察阈测试和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听神经病组中,听神经病组间隔觉察阈值与... 目的研究听神经病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及时间灵敏度。方法选取听神经病患者24耳,感音神经性聋组26耳,正常组30耳,分别进行间隔觉察阈测试和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听神经病组中,听神经病组间隔觉察阈值与最大言语识别率呈部分负相关(r=-0.603,P<0.05),正常对照组间隔觉察阈值与最大言语识别率无相关性(r=-0.026,P>0.05)。结论 1间隔觉察阈测试有助于临床上对听神经病的鉴别诊断。2间隔觉察阈值较高的个体言语识别相对较差。3间隔觉察阈测试可从时域上评估助听器佩戴效果及耳蜗植入后效果。4无法行言语测听时,间隔觉察阈测试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间隔觉察测试 言语识别 时间分辨率
下载PDF
新生儿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临床转归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洪阳 李倩 +10 位作者 谢林怡 王卉 丁海娜 郑龙燕 史伟 于澜 兰兰 韩冰 王大勇 关静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检出的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流行病学特征,剖析新生儿ANSD的临床转归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13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出生的5134例DPOAE及AABR...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中检出的听神经病谱系障碍(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的流行病学特征,剖析新生儿ANSD的临床转归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13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出生的5134例DPOAE及AABR均完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统计分析新生儿人群中ANS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对不同因素与ANS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5134例新生儿中共有8例ANSD患儿,患病率为0.156%。其中,1)单双侧比例为3:1,男女比例为3:1;顺产新生儿中患病率为0.135%,剖宫产为0.171%,单双侧别间,不同性别间和不同分娩方式间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2)DPOAE初筛通过的新生儿中ANSD的患病率为0.087%,未通过者为0.765%,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BR复筛未通过者的ANSD的患病率为10.127%,通过者为0.160%,二者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DPOAE初筛未通过(r=-0.052,P<0.01)和AABR复筛未通过(r=-0.316,P<0.01)是新生儿ANSD的危险因素;3)ANSD在具有耳聋高危因素新生儿中患病率为0.255%,在早产儿中的患病率为0.429%,在NICU住院史的新生儿中患病率为0.207%,早产(r=0.015,P>0.05)和NICU住院史(r=0.004,P=0.764>0.05)与ANSD无明显相关性。8例新生儿ANSD经诊断性听力学随访仅1例确诊为ANSD。结论 1)DPOAE初筛未通过、AABR未通过是新生儿ANSD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数据尚不能证明NICU住院史、早产及高胆红素血症是ANSD发病高危因素;3)新生儿ANSD具有暂时性和难以预测性,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听力筛查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患病率
下载PDF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力学特征随访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谢林怡 兰兰 +8 位作者 王大勇 于澜 史伟 张秋静 韩冰 王洪阳 关静 刘穹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ANSD)首诊与复诊的听力学特征,预测ANSD患者临床听力学转归,并建立有效的随访方案。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14年3月间确诊为ANSD的22例(40耳)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1-17年,对比...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ANSD)首诊与复诊的听力学特征,预测ANSD患者临床听力学转归,并建立有效的随访方案。方法对1997年4月至2014年3月间确诊为ANSD的22例(40耳)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1-17年,对比分析患者首诊及末次复诊的听力学特征。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测试(SD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DPOAE),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结果对比患者首诊与末次复诊听力学特点:1不同随访期组间两两比较,纯音听阈未见明显变化(P>0.05);2随访期1-3年组与随访期>7年组间言语识别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首诊患者的DPOAE均正常或大部分正常引出,复诊中低频DPOAE的引出率降低,其中随访期为1-3年的患者全频DPOAE引出率下降;4镫骨肌反射引出率由20%下降为5%;5ABR波形无明显变化,均为2耳(5%)引出V波。结论 1随着随访期的延长,ANSD患者言语识别率、DPOAE引出率、镫骨肌反射引出率下降,部分患者将表现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听力学特征。患者中主诉有言语识别障碍的,仍有可能为ANSD;2随访方案仍需继续完善,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谱系障碍 听力学特征 跟踪研究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的回顾性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沙立娜 李楠 +5 位作者 王艳梅 张林 朱超慧 吴智明 辛丽敏 苏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期145-147,150,共4页
目的通过对5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癌变风险分析,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的5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组,其中15例UC-CRC组患者,随机抽取28例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对两组临床相关资料进... 目的通过对5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癌变风险分析,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早期筛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的5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组,其中15例UC-CRC组患者,随机抽取28例溃疡性结肠炎组患者,对两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6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UC-CRC组患者有15例,总体风险为3.77%。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变内镜活检、疾病病程、血清CRP水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危风险因素显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血清CRP水平、病理诊断为UC-CRC的高危因素。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有较高的UC-CRC癌变风险,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病程、血清CRP水平、内镜活检为不典型增生及程度与UC-CRC的发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 溃疡性结肠炎 血清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语后聋人工耳蜗使用者视听言语感知能力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辜萍 郗昕 +6 位作者 陈艾婷 洪梦迪 刘彦希 赵佳渊 杨仕明 戴朴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观察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开机后安静环境中视听言语感知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视觉言语信息在言语感知中的作用。方法评估12名(12~43岁)语后聋国产诺尔康人工耳蜗使用者开机后1、2、4、6个月时在安静环境中单一视觉、单一听觉和视... 目的观察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开机后安静环境中视听言语感知能力的变化情况,分析视觉言语信息在言语感知中的作用。方法评估12名(12~43岁)语后聋国产诺尔康人工耳蜗使用者开机后1、2、4、6个月时在安静环境中单一视觉、单一听觉和视听结合三种模式下的语句识别率。结果在开机后半年内,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12名受试者在视听结合和单一听觉模式下,安静环境中语句识别率呈上升趋势,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种模式下不同时间点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视听结合模式下开机后2月和4月时的测试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听觉模式下,开机后4月和6月时测试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视觉模式下,各个时间点的测试结果无明显变化,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个时间点测试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听结合模式下各个时间点语句识别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单一视觉、单一听觉两种模式。结论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开机后半年内视听结合和单一听觉模式下的言语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单一视觉模式下的言语感知能力无明显变化;视觉言语信息对安静环境中的言语感知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视听整合 言语感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