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泊酚与丙泊酚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蒙兴虹 《大医生》 2025年第4期7-10,共4页
目的 探讨环泊酚、丙泊酚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于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麻醉维... 目的 探讨环泊酚、丙泊酚在老年患者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于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麻醉维持药物不同分为环泊酚组和丙泊酚组,每组60例。环泊酚组患者使用环泊酚作为麻醉维持药物,丙泊酚组患者使用丙泊酚作为麻醉维持药物。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苏醒质量、认知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麻醉后,两组患者心率(HR)均升高,但环泊酚组升高幅度小于丙泊酚组;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均降低,但环泊酚组降低幅度小于丙泊酚组(均P<0.05)。术后,环泊酚组患者躯体舒适、情感状态、心理支持、身体独立性、疼痛控制的15项恢复质量(QoR-15)量表评分均高于丙泊酚组(均P<0.05)。术后,丙泊酚组患者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丙泊酚组(均P<0.05)。环泊酚组患者并发生总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 与丙泊酚相比,环泊酚在改善老年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提高术后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泊酚 丙泊酚 胆囊切除腹腔镜手术
下载PDF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承银 李秀满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9期2157-2159,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二次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两组,即试验组(采用布比卡因5 mg+芬太尼20μg混合液)和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10 mg),每组40例,观察两组的平均...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二次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按照随机对照表分为两组,即试验组(采用布比卡因5 mg+芬太尼20μg混合液)和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10 mg),每组40例,观察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变化、肌松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到达时间、下肢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不良反应(低血压、寒颤、呕吐、尿管不适)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麻醉前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试验组低血压,寒颤,恶心、呕吐和尿管不适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试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试验组最高阻滞平面到达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次剖宫产手术中,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与常规剂量布比卡因相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较少,运动恢复较快,患者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腰-硬联合麻醉 妇科 腹腔镜
下载PDF
地佐辛与瑞芬太尼用于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麻醉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正举 莫品军 +2 位作者 谭健 刘璐 蒙兴虹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6期142-145,共4页
目的 探讨地佐辛与瑞芬太尼用于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研究组应用地佐辛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H... 目的 探讨地佐辛与瑞芬太尼用于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麻醉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研究组应用地佐辛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HR、MAP、Narcotrend指数及SAS、VAS、BCS评分。结果 麻醉前、切皮时、气腹建立时、组织分离时、手术结束时两组HR、MAP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研究组HR、MAP更低(P>0.05);麻醉前、切皮时、气腹建立时、组织分离时、手术结束时两组Narcotrend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研究组Narcotrend指数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各时点SAS、VAS评分更低, BCS评分更高(P<0.05)。结论 对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患者进行地佐辛麻醉,镇痛效果明显,安全性高,不会对HR、MAP产生明显影响,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因此,地佐辛麻醉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瑞芬太尼 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 麻醉效果 镇痛效果
下载PDF
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比较分析
4
作者 蒙兴虹 莫品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9年第4期00097-00097,共1页
分析比较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剖腹产产妇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并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其中命名为对照组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命名为观察... 分析比较剖腹产采用腰硬联合与硬膜外麻醉镇痛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剖腹产产妇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并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其中命名为对照组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命名为观察组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结果:观察组产妇麻醉镇痛≥Ⅲ级者占4.88%,对照组产妇麻醉镇痛≥Ⅲ级者占17.07%。结论:在产妇剖宫产中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腹产 腰硬联合 硬膜外麻醉 镇痛效果 比较分析
下载PDF
舒芬太尼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和临床麻醉中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刘璐 《医药前沿》 2022年第12期44-46,共3页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以及临床麻醉的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诊的88例手术患者,按照患者麻醉过程中使用镇痛药物以及麻醉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以及临床麻醉的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诊的88例手术患者,按照患者麻醉过程中使用镇痛药物以及麻醉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过程中使用芬太尼药物,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过程中使用舒芬太尼药物。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4%,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自由呼吸及苏醒的时间分别为(7.62±2.31)、(25.33±4.15)h,均短于对照组的(15.28±3.99)、(42.27±6.8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5.58±0.49)分,低于对照组的(6.04±0.43)分,麻醉总有效率为97.73%,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手术患者实施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的过程中,相比于以往采用芬太尼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来说,采用舒芬太尼可有效缩短患者的自由呼吸时间以及苏醒时间,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以及临床麻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静脉术后镇痛 临床麻醉
下载PDF
hUC-MSCs对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茂琼 向敏 +8 位作者 宋海良 王岚 匡梦岚 张丽娟 熊英 何志旭 许键炜 高鸿 秦臻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通过移植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缺氧缺血诱导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并探讨hUC-MSCs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约10 cm,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通过感染重组携带绿... 目的通过移植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缺氧缺血诱导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并探讨hUC-MSCs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约10 cm,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通过感染重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标记细胞;取18只新生健康7d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假手术)、模型、治疗组,其中模型组及治疗组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建模成功24 h后将标记的hUC-MSCs注射入治疗组左侧(损伤侧)侧脑室,各组大鼠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检测hUC-MSCs在HIE大鼠大脑内的定植并采用TTC染色观察梗死脑组织,RT-qPCR测定海马组织中Beclin-2、Caspase-3 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细胞Beclin-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大脑没有形成梗死体积,模型组大鼠大脑梗死体积明显,梗死体积比为(41.67±4.17)%;治疗组大鼠经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大脑梗死体积减小[(16.65±3.4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E建模48 h后,内源性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上调。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hUC-MSCs能减小缺氧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梗死体积,对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hUC-MSCs能够减少大鼠脑细胞凋亡,下调缺氧缺血脑损伤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相关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凋亡 Beclin-2 Caspase-3
下载PDF
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谭健 李秀满 李斌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z1期224-226,共3页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2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15 mL;B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试验量无异常后,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同时记录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瘙痒、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0的HR、MAP、RR和SpO_2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T3和T4的H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4的MAP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芬太尼使用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恶心、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下肢手术中,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好,起效快,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腰丛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下载PDF
七氟醚对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组织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贵龙 糜睿 +5 位作者 徐雄坤 高鸿 刘艳秋 李华宇 代东君 符校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组织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 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24只,K-H液平衡灌流15 min后,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组(I...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组织Kir2.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80~320 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24只,K-H液平衡灌流15 min后,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组(Sev组),每组8只。C组持续平衡灌流37℃K-H液105 min。IR组K-H液继续灌流15 min后,采用4℃Thomas液20 ml/kg使心脏停跳60 min,心脏周围用4℃的Thomas液进行保护,在心脏停跳30 min时追加注射4℃Thomas液10 ml/kg,在心脏停跳60 min时再灌注K-H液30 min。Sev组灌注液为饱含1 MAC七氟醚的K-H液,其余同IR组。观察并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心脏复跳时间和心律失常持续时间;记录平衡灌注15 min(T0)、继续灌注15 min/平衡30 min(T1)、再灌注15 min/平衡105 min(T2)、再灌注30 min/平衡120 min(T3)的左心室前壁外膜层和内膜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计算50%和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50、MAPD90);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Kir2.1蛋白相对含量和分布。结果灌注心脏复跳时IR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2 min内有1例恢复正常节律;Sev组有2例发生心律失常,2 min内有均恢复正常节律;IR组心脏复跳时间、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明显长于Sev组(P<0.05);与T0和T1时比较,T2-T3时IR组外膜层和内膜层MAPD90明显延长(P<0.05);Sev组外膜层MAPD90明显延长(P<0.05)。T2-T3时Sev组和IR组外膜层和内膜层MAPD90明显长于C组(P<0.05),Sev组内膜层和外膜层MAPD90明显短于IR组(P<0.05)。IR组Kir2.1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低于C组(P<0.05),Sev组Kir2.1蛋白相对含量明显高于IR组(P<0.05);C组Kir2.1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且具有规则的分布;IR组Kir2.1蛋白的表达点状分散分布且无规律;Sev组Kir2.1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且具有规则的分布。结论七氟醚降低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其分子机制可能与Kir2.1蛋白的表达与分布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 低温全心缺血-再灌注 再灌注心律失常 Kir2.1蛋白
下载PDF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谭健 李秀满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9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 I~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组(研究组)和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组(对照组)各30...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 I~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组(研究组)和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组(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2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15 mL。对照组行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麻醉,腰穿成功后,给予0.5%布比卡因2.5 mL,分别记录麻醉前5 min(T_0)、麻醉后5 min(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和手术结束时(T_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和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同时记录舒芬太尼使用率、麻黄碱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瘙痒、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前5 min(T_0)的HR、MAP、RR和SPO_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麻醉后5 min(T_1)、手术开始时(T_2)、手术开始后30 min(T_3)和手术结束时(T_4)的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结束时(T_4)的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舒芬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的麻黄碱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下肢手术中,与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丛神经阻滞 坐骨神经阻滞 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下载PDF
PDCA在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0
作者 覃家露 韦云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17期119-120,130,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在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手术室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400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200)以及对照组(n=200)。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融入PDCA循... 目的探讨PDCA在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手术室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400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管理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200)以及对照组(n=200)。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融入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两组手术室空气菌落总数。结果研究组病原菌检出率(5.50%)要较对照组(15.00%)更低(P<0.05);研究组手术切口感染率(2.00%)较对照组为(6.50%)更低(P<0.05);研究组手术室空气菌落总数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感染管理当中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有利于改善手术室空气质量,降低病原菌检出率,预防手术室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 手术室 感染预防
下载PDF
麻醉可视软性喉镜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9期43-45,共3页
在临床麻醉中,术前对病人气道情况的预评估,还有气管插管工具的正确选择,决定着气管插管的成功与否。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术是急救、麻醉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技术,... 在临床麻醉中,术前对病人气道情况的预评估,还有气管插管工具的正确选择,决定着气管插管的成功与否。气管插管技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术是急救、麻醉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能够及时吸出气道内分泌物或异物,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气管插管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抢救能否成功、患者能否安全转运及患者预后情况。而成功的气管插管和围术期气道的管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有研究表明,一半以上的麻醉相关并发症是气道管理不善所致。而气道管理又分为两类:正常气道和困难气道(明确的困难气道和可疑的困难气道);大约85%的困难气道可以通过术前评估发现,有预见的准备跟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安全系数。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贵州医科大第三附属医院)的手术患者80例,ASA:Ⅰ级或Ⅱ级行择期手术的病人,排除标准:小下颌、颈短、头部后仰受限、张口度1-3cm、甲颏间距小于6cm、Mallampati分级为Ⅲ级以上,无上呼吸道疾病等情况,病人无高血压病史,心肺功能都良好。随机的把病人分为两组:可视软喉镜组(A组)、普通喉镜组(B组)各40例,观察两组病人声门暴露的程度与时间、插管用时,诱导前后、插管时、插管后5分钟。结果 可视软喉镜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普通喉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视软喉镜在一定范围内可缩短困难气道插管时声门暴露的时间及插管时间,提高插管的安全性,增加成功率,大大减少了插管时患者心率血压的波动和术后咽喉部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软喉镜 困难气道 气管插管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嗅觉记忆障碍及血浆褪黑素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健 高鸿 +6 位作者 曹莹 周菁 任益民 席特 高华琳 王安琦 周微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嗅觉记忆障碍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泌尿科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于迎香、印堂行...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嗅觉记忆障碍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泌尿科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于迎香、印堂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疏密波,2 Hz/100 Hz),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直接行全身麻醉。于治疗前、手术开始后30 min和手术结束时记录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于治疗前(T0)和麻醉结束后Aldrete评分达10分时(T1)采用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CCCRC)嗅觉功能检查法评估嗅觉识别分数,并采用ELISA法测定外周静脉血血浆褪黑素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MAP、HR、SpO2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时间点嗅觉识别分数、血浆褪黑素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嗅觉识别分数下降,血浆褪黑素浓度降低(P<0.05)。T1时间点观察组嗅觉识别分数、血浆褪黑素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改善七氟醚全麻患者术后嗅觉记忆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血浆褪黑素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记忆 七氟醚全麻 经皮穴位电刺激 褪黑素
原文传递
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肌miRNA表达的变化及靶基因预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剑 刘艳秋 +4 位作者 高鸿 冯玉蓉 王贵龙 何幼芹 宋静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5-888,共4页
目的明确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肌miRNA表达的变化及其靶基因。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300~400 g,麻醉后开胸取心脏,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对照组(C... 目的明确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大鼠心肌miRNA表达的变化及其靶基因。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300~400 g,麻醉后开胸取心脏,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成功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对照组(C组)和心脏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全心停灌6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制备低温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记录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评分。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出2组心肌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miRNA(DEmiRNAs)。利用RNAhybrid和miRanda数据库对DEmiRNAs调节的mRNA行靶基因预测,通过Gene Ontology和KEGG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选取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且表达水平较高的miRNA进行RT-PCR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与C组比较,IR组有7个mi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novel-miR-17、novel-miR-19、novel-miR-30、novel-miR-43、rno-miR-122-5p、novel-miR-16和rno-miR-429)。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且表达水平较高的miRNA有4个:与C组比较,IR组心肌novel-miR-17、novel-miR-30和rno-miR-122-5p表达上调,rno-miR-429表达下调(P<0.05)。通过miRNA-mRNA相关性分析结果:GJA1基因是novel-miR-17的靶点。结论心肌novel-miR-17可能作用于GJA1基因参与大鼠低温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S 靶基因修复 心律失常 心性 再灌注损伤 低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