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对创伤组织中Bcl-2及CD3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彭湃 杨力 +2 位作者 宋保强 夏文森 张卫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568-3572,共5页
目的:观察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对创伤组织Bcl-2及CD3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真核表达载体与10mmol/L纳米微... 目的:观察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对创伤组织Bcl-2及CD3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真核表达载体与10mmol/L纳米微囊50μL涡旋振荡混匀,静置30min,制备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另设纳米微囊-空载质粒(不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为对照。实验分组: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构建兔耳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另在环切部位的近端腹侧皮肤制备一个直径6mm的圆形创面,作为非缺血对照。转基因组(一侧兔耳慢性创面滴加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100μL)、慢性创面组(另一侧兔耳慢性创面滴加纳米微囊-空载质粒100μL)、非缺血创面组(双侧兔耳非缺血创面滴加纳米微囊-空载质粒100μL)。于术后1,3,7,10,14d,每个时间点麻醉后处死5只动物,以每一创面为中心,切取1cm×1cm正方形组织块(含兔耳全层)。实验评估:①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兔耳创面组织中阳性反应细胞情况。②创面微血管计数采用抗CD34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孤立的棕色血管内皮细胞或细胞簇代表1条单独的微血管。③术后14d细胞外基质特殊染色观察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结果:①兔耳创面组织中阳性反应细胞:Bcl-2阳性信号表达于创面内皮细胞、炎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胞浆中,正常皮肤及创缘表皮层会出现弱阳性表达。转基因组与非缺血创面组阳性细胞表达及胞浆阳性信号强于慢性创面组,术后3d时差异明显。②创面微血管计数:术后1~14d各组微血管数量逐渐增加,其中转基因组数量最多,慢性创面组数量最少。术后7,10,14d转基因组及非缺血创面组微血管计数高于慢性创面组[以术后7d为例,分别为(20±7),(18±5),(12±4)条/200倍视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细胞外基质的变化:术后14d转基因组及非缺血创面组肉芽组织中含有丰富的粘多糖及胶原纤维,而慢性创面组肉芽组织中含量较少。结论:非病毒载体纳米微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复合体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肉芽组织中微血管生成和调节细胞外基质来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纳米微囊 生物材料
下载PDF
血红素氧合酶在幽门螺杆菌定植黏附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红英 周海燕 沙建平 《海军医学杂志》 2014年第5期419-420,共2页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为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其感染呈慢性趋势,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其列为一类...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为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其感染呈慢性趋势,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并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将其列为一类致癌因子[1],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可达70%以上,中国人群感染H.pylori的人数约有6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血红素氧合酶 定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