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的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应用特点分析
1
作者 金淼鑫 赵晖 +2 位作者 朱平生 苗明三 乔靖怡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鉴于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与临床症状贴合度较低,复制更符合临床实际的DILI模型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3年7月DILI动物模型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为构建与人类发病机制、与人体... 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鉴于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与临床症状贴合度较低,复制更符合临床实际的DILI模型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3年7月DILI动物模型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为构建与人类发病机制、与人体肝脏代谢功能更接近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筛选DILI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对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造模动物、造模方法、成模时间、阳性药物、检测指标等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在DILI动物模型中小鼠占比74.14%,其中C57BL/6小鼠占比27.41%,KM小鼠占比25.07%,ICR小鼠占比10.70%及Balb/c小鼠占比7.57%。对乙酰氨基酚为最常用造模药物占比63.57%。对所纳入文献中的常用造模药对乙酰氨基酚造模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小鼠造模剂量最多的是300 mg/kg,占比31.46%;大鼠的造模剂量多为1000 mg/kg。最常用的造模时间是24 h,占比40%;其次是12 h,占比23.24%;再次是6 h,占比16.22%。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腹腔注射,占比56.87%;其次是灌胃占比41.51%。常用的检测指标的方法有蛋白质印迹法,占比27.45%;其次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占比26.61%。主要用来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的变化。最常用阳性对照药物为水飞蓟素,占比37.61%;其次为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联苯双酯,占比分别为27.52%和26.61%。通过对所选造模条件进行赋值权重,提出最佳模型为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24 h后检测小鼠的表观指征群、血清和肝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临床表现即为造模成功,最佳模型占比56.42%。以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为模型开展实验研究,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建立DILI模型,通常24 h后即可造模成功;选用水飞蓟素、N-乙酰半胱氨酸或联苯双酯作为阳性对照药;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水平,结合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模型建立、检测与评价的最佳指标。结论:通过文献挖掘和系统化分析,对既往DILI模型建立规律及潜在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出DILI动物模型复制的最佳条件和评价指标,为建立临床吻合度高且重复性好的DILI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动物模型 数据挖掘 模型分析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青风藤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贾梦雪 朱静平 +3 位作者 王振兴 李宁 李红伟 李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3,I0036,共8页
青风藤是临床常用祛风湿药物,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目前从青风藤中鉴定出生物碱、三萜、木脂素、丁烯酸内酯、蒽醌、挥发油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肿瘤、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药理作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 青风藤是临床常用祛风湿药物,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目前从青风藤中鉴定出生物碱、三萜、木脂素、丁烯酸内酯、蒽醌、挥发油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抗肿瘤、抗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药理作用。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青风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减毒增效策略进行总结,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青风藤的药用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风藤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临床应用 减毒增效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读书丸对AD模型小鼠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作用
3
作者 孙宏宇 李正敏 +6 位作者 翟璐珂 王博宇 凌媛 赵东涵 张娟 张振强 张紫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7,共13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读书丸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认知能力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TCMSP等数据库预测读书丸的成分及其相应靶点、AD相关靶点。利用Venny网站获取读书丸与AD交集靶点;采用S...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读书丸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认知能力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TCMSP等数据库预测读书丸的成分及其相应靶点、AD相关靶点。利用Venny网站获取读书丸与AD交集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别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药物-疾病-靶点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双侧脑室注射Aβ_(25-35)建立AD小鼠模型,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情况,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通过数据库搜集整理后筛选出药物和疾病相关交集靶点共311个;GO与KEGG分析显示相关靶点集中在线粒体等组分,富集在ATP结合、MAPK活性正调控等通路。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降低(P<0.05),线粒体嵴出现肿胀、断裂(P<0.0001),海马MAPK、Mfn2、OPA1蛋白表达降低(P<0.01),DRP1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读书丸中、高剂量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提升(P<0.05),线粒体的受损明显改善(P<0.01),海马MAPK、Mfn2、OPA1蛋白表达增加(P<0.01),DRP1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读书丸能够减轻线粒体损伤,维持线粒体稳态,进而改善AD小鼠认知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Aβ_(25-35)小鼠 读书丸 网络药理学 线粒体动力学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细胞焦亡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机制探讨
4
作者 段亚飞 石贤聪 +5 位作者 吕明真 徐江雁 张振强 苗晋鑫 谢治深 张效威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7,共7页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DKD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消皮素(Gasdermin,GSDM)家族介导,并伴随大量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的释放,从而导致...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细胞焦亡作为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DKD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消皮素(Gasdermin,GSDM)家族介导,并伴随大量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等的释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因此调节细胞焦亡在治疗DKD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药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节细胞焦亡,在治疗DKD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究发现,细胞焦亡途径治疗DKD的中医药以中药复方为主,中药单体为辅。聚焦于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将DKD与细胞焦亡关系进行综述,同时对中医药抑制细胞焦亡改善DKD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探究更多有效治疗DKD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糖尿病肾脏疾病 中医药 肾脏损伤
原文传递
促进中医药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中药学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君明 王辉 +6 位作者 崔瑛 李亚敏 袁培培 李玲玲 毛静 薛淑娟 罗晓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14-2215,共2页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了基于促进中医药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中药学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在中药学教学中适时恰当有效融入“课堂派”“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工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PBL、基于“家国情怀”“...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了基于促进中医药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中药学教学模式。文章通过在中药学教学中适时恰当有效融入“课堂派”“雨课堂”“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工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PBL、基于“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思政点的课程思政、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基于情感目标、小班授课、纵横贯通教学法、“药性-功效-应用”三位一体教学法、层次递进教学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原中医药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融入合理用药思想、趣味性教学法等多种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和热爱,确保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中医药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文章为促进基于中医药本科生自主能力培养的中药学教学改革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 线上教学 混合式教学 课程思政 案例教学 PBL 中药学
原文传递
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止泻活性部位筛选及“谱效”关系研究
6
作者 李红伟 徐若颖 +4 位作者 周宁 曹彦刚 田连起 石延榜 李凯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59,共12页
目的筛选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YZYH)止泻活性部位,并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推测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志物。方法制备大鼠脾肾阳虚泄泻模型,测定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石油醚(YZYH⁃L)、乙酸乙酯(YZYH⁃M)、水(YZYH⁃H)3部位药效指标,包... 目的筛选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YZYH)止泻活性部位,并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推测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志物。方法制备大鼠脾肾阳虚泄泻模型,测定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石油醚(YZYH⁃L)、乙酸乙酯(YZYH⁃M)、水(YZYH⁃H)3部位药效指标,包括体重、肛温、腹泻潜伏期(diarrhea incubation period,DIP)、腹泻指数(diarrheal index,DI)等行为学指标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NOS)、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磷酸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ate kinase,CPK)等生化指标;建立不同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图谱,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部位化学成分与止泻药效指标间的“谱效”关系。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15 d后,模型组大鼠出现泄泻证主症关键病理指标—水样便,同时,伴随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和弓背等脾阳和肾阳虚泄泻的次症典型特征;给与治疗药物后,泄泻主症和次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阳性药、YZYH⁃M部位第28天后泄泻模型大鼠关键指标DIP极显著延长(P<0.01)、DI极显著降低(P<0.01),以及脾、肾阳虚泄泻的次症典型特征代表性指标体重、24 h摄食、饮水量、肛温和血清生化指标NOS、cGMP、CPK等活性的调节作用均较其它给药组好;“谱效”关系研究表明茴香醛、4号色谱峰等成分与DIP、DI、NOS、cGMP、CPK 5个药效指标的关联度重要。结论YZYH⁃M部位为药对止泻活性部位,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胃肠功能亢进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与免疫相关;茴香醛及4号峰作为药对的质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 止泻作用 活性部位 “谱效”关系 灰色关联法 茴香醛
下载PDF
医学研究生动物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7
作者 苗晋鑫 曹利华 苗明三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5,共6页
动物实验课是医学及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类研究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动物实验课教学方式存在内容单一、研究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创... 动物实验课是医学及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类研究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动物实验课教学方式存在内容单一、研究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更好地促进研究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旨在探讨动物实验课的教学改革。首先,介绍动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其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提出动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原则,包括以研究生为中心、注重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索、促进跨学科融合等,同时将中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贯穿其中。然后,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动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选取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兴趣和专业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应鼓励研究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合作,引导他们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如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项目展示等,以全面评估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最后,通过实践验证和效果评估,总结动物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课 教学改革 主动学习 创新思维
下载PDF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治疗方剂中高频次重点中药材面积遥感测算的方法研究
8
作者 裴莉昕 王炫璎 +2 位作者 陈琳 张飞 纪宝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S01期15-19,共5页
目的: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治疗方剂中8个高频次重点中药材面积遥感测算方法。方法:对国家卫生部门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药和处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材(甘草、连翘、金银花、广藿香、藿香、... 目的: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治疗方剂中8个高频次重点中药材面积遥感测算方法。方法:对国家卫生部门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用于防治COVID-19的中成药和处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材(甘草、连翘、金银花、广藿香、藿香、麻黄、苍术、苦杏仁)进行梳理,重点对其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归类分析并探讨基于遥感数据提取种植面积的方法。结果:首次构建了这8个频次较高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取的方法体系。结论: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药材存量的估算提供数据支持,对于中药材的有序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中药材 面积 遥感
下载PDF
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串话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的干预探析
9
作者 曹利华 赵晖 +5 位作者 贺红娟 王真真 王笑雨 李娜 高松 苗明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86-3096,共11页
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疾患,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串话不仅对大脑的发育和成熟至关重要,而且对成熟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至关重要,二者之间串话障碍是导致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此外,神经干细胞和小... 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疾患,发病机制复杂,尚缺乏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神经元-小胶质细胞的串话不仅对大脑的发育和成熟至关重要,而且对成熟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至关重要,二者之间串话障碍是导致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此外,神经干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调节二者相互作用可促进新的神经元产生。中医药防治抑郁症历史悠久,其可调控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保护神经元损伤、促进突触可塑性和神经发生。本文针对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互作机制及中医药对二者的调控进行探讨,为抑郁症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神经元-小胶质细胞串话 中医药 突触可塑性 神经发生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茯苓对化疗性肠黏膜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寅博 刘福宇 +4 位作者 单凯欣 冯永岗 范国旗 苗明三 方晓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814-820,共7页
目的观察茯苓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的化疗性肠黏膜炎(chemotherapeutics-induced intestinal mucositis,CIM)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茯苓的潜在成分与核心靶点;... 目的观察茯苓对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的化疗性肠黏膜炎(chemotherapeutics-induced intestinal mucositis,CIM)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茯苓的潜在成分与核心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CIM相关基因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小鼠连续5 d腹腔注射5-FU诱导CIM模型;小鼠给予茯苓预防治疗5 d,边造模边给药治疗5 d,造模结束后治疗3 d,记录动物基本体征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回肠黏膜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回肠组织肠黏膜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 p65、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2与闭合蛋白(Occludin)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茯苓经筛选获得活性成分14个,茯苓治疗CIM的核心靶点182个;茯苓影响CIM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环磷酸腺苷(cyclic-AMP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A,cAMP)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等途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胺吡啶组和茯苓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和食物消耗量上升,结肠长度和脾脏指数增加(P<0.05);组织水平上,柳氮磺胺吡啶组和茯苓各剂量组小鼠的回肠绒毛长度与杯状细胞数增加,柳氮磺胺吡啶组和茯苓中剂量组隐窝深度减小(P<0.05);蛋白表达上,茯苓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小鼠回肠NF-κB p65、COX-2表达明显减少,Occludin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茯苓对5-FU诱导的小鼠CIM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TLR通路中NF-κB p65、COX-2蛋白表达,增加Occludin表达并提高机体免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5-氟尿嘧啶 化疗性肠黏膜炎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11
作者 朱正望 王琳琳 +2 位作者 赵静涵 朱平生 苗明三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7-1444,共8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中... 目的探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文献,收集中药复方,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和SPSS 21.0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分类、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28篇,提取处方442首,涉及中药225味,高频药物24味,其中党参、茯苓、陈皮、柴胡的使用频次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多归脾、肺、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0种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9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最多,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2种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类。结论中医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药为主,甘温补虚、辛开苦降,辨证配伍化湿、解表、清热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证型 肝胃不和证 用药规律 关联规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益气健脾 疏肝行气
原文传递
中药养颜学的内涵与外延
12
作者 康乐 黎锦帮 +5 位作者 田硕 徐升悦 曹利华 宋亚刚 朱建光 苗明三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026-3029,共4页
中药养颜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梳理中药养颜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及中药养颜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其与中医养生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中药养颜学的内涵和外延。中药养颜学在美容护肤... 中药养颜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梳理中药养颜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及中药养颜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其与中医养生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中药养颜学的内涵和外延。中药养颜学在美容护肤品、健康养生品和医学美容等领域中应用广泛,但也面临标准化、实验验证与创新等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以满足人们对安全、有效的中药养颜产品的需求,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中药 美容 养颜 护肤
原文传递
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阐释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
13
作者 贺红娟 吉晓妍 +3 位作者 王笑雨 曹利华 王真真 苗明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04-3208,共5页
中医理论认为哮喘的病机在于肾精亏虚。很多补肾药物可以调节免疫抑制哮喘的发生。肾为先天之本,肾是“藏精之所,主骨生髓”,肾充则髓实,它的充盈关系到各脏腑气血的盛衰。肾充则髓实理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 中医理论认为哮喘的病机在于肾精亏虚。很多补肾药物可以调节免疫抑制哮喘的发生。肾为先天之本,肾是“藏精之所,主骨生髓”,肾充则髓实,它的充盈关系到各脏腑气血的盛衰。肾充则髓实理论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分化修复潜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BMSCs迁移入肺可以抑制哮喘的发生发展,补肾药对BMSCs的增殖分化及迁移有明显调节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补肾药物可能通过刺激BMSCs的迁移影响肺上皮细胞抑制哮喘的发生。本研究将基于BMSCs功能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分析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与调节BMSCs的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肾精 中医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规律
14
作者 朱正望 党雪 +2 位作者 朱平生 车志英 苗明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11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膜性肾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文件,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和SPSS 21.0软件对中医证型、...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治疗膜性肾病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建立数据文件,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和SPSS 21.0软件对中医证型、药物的使用频次、分类、用量和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复方179首,高频药物18味,其中黄芪、茯苓、白术和党参使用频次最多;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最为常见,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为主,多归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6种关联强度高的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4类。结论: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甘温补虚,辨证配伍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中医药 关联规则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效威 刘宜杭 +6 位作者 张润东 李阳 张续杰 徐佳佳 梁舒 杨珊茹 谢治深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6-1254,共9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组方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收录的中医药治疗ALD的相关方剂,根据筛选条件整理后,使用IBM SPS...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病(ALD)的组方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收录的中医药治疗ALD的相关方剂,根据筛选条件整理后,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对纳入方剂的中药进行组方规律、关联规则分析,归纳中药治疗ALD的用药规律,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以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中医药干预ALD核心药物组合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主要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并以分子对接技术加以验证。结果共纳入治疗ALD的方剂143首,涉及中药222味,使用频次≥25次的高频中药28味,关联规则分析得到8个核心药物组合。其中“茯苓-白术-茵陈”与ALD交集靶点215个,包括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6个核心靶点,涉及信号通路168条,主要包括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化学致癌-活性氧及脂质-动脉粥样硬化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啤酒甾醇、芫花素、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等主要活性成分与AKT1结合能力较好。结论核心药组“茯苓-白术-茵陈”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于AKT1、TNF、VEGFA等关键靶点蛋白,参与PI3K/AKT等关键信号通路的调控,进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减缓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修复的作用,可为中医药治疗ALD研究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酒精性肝病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茯苓 白术 茵陈
原文传递
宫颈癌发病机制及中医药临床干预研究述评
16
作者 东红阳 彭孟凡 +2 位作者 朱正望 安一珂 苗明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963-1969,共7页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多样,且近年来发病群体呈低龄趋势。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此外,基因表达异常、非编码RNA异常、宫颈上皮细胞微环境、基因修饰以及不良环境等...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多样,且近年来发病群体呈低龄趋势。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此外,基因表达异常、非编码RNA异常、宫颈上皮细胞微环境、基因修饰以及不良环境等均是诱发宫颈癌的潜在因素,但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认识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对其早期筛查、诊断、防治和预后十分重要。目前,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案是手术联合化放疗,虽效果显著,但不良反应多,不能长期维持治疗。中医药治疗宫颈癌具有独特优势,既可作为主体,又可辅助化药,发挥降低化药、射线剂量,减毒增效,提高患者适应性、减轻治疗痛苦等作用,有助于维持治疗。但目前缺乏对宫颈癌发病因素的系统总结,且中医药治疗尚未形成流行趋势。因此,有必要针对其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宫颈癌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概述,为宫颈癌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推动中医药在宫颈癌防治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发病机制 临床干预
下载PDF
基于冬凌草全长转录组的TIFY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17
作者 练从龙 兰金旭 +3 位作者 杨晶凡 李晶晶 杨灏 陈随清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301,共12页
【目的】TIFY蛋白是茉莉酸(JA)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中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揭示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的TIFY基因可为冬凌草的抗逆性改良育种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研究提供理论依... 【目的】TIFY蛋白是茉莉酸(JA)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中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揭示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的TIFY基因可为冬凌草的抗逆性改良育种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冬凌草三代全长转录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冬凌草TIFY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分析,并采用RT-qPCR技术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结果】(1)成功从冬凌草中鉴定出12个TIFY家族基因成员;(2)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其氨基酸长度124~378 aa,分子量13924.89~39692.38 Da,等电点5.05~9.69;除IrTIFY10蛋白为稳定蛋白,其他均为不稳定蛋白;IrTIFY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核,均为亲水性蛋白,且不含信号肽。(3)结构分析表明,IrTIFY家族蛋白成员无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中含量最多的结构类型为无规则卷曲;且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4)密码子偏好性分析结果表明,IrTIFY基因家族密码子偏好性较弱,稍倾向于使用以A或U结尾的密码子。(5)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冬凌草TIFY家族成员中存在多个光响应元件、激素响应元件和逆境响应元件等,但不同成员之间的元件存在差异。(6)进化树分析表明,冬凌草TIFY家族12个成员分为PPD(IrTIFY2)、ZML(IrTIFY3/8/10)、TIFY(IrTIFY7/12)和JAZ(IrTIFY1/4/5/6/9/11)4个亚家族,进化上与同为唇形科的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亲缘关系最近。(7)RT-qPCR分析结果显示冬凌草TIFY家族12个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叶>茎>根,且大部分成员存在显著差异。【结论】TIFY基因家族在冬凌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可能参与调控冬凌草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冬凌草TIFY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基础和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 TIFY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鹿角、鹿角胶和鹿角霜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性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的影响
18
作者 张宏伟 杜莉杰 +3 位作者 朱建光 王瑞生 王胜超 张振凌 《时珍国医国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3-459,共7页
目的比较鹿角、鹿角胶和鹿角霜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性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的影响,评价三者的药理药效的共性和个性联系。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鹿角高、低剂量组,鹿角胶高、低剂量组及鹿角霜高、低... 目的比较鹿角、鹿角胶和鹿角霜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性激素水平及激素受体的影响,评价三者的药理药效的共性和个性联系。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鹿角高、低剂量组,鹿角胶高、低剂量组及鹿角霜高、低剂量组,采用外源性激素苯甲酸雌二醇与黄体酮相结合复制乳腺增生大鼠模型,测量大鼠的乳房直径、高度及脏器指数,观察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E_(2)、P、PRL、LH和FSH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乳腺组织中ERα、ERβ和PR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乳房直径和高度明显较高,病理切片显示组织分泌现象明显,腺泡扩张,数量增多,上皮出现增生;LH、E_(2)水平显著升高(P<0.01),FSH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ERα、ERβ、PR阳性细胞数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鹿角胶高剂量组各指标趋势均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剂量组也在各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有效性;鹿角高剂量组在乳房直径、高度和FSH、PRL、P水平,以及PR阳性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鹿角霜组在乳房直径和高度、卵巢指数和E_(2)、P、PRL水平,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鹿角胶高剂量组较鹿角、鹿角霜各组指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有效性,为乳腺增生的临床用药、保健品开发等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角 鹿角胶 鹿角霜 乳腺增生 性激素 激素受体
原文传递
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19
作者 李汉伟 赵晖 +3 位作者 宋亚刚 朱平生 苗明三 乔靖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目的 探索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模型+联苯双酯5.6... 目的 探索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每组14只。各给药组连续ig给予相应药物7 d,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ip给予0.2%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于造模24 h后,各组取8只小鼠,称重,取血,取肝,并计算肝指数。制备肝组织匀浆,试剂盒微板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酶学指标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各组剩余6只小鼠采用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分析小鼠肝氧合血红蛋白(HbO_(2))和脱氧血红蛋白(Hb),计算血氧饱和度,并通过分析吲哚氰绿(ICG)肝内分布判断肝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PT、GOT和α-G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以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小鼠肝指数、GPT、GOT和α-GST水平及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熊果酸和BF可明显减轻小鼠肝细胞的病变程度,脂肪变性明显减轻。MSOT成像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HbO_(2)水平及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Hb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小鼠HbO_(2)水平显著升高,Hb水平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减轻肝细胞损伤后ICG染料探针肝内蓄积。结论 熊果酸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MSOT成像分析发现熊果酸能够升高小鼠肝脏血氧饱和度,改善ICG代谢,减轻肝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肝损伤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
下载PDF
牛蒡叶倍半萜内酯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20
作者 黄娜 郝单丽 +3 位作者 郭辉 刘雅琳 王智民 代丽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苯酞组、OGD/R+Melitensin(12.5、25、50μmol/L)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小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借助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筛选Melitensin防治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Melitensin防治IS核心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对核心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荧光定量法(RT-qPCR)、蛋白质印迹法进行体外验证。结果:Melitensin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迁移及管形成,降低LDH、TNF-α水平,增加VEGF水平(P<0.05,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62个、核心作用靶点9个,富集的关键通路有VEGF、IL-17、MAPK、TNF等。分子对接显示Melitensin与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有较好的结合能。体外实验验证显示,Melitensin能够上调细胞中血管生成素-1(Ang-1)、VEGF、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Melitensin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来发挥治疗I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itensin 氧糖剥夺/复氧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迁移 成管能力 血管新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