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特点 被引量:11
1
作者 金黎明 魏长征 +3 位作者 田文杰 赵小菁 王雅玲 范圣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3637-3640,共4页
NU2RA背景:甲壳素、壳聚糖降解后得到的壳寡糖和单糖分子质量小、水溶性良好,具有大分子糖所不具备的更独特的生理生化活性。目的:观察壳寡糖及其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羧甲基壳寡糖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的作用... NU2RA背景:甲壳素、壳聚糖降解后得到的壳寡糖和单糖分子质量小、水溶性良好,具有大分子糖所不具备的更独特的生理生化活性。目的:观察壳寡糖及其衍生物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羧甲基壳寡糖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MC3T3-E1的作用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2/2005-07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化实验室完成。材料:小鼠颅骨成骨细胞株MC3T3-E1由北京协和医院细胞中心提供;N-乙酰氨基葡萄糖、壳寡糖、氨基葡萄糖、羧甲基壳寡糖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生化实验室自制。方法:分别将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壳寡糖、羧甲基壳寡糖以10,100,500,1000,2000mg/L加入DMEM培养基中。将用4种糖培养的成骨细胞按试剂盒方法提取mRNA,进行mRNA差异显示分析。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分析4种糖的mRNA差异。结果:N-乙酰氨基葡萄糖在5个质量浓度梯度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1000mg/L时效果最为明显;壳寡糖在各质量浓度下都表现出较明显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500mg/L为最适质量浓度;氨基葡萄糖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在10,100mg/L时有促进作用,>500mg/L则表现出抑制作用;羧甲基壳寡糖在各质量浓度下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成骨细胞生长作用,但促进效果较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壳寡糖弱。光镜观察结果与MTT测定法结果一致。mRNA差异显示4种糖无明显激活新基因的产生。结论:壳寡糖及其衍生物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增殖作用,其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壳寡糖的效果优于氨基葡萄糖和羧甲基壳寡糖,作用中成骨细胞无新基因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壳寡糖 衍生物 MRNA差异显示 生物材料
下载PDF
颈椎椎体终板倾斜角的影像学测量 被引量:16
2
作者 郭永飞 陈德玉 +2 位作者 王良意 徐建伟 王新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4期2006-2007,共2页
目的为促进颈椎外科的发展,测量国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并探讨其对颈椎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21~60岁国人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ScanPro5软件测量C3~7各椎体上、下终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比较其在各序数椎体... 目的为促进颈椎外科的发展,测量国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并探讨其对颈椎外科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21~60岁国人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ScanPro5软件测量C3~7各椎体上、下终板与水平面所成夹角,比较其在各序数椎体间及各年龄组间的差别。结果上终板倾斜角C5最大(8.85±0.98)°,C7最小(3.76±1.39)°,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43.14,P<0.01),下终板倾斜角C6最大(8.93±1.23)°,C7最小(3.81±1.43)°,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38.25,P<0.01);从40岁开始,椎体终板倾斜角增大,与较小年龄组有明显差异。结论C3~7椎体终板倾斜角各序数椎体间有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该角度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体终板倾斜角 影像学测量 X线片 外科
下载PDF
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对功能改善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良意 陈德玉 +2 位作者 郭永飞 徐建伟 王新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测量颈椎病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探讨其对术后功能改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SigmaScanPro5软件包测量60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的前柱高度,按40分法对其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 目的:测量颈椎病前路减压撑开植骨融合术后颈前柱高度变化,探讨其对术后功能改善率的影响。方法:采用SigmaScanPro5软件包测量60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前后颈椎X线侧位片的前柱高度,按40分法对其手术前后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颈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其高度增加的百分数与术后改善率呈显著相关性(r=0.76,P<0.01)。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撑开植骨固定融合技术可有效恢复颈前柱高度,从而提高颈椎病的功能改善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 颈前柱 内固定器 手术 椎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的促增殖和保护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建忠 刘欣伟 +5 位作者 管华鹏 张鹏 刘琦 杨珺 郭群峰 倪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80-1584,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提取物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进行干预,能够反映其对神经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保护作用。方法:将妊娠19 d左右的SD大鼠进行解剖取出胎鼠,然后分离海马组织提取神经干细胞,与... 背景: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提取物对大鼠神经干细胞进行干预,能够反映其对神经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保护作用。方法:将妊娠19 d左右的SD大鼠进行解剖取出胎鼠,然后分离海马组织提取神经干细胞,与含50 g/L人参皂苷Rg1的DMEM/F12培养基共培养作为人参皂苷Rg1组,正常DMEM/F12培养基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与含0.64%苯酚的DMEM/F12培养基共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分离初期在镜下为圆形单个细胞,细胞的边缘比较清楚,接种2 d后,细胞贴壁并形成小的细胞球。人参皂苷Rg1组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阳性对照组神经干细胞增殖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大鼠神经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表达显著下降,以上结果提示人参皂苷Rg1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具有一定的促进增殖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类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干细胞 人参皂苷RG1 培养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置入假体的优势对比(英文) 被引量:9
5
作者 符培亮 李晓华 +3 位作者 吴宇黎 谢庆云 孙久一 吴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93-1796,共4页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 背景:国外研究已表明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不仅能较好地保留股四头肌内侧结构的完整性,较早恢复伸膝装置功能,而且能减少膝关节内侧血供的破坏,较好保留膝关节本体感觉。目的:进一步验证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影响,并与内侧髌旁入路比较。设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比观察试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对象:选择2004-03/2006-03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双侧膝关节同期置换患者34例,其中男7例,女27例;年龄56~78岁,平均70.5岁。其中骨性关节炎24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双侧膝内翻24例、双侧膝外翻9例,一侧内翻一侧外翻1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主要材料:交叉替代型假体(PFC-Sigama,英国DUPUY公司),在胫骨衬垫中央加入一个聚乙烯突起,相应的股骨假体使用前后向切骨及斜面切骨,与保留型假体相同。方法:34例患者两侧膝关节的手术入路进行随机分配,一侧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比较两组间的外科参数和临床参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外科参数包括暴露的难易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②临床参数包括术后静息和运动时疼痛、直腿抬高时间、主动屈曲到90°的时间、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采用股内侧肌中间入路一侧的膝关节术中失血较少[(286±29.8)mL,(368±35.8)mL,P<0.05],外翻膝需要做外侧支持带松解的比例较小(20%,50%,P<0.05),术后1周内疼痛较轻(P<0.05),能较早地进行主动直腿抬高运动[(1.8±0.3)d,(4.5±0.8)d,P<0.01],较早地屈曲到90°[(3.2±0.8)d,(7.1±1.2)d,P<0.01],术后45d活动度改善较快[(107°±20°),(98°±12°),P<0.05]。结论:股内侧肌中间入路对伸膝装置和髌周血管丛的破坏较少,全膝关节假体置入后早期疼痛较轻,活动度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股内侧肌入路 内侧髌旁入路 假体置入
下载PDF
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种方法移植骨融合率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袁文 徐盛明 +2 位作者 王新伟 张涛 刘百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7期9595-9598,共4页
背景: 多节段颈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前路长节段减压存在着手术创伤大、难度高、植骨融合率低等的不足, 影响术后疗效。目的: 比较 3 种不同方式的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设计: 对比观察。单位: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 背景: 多节段颈椎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前路长节段减压存在着手术创伤大、难度高、植骨融合率低等的不足, 影响术后疗效。目的: 比较 3 种不同方式的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设计: 对比观察。单位: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对象: 选择 1999- 06/2003- 06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三间隙连续节段病变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36 例, 男 25 例, 女 11例; 年龄 35~62 岁; 病程 3~26 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多节段颈椎病; 均不伴有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骨化; 患者及家属均对手术方案知情同意。方法: 所有病例植骨均采用自体骨植骨。取自体髂骨或将咬除椎体的松质骨填充入钛网或 Cage 内, 所用钛网或 Cage 为钛材质, 具有强度高,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按照手术方式分为 3 组: ①长节段减压组11 例, 其中 4 例为长钛网植骨, 7 例为自体髂骨植骨。行两椎体次全切除长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②分节段减压组 16 例, 其中 12 例为钛网 +Cage 植骨, 4 例为自体骨 +Cage 植骨。行单间隙减压 + 单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③三间隙减压组 9 例。不作椎体的次全切除,仅行多个椎间盘切除减压, 减压后, 应用 3 个 cage 内填充人工骨或自体骨植入。主要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于术后 1 周内及 3, 6, 12 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伸屈侧位片。以日本骨科协会(JOA) 评分法评价术前、术后 3 个月神经功能, 该评分总分 17 分, 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好。分别记录 3 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 3 个月时植骨融合情况、术后 3 个月 JOA 评分较术前提高分数。术后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观察。结果: 多节段颈椎病患者 36 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分节段减压组和三间隙减压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 /短于长节段减压组(P < 0.05), 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长节段减压组(P < 0.05)。分节段减压组、三间隙减压组和长节段减压组术后 JOA 评分提高分数和植骨融合率相近(P > 0.05) 。结论: 综合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多种因素, 3 种术式中以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式较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 多节段颈椎病 手术 分节段减压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干预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建忠 刘欣伟 +5 位作者 管华鹏 张鹏 刘琦 杨珺 郭群峰 倪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862-2866,共5页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脊髓损伤过程中的主要调节因子,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损伤过程中发生发展机制比较多,对于人参皂甙Rg1干预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损伤发作用...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脊髓损伤过程中的主要调节因子,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损伤过程中发生发展机制比较多,对于人参皂甙Rg1干预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脊髓损伤发作用的文献鲜有报道。目的:通过人参皂甙Rg1干预结合转化生长因子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分子蛋白水平上表达量的变化来研究人参皂甙在脊髓损伤后对脊髓及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干预组。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大鼠以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大鼠在造模后24 h以10 mg/kg的人参皂甙Rg1腹腔注射,1次/d,连续14 d。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大鼠血清中的丙二醛含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降低,脊髓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g1干预组大鼠血清中的丙二醛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增加,脊髓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升高。提示人参皂苷Rg1对损伤的大鼠脊髓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脑及脊髓损伤模型 人参皂苷RG1 脊髓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中枢神经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坐骨神经和T_(10)椎体部脊髓损伤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骨痂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袁春 苟三怀 +2 位作者 欧阳跃平 刘岩 席焱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8期5146-5150,共5页
背景:神经因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调解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实验进一步观察了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失神经(坐骨神经和T10椎体部脊髓损伤)支配对Wistar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骨痂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W... 背景:神经因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调解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不明,实验进一步观察了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探讨失神经(坐骨神经和T10椎体部脊髓损伤)支配对Wistar大鼠股骨干骨折早期骨痂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单侧股骨中段开放性横行骨折动物模型,然后分别进行同侧坐骨神经横断和或T10椎体部脊髓开放性横断,并设仅行骨折建模者为对照组。所有大鼠分别于建模后14和28d后处死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进行影像学测量及标本新生骨痂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建模14和28d后,骨痂影像学测量结果均显示,坐骨神经横断组骨折愈合最快,对照组其次,T10椎体部脊髓横断组最慢,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股骨标本骨痂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组骨痂较成熟,坐骨神经横断组和T10椎体部脊髓横断组均生成不成熟骨痂。实验以此推断周围神经损伤加速骨折愈合,中枢神经损伤则延缓骨折愈合,失神经支配下骨痂的构成有明显缺陷,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T10椎体 中枢神经 股骨干骨折 骨痂 骨折愈合 骨组织构建
下载PDF
脊髓半切伤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叶晓健 田纪伟 +3 位作者 高岱峰 李家顺 贾连顺 赵书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7期3282-3283,共2页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变化与脊髓半切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只大鼠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以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血清的ALT和AST的浓度。结果: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血清... 目的:探讨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变化与脊髓半切伤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30只大鼠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以及10只对照组大鼠血清的ALT和AST的浓度。结果: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血清中ALT,AST活性分别为(51.01±11.08)和(56.08±20.12)nkat/L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急性期活性犤(36.01±8.79),(30.57±12.98)nkat/L,t=1.32,0.56,P<0.01犦。脊髓半切伤大鼠急性期比恢复期血清中ALT和AST活性犤48.05±18.06),(51.09±11.08)nkat/L犦明显升高。结论:ALT,AST在脊髓半切伤急性期呈反应性升高,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半切伤 大鼠 血清 谷丙转氨酶活性 谷草转氨酶活性 测定 急性期 恢复期
下载PDF
颈椎间盘假体稳定性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沈强 贾连顺 +5 位作者 赵定麟 袁文 倪斌 陈德玉 赵卫东 原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388-2389,共2页
目的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在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C5~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 目的借鉴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成熟的经验,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失稳颈段脊柱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在6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上切除C5~6椎间盘,将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该间隙内。对该颈椎节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稳定性评价,经颈椎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出该节段的运动范围(ROM)。随后施加2Nm,0.6Hz的疲劳载荷共2500次,评定其稳定性,并与标准的C5~6椎间盘破坏后稳定性值相比较。结果正常C5~6前屈、后伸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7.03°;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7.80°,疲劳载荷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9.98°;椎间盘破坏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25.53°,人工椎间盘植入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正常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0.75°;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8.43°和9.43°,椎间盘破坏后左、右侧弯运动范围20.70°。正常左、右旋运动范围平均值为14.82°;人工椎间盘植入后和疲劳载荷后左、右旋运动范围分别为13.38°和13.83°,椎间盘破坏后左右旋运动范围25.88°。结论颈椎间盘破坏后椎节稳定性显著性破坏。人工椎间盘植入后脊柱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方向上稳定性显著性改善,左右旋转接近正常值,并可提供59%正常屈伸活动,88%正常左右侧弯活动,93%正常左右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假体 稳定性 生物力学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 颈椎病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愈合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剑 袁文 宋滇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1期7755-7758,共4页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明显促进各种组织的修复和愈合。临床上运用其治疗骨软骨以及软组织缺损等骨科疾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目的:简要综述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相关研究,总结其在骨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进展。方法:以"platele...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明显促进各种组织的修复和愈合。临床上运用其治疗骨软骨以及软组织缺损等骨科疾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目的:简要综述近年来富血小板血浆相关研究,总结其在骨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进展。方法:以"platelet-rich plasma,bone formation,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11-01),以"富血小板血浆,骨缺损,组织工程"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11-01)。纳入与干细胞以及干细胞在骨科应用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排除不相关及重复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301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2篇。结果与结论:尽管目前还存在争论,但富血小板血浆仍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技术,尤其是作为细胞支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如能被进一步研究证实有效,将对骨组织工程乃至其他各种组织工程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除了规范研究在循证医学方面的要求之外,这应该是富血小板血浆今后研究的有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组织工程 骨科 应用 综述文献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脊髓半切综合征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 被引量:7
12
作者 田纪伟 高岱峰 +3 位作者 李家顺 贾连顺 赵书平 叶晓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392-2393,T001,共3页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GM-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SD大鼠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1/2C5-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15,90,180min... 目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可促进神经再生,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评价GM-1对颈髓半切综合征(BSS)的治疗效果。方法取SD大鼠55只,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直视下半切大鼠颈髓1/2C5-7阶段;治疗组在伤后15,90,180min,2,3d分别腹腔内注射GM-110mg/kg,损伤组注射生理盐水。伤后1,6,24h,1,6周时各取损伤组合治疗组大鼠各2只伤区颈髓组织送光镜和电镜检查,并进行Rivlin斜板试验以评价大鼠运动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自制斜板上停留的最大角度为82°,损伤组术后1周平均为55°,6周时有一定程度的增加65°;而治疗组术后增加较快,6周时接近正常。治疗组半切处出血减轻,周围白质大部相连,髓鞘修复,大量重组的少突胶质细胞增生,运动功能恢复90%。结论GM-1对BSS脊髓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治疗 大鼠 脊髓半切综合征 运动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MRI在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测量颈脊髓值差异的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方加虎 贾连顺 +2 位作者 周许辉 陈雄生 张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3273-3276,共4页
背景:颈脊髓的矢状径测量简单易行,能直接反映脊髓在椎管中状态,但目前对颈脊髓矢状径的测量多局限于椎体平面,椎间盘平面的测量较少见。目的:通过MRI分别对颈椎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的脊髓矢状径进行测量,比较椎间盘平面和椎体... 背景:颈脊髓的矢状径测量简单易行,能直接反映脊髓在椎管中状态,但目前对颈脊髓矢状径的测量多局限于椎体平面,椎间盘平面的测量较少见。目的:通过MRI分别对颈椎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的脊髓矢状径进行测量,比较椎间盘平面和椎体平面各测量值异同。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分析,于2006-03/2007-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完成。参试者:选取门诊招募的无颈脊髓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志愿者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17-71岁,平均41.4岁。方法:所有受试者行颈椎MRI检查,在MRI片上,对各节段(椎体平面和椎间盘平面)颈脊髓矢状径、颈椎管有效矢状径进行测量,并计算颈脊髓矢状径与颈椎管有效矢状径的比值。主要观察指标:椎体平面脊髓矢状径,椎间盘平面脊髓矢状径,椎体平面椎管有效矢状径,椎间盘节段椎管有效矢状径,同节段脊髓矢状径和有效椎管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椎体平面平均脊髓矢状径大于椎间盘平面平均脊髓矢状径(t=2.42,P〈0.01);椎体平面平均椎管有效矢状径大于椎间盘平面平均椎管有效矢状径(t=2.67,P〈0.01);椎体平面平均脊髓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椎间盘平面平均脊髓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及全部节段的平均脊髓和有效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703,P=0.495)。结论:椎间盘平面的脊髓矢状径和颈椎管有效矢状径与椎体节段是明显不同的,在测量中不能忽视椎间盘平面的测量;颈脊髓矢状径和椎管有效矢状径比值可作为评价颈脊髓病变的客观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 矢状径 测量 医学工程学
下载PDF
马尾神经损害导致鞍区感觉障碍的病理机制(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史建刚 贾连顺 +3 位作者 袁文 叶晓健 谭军 贾宁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1期2156-2157,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马尾神经损害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引以感觉障碍的原因。方法:纯种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非手术对照组10只,手术不加压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再根据加压螺丝进入椎管矢状径的深度分为进入1/9,... 目的:初步探讨马尾神经损害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引以感觉障碍的原因。方法:纯种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非手术对照组10只,手术不加压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再根据加压螺丝进入椎管矢状径的深度分为进入1/9,2/9,1/2。模型组加压装置置于S2~3压迫马尾神经组。取不同时间段的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模型的神经根的后根节,作HE染色对其内正常感觉神经元细胞记数。结果:临床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1/2d,将导致双侧后根节缺血水肿,节内神经元细胞坏死。后根节的正常细胞记数:3,7,30d时非手术对照组左侧为(32.2±4.2),(32.2±4.3),(32.2±4.3)/mm2;手术不加压对照组左侧为(32.2±2.3),(32.2±4.3),(32.2±3.1)/mm2;实验组左侧为(17.2±3.3),(14.2±3.2),(14.1±2.3)/m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背根结内的感觉神经元极敏感,极易坏死,是马尾神经损害顺行溃变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是导致鞍区麻木、感觉障碍,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神经损害 鞍区感觉障碍 病理机制 并发症 原因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国华 蔡建平 +5 位作者 郭翠玲 廖家新 刘勇 罗洪涛 许国华 胡红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910-1914,共5页
背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在骨软骨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复合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报道较少,且修复效果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4只... 背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在骨软骨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复合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报道较少,且修复效果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缺损处仅填塞明胶海绵,其他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缺损处分别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后,软骨缺损面基本修复但稍不平整,单独使用其中1种细胞因子缺损面未完全修复,对照组无明显修复。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缺损部位软骨细胞数多于其他3组(P<0.05),且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于其他组。提示联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修复 软骨缺损 细胞因子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现代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田纪伟 高岱峰 +1 位作者 李家顺 贾连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6期3622-3623,共2页
脊髓损伤引起截瘫,致残率高,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巨大。但由于脊髓损伤的特殊性,其治疗一直缓慢。由于现代实验手段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充分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生化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对严重脊髓损伤进行康复治疗:脊柱减压功能... 脊髓损伤引起截瘫,致残率高,对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危害巨大。但由于脊髓损伤的特殊性,其治疗一直缓慢。由于现代实验手段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充分研究脊髓损伤的病理、生化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对严重脊髓损伤进行康复治疗:脊柱减压功能重建;大网膜移植;神经组织移植;基因治疗;损伤因子治疗;物理疗法。还有药物治疗:皮质激素;神经节苷脂;阿片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其中以神经移植、基因治疗代表未来治疗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损伤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大网膜移植 神经组织脊髓移植术 基因治疗 细胞因子治疗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三种不同内固定植入物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比较(英文)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阳 欧阳跃平 +3 位作者 苟三怀 袁文 刘岩 孙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0-764,共5页
背景: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应尽量保留骨质及精确的复位内固定,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目前髌骨粉碎性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仍是临床上的难点。目的:比较AO改良张力带、钛缆环扎及镍钛聚髌器固定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设计:... 背景: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应尽量保留骨质及精确的复位内固定,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目前髌骨粉碎性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仍是临床上的难点。目的:比较AO改良张力带、钛缆环扎及镍钛聚髌器固定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效果。设计:前瞻性对比观察。对象:选择2004-11/2006-1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单纯单侧闭合性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28~59岁。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单纯单侧闭合性髌骨粉碎性骨折,受伤时间<7d。患者均对手术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O改良张力带固定组(n=22)、钛缆组(n=21)、聚髌器组(n=17)。AO改良张力带组中12例行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10例行AO改良张力带内固定取出术;钛缆组均行钛缆环扎术;聚髌器组中10例行聚髌器单纯内固定术,7例行内固定取出术。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后有无宿主及材料反应,比较术中出血量、住院医疗费用以及工作日损耗。②比较术后3个月患膝主动活动范围及术后6个月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宿主或材料反应,聚髌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和钛缆组,工作日损耗少于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缆组住院医疗费用明显多于聚髌器及AO改良张力带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钛缆组患者患膝活动度最大,平均108°左右,远期患膝功能评分最高,平均21.3分,优良率达95.2%,且没有明显严重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其它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O改良张力带固定与聚髌器固定治疗某些髌骨粉碎性骨折能达到优良效果。钛缆环扎法适合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并可取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粉碎性骨折 内固定术
下载PDF
体外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的肌内成骨能力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卫兵 吕刚 +6 位作者 黄涛 滕红林 卢建熙 贾连顺 卢旭华 顾宇彤 杨建东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43-45,i002,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液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细胞支架β-磷酸三钙体外复合培养后的成骨活性,以验证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并进行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 目的:观察体外成骨诱导培养液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细胞支架β-磷酸三钙体外复合培养后的成骨活性,以验证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骨细胞转化的能力,并进行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7只,将抽取的骨髓置于加入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及维生素C的DMEM标准培养液中培养。对获得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等手段进行生长状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然后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自体回植兔肌肉内,分别在4周和8周后取材,观察其成骨能力以组织学方法检测,并与未复合的β-磷酸三钙的细胞做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实验选取的7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的生长状况及形态特征:细胞全骨髓法培养24~48h,细胞开始贴壁,呈短梭形,贴壁细胞呈成纤维细胞集落方式生长。细胞培养5~7d,细胞集落生长逐渐密集,细胞体积逐渐增大,向长梭形转变,部分细胞呈多角形。②细胞生长曲线:传至第3代细胞,1~3d细胞增殖缓慢,为潜伏期,3~5d后细胞大量扩增,6d后细胞达到顶点进入平台期。第1,2,4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基本与第3代相似。③细胞贴壁率:各代细胞的贴壁率未见明显差异,一般2h开始贴壁,2~8h前贴壁率增加较快,8~14h贴壁率达80%~90%。④细胞分裂指数:细胞早期分裂较慢,培养5~8d分裂指数最高,可达10%~15%。表现为胞核增大,双核增多。1~4代核分裂率基本相似。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培养至第2代,骨髓基质干细胞透射电镜下细胞内开始出现大量胶原。⑥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染色后,血清碱性磷酸酶显示红棕色沉淀,细胞密集区颜色较深。第3代细胞血清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率可达85%以上。⑦细胞免疫组化Ⅰ型胶原检测结果:各代细胞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为阳性,胞浆呈红棕色。⑧肌内成骨活性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β-磷酸三钙复合物植入体内4周,可见新生骨样基质。8周后新生骨量明显增多,可见典型的骨组织结构。而未复合细胞的人工骨孔隙内仅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体内培养4周及10周时均未见骨组织形成。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骨髓基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液中具有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特征、生长特点和功能性表现,短期内可以获得大量具有成骨能力的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载体后,出现异位成骨现象,为临床骨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干细胞 骨髓细胞 细胞 培养的 成骨细胞 磷酸钙类
下载PDF
国人全膝关节假体置换胫骨近端截骨面至腘血管距离的测量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庆云 李晓华 +2 位作者 孙久一 符培亮 吴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9期5803-5805,共3页
目的:测量国人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窝血管之间的距离,以期为临床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避免损伤腘窝血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06-06/12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体检的50名正常成人(53膝),男29名(31膝),女21名... 目的:测量国人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窝血管之间的距离,以期为临床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避免损伤腘窝血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06-06/12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体检的50名正常成人(53膝),男29名(31膝),女21名(22膝)。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对所有膝关节进行MRI扫描,在胫骨外侧平台以下10mm水平横断面上辨认腘动静脉,并测量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窝动静脉的距离。结果:53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男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动脉、腘静脉平均距离为(6.7±2.5,7.3±2.3)mm,95%可信区间分别为5.8~7.6mm,6.5~8.1mm。②女性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动脉、腘静脉平均距离为(6.6±1.9,7.1±2.7)mm,95%可信区间分别为:5.8~7.4mm,5.9~8.3mm。③不同性别观察对象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至腘血管的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腘窝血管紧邻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胫骨近端截骨面后缘,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进行胫骨近端截骨,特别是后方操作时需特别谨慎,以避免损伤腘窝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垂直距离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人工假体
下载PDF
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失神经状态下Western blot方法测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骋 苟三怀 +1 位作者 何仿 肖海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854-1857,共4页
目的:揭示失神经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机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0只。单纯左胫... 目的:揭示失神经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机制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20只。单纯左胫骨骨折组(胫骨骨折组),于左胫骨前弓状缘上0.3cm上1/3处咬断胫骨,从胫骨平台前缘插入一根直径0.8mm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并左胫骨骨折组(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1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制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伤后第1周,两组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胫骨骨折组;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达到峰值,高于胫骨骨折组(39.45±0.99,29.45±0.85,aP<0.05);伤后第4周,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31.69±1.42,26.33±1.11,a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胫骨骨折组、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Ⅰ、Ⅱ型胶原表达下降(Ⅰ型胶原2组依次为:20.32±0.56,13.57±0.44;Ⅱ型胶原2组依次为6.34±0.21,12.58±0.44)。结论:神经系统可能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分泌而影响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神经支配 骨折愈合 胶原Ⅰ型 胶原Ⅱ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