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及其资源策略研究
1
作者 刘雄 喻理飞 +3 位作者 陈进 张慧敏 严令斌 王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5,共10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光、温、水环境资源策略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切入点,分析由草灌群落—灌木群落—乔灌群落阶段恢复过程中的群落优势种适应性状变化过程,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法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18个群落优势种进行光、温、水适应性评价;通过优势种适应性评价值(D)变化,阐明其资源策略,并采用K-means法划分适应功能群,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功能群结构变化规律及对策。【结果】群落优势种对光适应性状中,叶绿素a含量(1.213~1.851 mg/g)和叶绿素a/b(2.321~2.994)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比叶面积(125.491~215.580 cm^(2)/g)随植被恢复逐渐降低;对水适应性状中,叶干物质含量(0.272~0.386)和叶组织密度(0.060~0.151 g/cm^(3))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0.671%~0.840%)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对温适应性状中,丙二醛含量(39.116~63.162 nmol/g)随植被恢复先降低后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117.555~1618.869nmol/(g·min)]随植被恢复逐渐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D_(光)反映优势种光波长吸收的范围与光资源转换速率,D_(温)反映优势种对极端温度胁迫的耐受程度,D_(水)反映优势种在干旱环境下维持正常生长的能力;随植被恢复进行,群落优势种D_(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D_(水)由0.428逐渐升至0.612,D_(温)在各恢复阶段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种由开放型光资源获取策略转变为保守型水资源竞争策略。依据D划分出3个功能群,即FG1(低光—低温—低水适应功能群)、FG2(高光—高温—高水适应功能群)和FG3(低光—低温—高水适应功能群);随植被恢复进行,FG1的重要值占比逐渐降低,在草灌群落阶段达最高值(49.275%),在灌木群落阶段为36.931%,而乔灌群落阶段不存在该资源类型物种;FG2物种仅在草灌和乔灌群落阶段存在且重要值占比较小;FG3的重要值占比逐渐升高。【结论】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水热胁迫的物种在恢复早期占据优势地位;自灌木群落阶段起,逐渐被低光合速率、低光资源捕捉面积、不耐极端温度、耐旱的物种替代。喀斯特区域植被抚育应在恢复早期保留光资源获取策略物种,且多种资源策略物种共存,恢复中后期主要保留水资源竞争策略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功能性状 适应评价 功能群 资源策略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微生物异化硝酸盐还原产铵的环境驱动因子及其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何腾霞 尹梦圆 +4 位作者 江龙 王侧容 金城涛 彭益丹 周歧敏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26,共16页
硝态氮可通过微生物异化还原为铵态氮与气态氮,其中微生物驱动的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过程是土壤保留氮素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然而,环境因子如重金属、氧化还原电位、C/N、铁等会影响硝态氮的还原流向,因此,明确驱... 硝态氮可通过微生物异化还原为铵态氮与气态氮,其中微生物驱动的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过程是土壤保留氮素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然而,环境因子如重金属、氧化还原电位、C/N、铁等会影响硝态氮的还原流向,因此,明确驱动微生物实现DNRA代谢的环境因子与强化微生物DNRA代谢过程的相关技术对土壤保留氮素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综述微生物进行DNRA和反硝化协同竞争机制,系统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微生物DNRA代谢的影响及调控机理,综合分析了强化微生物DNRA代谢过程相关技术,并总结强调了当前研究微生物DNRA代谢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为后续进一步提高DNRA代谢强度和土壤氮素能力提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RA 环境因素 重金属 强化机理 强化技术
下载PDF
桫椤科植物多样性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何琴琴 穆君 +5 位作者 刘邦友 罗晓洪 翁涛 陈进 安明态 严令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2年第4期54-61,共8页
物种的分布及其种群所属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特征是研究生物地理学、生态学习性基础内容,是评估珍稀濒危和制定保护策略的重要支撑。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珍稀濒危、孑遗植物,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受国内外研... 物种的分布及其种群所属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特征是研究生物地理学、生态学习性基础内容,是评估珍稀濒危和制定保护策略的重要支撑。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珍稀濒危、孑遗植物,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较多。本文在概述桫椤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从生物地理学、系统进化学、分子遗传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资源学等多学科交叉、多角度聚焦桫椤科植物的分布、分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特性新研究成果,梳理桫椤遗传多样性、群落物种多样性、所属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总结已有研究中未解决问题,提出未来需要关注桫椤科植物生物地理学、生态学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科植物 生物多样性 分布格局 生物保护
下载PDF
施氮量和密度对钵苗机插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4
作者 许桂玲 管正策 +2 位作者 冯跃华 欧达 苏卫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4,共8页
为探明在钵苗机插条件下,施氮量和密度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于2017—2018年在贵州省三穗县开展田间试验,以杂交籼稻品种C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施氮量(N)、移栽密度(D)2个因素,主区处理为D,... 为探明在钵苗机插条件下,施氮量和密度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于2017—2018年在贵州省三穗县开展田间试验,以杂交籼稻品种C两优华占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施氮量(N)、移栽密度(D)2个因素,主区处理为D,设3种密度水平(D1-21.65万穴/hm^(2)、D2-16.84万穴/hm^(2)、D3-12.63万穴/hm^(2));副区处理为N,设4种施氮量水平(N1-0 kg/hm^(2)、N2-75 kg/hm^(2)、N3-150 kg/hm^(2)和N4-225 kg/hm^(2))。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穗分配率、抽穗期-成熟期的茎分配率、穗后比例均逐渐增加,而千粒重、结实率、拔节期-抽穗期茎分配率、抽穗期-成熟期的穗分配率、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化率、茎叶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物质表观输出率均逐渐下降。随着密度降低,产量、有效穗数、各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生育前期、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拔节期-抽穗期的茎叶分配率、抽穗期-成熟期的穗分配率、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化率、茎叶物质表观输出量、茎叶物质表观输出率均逐渐下降,而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成穗率、拔节期-抽穗期的穗分配率、抽穗期-成熟期的茎叶分配率、穗后比例均逐渐增加。在水稻栽培中,栽培密度和施氮量合理配置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实现钵苗机插水稻最佳组合为密度21.23万穴/hm^(2)(行株距为33 cm×14.27 cm)、施氮量253.63 kg/hm^(2),最高实际产量为9647.6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苗机插 施氮量 密度 干物质积累量 产量
下载PDF
基于杂交水稻叶片SPAD值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任红军 许桂玲 +6 位作者 冯跃华 李杰 王晓珂 高钰琪 由晓璇 韩志丽 李家乐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为探明水稻叶片SPAD值的最佳测定叶位和最佳的SPAD值次级指标,并构建基于水稻叶片SPAD值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开展以品种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的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参试品种为Q优6号和宜香优2115,氮肥施用量设5个水平(纯N 0、75、15... 为探明水稻叶片SPAD值的最佳测定叶位和最佳的SPAD值次级指标,并构建基于水稻叶片SPAD值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开展以品种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的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参试品种为Q优6号和宜香优2115,氮肥施用量设5个水平(纯N 0、75、150、225、300 kg/hm^(2)),分析叶片的敏感性、代表性和稳定性,并探讨SPAD值次级指标与施氮量和叶片含氮量之间,及叶片氮积累量与叶片含氮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敏感性、代表性和稳定性大小顺序分别为L4(顶4叶)>L3(顶3叶)>L1(顶1叶)>L2(顶2叶)和L3>L4>L2>L1、L2>L3>L4>L1,可见,L3、L4可作为氮素营养诊断的共同理想指示叶。选择L3、L4的SPAD值几何平均数(GMSI34)作为最佳的SPAD值次级指标。由叶片氮积累量与产量和叶片含氮量的抛物线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GMSI34与叶片含氮量的指数方程,求得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的SPAD值次级指标的临界值(GMSI34_(临))分别为48.5、44.3和42.9,与实际获取的GMSI34实相比较,若GMSI34_(实)-GMSI34_(临)<0时,则表明水稻缺氮,需要追氮,若GMSI34_(实)-GMSI34_(临)≥0,则表明水稻氮营养充足,无需追氮。综上,基于杂交水稻叶片SPAD值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可为杂交水稻高效氮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叶位 SPAD值 营养诊断模型
下载PDF
云南顶瓶梗霉对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
6
作者 李旭 张延威 +4 位作者 张运林 李剑峰 丁波 刘讯 韩燕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127,共8页
【目的】探究云南顶瓶梗霉GZUIFR 22.409对不同类型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以期利用该真菌促进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减少森林地表凋落物的载量,从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并为利用微生物降解法降低贵州林区森林可燃物载量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究云南顶瓶梗霉GZUIFR 22.409对不同类型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以期利用该真菌促进森林地表凋落物的降解,减少森林地表凋落物的载量,从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并为利用微生物降解法降低贵州林区森林可燃物载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采集林地的针叶和阔叶地表凋落物,利用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和粗酶分别处理凋落物,并按照野外调查地表凋落物床层参数设置床层后,于25 ℃温度和80%相对湿度条件下测定两类地表凋落物的失重动态,分析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和粗酶对两类地表凋落物的降解效果。【结果】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和粗酶对两类地表凋落物均具有降解作用且都在第16天降解率最大。对于针叶凋落物,粗酶的降解率为9.74%,菌的降解率为13.14%;经降解模型拟合,粗酶的降解系数k为0.004,降解t_(0.5)为165 d、t_(0.95)为740 d,菌的降解系数k为0.005,降解t_(0.5)为131 d、t_(0.95)为588 d;对于阔叶凋落物,粗酶的降解率为15.76%,菌的降解率为15.37%;经降解模型拟合,粗酶的降解系数k为0.007,降解t_(0.5)为93 d、t_(0.95)为422 d,菌的降解系数k为0.006,降解t_(0.5)为103 d、t_(0.95)为487 d。【结论】云南顶瓶梗霉活菌及其粗酶对针阔叶地表凋落物都有降解效果,对阔叶凋落物的降解效果优于针叶凋落物,应用该菌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减少森林地表可燃物载量的效果。因此云南顶瓶梗霉在调控森林地表凋落物载量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真菌 森林凋落物 降解 降解模型 森林火险
下载PDF
Klebsiella oxytoca EN-B2高效转化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邹建国 徐兴舟 +7 位作者 王英 田珊 王小强 王嘉臣 陈婵 邹婷 何腾霞 江龙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羟胺和亚硝态氮对动植物具有毒害作用,并通过污染环境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的一株高效转化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该菌株同时去除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影... 羟胺和亚硝态氮对动植物具有毒害作用,并通过污染环境进一步危害人类健康。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分离获得的一株高效转化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该菌株同时去除羟胺和亚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源为丁二酸钠,接菌量0.4×10^(8) CFU、碳氮比(C/N)15、温度25℃、转速150 r/min和初始pH值8.0条件下,菌株EN-B2对羟胺、亚硝态氮、总氮的去除效率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42%、100.00%和87.76%。此外,本研究通过向亚硝态氮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羟胺,进一步探讨了羟胺对菌株EN-B2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体系中羟胺浓度超过3 mg/L后,随着羟胺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该菌株在相同时间下亚硝态氮去除速率降低。本研究有助于理解Klebsiella oxytoca EN-B2在羟胺和亚硝态氮混合体系中的除氮特性,为氮污染废水的处理工艺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ebsiella oxytoca 羟胺 亚硝态氮 环境因素
下载PDF
PGPR复合菌系对花生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畅 黄文茂 韩丽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67-2372,共6页
【目的】为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复合菌肥制备提供指导,促进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方法】将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根据固氮、解磷及解钾的功能互补配制成4种复合菌系(P9+GD3、P9+GD(12)、P(10)+GD3和P(10)+GD(12)),对... 【目的】为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的复合菌肥制备提供指导,促进植物根际促生菌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方法】将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根据固氮、解磷及解钾的功能互补配制成4种复合菌系(P9+GD3、P9+GD(12)、P(10)+GD3和P(10)+GD(12)),对盆栽花生幼苗进行灌根试验,30 d后测定花生幼苗的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根际土壤功能菌群数及酶活性。【结果】4种复合菌系的灌根处理均显著增加花生的株高和鲜重,有效提高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增加根际土壤氮循环功能菌群、溶磷菌及解钾菌的数量,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尤以P(10)+GD(12)菌株组合最显著,其对照(未进行PGPR复合菌系处理)的花生株高和鲜重分别高37.60%和63.90%,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高64.36%和1.38倍,根际土壤的氨化细菌、自生固氮菌及解钾菌分别增加36.98、8.25和13.23倍,根际土壤脲酶增加2.48倍。【结论】利用根际促生菌的功能构建多功能复合菌系可有效促进花生幼苗生长,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根际土壤环境,为下一步复合菌剂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复合菌系 花生 根际土壤 功能菌群 酶活
下载PDF
茶树根际细菌菌株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促生效应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8
9
作者 韩丽珍 刘畅 +1 位作者 邓兆辉 朱春艳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47,共7页
对3株茶树根际细菌GD3、KKS-6-N1和P5进行辣椒和花生的浸种及花生的灌根试验,分析菌株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P5菌株灌根后对花生幼苗营养指标、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的影响,评价P5菌株的促生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3... 对3株茶树根际细菌GD3、KKS-6-N1和P5进行辣椒和花生的浸种及花生的灌根试验,分析菌株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P5菌株灌根后对花生幼苗营养指标、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的影响,评价P5菌株的促生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3株菌株均可显著提高辣椒和花生种子的发芽率,P5菌株的灌根处理还可显著提高花生幼苗的株高、鲜重、根重及叶绿素含量,植株的全氮含量明显提升;P5接种后的花生根际土壤细菌总数及真菌总数显著增多,细菌数/真菌数之比明显提高,氨化细菌、固氮菌及溶磷菌数显著高于对照,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显著提高,表明P5菌株可以通过活跃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提高植株的营养而达到促生目的,经分子鉴定将P5菌株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研究筛选出了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的P5菌株,为下一步菌肥的研制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际细菌 辣椒 花生 发芽率 促生作用 根际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基于Gene-Deletor系统的安全复合性状转基因烟草研究
10
作者 曾晓芳 曾昭松 +1 位作者 郭振 赵德刚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1-46,61,共7页
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水稻花粉特异启动子籼稻花粉过敏原基因(OSIPA)启动子驱动的Gene-Deletor外源基因清除系统,水稻Os GA3ox2(D18)启动子驱动水稻Os GA2ox1基因,玉米Ubiquitin启动子驱动BAR::GUS融合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以及水... 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水稻花粉特异启动子籼稻花粉过敏原基因(OSIPA)启动子驱动的Gene-Deletor外源基因清除系统,水稻Os GA3ox2(D18)启动子驱动水稻Os GA2ox1基因,玉米Ubiquitin启动子驱动BAR::GUS融合基因为筛选标记基因以及水稻Actin1启动子驱动驱动抗虫Cry1Ab基因复合性状植物表达载体p GM626-D18-Os GA2ox1遗传转化三星烟草。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及PCR分子鉴定,获得了43株转基因烟草植株。结果表明,水稻OsGA2ox1基因在烟草中表达能降低转基因烟草植株高度,但不影响植株生殖生长。转基因烟草对烟草斜纹夜蛾幼虫具有抗性,可抑制烟草斜纹夜蛾幼虫的取食与发育。以50 mg/L的除草剂Basta处理野生型和转基因烟草离体叶片,发现BAR基因提高了烟草抗除草剂的能力。对12株转基因烟草T0代花粉外源基因清除效率进行研究,发现部分烟草株系外源基因清除可达到100%,其他未完全清除外源基因株系的清除效率介于42.84%~99.97%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基因清除 抗虫 花粉 烟草
下载PDF
响应面法对狐臭柴鲜叶果胶提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鸿申 谢国芳 +2 位作者 张明生 王倩 幸菲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0-136,共7页
筛选并优化狐臭柴鲜叶果胶提取条件,为狐臭柴鲜叶果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以狐臭柴鲜叶为原料,柠檬酸为酸解质提取其鲜叶果胶,首先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液料比、柠檬酸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 筛选并优化狐臭柴鲜叶果胶提取条件,为狐臭柴鲜叶果胶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以狐臭柴鲜叶为原料,柠檬酸为酸解质提取其鲜叶果胶,首先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液料比、柠檬酸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果胶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响应面方程模型的P<0.0001<0.01,其模拟效果较为合理(模型失拟项P=0.7283>0.05)。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2:1(mL:g)、柠檬酸含量7.0%、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2.0 h。在此优化条件下,果胶提取率为23.32%,与理论值(24.12%)具有较好的拟合。该方法提取的果胶呈鲜嫩淡黄色,其制作的神仙豆腐色泽翠绿、外观规则,为狐臭柴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臭柴 响应面法 果胶 提取条件 优化
下载PDF
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志丽 许桂玲 +6 位作者 冯跃华 王晓珂 卢苇 李杰 高钰琪 任红军 由晓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39,共6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地力(高、较高、中、低)和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两因素处理,探明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穗前和...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设地力(高、较高、中、低)和施氮量(0、75、150和225kg/hm^(2))两因素处理,探明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穗前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增加趋势;抽穗期至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转运对穗部贡献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每穗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随着地力条件的降低,穗前、成熟期和穗后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和茎叶干物质对穗部的贡献率及穗部干物质增加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氮肥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亦有降低趋势,而偏生产力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均随土壤地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每穗粒数表现为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较高、中、低地力条件下,水稻可获得的最高产量分别为10829.94、10107.20、9757.30和9112.37 kg/hm^(2),其对应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141.96、165.47、154.86和152.98 kg/hm^(2)。综上所述,中等施氮量能够使杂交籼稻在不同地力条件下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能力,及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地力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基于冠层高光谱遥感的杂交水稻植被指数氮素营养诊断模型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晓珂 刘婷婷 +7 位作者 许桂玲 冯跃华 彭金凤 李杰 罗强鑫 韩志丽 卢苇 PHONENASAY Somsana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9,共9页
以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施氮水平,分析了4个植被指数(VIs)分别与叶片氮素含量(LNC)、叶片氮素积累量(LNA)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PNA)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VIs为自变量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 以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施氮水平,分析了4个植被指数(VIs)分别与叶片氮素含量(LNC)、叶片氮素积累量(LNA)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PNA)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VIs为自变量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4个VIs和LNC、LNA之间均存在决定系数大于0.7的波段区域且波段区域一致,4个VIs和APNA之间的决定系数均较低,仅在0.2左右;比值植被指数(R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6,对应的波段组合为694 nm和763 nm;垂直植被指数(P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69,对应的波段组合为864 nm和483 nm;差值植被指数(D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3,对应的波段组合为1 292 nm和1 258 n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1,对应的波段组合为1 296nm和1 220 nm。最佳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为叶片氮素含量诊断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LNC=1E+03NDVI2-132.55NDVI+3.72,建模集R^(2)、RMSE和RE分别为0.879、0.357%和16.267%,测试集R^(2)、RMSE和RE分别为0.895、0.331%和15.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氮素营养 高光谱遥感 植被指数 诊断模型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金凤 刘婷婷 +7 位作者 许桂玲 冯跃华 王晓珂 李杰 罗强鑫 PHONENASAY Somsana 韩志丽 卢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6,共7页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以Q优6号(V1)、宜香优2115(V2)为材料,于2019年在贵州省黄平县进行了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以Q优6号(V1)、宜香优2115(V2)为材料,于2019年在贵州省黄平县进行了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和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_(area))呈上升趋势,表观光量子效率(AQE)、净光合速率(P_(n))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除N0处理外)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CP)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表现相反;在抽穗期,气孔导度(G_(s))、LCP和N_(area)呈先升后降趋势,而PNUE呈相反趋势。每穗粒数和实际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Q优6号的P_(n)、N_(area)和AQE呈先升后降趋势、C_(i)与之相反,宜香优2115的P_(n)、N_(area)和AQE呈上升趋势、C_(i)呈下降趋势;在抽穗期,两个品种的N_(area)均呈上升趋势,LCP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变化趋势一致,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实际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两个品种间,水稻孕穗期的PNUE,抽穗期的P_(n)、N_(area)和PNUE,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均为宜香优2115显著高于Q优6号,每穗粒数和实际产量表现相反。在本试验条件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Q优6号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88.13 kg/hm^(2),最高产量可达13 237.89 kg/hm^(2);宜香优2115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07.16 kg/hm^(2),最高产量可达10 027.35 kg/hm^(2)。总的来说,在75~225 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能促进叶片气孔张开和吸收CO_(2)参与光合作用,促进CO_(2)转化成稳定的碳水化合物,同时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进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光合特性 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亲缘关系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莫忠妹 成宇 +1 位作者 石甜 赵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73-1580,共8页
该研究以西南地区分布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为材料,对21个不同居群的薤白进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相关序列,对27个不同居群薤白开展了系统分析,以探讨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的亲缘关系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 该研究以西南地区分布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为材料,对21个不同居群的薤白进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相关序列,对27个不同居群薤白开展了系统分析,以探讨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的亲缘关系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不同产区薤白nrDNA ITS序列长度介于607~638 bp之间,G+C含量为48%~52%,平均值为50%。(2)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薤白为一单系群。(3)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27个居群的薤白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其中位于西南地区东面的四川剑阁县、重庆巫溪县、贵州德江县和云南丘北县的薤白共同聚为a组,位于西南地区西面的四川汶川县、四川石棉县、四川江油市以及云南虎跳峡、云南昆明市、云南三坝的薤白归为b组。研究表明,nrDNA ITS序列可以鉴定不同地区薤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薤白 NRDNA ITS序列 亲缘关系 西南地区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细根性状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雪娅 徐明 +3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张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2-150,共9页
【目的】细根在土壤养分、水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异特征对于表征不同生境中植物地下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中地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 【目的】细根在土壤养分、水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异特征对于表征不同生境中植物地下生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黔中地区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林型细根性状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 <0.01),其中根组织密度、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2)两种森林类型中各细根性状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细根性状的变程大小基本上表现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3)普通Kriging插值细根性状的空间分布图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细根空间分布较马尾松纯林空间异质性强,且高值区较多;4)不同土壤因子对细根性状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的空间变异在马尾松纯林的主要解释因子为AK,而在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的主要解释因子则为TP和pH值。【结论】两种森林类型的细根性状指标及细根性状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差异反映了在混交林中根系获取资源的策略与竞争的优势,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的混交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性状 空间变异 针阔混交林 地统计学分析
下载PDF
大樱桃生理落花落果特性及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凯斌 李升 乔光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0-56,共7页
生理落花落果作为果树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现象,严重制约大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关大樱桃生理落花落果特性及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主要从栽培环境、花粉形态特征及活力、果柄离区组织结构、碳水化合物含... 生理落花落果作为果树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现象,严重制约大樱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关大樱桃生理落花落果特性及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主要从栽培环境、花粉形态特征及活力、果柄离区组织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植物激素水平及落果相关酶类等主要生理因素,同时,结合果实脱落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对大樱桃生理落花落果特性及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全面解析大樱桃生理落花落果特性及机制提供更多研究思路,同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樱桃 落花落果 调控机制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功能冗余和功能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凌 喻理飞 +3 位作者 王阳 张丽敏 赵庆 李方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0-678,共9页
喀斯特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由于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为的干扰,导致植被恢复难度较大。所以,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稳定性的增长和维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物种功能性状研究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 喀斯特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由于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为的干扰,导致植被恢复难度较大。所以,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稳定性的增长和维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物种功能性状研究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影响群落稳定性增长与维持的内在因素。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喀斯特高原区选择处于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不同阶段的植物群落,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过渡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的植物群落,探究功能冗余和功能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喀斯特高原区,随着植被的恢复(1)群落的稳定性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两种测定方式均得到一致的结果,群落稳定性指数(C)由0.393上升至1.206,M.Godron稳定性指数法也显示曲线交点与稳定点之间的距离由10.49缩短至2.32;(2)功能冗余逐步递增,在乔木林阶段达到最高,且各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功能多样性则是先增后减,在灌乔过渡阶段达到最高;(3)根据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功能冗余和功能多样性均能提高群落的稳定性,但是在不同的恢复阶段两者对于稳定性的影响并不一致。在恢复前期(草本群落阶段至灌乔过渡阶段),功能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维持起主要作用;而在恢复后期(乔木林阶段),群落稳定性则主要由功能冗余决定。因此,建议在进行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森林经营管理时,为提高和维持群落的稳定性,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恢复阶段,有针对性的制订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冗余 功能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喀斯特 物种多样性 群落
下载PDF
不同放鸭与种植密度对有机栽培水稻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苇 周璇 +6 位作者 许桂玲 冯跃华 罗强鑫 李杰 韩志丽 王晓珂 彭金凤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3,78,共8页
为探明不同放鸭与种植密度对有机栽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于2020年在贵州省三穗县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开展了放鸭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两因素裂区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加,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 为探明不同放鸭与种植密度对有机栽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于2020年在贵州省三穗县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开展了放鸭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两因素裂区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加,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以450只/hm^(2)处理最高。同时放鸭处理提高了水稻生育前期、后期干物质积累,但减少了中期干物质积累。相对于不放鸭处理,放鸭处理明显提升每穗粒数。水稻产量随放鸭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种植密度可提高最高茎蘖数,提升叶面积指数,提高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并可显著提高产量。放鸭密度为634只/hm^(2)、栽培密度为19.1万丛/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7131.1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栽培 放鸭密度 种植密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设施栽培条件下三个葡萄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凯斌 文壮 +1 位作者 李升 乔光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7-93,共7页
以‘美人指’‘黑色甜菜’和‘温克’3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光合参数日变化、光强(PAR)和CO_2浓度响应曲线进行测定。以掌握温室栽培条件下葡萄品种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当地葡萄的引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以‘美人指’‘黑色甜菜’和‘温克’3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光合参数日变化、光强(PAR)和CO_2浓度响应曲线进行测定。以掌握温室栽培条件下葡萄品种间光合特性的差异,为当地葡萄的引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供试葡萄光合速率(Pn)日变化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1:30和15:30,且具有光合"午休"现象;‘美人指’Pn最高,为8.04CO_2μmol·m^(-2)·s^(-1),‘温克’最低,为6.24CO_2μmol·m^(-2)·s^(-1),品种间差异显著;Pn对PAR、CO_2浓度响应均可用二次方程y=ax^2+bx+c描述;‘美人指’CO_2饱和点(CSP)、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Pm)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但CO_2补偿点(CCP)最低,而‘黑色甜菜’光饱和点(LSP)最高,较耐强光且光强适应范围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温室栽培 光合特性 种间差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