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溃疡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体与其受体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1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2 位作者 孙同柱 孙小庆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的 3种异构体 (TGFβ1 、β2 、β3 )和其受体 (TGFβR )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中心组织及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 8份 ...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的 3种异构体 (TGFβ1 、β2 、β3 )和其受体 (TGFβR )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中心组织及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 8份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 TGFβ1 、β2 、β3 和 TGFβR 的 4种蛋白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2 、β3 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汗腺和毛囊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TGFβR 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溃疡组织中 ,TGFβ1 因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 ,TGFβ2 、β3 分布于肉芽组织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内 ,而 TGFβR 在组织内分布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从正常皮肤到溃疡组织 ,TGFβ1 含量逐渐下降 ,而 TGFβ2 、β3 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 ,而 TGFβR 的含量几乎没有改变。结论 :在溃疡组织中 ,TGFβ1 含量下降 ,TGFβ2 、β3 蛋白表达增强 ,这可能与溃疡形成密切相关 ;而 TGFβR 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传递蛋白是否参与溃疡的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件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溃疡 创面修复
下载PDF
MAPK信号传导通路与肠损伤后黏膜上皮修复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曙云 付小兵 徐建国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9-62,共4页
关键词 肠损伤 MAPK信号传导通路 ERK JNK P38MAPK
下载PDF
创伤条件下骨髓细胞向皮肤软组织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君 李海红 +1 位作者 付小兵 李存保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创伤 骨髓细胞 细胞分化 自体皮肤 组织细胞分化 皮肤缺损 皮肤附属器官 组织工程学
下载PDF
皮肤发育与再生修复过程中Wnt信号途径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岗 陈伟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9期6472-6473,共2页
皮肤的形成与再生修复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过程,是来自两个不同胚层组织中的信号因子相互调控的结果。Wnt信号途径是参与控制胚胎发育和组织修复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大量资料证明Wnt信号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广泛的存在于各种不同物种的生... 皮肤的形成与再生修复是一个复杂的三维过程,是来自两个不同胚层组织中的信号因子相互调控的结果。Wnt信号途径是参与控制胚胎发育和组织修复的重要信号传导途径,大量资料证明Wnt信号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广泛的存在于各种不同物种的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过程中。W途径也参与了外胚层组织器官的生物学过程,具有调控nt皮肤及其附属器的发育,诱导皮肤附件的形态发生,调节毛囊的周期生长,促进创面修复等功能,因此,系统的研究Wnt基因在皮肤组织中时空表达和功能定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就Wnt信号途径的生物学特性,传导通路中相关因子的相互作用和促进皮肤发育及创面修复的分子机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信号途径 再生修复 创面修复 发育 生物学特性研究 外胚层 过程 参与 证明
下载PDF
神经再支配对修复细胞的影响及在瘢痕形成中的地位 被引量:2
5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盛志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8期58-59,共2页
现将着重讨论(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构成的真-表皮连接在保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病理性愈合中的作用,特别是这些修复细胞与神经再支配间的相互关系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探讨神经再支配对修复细胞影响在瘢痕形成... 现将着重讨论(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角质形成细胞迁移构成的真-表皮连接在保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病理性愈合中的作用,特别是这些修复细胞与神经再支配间的相互关系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探讨神经再支配对修复细胞影响在瘢痕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修复细胞 神经再支配
下载PDF
皮肤创伤后形成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的病因分析——附11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1 位作者 盛志勇 陈伟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54-457,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皮肤创伤后发生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 ( PEG)的原因 ,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 PEG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 ,并对组织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PEG组织内培养出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 目的 探讨皮肤创伤后发生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 ( PEG)的原因 ,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1例 PEG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 ,并对组织样本进行微生物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PEG组织内培养出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B型溶血性链球菌、粪链球菌等 ,多数耐受甲氧苯青霉素而对万古霉素敏感。彻底清创后采用游离植皮或皮瓣覆盖创面 ,配合局部注射万古霉素可预防病变复发。组织学观察到很长的上皮脚呈蜂窝状包裹肉芽组织 ,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生长 ,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相对较少 ,符合 PEG病变特征。结论 早期创面处理不当和耐药菌感染是PEG发生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皮肤 假性上皮瘤样肉芽肿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修复
下载PDF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bFGF、c-fos和c-myc基因转录与翻译的变化及其与创面无瘢愈合的关系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2 位作者 孙同柱 孙晓庆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癌基因 c fos及 c 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和癌基因 c fos及 c 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的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这 3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 ,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 3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胎儿皮肤组织细胞中 ,b FGF和 c m yc2种基因都发生转录 ,而 c fos基因的 m RNA含量很低 ;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 ,3种基因的蛋白含量逐渐增大 ,b FGF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而 c fos和 c m yc的阳性颗粒则主要存在于表皮细胞中。与胎儿相比 ,成人皮肤组织中这 3种基因的 m RNA含量都明显升高 ,蛋白水平也显著增高 ,而 3种蛋白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在成人皮肤组织内 ,b FGF、c fos和 c myc 3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增强可能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 ,而胎儿皮肤中这 3种基因的 m RNA和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胎儿创面无瘢愈合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C-FOS c-mys 无瘢愈合 胎儿皮肤
下载PDF
低氧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伟 陈家佩 +2 位作者 葛世丽 从玉文 付小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低氧和间断低氧习服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 (EPO)及其调控蛋白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低压舱模拟高原低氧环境 ,进行 30 0 0 m 2周、5 0 0 0 m2周低氧训练 ,使大鼠达到低氧习服状态... 目的 观察急性低氧和间断低氧习服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 (EPO)及其调控蛋白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低压舱模拟高原低氧环境 ,进行 30 0 0 m 2周、5 0 0 0 m2周低氧训练 ,使大鼠达到低氧习服状态后 ,采用 Northern斑点杂交研究间断低氧习服前后 ,80 0 0 m4 h低氧处理的大鼠肝、肾组织内 EPO和 HIF 1α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常氧对照组相比 ,急性低氧处理的大鼠肝、肾组织内 EPO基因表达都明显增强 (P<0 .0 5或 P<0 .0 1) ;而间断低氧习服后 ,同样的低氧处理的大鼠肝、肾组织中 EPO基因表达都明显低于急性低氧组 (P<0 .0 1) ,EPO m RNA含量与常氧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 (P>0 .0 5 )。急性低氧处理的大鼠肝组织中 HIF 1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和间断低氧习服组 (P均 <0 .0 1) ,而在不同处理的肾组织中 ,该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 (P均 >0 .0 5 )。结论 急性低氧能够刺激肝、肾组织内 EPO基因表达 ;而间断低氧习服的大鼠耐低氧能力明显增强 ,肝、肾组织内 EPO基因表达水平可恢复到常氧对照组水平。 HIF 1α在低氧影响 EPO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急性 间断低氧习服 红细胞生成素 低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量效关系 被引量:19
9
作者 孙同柱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晓庆 陈伟 程飚 李建福 赵志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8期31-32,共2页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6只小型猪背部的60个创面分成5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rh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注射用水治疗。结果经rhaFGF治疗后创面面积、伤...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对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将6只小型猪背部的60个创面分成5组,分别采用3种不同浓度的rha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注射用水治疗。结果经rhaFGF治疗后创面面积、伤腔容积均比注射用水组明显缩小(P<0.05)。结论外用rhaFGF对小型猪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有明显的促愈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组织修复 创面愈合
下载PDF
瘢痕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3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孙晓庆 李建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33-1336,I003,共5页
目的 :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了解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凋亡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肌成纤维细胞在真皮中变化的关系。方法 :瘢痕标本来自烧伤后来我院进行整形手术的病人 ,同时取病人手术供皮区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 ... 目的 :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 ,了解病理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凋亡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与肌成纤维细胞在真皮中变化的关系。方法 :瘢痕标本来自烧伤后来我院进行整形手术的病人 ,同时取病人手术供皮区的正常皮肤作为对照。 8例瘢痕组织标本 (含 2例愈合较为平坦的瘢痕和 6例增生性瘢痕组织 )被分成增殖期和成熟期两组。运用caspase- 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及TUNEL方法检测瘢痕及正常组织中的凋亡细胞 ,并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瘢痕及正常皮肤真皮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 :瘢痕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数目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瘢痕内的TUNEL标记阳性细胞数多于正常组织 ;增殖期瘢痕内的细胞凋亡的数目多于成熟期。增殖期TUNEL标记阳性的细胞多于平坦瘢痕 ,而成熟期两者无显著差别 ,Caspase - 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与TUNEL标记结果具有一致性。随着瘢痕组织的成熟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表达逐渐降低 ,平坦的瘢痕组织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增生性瘢痕中 ,增殖期与成熟期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 :正常伤口愈合过程中 ,肌成纤维细胞暂时性的表达 ,可引起伤口的收缩 ,随着真皮再塑形 ,含有α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肌成纤维细胞因凋亡而消失 ,而病理性的愈合结局可能是它持续表达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组织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细胞凋亡 肌成纤维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内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4 位作者 葛世丽 孙同柱 姜笃银 周岗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及其转录因子 sm ad2和 smad3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 (1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及其转录因子 sm ad2和 smad3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 (13~ 32周 )的胎儿皮肤和 6例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的总 RNA后 ,分离 m 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这 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β1 、smad2和 smad3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中都有表达。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 ,TGFβ1 和 smad2基因表达较弱 ,随着胎龄的增加 ,皮肤组织内这两种基因表达逐渐增强 ,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组织中 ,这两种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妊娠早期皮肤的 1.3倍和 5 .9倍 ,基因表达显著升高 (P<0 .0 5 )。smad3基因的表达呈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妊娠早期的皮肤组织中 ,该基因的表达较强 ,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 ,该基因表达逐渐降低 ,而在出生后机体的皮肤组织内 ,smad3基因表达产物的灰度值又升至 0 .2 72±0 .0 2 2 ,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相比差异不明显 (P>0 .0 5 )。结论  TGFβ1 、sm ad2和 smad3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人皮肤组织内都有表达 ,显示 TGFβ1 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对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基因 SMAD3基因 无瘢痕修复 胎儿皮肤
下载PDF
瘢痕组织中神经丝蛋白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程飚 付小兵 +1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15-717,共3页
目的 :观察瘢痕组织与成人正常皮肤中神经丝蛋白 (NFP)及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EGFR)表达变化 ,阐明神经再支配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标本取自烧伤瘢痕愈合后 1 1~ 2 6个月来我院进行修复手术的患者 ,正常对照选自同一患... 目的 :观察瘢痕组织与成人正常皮肤中神经丝蛋白 (NFP)及其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EGFR)表达变化 ,阐明神经再支配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标本取自烧伤瘢痕愈合后 1 1~ 2 6个月来我院进行修复手术的患者 ,正常对照选自同一患者的供皮区。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光镜下观察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上皮中 NFP的表达和 EGFR在表皮基底层细胞的标记情况。结果 :随着瘢痕的形成 ,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上皮中神经纤维的数量表现为早期明显增多 ,随着瘢痕的成熟 ,神经纤维的数量逐渐减少。 EGFR的表达与 NFP的动态变化呈现一致性 ,瘢痕早期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较强 ,瘢痕后期表达减弱。结论 :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的皮肤中 NFP的变化和 EGFR活性与创面愈合的结局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增生性 神经丝蛋白 神经再支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下载PDF
成体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谢晓繁 贾赤宇 +1 位作者 付小兵 刘虎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8,T0001,共4页
目的 探讨成体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中性蛋白酶消化成人包皮获得表皮细胞,再通过胰蛋白酶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并制成单个表皮细胞悬液,接种至人胎盘Ⅳ型胶... 目的 探讨成体表皮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技术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提供种子细胞。方法 通过中性蛋白酶消化成人包皮获得表皮细胞,再通过胰蛋白酶与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并制成单个表皮细胞悬液,接种至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以Dulbecco改良Eagle培养基/F12(DMEM/F12,1:1)作为表皮干细胞培养基置培养箱内培养,37℃静置10~l5min,留用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所得细胞分别以能否呈克隆状生长、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及β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人胎盘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内快速贴壁细胞继续培养24h后细胞呈克隆状生长;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示非成熟细胞特征;细胞周期分析示,第2代中静息期/DNA合成前期(G0/G1期)细胞占86.83%。β1-整合素、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成体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得到成功分离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体表皮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鉴定 表皮干细胞 分离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表皮细胞悬液 Β1-整合素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组织中p53和c-myc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伟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孙晓庆 赵志力 盛志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观察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8例和其对应的周围正常皮肤组织 8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 目的 :观察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内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 16份被测标本中包括创面愈合后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 8例和其对应的周围正常皮肤组织 8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及变化规律。结果 :p5 3和 c myc蛋白在正常皮肤和瘢痕组织内都有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 p5 3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质和胞核中 ;而 c myc蛋白的阳性信号则存在于表皮基底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毛囊和汗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增生性瘢痕组织中 p5 3和 c myc两种蛋白表达均增强 ,p5 3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质和胞核内 ;而 c m yc阳性表达颗粒则分布于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 ,增生性瘢痕的 p5 3蛋白含量虽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而c m yc蛋白的阳性颗粒明显增多。结论 :在增生性瘢痕发生过程中 ,p5 3和 c myc蛋白不同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规律显示 ,这两种蛋白可能参与调控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 ,以 c myc蛋白的作用更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P53蛋白 C-MYC蛋白 细胞凋亡 皮肤组织
下载PDF
猪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分化潜能的鉴定 被引量:8
15
作者 方利君 付小兵 +3 位作者 孙同柱 李建福 程飚 王玉新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6-608,共3页
目的 :建立猪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 ,探讨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点 ,为利用猪的实验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猪的髂嵴穿刺吸取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 ,接种后形成单层贴... 目的 :建立猪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 ,探讨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点 ,为利用猪的实验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猪的髂嵴穿刺吸取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 ,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样的细胞。检测细胞周期 ,多向诱导分化鉴定分离的细胞。结果 :体外培养的原代 MSCs 12~ 14 d达到融合 ,传代后仍具有分化成骨的能力 ,细胞周期显示有 80 %的细胞处于G0 / G1期。结论 :体外培养猪的 MSCs具有分化成骨的潜能 ,生长稳定 ,传代后仍保持未分化状态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为基础研究和组织工程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都义日 付小兵 李存保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99-501,共3页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创伤 修复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5
17
作者 周岗 李海红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3期7540-7541,共2页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发病率较高,且创面愈合慢,并发症多,截肢可能性大,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糖尿病足创伤痊愈慢或难痊愈的原因可能有局部生长因子缺乏,细胞外基质改变,成纤维细胞功能降低,白细胞的抗菌活性降低和患处体... 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溃疡发病率较高,且创面愈合慢,并发症多,截肢可能性大,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糖尿病足创伤痊愈慢或难痊愈的原因可能有局部生长因子缺乏,细胞外基质改变,成纤维细胞功能降低,白细胞的抗菌活性降低和患处体循环、微循环紊乱等。总结糖尿病足发生的高危及解剖易感因素,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分级和创面愈合评估,及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基本原则等相关文献报道,着重分析糖尿病足患者早期预防和清创治疗的重要性,对早期认识和正确处理该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足溃疡 截肢
下载PDF
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冰 付小兵 +2 位作者 陈伟 孙同柱 周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3-605,共3页
目的 :观察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为B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 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 B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的胎牛血清 (F... 目的 :观察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为B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 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 B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的胎牛血清 (FCS,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烧伤后 3d大鼠血清 (B1组 )和烧伤后 14 d大鼠血清 (B2组 )的 F 12培养基培养 ,用噻唑蓝 (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 ,碘化丙啶 (PI)染色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DN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用含有 10 %大鼠血清的 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 ,但与含有 FCS的 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明显不同 ,前者倍增时间缩短 ,N组、B1组、B2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 2 3.7h、18.6 h和 2 0 .2 h,且平台期所能达到的细胞总数明显增加。烧伤后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G0 /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均 <0 .0 1) ,而 S期细胞的比例则相反 (P<0 .0 1)。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DNA含量明显高于 FCS培养的细胞 (P<0 .0 5或 P<0 .0 1) ,而烧伤后的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DNA含量又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 (P<0 .0 1)。烧伤后 3d的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的凋亡率比其他组细胞明显升高 (P<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烧伤 血清 细胞生物学 大鼠
下载PDF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翁立新 李秀霞 付小兵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53-256,共4页
关键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受体 结构 功能 信号转导
下载PDF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病变中上皮-间质连接区基底膜相关成分缺失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姜笃银 付小兵 +3 位作者 盛志勇 陈伟 周岗 孙同柱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连接 (EIJ)的基底膜 (BM)成分缺失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引发以上皮和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PEH)病变的机制。方法 采集 11例临床创 (烧 )伤后继发 PEH病变及 6例其边缘正常皮肤 (PEH N)标本 ,用免...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连接 (EIJ)的基底膜 (BM)成分缺失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引发以上皮和肉芽组织过度增生为特征的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PEH)病变的机制。方法 采集 11例临床创 (烧 )伤后继发 PEH病变及 6例其边缘正常皮肤 (PEH N)标本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EIJ区广谱细胞角蛋白 (p CK)、 型胶原 (Col )、层黏连蛋白 (L N)、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 2 )、MMP 3和 MMP 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上皮钙黏蛋白 (E Cad)和β连接蛋白 (β Cat)的免疫反应性和分布特征 ,并结合组织病理学和透射电镜观察该区域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 PEH N组相比 ,PEH组 p CK阳性表皮呈鳞状上皮化并向深层间质伸展。在 Col 和 L N信号减弱或阴性的 EIJ处 ,表皮基底细胞表达 p CK、E Cad、MMP 2、MMP 3和 MMP 9的水平下降 ,相反 β Cat和 PCNA免疫化学染色明显增强 ,可见基底细胞向间质迁移或脱落 ,并在间质内检测到 p CK阳性上皮岛和游离的上皮细胞。相同部位超微结构显示 ,上皮基底细胞变形、核 /浆比增加 ,细胞间连接减少、间隙增宽 ,BM电子密度降低、结构紊乱或与基底细胞分离。结论 创伤相关的 PEH上皮基底细胞黏附、分化以及对基底膜和角蛋白结构形成能力的下降 ,是其向间质迁移和脱落的重要原因。EIJ的 BM内 Col 和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修复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 上皮细胞 基底膜成分 Β-连接蛋白 上皮钙黏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