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能量代谢与脑细胞外液及血液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差异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玉武 孙荣 +2 位作者 丁素菊 郑惠民 蔡建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4期7714-7715,共2页
目的:观察兔脑细胞外液与血液中葡萄糖(Glu)及乳酸(Lac)的差异,分析乳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取纯系新西兰兔7只,采用微透析技术,每10min收集脑细胞外液并静脉... 目的:观察兔脑细胞外液与血液中葡萄糖(Glu)及乳酸(Lac)的差异,分析乳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取纯系新西兰兔7只,采用微透析技术,每10min收集脑细胞外液并静脉采血1次,观察正常状态下,以及静注质量浓度200g/L葡萄糖0~60min、胰岛素0~70min期间血液及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及乳酸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状态下,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明显低于血液,仅为血糖的30%,而乳酸却显著高于血液,为血糖的165%;在高血糖及低血糖期间,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随着血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但时间较血糖延迟30min左右;脑细胞外液中葡萄糖波动期间,乳酸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液中葡萄糖在通过血脑屏障时具有代谢改变,乳酸可能是神经细胞的重要燃料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能量代谢 脑细胞外液 血液 葡萄糖 乳酸 实验
下载PDF
司来吉兰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4
2
作者 赵武伟 何晓军 +3 位作者 张致峰 孔令山 苏敬敬 谢惠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90-192,共3页
背景:司来吉兰可有效缓解早期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但对于早期帕金森病预后的影响争议甚多。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使得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程度客观标记成为可能。目的:利用影像学观察研究司来吉兰对早期帕金森病多巴胺能... 背景:司来吉兰可有效缓解早期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但对于早期帕金森病预后的影响争议甚多。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使得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程度客观标记成为可能。目的:利用影像学观察研究司来吉兰对早期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军队医院的神经内科和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核医学科、神经内科。对象:2001-04/10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筛选的25例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干预:25例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和司来吉兰治疗组,安慰剂组13例,司来吉兰治疗组12例。联合帕金森病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评分后,按照逐渐增量的原则,分别给予安慰剂和司来吉兰治疗(起始剂量均为0.05mg)。每周增加0.05mg,经过4周的加量期,剂量均达到0.2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于入组时、治疗13个月后分别行多巴胺转运蛋白(99Tcm-TRODAT-1)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redtomography,SPECT)检查,半定量法分析起病肢体对侧、同侧纹状体放射计数。于入组时、治疗6个月、治疗13个月后分别进行UPDRS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两组治疗13个月后起病肢体对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药物疗法 司立吉林 多巴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1家系及1例相关电生理检查特征分析
3
作者 崔毅 张永巍 +1 位作者 刘莹 张风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合并肥厚性心肌病(HCM)的多谱勒超声心动图(PDE),三维经颅多谱勒(3D-TCD),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心电图(ECG)的变化。方法:对1家3代HMSN合并HCM的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常规进行这... 目的:了解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合并肥厚性心肌病(HCM)的多谱勒超声心动图(PDE),三维经颅多谱勒(3D-TCD),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心电图(ECG)的变化。方法:对1家3代HMSN合并HCM的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常规进行这5项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PDE,3D-TCD,EEG,BAEP和ECG异常率分别为85.6%,76.9%,92.3%和92.3%。结论:绝大多数HMSN合并HCM患者的PDE,3D-TCD,EEG,BAEP和ECG均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肥厚性心肌病 家系 电生理 心脑血管 HMSN HCM 诊断
下载PDF
培高利特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自然变性率及其运动能力的影响:一项双盲、随机、平行、安慰剂对照实验
4
作者 赵武伟 何晓军 +3 位作者 苏敬敬 谢惠君 张致峰 孔令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培高利特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4/2001-12在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未经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具有单侧肢体运动徐缓、震颤、强... 目的:探讨培高利特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2001-04/2001-12在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就诊、未经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具有单侧肢体运动徐缓、震颤、强直、特殊姿势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8例;年龄55~70岁。所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该试验,整个试验过程中能坚持服用单一药物治疗,未经同意不能改动治疗方案。将患者随机分为安慰剂组11例和培高利特组11例。安慰剂组给予苯海索治疗,培高利特组给予培高利特治疗。苯海索、培高利特起始日剂量均为0.05mg。入组第1周时,每日服用1次;以后每周增加1粒,经过1个月左右达到日剂量0.25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该剂量苯海索抗帕金森病作用不明显,故安慰剂组可称为帕金森病自然变性组)。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纹状体99Tcm-2β-犤N'双(2-硫乙基)乙撑二胺基犦甲基,3β-(4氯苯基)托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特异性摄取值百分率的变化,评估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数量。②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13个月时帕金森病评定量表变化,评估培高利特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结果:最终进入结果分析的帕金森病患者22例。①治疗13个月后,安慰剂组和培高利特组患者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培高利特 多巴胺/代谢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神经生物学研究新进展
5
作者 张社卿 乔德丽 郑惠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6期3121-3123,共3页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轴突末端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有关;四氢生物喋呤(BHc)是酪氨酸羟化酶的天然辅助因子;BH4的不足必然影响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出现肌张力的异常。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 多巴敏感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轴突末端酪氨酸羟化酶活性下降有关;四氢生物喋呤(BHc)是酪氨酸羟化酶的天然辅助因子;BH4的不足必然影响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导致多巴胺合成障碍,从而出现肌张力的异常。酪氨酸羟化酶活性有昼夜的波动性,即在活动时该酶的活性下降而在休息时该酶的活性升高;该酶活性的下降主要发生在与D1受体和直接通路联系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的末梢,从而产生姿势性肌张力障碍;由于D2受体和间接通路保留,所以不出现帕金森式的肌强直和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障碍 酪氨酸单氧化酶 多巴胺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喉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甲状腺手术引起声带麻痹中的评价作用
6
作者 崔毅 刘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5期3513-3513,共1页
目的探讨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对甲状腺手术引起声带麻痹喉返神经损伤再生程度的估价作用。方法对32例甲状腺手术单侧声带麻痹患者进行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检查38例次,按病程分为4组:2个月内组;2~4个月组;4~6个月组;6个月以上组。结... 目的探讨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对甲状腺手术引起声带麻痹喉返神经损伤再生程度的估价作用。方法对32例甲状腺手术单侧声带麻痹患者进行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检查38例次,按病程分为4组:2个月内组;2~4个月组;4~6个月组;6个月以上组。结果甲状腺手术声带麻痹32例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预后估价结果显示:病情2~6个月恢复声带运动者与未恢复者喉诱发电位波幅分别为(65.0±22.9)%,(44.0±28.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恢复与未恢复声带运动者诱发电位波幅分别为(55.4±12.7)%,(15.4±15.6)%,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喉肌电图和喉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地估价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损伤再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声带麻痹 喉肌电图 喉诱发电位 喉返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下载PDF
帕罗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周翠玲 王利群 谢惠君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57,共5页
帕罗西汀是一种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阻滞药 ,为抗抑郁新药 ,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一些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它还可用于治疗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
关键词 帕罗西汀 抗抑郁药 焦虑症 失眠症 经前期综合征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应用中的价值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薇 谢惠君 汪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magreticresonanicspectroscopy,MRS)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行1H-MRS检查,均检测双侧纹状体及黑质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magreticresonanicspectroscopy,MRS)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行1H-MRS检查,均检测双侧纹状体及黑质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的含量及比值。结果:帕金森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双侧纹状体NAA(左:11.43±3.18比15.26±3.45;右:10.32±4.06比15.79±2.93),NAA/肌酸(左:1.54±0.36比2.18±0.46;右:1.59±0.42比2.27±0.51)、NAA/胆碱、胆碱/肌酸均显著减少(P<0.01,P<0.05),胆碱、肌酸显著增加(P<0.05)。双侧黑质区NAA,NAA/肌酸、NAA/胆碱显著减少(P<0.05),胆碱、肌酸、胆碱/肌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帕金森病组予美多巴治疗1个月后复查,结果纹状体区NAA,NAA/肌酸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MRS可反映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神经元功能障碍,揭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理及生化改变,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波谱分析 帕金森病 诊断 神经元
下载PDF
上海地区帕金森病基因与4种多巴胺递质代谢相关基因(英文) 被引量:9
9
作者 赵晓萍 谢惠君 +10 位作者 汤国梅 赵武伟 徐玲 林大宇 朱琪泉 苏敬敬 韩海雄 郝怡鑫 兰和魁 王荫榆 任大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7期1126-1127,共2页
目的:探讨4种多巴胺递质相关基因COMT,DBH,DAT1和MAOB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居民帕金森氏病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种多巴胺能递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14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病... 目的:探讨4种多巴胺递质相关基因COMT,DBH,DAT1和MAOB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居民帕金森氏病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种多巴胺能递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144名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和年龄相匹配的188名健康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相比,帕金森病患者DBH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不同,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BH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帕金森氏病的易感性中可能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帕金森病 多巴胺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晓萍 张微微 +1 位作者 冯军 谢惠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62-4263,共2页
目的:比较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多态在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 目的:比较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E,ApoE)基因多态在帕金森病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and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在68例帕金森病患者、104例AD患者和110例正常人中观察ApoE基因多态的分布,并通过χ2检验和比值比(OR)对该多态与帕金森病、AD作相关分析。结果:ApoEε2/ε3/ε4多态的分布存在明显的AD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等位基因,χ2=24.94,df=2,P=0.0000;基因型,χ2=25.663,df=5,P=0.0001)。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间不存在ApoE基因多态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χ2=1.45,df=2,P=0.482)。关联分析亦未显示与帕金森病关联(OR=4.28,P>0.05)。ApoEε2/ε3/ε4多态的分布在帕金森病-AD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等位基因,χ2=10.85,df=2,P=0.0044基因型,χ2=13.17,df=5,P=0.022)。结论:ApoEε2/ε3/ε4多态可能是AD的疾病易感因子,但与帕金森病的疾病易感性关系不大。ApoEε2/ε3/ε4多态在帕金森病、AD的发病风险中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APOE 神经元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三核苷酸重复数与性别、病情、亲缘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晓萍 谢惠君 +3 位作者 郑惠民 王晔 赵武伟 苏敬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934-1935,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血及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基因非编码区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ytosine,thymine,guanine,CTG)重复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MD)的关系,寻找便于取材且能代表动态突变受累组织,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长... 目的通过研究血及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基因非编码区胞嘧啶-胸腺嘧啶-鸟嘌呤(cytosine,thymine,guanine,CTG)重复数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dystrophy,MD)的关系,寻找便于取材且能代表动态突变受累组织,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长模板扩增TMPCR法,检测5例DM患者和1例临床可疑患者的血及肌肉组织中MTPK基因非编码区上CTG重复次数。结果外周血白细胞MTPK基因中CTG重复数大于或等于肌肉组织MTPK基因中的CTG重复数,同一家族患者的肌肉标本中的CTG重复数相等,与性别、起病年龄及病情无关;血液标本中的CTG重复数与性别、起病年龄及病情轻重有关。结论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TPK基因中CT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可辅助DM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而肌细胞MTPK基因中CTG重复数测定,有助于研究DM患者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核苷酸 重复数 性别 病情 亲缘 关系 胞嘧啶 胸腺嘧啶 鸟嘌呤 MTPK基因
下载PDF
多巴胺系统基因和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25
12
作者 孔岳南 谢惠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9期2730-2731,共2页
多巴胺代谢系统的一系列编码酶蛋白的基因,对于阐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病因与该病的治疗有重大作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G/A多态已作为一种生物学标记广泛应用于PD的易患性研究。单胺氧化酶A基因及多巴胺... 多巴胺代谢系统的一系列编码酶蛋白的基因,对于阐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病因与该病的治疗有重大作用。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G/A多态已作为一种生物学标记广泛应用于PD的易患性研究。单胺氧化酶A基因及多巴胺转运体基因与PD的相关性各国结果也不一致,可能与存在地域或种族差异有关。单胺氧化酶B基因活性的变化可能是导致PD的潜在因素之一。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A2/A2多态与PD显著相关。多巴胺受体2基因的内含子2中(TG)n二核苷酸重复多态的等位基因3已经被国外证实与PD的发病风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帕金森病 多巴胺转运体 单胺氧化酶A 单胺氧化酶B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基因
下载PDF
抗癫痫治疗对结节性硬化致癫痫患者智能改善的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玉武 郑惠民 +1 位作者 丁素菊 韩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3期2442-2443,共2页
目的:观察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TS)致癫痫发作患者抗癫痫治疗的疗效对智能的影响。方法:调查随访了21例患TS的癫痫患者,分为A及B两组,A组9例,为癫痫发作已控制1年以上者;B组12例,为癫痫仍未完全控制者;采用智能量表(IQ)进行IQ... 目的:观察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TS)致癫痫发作患者抗癫痫治疗的疗效对智能的影响。方法:调查随访了21例患TS的癫痫患者,分为A及B两组,A组9例,为癫痫发作已控制1年以上者;B组12例,为癫痫仍未完全控制者;采用智能量表(IQ)进行IQ评分。结果:在A组,癫痫缓解1年(平均3.1年)以后的IQ值(69±27)分较其首次IQ评分值(49±20)分明显升高(P<0.05),同时也明显高于B组最后一次的IQ值(51±21)分(P<0.05);B组首次(49±18)分与末次间IQ评分值无明显差异。结论:癫痫发作与TS患者的智能障碍有关,对癫痫进行有效的控制可能是TS患者智能改善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癫痫治疗 结节性硬化 癫痫 智能 调查
下载PDF
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与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协同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晓萍 徐涛 +3 位作者 张微微 谢惠君 李莉 郑惠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对长海医院及北京军区总医院2001-09/2003-12收治的135例帕金森病患者、138例健康对照个体中观察了DBH基因和COMT基因两种多态的分布,通过比值比分析各自及联合后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结果:DBH基因A2/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正相关(OR=2.094,95%CI:1.133~3.922),病因分数为0.522,A1/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存在负关联(OR=0.468,95%CI:0.241~0.893),预防分数为0.532;COMT多态本身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无关,但与DBH基因A1/A2基因型协同作用,G/G基因型使患帕金森病风险增加至5.6倍,病因分数达0.822,G/A基因型减少帕金森病风险(OR=0.227),预防分数为0.772。结论:DBH基因TaqⅠ及COMT基因NlaⅢ多态单独作用对帕金森病易患性的影响是微弱的,两者协同作用改变了研究群体的帕金森病易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Β羟化酶 儿茶酚0-甲基转移酶 基因
下载PDF
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与单胺氧化酶B基因微卫星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晓萍 郑惠民 +3 位作者 张微微 谢惠君 冯军 丁素菊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879-6881,共3页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oxidaseB,MAOB)基因内含子2区(GT)n微卫星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14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和...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oxidaseB,MAOB)基因内含子2区(GT)n微卫星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14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和21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MAOB基因(GT)n微卫星多态分型,并通过相对风险率(relativerate,RR)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作相关分析。结果:①病例-对照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5.11,df=15,P=0.048)。其中168,170,184,186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正相关,而172bp和182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负相关。②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帕金森病患者中仅184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χ2=17.54,P=0.00003),182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少(χ2=9.10,P=0.026)。女性帕金森病患者中168,170,186,188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168bpχ2=9.55,P=0.002;170bpχ2=5.30,P=0.021;184bpχ2=24.76,P=0.000001;186bpχ2=4.35,P=0.037)。结论:MAOB基因内含子2中(GT)n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有关。这种关联关系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帕金森病 发病风险 单胺氧化酶B 患者 内含子2 相关研究 等位基因频率 微卫星 B基因 多态
下载PDF
培高利特、美多巴起始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后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武伟 何晓军 +3 位作者 苏敬敬 谢惠君 张致峰 孔令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73-175,共3页
背景:培高利特与美多巴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愈后的影响尚有争议,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使得定量评价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预后影响成为可能。目的:采用99Tcm-TRODAT-1多巴胺能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 背景:培高利特与美多巴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愈后的影响尚有争议,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使得定量评价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预后影响成为可能。目的:采用99Tcm-TRODAT-1多巴胺能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结合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培高利特、美多巴作为起始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后及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与核医学科。对象:选择2002-02/07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12例/组。所有入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试验,诊断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本实验经过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干预措施: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患者接受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多巴胺转运体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显像检查后,分别服用各自药物,每粒安坦、培高利特、美多巴胶囊含药物分别为0.05,0.05,125mg。第1周时1粒/次,1次/d;以后每周的日剂量较上周日剂量增加1粒,治疗1个月使日剂量分别达到0.2,0.2,500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治疗6,10个月分别用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治疗10个月后,分别进行脑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半定量法分析受累肢体同侧或对侧纹状体99Tcm-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值。主要观察指标:①比较3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②比较3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实验纳入患者36例,治疗10个月后3组各脱落1例,最终33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治疗10个月后,美多巴组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46.3±19.4)%,(28.9±13.0)%,(34.4±18.1)%;(47.5±20.8)%,(31.8±15.6)%,(33.8±17.2)%;P均<0.05]。②各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个月后安坦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美多巴组、培高利特组均明显下降[(15.5±8.68),(6.4±9.05)分;(15.8±6.75),(10.36±8.30)分;P均<0.05]。结论:美多巴、培高利特虽都能对早期帕金森病起到有效治疗,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美多巴可能会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而使病情恶化,培高利特则不影响帕金森病的预后,更适合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选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胺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敬敬 陈旭 +1 位作者 董智强 谢惠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1期10413-10415,共3页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 背景:白内障并不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必须症状,但它可以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早期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分子诊断可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的:分析上海松江地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3个家系26例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特征。设计:家系系谱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3-08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个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共26例初步诊断或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为观察对象,年龄7~71岁,其中13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病学》拟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另13例有部分或轻度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与(或)体征,为可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方法:①分别对受检者抽取1mL静脉血按常规法提取DNA,根据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长模板扩增PCR法检测CTG重复数。②采用裂隙灯检查患者晶状体观察白内障发病情况,并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主要观察指标:①CTG重复数。②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结果:26例患者中,除1例为不孕症患者被排除,其余2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受检者中25例患者符合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标准(CTG三核苷酸重复数80~3350次)。另1个体CTG重复数为13次,临床为不孕症患者,属正常个体。17例白内障患者CTG重复数平均为(2380±80)次,而8例无白内障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其CTG重复数平均为(2298±105)次,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17例白内障患者主要表现为晶状体呈彩虹色浑浊或后极部皮质蓝色浑浊。其中8例患者白内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惟一的早期表现,其CTG重复数均高于正常值。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家系中,当特征性的白内障作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患者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体征时,将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白内障 CTG重复数
下载PDF
杆状体肌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燕 郑惠民 +1 位作者 丁素菊 马丽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6期2330-2331,F003,共3页
杆状体肌病(NM)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肌病,报告1例成人晚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肌肉病理检查,电镜下观察到多数肌纤维中含有大量源于Z线的杆状体,确诊为NM。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NM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对于有近端肢体无力特别是合并... 杆状体肌病(NM)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肌病,报告1例成人晚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肌肉病理检查,电镜下观察到多数肌纤维中含有大量源于Z线的杆状体,确诊为NM。结合国内外文献探讨NM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对于有近端肢体无力特别是合并有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行MGT染色或电镜检查将避免NM的误诊,早期功能锻炼可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状体肌病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先天性肌病 误诊 早期功能锻炼
下载PDF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燕 郑惠民 +4 位作者 丁素菊 蒋建明 余龙 黄兴华 马丽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7期1114-1115,共2页
目的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SCA7)是SCA系列中首个确定累及视网膜的疾病,该研究探讨中国SCA7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个表现为视力下降、辩色力异常和共济失调的SCA7家系23例成员(8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家系调查、体格检查及头颅MR、眼... 目的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SCA7)是SCA系列中首个确定累及视网膜的疾病,该研究探讨中国SCA7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个表现为视力下降、辩色力异常和共济失调的SCA7家系23例成员(8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家系调查、体格检查及头颅MR、眼底照相、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流图等有关的辅助检查,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SCA7临床特点。结果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患者视力损害先于共济失调,存在视网膜色素变性,为蓝-黄色盲或蓝色盲,无夜盲,无智能减退。结论中国SCA7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7型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 被引量:4
20
作者 丁素菊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250-251,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病因 治疗 常见 供血障碍 高血压动脉硬化 中老年人 血液成分 血液动力学 脑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