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保护专业综合实习模式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院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明明 王晓娟 +1 位作者 粟海军 胡灿实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0年第6期45-49,共5页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森林保护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综合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常受到专业发展、经费支撑、组织管理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贵州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为例,以贵州宽...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森林保护专业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综合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常受到专业发展、经费支撑、组织管理等因素的制约。本文以贵州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为例,以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载体,充分结合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区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将核心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从实习基地的选设、方案制定、过程管理、实习考核进行系统设计;深入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保护专业 综合实习 模式改革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大中型兽类空间占域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万雅琼 李佳琦 +3 位作者 徐海根 李晟 张明明 刘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9-1615,共7页
占域模型可用于大中型兽类的红外相机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某个物种占据研究区域或适宜栖息地的比例、空间分布,同时可以评估环境因素对物种占域状态的影响。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占域模型可用于大中型兽类的红外相机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某个物种占据研究区域或适宜栖息地的比例、空间分布,同时可以评估环境因素对物种占域状态的影响。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布设红外相机40台,其中梵净山拍摄到4目12科22种兽类,赤水拍摄到4目10科19种兽类。2个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中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物种均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野猪(Sus scrof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对以上4个物种进行占域模型分析,了解物种占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藏酋猴、野猪、小麂和毛冠鹿占域率分别为0.67、0.53、0.37、0.58,探测率分别为0.20、0.21、0.31、0.27。藏酋猴的占域受海拔和坡度的负向影响,受灌木盖度的正向影响;野猪的占域与灌木盖度和坡度呈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小麂的占域与海拔和灌木盖度呈负相关,其中海拔影响较小,坡度对其占域有一定正向影响;毛冠鹿的占域与灌木盖度呈正相关,与坡度呈负相关。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了占域模型的应用范围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将该方法应用于更广泛的研究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兽类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占域率 探测率 生境使用
下载PDF
传统村落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关资源利用特征分析——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樊涵 耿彦飞 +3 位作者 胡国雄 粟海军 张明明 胡灿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5期48-55,共8页
传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维持机制,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本底生物资源及... 传统村落作为生物多样性与传统文化高度耦合的地区,在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传统村落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维持机制,本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大寨为例,对传统村落的本底生物资源及利用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镇山村大寨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110科303种,主要优势科为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区系组成主要以热带性质科为主;其中,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野生脊椎动物43科81种,区系和分布型以东洋界和东洋型占主要地位;其中,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8种,CITES附录Ⅱ4种;(3)传统利用生物资源87种,分为食用资源、药用资源、庭院观赏资源、建筑用资源和文化习俗资源等5大类,涉及植物75种、动物12种,占本底物种多样性总数的22.66%,呈现以野生植物利用为主导的利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生物资源利用 资源保护 传统村落
下载PDF
遵义市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及保护优先区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梅雪梦 刘义 +1 位作者 樊涵 张明明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6-42,共7页
自然保护区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晰遵义市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及其保护效益,进而分析遵义市保护区的保护优先序列,对保护区内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 自然保护区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力、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晰遵义市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及其保护效益,进而分析遵义市保护区的保护优先序列,对保护区内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全省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出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利用Dobson筛选法识别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物种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分布上,遵义市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呈现西北—东南密、西南—东北疏的特征;(2)采用“累积筛选”法共鉴别出对遵义市保护贡献率较高的前6个保护区,其保护贡献率累计达90%;(3)遵义市珍稀濒危动植物基本都受到了较为全面的就地保护,但仍存在保护空缺,这些保护空缺的识别可为遵义市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保护效率 Dobson筛选法 遵义市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红外相机监测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明明 杨朝辉 +6 位作者 王丞 王娇娇 胡灿实 雷孝平 石磊 粟海军 李佳琦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13-818,共6页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动态变化和面临威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抽样调查法,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个监测样区共4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进行监测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1... 红外相机监测是了解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动态变化和面临威胁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网格抽样调查法,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2个监测样区共40个监测位点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兽类和鸟类物种进行监测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间,红外相机累积监测14,808个相机工作日,共收集有效照片14,119张,独立有效物种照片3,199张。共鉴定野生动物9目22科61种,其中兽类26种,隶属于4目12科;鸟类35种,隶属于5目10科。记录到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brelichi)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1种、易危(VU)的5种、近危(NT)的8种。物种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 RAI)分析结果显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RAI=28.23)、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RAI=15.46)、野猪(Sus scrofa, RAI=11.82)、小麂(Muntiacus reevesi, RAI=9.05)、黔金丝猴(RAI=7.70)为相对多度最高的5种兽类;紫啸鸫(Myophonus insularis, RAI=10.33)、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RAI=9.59)、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RAI=6.96)、白颈长尾雉(RAI=3.71)、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RAI=1.55)为相对多度最高的5种鸟类。另外,红外相机还监测到较多的家畜活动(RAI=11.14)和人为活动(RAI=12.90),保护区管理部门仍需采取相应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监测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基于红外相机的黔金丝猴及其同域分布物种种间关联
6
作者 黄小龙 蒙秉顺 +7 位作者 李海波 冉伟 杨伟 王丞 谢波 张旭 冉景丞 张明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种间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掌握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与其所在群落物种的种间生态学关系对黔金丝猴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 种间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掌握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与其所在群落物种的种间生态学关系对黔金丝猴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空间关联方法构建黔金丝猴地栖鸟兽关联网络,探讨了黔金丝猴在群落中的生态学作用及其保护问题。结果表明:(1)黔金丝猴与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食蟹獴(Herpestes urva)、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勺鸡(Pucrasiamacrolopha)和小麂(Muntiacusreevesi)存在空间关联,其所处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较为相似。(2)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捕食黔金丝猴的地栖性天敌。(3)黔金丝猴与中华鬣羚、食蟹獴、马来豪猪、野猪、小麂和勺鸡存在竞争生态学关系,这些物种种群的过度增长可能会排挤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抑制黔金丝猴种群的增长。(4)黔金丝猴能够从藏酋猴和红腹角雉的存在中获利,对二者的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黔金丝猴的生存。(5)对黔金丝猴的有效保护有助于猪獾和红腹角雉的生存,也更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本研究从空间角度初步探讨了黔金丝猴的种间生态学关系,研究发现,黔金丝猴不仅从群落中获益,也具有维持群落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保护和管理中,加强对黔金丝猴的单物种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强化多物种的综合平衡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系 空间关联 黔金丝猴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