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旋股外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8
1
作者 周风金 钟桂午 +5 位作者 杨普 胡万华 闫毅 范少地 于杰 陈日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7-388,共2页
目的 :报道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并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3 6例。结果 :3 6例中 ,优 2 2例 ,良... 目的 :报道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并应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骨瓣加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3 6例。结果 :3 6例中 ,优 2 2例 ,良 11例 ,可 2例 ,差 1例。 3 3例骨折完全愈合 ,3例出现股骨头坏死 ,优良率 91.7%。结论 :该术式骨瓣血供丰富 ,固定牢靠 ,操作简便 ,创伤小 ,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旋股外侧动脉 髂骨瓣 内固定
下载PDF
带血管蒂大收肌腱移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缺损 被引量:8
2
作者 钟桂午 徐达传 +3 位作者 阎毅 戴平均 朱青安 钟世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3-154,共2页
目的 探讨带膝降血管蒂大收肌腱移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缺损的新术式及疗效。方法1991年 9月~ 1999年 9月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并应用带膝降血管蒂大收肌腱移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缺损 30例。结果 术后随访 1年 5个月~ ... 目的 探讨带膝降血管蒂大收肌腱移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缺损的新术式及疗效。方法1991年 9月~ 1999年 9月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并应用带膝降血管蒂大收肌腱移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缺损 30例。结果 术后随访 1年 5个月~ 5年 ,按优、良、可、差四级评定 ,优良率达 93.3% ,无差级病例 ,疗效较满意。结论 大收肌腱与膝关节毗邻 ,与膝关节韧带形态相似 ,此术式是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断裂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内副韧带断裂缺损 带血管蒂大收肌腱 移位术
下载PDF
趾长屈肌低位肌腹致踝管综合征1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周风金 胡万华 周建兴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7期395-395,共1页
关键词 趾长屈肌低位肌腹 踝管综合征 并发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对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范少地 罗卓荆 闫自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3期3264-3264,共1页
采用全椎板减压,颈椎侧块Axis内固定系统后路固定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颈椎管狭窄,术后随访1年~2年6个月,除1例死亡,均骨性融合,有效地维持颈椎稳定,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关键词 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 治疗 颈椎管狭窄 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高压氧疗法对颈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防治效应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少地 罗卓荆 +5 位作者 杨卫红 闫自强 武铁 刘小辉 张魁 雷海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9-91,共3页
目的:高压氧对于颈椎病等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探讨高压氧对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2001-01/2003-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高压氧对于颈椎病等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探讨高压氧对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2001-01/2003-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30例,对照组同常规直接手术,治疗1组术前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治疗2组术前及术后3d各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1年进行JOA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等检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及SEP检测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术后JOA评分和SEP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92~8.510,P<0.01)。结论:术前高压氧治疗有助于减轻和预防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及术后脊髓反跳性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高压氧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逆行隐血管蒂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髌韧带断裂并皮肤缺损 被引量:2
6
作者 钟桂午 徐达传 +2 位作者 胡万华 蔡肖岚 闫毅 《解剖与临床》 2002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报道以逆行隐血管为蒂大收肌腱骨皮瓣转位修复髌韧带断裂并皮肤缺损的新术式。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管的起源及分支分布特点,在2侧新鲜下肢标本上模拟手术设计。以逆行隐血管... 目的:报道以逆行隐血管为蒂大收肌腱骨皮瓣转位修复髌韧带断裂并皮肤缺损的新术式。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管的起源及分支分布特点,在2侧新鲜下肢标本上模拟手术设计。以逆行隐血管为蒂大收肌腱骨皮瓣转位修复髌韧带断裂并皮肤缺损5例。结果:术后随访18~48个月,大收肌腱骨皮瓣全部成活,疗效满意。结论:逆行隐血管蒂大收肌腱骨皮瓣与膝关节比邻,血供丰富,就近转位,操作简便,创伤小,可作为修复髌韧带并皮肤缺损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隐血管蒂大收肌腱骨皮瓣 修复 髌韧带断裂 并发症 皮肤缺损
下载PDF
天鹅记忆接骨器对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的影响(英文)
7
作者 王仁 禹晓东 +2 位作者 付青格 许硕贵 张春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2期10397-10400,共4页
背景:天鹅记忆接骨器能对长骨干形成三维立体固定,保证骨折端稳定,并在骨折端间产生持续动态的压应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于骨生长代谢、细胞分化和有丝分裂都有调节作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能促进细胞增生,刺激骨和软骨形成。目的:定... 背景:天鹅记忆接骨器能对长骨干形成三维立体固定,保证骨折端稳定,并在骨折端间产生持续动态的压应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于骨生长代谢、细胞分化和有丝分裂都有调节作用,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能促进细胞增生,刺激骨和软骨形成。目的:定量检测天鹅记忆接骨器与传统固定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下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动物实验,于2007-01/05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天鹅记忆接骨器为含镍50%~53%的镍钛合金板材,形状恢复温度为(33±2)℃,由兰州西脉生物医疗器械公司定制。方法:选用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选择兔一侧肱骨,截骨后用天鹅记忆接骨器固定;对侧肱骨同法截骨后,在相应位置用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内固定后第2,3,4,6,8,12周分别处死5只动物,以骨折线两侧0.5cm范围内为取材区,标本按内固定物分为天鹅记忆接骨器组和动力加压接骨板组。主要观察指标:天鹅记忆接骨器、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后2,3,4,6,8,12周兔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结果:天鹅记忆接骨器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内固定后2周逐渐增高,6周时达到顶峰,8~12周逐渐下降。动力加压接骨板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内固定后2周逐渐增高,8周时达到顶峰,12周下降。内固定后2,8,12周,两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内固定后3,4,6周,天鹅记忆接骨器组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明显高于动力加压接骨板组(P<0.05),4周时差异最大。结论:与传统固定方式动力加压接骨板相比,天鹅记忆接骨器独特的持续动态加压应力和三维立体固定能明显促进骨折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分泌,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鹅记忆接骨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骨折愈合
下载PDF
钛网自体骨粒重建颈椎前部结构的即刻稳定性效应
8
作者 范少地 罗卓荆 +3 位作者 杨卫红 闫自强 张魁 雷海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87,i004,共2页
关键词 钛网自体骨粒 颈椎 稳定性 骨移植 骨重建
下载PDF
腋下型肱骨头脱位伴臂丛受压急诊治疗5例
9
作者 范少地 钟桂午 闫自强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7期434-434,共1页
关键词 正骨手法 脱位 肱骨
下载PDF
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对周围神经的亚临床损害及其修复后转归
10
作者 范少地 沙建平 +1 位作者 刘军校 许建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218-219,共2页
目的:观察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对周围神经产生的亚临床损害及该亚临床损害的修复转归,研究肢体延长与神经损害的关系,为临床肢体延长提供检测方法并指导肢体延长的治疗。方法:对23例共42条肢体每天以1mm速度行肢体延长,患者于术前,术后2,3... 目的:观察缓慢牵伸肢体延长对周围神经产生的亚临床损害及该亚临床损害的修复转归,研究肢体延长与神经损害的关系,为临床肢体延长提供检测方法并指导肢体延长的治疗。方法:对23例共42条肢体每天以1mm速度行肢体延长,患者于术前,术后2,3个月,2年行下肢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并对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评定,与延长前及同期门诊正常人测量值对照分析。延长幅度4~10cm。结果:除1例延长至9.5cm时出现小腿及足背麻木症状外,其余在延长结束后均无明显神经损害临床症状,但神经的腰髓复合感觉诱发电位检测表明亚临床损害存在,但这种损害在延长结束后3个月大部分恢复,在延长后2年基本完全恢复。结论:肢体缓慢延长神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可以大幅度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肢体缓慢延长术 治疗 手术
下载PDF
高压氧对颈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及神经根性水肿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少地 罗卓荆 +4 位作者 杨卫红 闫自强 武铁 张魁 雷海录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0-282,共3页
目的研究高压氧预治疗对颈椎管狭窄术后脊髓神经根性水肿的预防、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预治疗组及高压氧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直接行常规手术,高压氧预治疗组... 目的研究高压氧预治疗对颈椎管狭窄术后脊髓神经根性水肿的预防、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高压氧预治疗组及高压氧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直接行常规手术,高压氧预治疗组术前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高压氧治疗组术前及手术3d后各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余治疗同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和1年采用改良的JOA40分法进行评分,并检测诱发电位(SEP)。结果2个治疗组术后7d、1个月、1年改良的JOA评分及SEP检测结果(N20、P25)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高压氧治疗有助于预防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及反跳性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颈椎管狭窄 术后 脊髓再灌注损伤 神经根性水肿 预防 治疗
原文传递
闭合穿针加石膏夹板固定治疗锤状指的体会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风金 申彬 +4 位作者 周建兴 胡万华 王仁 范少地 陈戎波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0-190,I0001,共2页
2003年10月-2006年3月间,我科应用闭合穿针加石膏夹板固定在门诊治疗锤状指29例,术后手指畸形全部矫正,功能恢复满意。
关键词 石膏夹板固定 闭合穿针 夹板固定治疗 锤状指 门诊治疗 手指畸形 功能恢复 矫正
原文传递
尺动脉腕背支为蒂皮瓣设计改进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2
13
作者 张发惠 刘经南 +1 位作者 钟桂午 许卫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1-284,共4页
目的:为临床尺动脉腕背支皮瓣设计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4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背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浅深静脉伴行交通关系,进行详细的解剖观察。结果:尺动脉腕背支是前臂、腕部和手背尺侧复合组织... 目的:为临床尺动脉腕背支皮瓣设计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40侧成人上肢标本,对尺动脉腕背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吻合以及浅深静脉伴行交通关系,进行详细的解剖观察。结果:尺动脉腕背支是前臂、腕部和手背尺侧复合组织的营养血管,与手、腕部形成多部位的吻合。贵要静脉粗大,深静脉与其交通丰富。结论:以尺动脉腕背支为蒂,可在前臂尺侧、手背尺侧设计顺行、逆行皮瓣,用于手腕部创伤修复。并就术式设计提出吻接贵要静脉等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动脉腕背支 手背 皮瓣 逆行皮瓣 解剖学
原文传递
镍钛聚髌器治疗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 被引量:22
14
作者 许硕贵 张春才 王仁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29-432,共4页
目的分析镍钛聚髌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基础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采用精密浇铸法得到髌骨三维光弹模型,用镍钛聚髌器对模型加载并冻结,分层摄片、描图后用迭代法计算模型内部各节点的应力值并进行分析;临床研... 目的分析镍钛聚髌器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基础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采用精密浇铸法得到髌骨三维光弹模型,用镍钛聚髌器对模型加载并冻结,分层摄片、描图后用迭代法计算模型内部各节点的应力值并进行分析;临床研究:29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接受了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结果生物力学研究:得到12个层面共1262个节点的应力值。应力分布表明镍钛聚髌器固定髌骨后产生的应力场分布比较全面,髌骨关节面及髌骨下极有持续固定应力存在。临床研究:25例患者平均随访22个月(10~50个月)X线片示髌骨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者23例,患膝功能平均3.2周屈膝达到90°,平均6.8周伸、屈活动范围达到健侧水平,按B stm an临床评分系统,优22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结论镍钛聚髌器可产生分布较为全面的记忆应力场,对粉碎性髌骨骨折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钛聚髌器 髌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术 三维光弹性
原文传递
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 被引量:6
15
作者 厉孟 刘旭东 +1 位作者 刘兴炎 段永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 目的探讨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急诊修复前足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沿足背内侧皮神经走行设计皮瓣,内侧支以踝间线中点稍外侧至第1跖趾关节内侧缘连线为轴线,外侧支以踝间线中间至第2趾蹼中点连线为轴线,蒂位于足远端,根据创面大小由深筋膜层切取,皮瓣中的足背内侧皮神经近断端与创面附近足底趾固有神经吻合,急诊修复11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8例随访6~11个月,前足皮肤耐磨无破溃,足行走负重功能较好,痛触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3cm。结论逆行足背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缺损,手术简单,不损伤知名血管,供区损伤小,感觉恢复满意,是急诊修复足前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背内侧皮神经 外科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骨)瓣转位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发惠 刘经南 +1 位作者 钟桂午 陈日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为股骨骨折、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穿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吻合及骨膜支。结果:股深血管主干经大收肌和短收肌之间,贴股骨后内侧下降直达... 目的:为股骨骨折、骨不连提供带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穿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吻合及骨膜支。结果:股深血管主干经大收肌和短收肌之间,贴股骨后内侧下降直达大收肌止端深面,沿途分出3~4支穿动脉,起始点距小转子尖下依次为4.5±1.3cm、9.3±2.6cm、14.3±3.1cm和16.0±1.5cm,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2.2±0.5mm和1.3±0.2mm。各穿支分出1~3支外径1.0mm左右的肌骨膜支,分布股骨体粗线及粗线两侧骨膜,形成骨膜动脉网。结论:以股深血管及其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骨膜(骨)瓣修复股骨各段骨折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深血管 股骨膜 骨瓣 转位术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桂午 张发惠 +1 位作者 刘经南 陈日景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介绍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及其穿支的分支分布情况。以股深血管及穿血管为蒂设计顺行、逆行骨(膜)瓣,从199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修复股骨... 目的:介绍股深血管及穿血管股骨(膜)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股深血管及其穿支的分支分布情况。以股深血管及穿血管为蒂设计顺行、逆行骨(膜)瓣,从199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修复股骨各段骨不连、骨缺损和股骨颈骨折32例。结果:骨折病例均于术后10.5~16周骨愈合,效果良好。结论:该供区血管解剖位置恒定,手术操作简单,转位灵活,对供区影响很小,适用于股骨各段骨不连、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深血管 股骨 骨瓣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桂午 张发惠 +1 位作者 刘经南 陈日景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5-156,共2页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钟桂午张发惠刘经南陈日景胫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居首位,其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修复比较困难[1,3],我们通过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发现胫前动脉下... 胫前动脉踝上支骨膜(骨)瓣移位术的临床应用钟桂午张发惠刘经南陈日景胫骨骨折在四肢骨折中居首位,其骨不连的发生率较高,修复比较困难[1,3],我们通过4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的解剖学观察,发现胫前动脉下段发出较为粗大而恒定的骨膜支分布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胫前动脉 踝上支骨膜瓣 移位术
原文传递
带血供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的移位术 被引量:3
19
作者 钟桂午 张发惠 刘经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为上肢骨不连、骨缺损以及肘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方法:选择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带血供的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缺损和骨... 目的:为上肢骨不连、骨缺损以及肘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供骨区。方法:选择40侧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通过解剖学研究,设计带血供的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缺损和骨不连接。结果:从1995年开始,经临床应用9例(肱骨中段骨不连3例,骨缺损2例;尺、桡骨中、上段骨不连3例;肘关节面软骨缺损1例),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结论:以尺侧下副动脉为供养血管的肱骨下段内侧骨(膜)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吻合丰富,可形成多种带血供的骨供区,适于修复肱骨、尺、桡骨骨不连、骨缺损以及肘关节软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瓣 骨缺损 移位术 上肢骨
原文传递
带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
20
作者 钟桂午 胡万华 +3 位作者 闫毅 许可才 张正治 杨志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探讨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新的有效方法。方法在25例成人上肢标本和57套腕骨标本上观察了碗豆骨的形态和血供。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带血管蒂和尺侧腕屈肌腱的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17例。结果经18... 目的 探讨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新的有效方法。方法在25例成人上肢标本和57套腕骨标本上观察了碗豆骨的形态和血供。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带血管蒂和尺侧腕屈肌腱的豌豆骨移位替代月骨,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17例。结果经18~46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17例腕痛全部缓解,腕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握力比术前增加48.2%。X线片见:16例带蒂豌豆骨移位骨位置正常,无骨硬化和骨萎缩,1例术后2年豌豆骨萎缩。17例患者中15例恢复原工作,2例因社会原因改换工作。结论带蒂豌豆骨移位能有效地保持腕骨链的完整,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Ⅲ期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骨 缺血性坏死 豌豆骨 骨骼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