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8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促进医院全面发展
1
作者 陆龙 《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3期97-98,共2页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院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集团化和规模化是一种常见做法。通过集团化的道路,发挥集团品牌效应和综合服务优势,降低成本,增强对病人的吸引力,扩大医疗市场份额,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将是我国医院管理...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医院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集团化和规模化是一种常见做法。通过集团化的道路,发挥集团品牌效应和综合服务优势,降低成本,增强对病人的吸引力,扩大医疗市场份额,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将是我国医院管理者不断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学科建设 医院 发展 管理 竞争力
下载PDF
CD_(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预测脓毒症预后及指导免疫调理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100
2
作者 林洪远 郭旭生 +4 位作者 姚咏明 程尉新 翁志华 韦文韬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验证 CD+ 1 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 DR( HL A DR)对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探讨胸腺 5肽 ( TP 5 )治疗免疫抑制的有效性。方法 :符合严重脓毒症标准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30 %的患者被定义为脓毒症免... 目的 :验证 CD+ 1 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 DR( HL A DR)对于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探讨胸腺 5肽 ( TP 5 )治疗免疫抑制的有效性。方法 :符合严重脓毒症标准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30 %的患者被定义为脓毒症免疫抑制和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 CARS)者纳入本研究 ,并接受 1m g TP 5肌肉注射 ,1次 / d,直至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5 0 %或死亡。在 TP 5治疗前及结束治疗时分别测量 CD+ 1 4单核细胞 HL A DR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 6 ( IL 6 )、IL 10和 IL 13。结果 :15例患者存活 ,5例死亡。经 TP 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但仅存活者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细胞因子均高于健康对照 ,治疗后存活患者的 TNFα、IL 6明显下降 ;死亡者各种细胞因子变化不明显。结论 :用 CD+ 1 4 单核细胞 HL A DR鉴别脓毒症免疫抑制并指导免疫刺激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且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TP 5可能对逆转免疫抑制有效 ,但需要严格的对照治疗研究确认 ;脓毒症的免疫抑制发生和逆转与促炎 /抗炎细胞因子平衡无关 ,确切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免疫抑制 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CD14^+单核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DR 胸腺5肽
下载PDF
二胺氧化酶在创伤后肠道损伤中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47
3
作者 黎君友 吕艺 +4 位作者 付小兵 晋桦 胡森 孙晓庆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82-48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 目的 :探讨血二胺氧化酶 (DAO)在严重创 (烧 )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多种创 (烧 )伤动物模型和烧伤患者血或 (和 )组织 DAO活性 ,结合相关指标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探讨肠粘膜屏障功能损伤。结果 :1严重创伤后的前 2 4小时即见血 DAO显著升高 ,表明创伤早期即有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伤。 2血浆 DAO的变化与小肠组织 DAO的变化呈负相关 ,与内毒素 (L PS)、血乳酸 (L ac)、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 (TNF)、尿乳果糖 /甘露醇 (L / M)和组织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提示 DAO是具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 ,是判断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敏感指标。结论 :DAO是敏感的肠上皮细胞内酶 ,其活性变化能反映创伤后小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和修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动物模型 血浆 小肠 二胺氧化酶
下载PDF
城市创伤的急诊救治——附719例分析 被引量:82
4
作者 何忠杰 孟海东 +8 位作者 林洪远 韩家林 张宪 程尉新 赵晓东 彭国球 党伟 文宇 徐桂琴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 :对我院急救部 1992— 1999年收治的中度以上创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以期对城市创伤的急救提出依据。方法 :从 42批 1145例创伤患者中筛选出中度以上者 7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伤员构成 :男5 45例 ,女 174例 ,男∶女为 3.13... 目的 :对我院急救部 1992— 1999年收治的中度以上创伤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以期对城市创伤的急救提出依据。方法 :从 42批 1145例创伤患者中筛选出中度以上者 71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伤员构成 :男5 45例 ,女 174例 ,男∶女为 3.13∶ 1;年龄平均 (32 .3± 16 .7)岁 (4~ 86岁 ) ;创伤评分 (TS)平均 (13.2± 3.7)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平均 (11.7± 4.3)分 ,Clem mer氏评分 (CRAMS)平均 (7.46± 2 .40 )分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平均 (19.3± 11.9)分。复合伤 13例 (1.8% ) ,多发伤 2 49例 (34 .6 % ) ;休克 12 5例 (2 9.9% ) ;脱险率 84.2 % ,抢救成功率 76 .7%。 2 0~ 2 9岁和 30~ 39岁两个年龄段占病例总数 5 7.3%。烧烫伤及火器伤占创伤的 15 .9%和 16 .8% ;机械伤占创伤的 6 7.3% ,创伤发生部位前 4位为四肢、头、胸、腹 ;致死部位前 3位为头、胸、腹 ;死亡发生率前 4位为大血管、骨盆、头、胸。收入重度患者最多的科室为 SICU(5 0 .2 % )。急诊时死亡 6 2例 (多发伤 2 2例、脑外伤 19例、烧伤 11例、刀伤 9例、失血 1例 ) ,手术 2 6例 (成活 6例 )。结论 :交通伤、坠落伤、刀伤及意外事故是城市创伤的主要因素。观念上要重视“白金 10分钟”;开展超级生命支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创伤 创伤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创伤评分 创伤分类
下载PDF
严重多发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乔治 黎沾良 +5 位作者 李基业 林洪远 邓群 陆连荣 吕艺 黎君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 目的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情况及其与感染并发症和脓毒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SICU)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6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分别于伤后2、24和48h采集外周血,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全血中细菌DNA,进行血细菌培养,检测血浆D乳酸及脂多糖(LPS)水平。所有患者均观察30d以监测感染并发症。检测63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D乳酸和LPS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严重多发伤后2h即可从血中检测出细菌DNA,共有10例患者细菌DNA检测PCR阳性(62.50%)。PCR阳性者脓毒症发病率为100.00%,PCR阴性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100.00%,无脓毒症患者PCR阳性率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1)。脓毒症患者中70.00%发现有明确部位的感染并发症,无脓毒症患者为0,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现感染灶的患者全部PCR阳性。血细菌培养阳性率18.75%,显著低于PCR阳性率(62.50%,P<0.01)。所有PCR阳性结果中大肠杆菌DNA阳性率占70.00%(7/10例)。所有患者血浆D乳酸及LPS含量均明显升高,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1)。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早期(伤后2h)即可发生肠道细菌移位,以大肠杆菌为主。PCR方法检测血中细菌DNA能准确反映肠道细菌移位并预告感染和脓毒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 肠道细菌移位 聚合酶链反应 脓毒症 临床研究 脂多糖 大肠杆菌
下载PDF
脾脏树突状细胞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9
6
作者 陆江阳 李志宏 +2 位作者 王晓虹 杨毅 李玲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T0002,共5页
目的 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 目的 探讨脾脏树突状细胞(DCs)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外周免疫器官损伤中的病理过程和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小鼠MODS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CD205、CD86)与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嘧啶缺刻标记技术(TUNEL)等方法观察脾脏病理学及其DCs在MODS病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早期(3h),DCs显著增生且功能活跃,伴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下降;晚期(10~12d)大量DCs失活,脾脏各种免疫细胞退变、凋亡,外周血CD4^+/CD8^+比值显著下降。结论 脾脏DCs数量和活性的变化在MODS小鼠建立外周免疫应答和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树突状细胞 脾脏 免疫组化方法 病理学观察 脾脏病理学 CD4^+/CD8^+比值 免疫器官损伤 淋巴细胞凋亡 MODS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功能及死亡率的影响 被引量:62
7
作者 王文江 姚咏明 +4 位作者 咸力明 董宁 孟海东 雪琳 王今达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烧伤延迟复苏大鼠多器官功能损害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总体表面积度烫伤模型。1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n=10)、烫伤组(n=60,伤后6h腹腔内注射40ml/kg生理盐水)和血必净组(n=60,血必净注射液4ml/kg,每日2次)。除假伤组外,各组再根据不同给药时间点分为伤前2h(n=20)、伤后2h(n=20)和伤后12h(n=20)给药组。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动物7d的死亡率及伤后12h多器官功能改变。结果与烫伤组相比,伤后12h血必净组动物死亡率显著降低(75.0%比40.0%,P<0.05);同时,血必净组伤后12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肌酸激酶(CK)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降低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的死亡率,并对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烧伤 延迟复苏 器官功能 Wistar大鼠 多器官功能损害 死亡率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下载PDF
111例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特点及转归 被引量:53
8
作者 柴家科 盛志勇 +10 位作者 高建川 纪晓峰 郭振荣 杨红明 高维谊 刁力 贺立新 贾晓明 李利根 郝岱峰 姚咏明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12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特点及转归。方法:1993 年1 月~1998 年10月共收治烧伤患者1 641例,对其中发生烧伤脓毒症的111例进行分析,且对脓毒症患者并发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存活和死亡患者测定了血... 目的:探讨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特点及转归。方法:1993 年1 月~1998 年10月共收治烧伤患者1 641例,对其中发生烧伤脓毒症的111例进行分析,且对脓毒症患者并发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MSOF)存活和死亡患者测定了血浆白介素 6(IL 6)、IL 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内毒素(LPS)。结果:随烧伤面积增加,脓毒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原因有:①创面感染(83 例,74.8% ),致创面感染的菌种17 种,每例平均3.5种,其中绿脓杆菌感染占第1 位,其次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G- 杆菌。②烧伤休克(65 例,58.6% ),这些患者平均入院时间较晚,院外抗休克措施不足,入院时常有明显休克或隐匿性休克表现。③此外,大面积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易并发肺部感染,成为脓毒症的诱因。烧伤脓毒症导致的MSOF发生率14.1% ,每例平均有2 个器官,而非脓毒症患者MSOF发生率仅0.1% ,脓毒症并发MSOF死亡组IL 6、IL 8、LPS和TNF α在整个MSOF期间明显高于存活组,尤其以死亡前为甚。结论:烧伤脓毒症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烧伤严重程度、感染严重程度、休克严重程度和有无吸入性损伤等多种致病因素,而脓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预后 MSOF 转归
下载PDF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黎君友 孙丹 +4 位作者 吕艺 晋桦 姜小国 胡森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52-354,共3页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缺血-再灌注 内毒素 脓毒症 小肠功能
下载PDF
ICU内高钠血症病因及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9
10
作者 张冀军 程尉新 +2 位作者 张春民 林洪远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50-752,共3页
目的 :分析 ICU内高钠血症的可能原因及合理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SICU所有高钠血症患者的资料 ,分析高钠血症与原发病、病情危重程度及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 :2年内共有高钠血症患者 14例 ,患病率 ... 目的 :分析 ICU内高钠血症的可能原因及合理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SICU所有高钠血症患者的资料 ,分析高钠血症与原发病、病情危重程度及治疗方法的关系。结果 :2年内共有高钠血症患者 14例 ,患病率 5 .3% ,病死率 71.4 %。发生高钠血症当日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 )评分显著高于入科第 2日的 APACHE 评分 (P<0 .0 1) ;合并脑损伤患者高钠血症的患病率(2 3.80 % )显著高于不合并脑损伤者患病率 (1.78% ,P<0 .0 0 1) ;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 ,入科第 2日 APACHE 评分无显著差别 ,而发生高钠血症当日死亡组 APACHE 评分〔(2 6 .9± 4 .9)分〕显著高于存活组〔(14 .5±6 .2 )分〕。不纠正高血钠组 5 / 7有效 ,而采取各种方法纠正高钠血症组则 2 / 7有效 (P=0 .2 86 )。结论 :ICU内高钠血症主要见于合并脑损伤的患者 ,医源性因素是发生高钠血症的原因之一 ,纠正高血钠的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 ;高钠血症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高钠血症 病因 治疗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创伤后肠道通透性改变血浆标志物D-乳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9
11
作者 孙晓庆 付小兵 +5 位作者 张蓉 吕艺 邓群 张诚 姜小国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8期476-478,共3页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 目的 :观察创伤时循环 D 乳酸与内毒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 3种大鼠模型 :(1)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小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 ) 30 %总体表面积深 ~ 度烫伤模型 ;(3)总胰胆管人工胆汁逆行灌注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模型。于各时间点采集颈动脉及门静脉血 ,分别检测 D乳酸及内毒素含量。结果 :(1)肠缺血 1~ 1.5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均升高 ,再灌注后显著升高 ,二者存在明显正相关(r=0 .7198,P <0 .0 5 ) ;(2 )烫伤后 6小时血浆 D乳酸和内毒素显著升高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 (r=0 .8771,P<0 .0 1) ;(3) ANP大鼠血浆 D 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在伤后 2小时开始升高 ,2 4小时达峰值 ,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r=0 .7985 ,P<0 .0 1)。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 3组动物均有小肠绒毛脱落 ,粘膜下炎细胞浸润等改变 ,其严重程度与血浆 D 乳酸水平一致。结论 :血浆 D 乳酸可作为创伤所致肠粘膜损伤、肠通透性改变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肠通透性 D-乳酸 内毒素
下载PDF
JAK/STAT通路介导脓毒症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4
12
作者 王松柏 姚咏明 +2 位作者 董宁 于燕 陶国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 Janus激酶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 ( JAK/ STAT)通路对盲肠结扎穿孔术 ( CL P)所致脓毒症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HMGB1) m RNA表达和急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 :采用 CL P模型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L P脓毒症组、... 目的 :探讨 Janus激酶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 ( JAK/ STAT)通路对盲肠结扎穿孔术 ( CL P)所致脓毒症大鼠肝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 B1( HMGB1) m RNA表达和急性肝损害的影响。方法 :采用 CL P模型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L P脓毒症组、JAK2激酶抑制剂 AG490和 STAT抑制剂雷帕霉素 ( RPM)处理组。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肝 HMGB1m R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CL P后 6~ 48h HMGB1m RNA表达显著升高 ( P<0 .0 1)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 ( AST)在 6~ 48h增高明显( P<0 .0 5 ) ,丙氨酸转氨酶 ( AL T)、 AST在 2 4h升高非常显著 ( P<0 .0 1)。与 CL P组相比 ,AG490预处理组2 4h HMGB1m RNA和 AL T水平显著下降 ( P均 <0 .0 1) ,2 4h和 48h AST亦明显降低 ( P均 <0 .0 1) ;同样 ,RPM干预后 HMGB1m RNA表达在 6 h和 2 4h显著抑制 ( P<0 .0 5和 P<0 .0 1) ,AL T、AST在 2 4h和 48h均不同程度下降 ( P<0 .0 1和 P<0 .0 5 )。结论 :抑制 JAK/ STAT通路活化可明显下调肝组织 HMGB1m RNA表达 ,并有助于减轻 CL P所致急性肝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JANUS激酶 信号转导 转录激活子 肝损伤
下载PDF
MODS大鼠胸腺树突状细胞病理改变及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陆江阳 王晓虹 +3 位作者 孙宇 胡森 杨毅 李玲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675-677,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腺树突状细胞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为严重创伤后脓毒症和 MODS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 (CD1a与S 10 0 )及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 )研究 MOD... 目的 :探讨胸腺树突状细胞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为严重创伤后脓毒症和 MODS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运用光镜、电镜观察与免疫组织化学 (CD1a与S 10 0 )及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 )研究 MODS大鼠胸腺中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 :复制小鼠酵母多糖 MODS模型 ,伤后 12小时 (MODS早期 )观察到胸腺树突状细胞增生和过高反应 ,伴有淋巴细胞大量凋亡 ;伤后 2~ 3日 (MODS进展期 ) ,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形态萎缩 ,淋巴细胞凋亡减轻。结论 :树突状细胞的病理改变不仅可能是 MODS的早发病变和启动因素之一 ,且可能是影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或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 (CARS)形成和转归 ,使病程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树突状细胞 细胞凋亡 超微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 被引量:307
14
作者 姚咏明 盛志勇 +1 位作者 林洪远 柴家科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21-324,共4页
关键词 脓毒症 定义 诊断
下载PDF
皮肤溃疡伤口中Bax和Bcl-2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溃疡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24
15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赵志力 盛志勇 王振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24期54-55,共2页
目的观察Bax和Bcl-2蛋白在溃疡、溃疡边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的影响。方法24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组织8例,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正常皮肤组织各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在溃疡... 目的观察Bax和Bcl-2蛋白在溃疡、溃疡边缘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溃疡形成的影响。方法24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组织8例,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正常皮肤组织各8例。用常规病理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在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Bax蛋白的阳性颗粒较少,在表皮细胞内稍有表达,而Bcl-2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中。在溃疡组织中,Bax蛋白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而Bcl-2蛋白在表皮基底层细胞内有表达。从正常皮肤到溃疡组织,Bcl-2含量逐渐下降,而Bax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结论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Bax和Bcl-2蛋白不同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显示,Bcl-2和Bax两种蛋白可能与溃疡创面处细胞凋亡增加相关,从而导致伤口愈合迟缓和溃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X蛋白 Bcl- 2蛋白 溃疡组织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胡森 姜小国 +4 位作者 石德光 吕艺 黎君友 孙丹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48-750,共3页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 目的 :研究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肠道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 ,先制作 8cm长的空肠袋 ,后用动脉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 (SMAO)血流 ,1 h后松夹恢复灌流 ,制成肠道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预防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在夹闭后 30 m in和复流后 30 m in向空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 (0 .1 m g/ kg,稀释到 1 m l生理盐水中 ) ,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夹闭后 1 .0、2 .5和 6 .0 h分别处死动物 ,测定肠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 ,并观察肠道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预防组和治疗组肠组织中TNFα和 MP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5 ) ;肠道组织炎性损害明显减轻 ;治疗组与预防组之间上述变化差异不显著。结论 :卡巴胆碱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道局部炎症反应 ,机制可能与其对抗致炎因子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卡巴胆碱 肿瘤坏死因子 髓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急救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90
17
作者 何忠杰 林洪远 +6 位作者 陈东 柯友洋 张振平 程尉新 郭旭升 张宪 徐桂琴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 :观察改进的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危重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 132例急诊科及 SICU患者用 PORTEX L IMITED全套器械行气管穿刺术 ,从外套管内送入导引钢丝 ,沿钢丝导入专用气管插管到气管内 ,再拔出气管插管内栓... 目的 :观察改进的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在危重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对 132例急诊科及 SICU患者用 PORTEX L IMITED全套器械行气管穿刺术 ,从外套管内送入导引钢丝 ,沿钢丝导入专用气管插管到气管内 ,再拔出气管插管内栓及导丝。结果 :气管套管术操作需时 2~ 2 0分钟者共 12 3例 ,>2 0分钟者 9例 ,较常规气管切开所需时间缩短 ,且可单人操作 ,一般可在 3~ 10分钟完成 ,顺利者在 4~ 7分钟完成。术中损伤小 ,出血量少 ,伤口愈合时间短 (1~ 2日 )。结论 :气管穿刺导入气管套管术操作方法简便 ,组织损伤轻微 ,出血量少 ,可以单人施术 ,适于急救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穿刺 气管套管术 急救 应用
下载PDF
小剂量酵母多糖诱发肠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胡森 盛志勇 +5 位作者 黎君友 陆江阳 晋桦 吕艺 姜小国 张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对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二次打击组 (M组 )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6 0 m in,于恢复肠道血流 12 h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 (... 目的 :研究肠缺血再灌注 (I R)损伤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对全身炎症反应和远隔器官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二次打击组 (M组 )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 6 0 m in,于恢复肠道血流 12 h腹腔注射小剂量酵母多糖 (12 5 m g/ kg) ;对照组分别实施单纯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I R)或腹腔注射酵母多糖 (Z)。观察 3组动物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3组动物均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M组动物血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含量以及肺和小肠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I R组和 Z组。二次打击组 72 h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4 8%和 6 8% ,显著高于两个单次打击组。结论 :小剂量酵母多糖能诱发肠缺血再灌注后全身炎症反应和 M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酵母多糖 肠缺血 全身炎症反应 再灌注损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在烧伤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申传安 柴家科 +1 位作者 姚咏明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40-343,共4页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烧伤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中的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大鼠背部 30 %总体表面积 度烫伤后 ,立即腹腔注射内毒素 (6 mg/ kg)制成烧伤脓毒症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 2、6、12和 2 4小时...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TNF)在烧伤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中的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大鼠背部 30 %总体表面积 度烫伤后 ,立即腹腔注射内毒素 (6 mg/ kg)制成烧伤脓毒症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 2、6、12和 2 4小时组 ,另设对照组 ,每组 15只。称重、有氧孵育大鼠伸趾长肌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组织总蛋白和肌纤维蛋白的降解率 ;并通过 Northern杂交检测伸趾长肌内泛素和 C2 m RNA的表达变化 ;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大鼠血浆内 TNFα含量变化。结果 :脓毒症大鼠伤后 12小时及 2 4小时较对照组伸趾长肌重量显著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脓毒症大鼠伸趾长肌总蛋白、肌纤维蛋白降解率在2小时较对照组即显著升高 (P均 <0 .0 1) ,12小时达高峰 ,分别升高 5 8%和 335 % ,2 4小时仍高于对照组(P均 <0 .0 1) ;脓毒症大鼠伸趾长肌内泛素 m RNA(2 .4 kb)和 C2 m RNA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1) ,其中 12小时升高最显著 ;脓毒症大鼠血浆内 TNFα浓度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伸趾长肌肌纤维蛋白降解率与血浆内 TNFα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96 4 8,P<0 .0 1)。结论 :体内 TNFα分泌增多是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骨骼肌 蛋白代谢 肿瘤坏死因子 泛素 核糖核酸印迹 大鼠
下载PDF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4 位作者 姚咏明 陆连荣 梁延杰 于燕 孙小庆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病理、血淀粉酶、TNFα、IL1β、肠通透性和内毒素的变化。结果:ANP后8小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56.16±17.75)ng/L和(155.14±93.83)ng/L,P<0.01〕,IL1ra使TNFα水平明显下降〔(21.73±4.86)ng/L,P<0.01〕。伴随血浆D乳酸在ANP早期升高,血浆内毒素浓度增加〔8小时时(449±164)EU/L,P<0.01〕,TNFMcAb和IL1ra干预使D乳酸和内毒素的升高得到了抑制〔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74±110)EU/L和(229±76)EU/L,P<0.05和P<0.01〕,胰腺炎组织学评分降低。结论:TNFα和IL1β是ANP时炎性介质级联反应中的核心因子,在ANP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坏死性 急性 细胞因子 免疫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