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规范 被引量:54
1
作者 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 +5 位作者 戴朴 袁永一 王国建 黄莎莎 高雪 韩明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2,共6页
基因筛查是实现疾病群体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举措。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在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减少听力言语残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遗传性耳聋研究的深入、筛查技术的发展、筛查工具的更新、实验室条件... 基因筛查是实现疾病群体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举措。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在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减少听力言语残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遗传性耳聋研究的深入、筛查技术的发展、筛查工具的更新、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形成了更多具有遗传咨询资质的医师队伍,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地区逐渐增多。目前已覆盖中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城市,受检人群从最初的耳聋患者或耳聋高危家庭成员转变为覆盖新生儿、婚前、孕前、产前的大规模人群筛查,并且技术方法逐步多样化。本文围绕耳聋基因筛查原则、流程、技术方法、报告解读、遗传咨询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提供指导性意见,规范中国的耳聋基因筛查及筛查后的工作流程,使耳聋基因筛查更有效地服务于耳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筛查 遗传咨询
原文传递
中国耳聋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临床实践指南(2023) 被引量:15
2
作者 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12 位作者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戴朴 袁永一 黄莎莎 王国建 韩明昱 许红恩 卢宇 程静 高雪 马璐 刘玉和 杨涛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4,共12页
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3‰,先天性耳聋中,遗传因素致聋占比50%以上[1,2,3,4]。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遗传因素致聋占比达50%~60%[5]。我国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超过15%[6,7,8,9];... 世界范围内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2‰~3‰,先天性耳聋中,遗传因素致聋占比50%以上[1,2,3,4]。我国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3.47‰,遗传因素致聋占比达50%~60%[5]。我国自然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致病变异携带率超过15%[6,7,8,9];另外还有2.3‰的药物性耳聋线粒体DNA易感变异携带者[10],这些个体对某些特定环境因素,特别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感而容易发生耳聋。遗传性耳聋的防控是提高人群听力健康水平的主要切入点之一,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耳聋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医生对耳聋基因诊断及遗传咨询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项工作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皆缺少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遗传性耳聋诊断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的制定旨在明确耳聋基因诊断在耳聋诊疗中的价值,规范我国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流程,促进多学科整合,为遗传性耳聋的科学管理和三级预防提供专业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耳聋基因 临床实践指南 先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 三级预防 自然人群 遗传咨询
原文传递
遗传性聋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3
作者 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 +13 位作者 中国耳聋基因筛查与诊断临床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戴朴 袁永一 李晓鸽 王国建 冀飞 洪梦迪 王倩 韩明 苏钰 高雪 孙敬武 王丽燕 毕青玲 《中华医学杂志》 2025年第10期726-738,共13页
遗传性聋分子病因明确,是适合将个体化精准医疗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典型疾病。鉴于兼具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遗传性聋的外科治疗存在特殊性。《遗传性聋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组基于大样本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各种手术方式... 遗传性聋分子病因明确,是适合将个体化精准医疗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典型疾病。鉴于兼具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遗传性聋的外科治疗存在特殊性。《遗传性聋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组基于大样本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各种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数据,针对遗传性聋的外科治疗、疗效评估及术后康复制定详细的指导方案,旨在规范临床诊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聋 外科治疗 人工耳蜗植入 听骨链重建 听觉语言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